豆蔻年華是一個漢語成語,這裡的豆蔻比喻的是青春少女,豆蔻年華指的是年齡為13歲的青春少女。但是直到今天,許多人並沒有真正懂得這個成語的意思,在日常的口語或是書面語交流中一直錯用,鬧出了許多笑話。說道豆蔻年華這個成語的來歷,就不得不提到一首詩,這就是唐代大詩人杜牧的《贈別二首之一》。全詩內容如下: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三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整首詩的意思是:這位正值13歲的青春少女,姿態美好,舉止輕盈,宛如二月裡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放眼望去,十裡長街的揚州路上,美女如雲,佳麗雲集,但是縱然她們捲起珠簾,塗脂抹粉,裝出嬌媚的姿態,也比不上眼前的這位13歲少女。
這首詩寫於大和九年,即公元835年,當時大詩人杜牧接到了朝廷的調令,即將離開揚州,回朝赴任監察御史。杜牧躊躇滿志,志得意滿,正所謂好男兒志在四方,他正期待回朝後能施展才華,建功立業,以求萬古流芳,名垂青史。豈料,在離開揚州的那日,他偶然遇到了與自己關係甚好,曾經陪伴自己很久的一位13歲的妓女。這位妓女得知杜牧即將離開揚州後,就急匆匆趕了過來,想送杜牧最後一程。
看到這一幕,杜牧非常感動,想起往日裡與她甜蜜相處的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心中不禁生出幾許傷感和落寞。也許是憐香惜玉,也許是境由心生,看到眼前的這位如花似玉的青春少女,杜牧頓時詩興大發,隨即賦詩一首,藉此表達了自己對這位妓女深深的情意。
詩中將這位少女比喻為了二月初剛剛發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為何要將少女比喻為豆蔻呢?豆蔻有草豆蔻、白豆蔻和紅豆蔻三種,其中要屬紅豆蔻最好看。如果你仔細觀察後,就會發現,在紅豆蔻的芯裡,有兩個花瓣並在一起,宛如心的形狀,就好像兩顆心緊緊依偎在一起。這不正象徵了美好的愛情嗎?
此外,無論是哪種豆蔻,當他們含苞待放時,都是以一種純潔、美好和優雅的姿態,翹首枝頭,欣賞著這個世界,讓人一眼望去不禁心裡會泛起一絲激動和愜意。豆蔻的這種純潔而又美麗的形象,實在是太符合古人的審美需求了,與今天人們的審美眼光也是不謀而合,用她來形容少女一點也不為過。
最後,古人對豆蔻的喜愛之情遠超今天的人們,在他們眼裡,豆蔻只能用來形容年齡在13歲的女子,過了這個年齡就不算了,就說明你已經老了。這與當時的大環境有關,當時女子一般到了13、14歲就該出嫁了,一到18歲那就算大齡剩女了,這讓人們的審美幾乎一直局限在13歲左右女子的身上。因為杜牧的這首詩,從此古人逐漸用豆蔻年華來形容13歲左右的青春少女,這個用法也一直沿用至今。許多人很不理解,但是當你考慮一下豆蔻本身的特點,也聯想一下當時的大環境,就不難理解為何這個成語會專指13歲的女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