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三首殺氣最重的詩,最後一首至今讓人不寒而慄

2020-11-15 騰訊網

冷兵器時代三首殺氣最重的詩,最後一首至今讓人不寒而慄!

第一首:《不第後賦菊》

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善於騎射,粗通筆墨,少有詩才,成年後曾幾次應試進士科,但皆名落孫山,於是他滿懷憤恨地寫了這首《不第後賦菊》。他借用菊花來比喻像他一樣的被剝削壓迫的廣大農民群眾,用百花比喻黑暗的李唐王朝和腐敗的官吏們,全詩雖是描寫菊花,但是語調斬截、一團肅殺、氣勢凌厲!這首詩給了後世有志之士提供了很多的正能量。

黃巢離開長安後,便繼承祖業成為鹽幫首領。公元875年,王仙芝領導山東、河南農民數千人在長垣起義,得到黃巢的響應。在後來的造反生涯中,他可以說是驚天地、泣鬼神,弄得大唐帝國晚期風雲變色、草木含悲,並直接促成其滅亡。他本人也成了後世農民造反家追捧的偶像,《水滸傳》裡宋江在潯陽樓暢飲,感慨萬千,賦詩一首,說「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籲,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意思是,我宋江他日也要效仿黃巢,看誰還敢嘲笑我。

第三首:《杜郵館》

汪遵

殺盡降兵熱血流,一心猶自逞戈矛。

功成若解求身退,豈得將軍死杜郵。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汪遵在路過白起自殺處有感而發。白起,何許人也?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一生為秦國徵戰70餘次,因未嘗敗績被譽為「戰神」。白起不僅用兵如神,更是殺人無雙,在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在長平一戰活埋趙軍降將近45萬人。據梁啓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佔二分之一強,這個數字讓人毛骨悚然!後世對於白起的評價也因此而毀譽參半,白起也有了「殺神」之稱。

第二首:《七殺詩》

張獻忠

天生萬物以養人,世人猶怨天不仁。

不知蝗蠹遍天下,苦盡蒼生盡王臣。

人之生矣有貴賤,貴人長為天恩眷。

人生富貴總由天,草民之窮由天譴。

忽有狂徒夜磨刀,帝星飄搖熒惑高。

翻天覆地從今始,殺人何須措手勞。

不忠之人曰可殺!不孝之人曰可殺!

不仁之人曰可殺!不義之人曰可殺!

不禮不智不信人,大西王曰殺殺殺!

我生不為逐鹿來,都門懶築黃金臺,

狀元百官都如狗,總是刀下觳觫材。

傳令麾下四王子,破城不須封刀匕。

山頭代天樹此碑,逆天之人立死跪亦死!

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善以報天,

殺!殺!殺!殺!殺!殺!殺!

全詩共用了十五個殺字,委實殺意太重。張獻忠是明末的農民起義帶頭人,與李自成齊名。從這首詩來看,用現在的話來評價張獻忠,他就是一個老憤青。為什麼這麼說呢?張獻忠本人出身貧苦家庭,當過大頭兵,憤世嫉俗,為人仗義,好抱打不平。張獻忠率農民軍起義後,進入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權,年號大順,是唯一的大西皇帝。

公元1646年,清軍南下攻打四川,張獻忠率軍抵抗,最終戰死在鳳凰山。但是,關於張獻忠傳奇並沒有結束,如江中沉寶、入蜀屠川等。滿清統治階級一直把張獻忠誣陷為「殺人魔王」、「人屠」等等,史學界對此一直存在爭議。

在那些戰火連天、屍山血海、人頭滾滾冷兵器戰爭年代,詩句也遍布殺機,充滿殺氣!作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用不用如此霸氣外露呢?讓人不禁想起了今年賀歲大片《瘋狂的外星人》裡的一句臺詞:「犯我地球者,雖遠必誅!」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發表意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相關焦點

  • 唐代一首與眾不同的邊塞詩,短短20個字無一生僻,卻令人不寒而慄
    然而這些雄渾悲壯,蒼涼遒勁的邊塞詩,總是讓人覺得不夠明如白話,至少不能算婦孺都可通曉。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一首通俗易懂的邊塞詩,名叫《哥舒歌》,全詩短短20字,論氣勢、論意境、論文字,絲毫不輸給上面那些大詩人,尤其詩中那股清冷的鏗鏘之氣,令人不寒而慄。《哥舒歌》西鄙人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 這首詩原本是一首歌詞,卻收錄在《全唐詩》,作者至今成謎有爭議
    唐朝是一個盛產詩歌的時代,在那個時代裡,無論是文人雅士,還是普通一點,但是稍通點文墨的人,也都敢站出來賦詩一首,這也使得唐詩的類型多種多樣,什麼樣的題材都有,而且一些並不成名,可能是普通的詩人,他們的詩作,同樣的可與一些有名的詩人相媲美,例如胡能令,他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他原本只是一個在生活在鄉間的補鍋匠
  • 與一首詩有關,許多人至今不知道
    但是直到今天,許多人並沒有真正懂得這個成語的意思,在日常的口語或是書面語交流中一直錯用,鬧出了許多笑話。說道豆蔻年華這個成語的來歷,就不得不提到一首詩,這就是唐代大詩人杜牧的《贈別二首之一》。全詩內容如下: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三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整首詩的意思是:這位正值13歲的青春少女,姿態美好,舉止輕盈,宛如二月裡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
  • 史上最工整的一首七律詩,句句押韻,至今無人能超越
    要說到我國古代的詩詞,詩肯定繞不開盛唐,詞必跳不過兩宋。唐詩的種類有很多,我們目前流傳的數量最大的,一般都是格律詩,這種體裁格式固定,押韻上口,所以流傳的比例很大,但是唐詩中其實還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古風詩等,還有一些萌芽階段的長短句。
  • 乾隆皇帝生命中的最後一首詩
    「三年師屢開,實數不應猜。邪教輕由誤,官軍剿復該。領兵數觀望,殘赤不勝烖。做完詩時間不大,他帶著無限的遺憾和無奈,離開了人世。終年89歲。乾隆帝一生做了四萬多首詩,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做詩最多的人。這首《望捷詩》是他一生做的最後一首詩。
  • 李白最霸氣的一首詩,看過後讓人感嘆瀟灑至極卻殺死太重
    明明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卻寫過一首讓人不寒而慄充滿殺氣的詩,他就是被後人喻為「詩仙」的李白,那首詩被稱為「託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 在浩瀚的詩歌長河中,充滿殺氣的詩歌不在少數,但能寫出這種類型的詩的人內心肯定充滿野心。我們都熟知的有農民領袖黃巢《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 杜甫最潦倒的一首詩,爆紅國際,BBC曾稱他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杜甫最潦倒的一首詩,爆紅國際,BBC稱他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提起杜甫,大家似乎首先想到的是他唐代詩歌史上的「李杜」的稱謂——總逃不開李白。杜甫的一生正處於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的關鍵時期。這樣的歷史時代,使他的一生顛沛流離,嘗盡種種的痛苦。從個人生活來說,這實在是大不幸的事情。然而,這種大不幸卻成為杜甫藝術生命的大幸。
  • 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
    唐代是詩歌的時代,唐代也是李杜的天下。李白灑脫自如,老杜沉鬱頓挫,兩人的不同風格鑄就了唐代詩篇的不同篇章,風格迥異但卻都頗有意味。本文節選了杜甫最著名的7首七律詩,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老杜的詩歌風格,尤其是最後一首,被譽為「唐人七律之冠」,非虛言也。1、 秋興八首(其一)《秋興八首》一共有八首,都是七律。成詩的年代是杜甫的晚年,當時安史之亂仍在繼續,杜甫為了避難來到了夔州。期間,杜甫處於生命的末期,再加上悲秋,再加上國家的戰亂,杜甫興之所至,寫下了這一組組詩。
  • 魯迅55歲時創作的一首七律,於悲涼孤寂中,寓熹微之希望
    一首優秀的抒情詩,總會讓讀者深受啟發,並與詩人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比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還有顧炎武的「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等等,都展現出詩人的崇高情懷。但同時讀者也非常厭煩那些吟花弄月、無病呻吟,以及忸怩作態的情調,更喜歡一些同國家民族命運息息相關的詩歌。雖然杜甫憂國憂民,但詩聖的思想境界,卻無法同魯迅相比擬。
  • 蘇軾灌醉友人被其妻趕出門,憤然寫下一首詩,讓這一成語流傳至今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史中,蘇軾可謂是最頂尖級的全面人才。無論是詩詞,還是書畫,都是當時第一流。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些單項能力,在整個歷史上都是屈指可數的。因此,不光是現代,就是在他生活的北宋時期,蘇軾就已經是全民偶像人物。了解蘇軾的人都知道,蘇軾的一生是被貶的一生,他的一生都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但是蘇軾從來都沒有對生活失去過信心,最多也就是借杜康來解憂。
  • 一首冷門的帝王詩,讀過的人寥寥無幾,乍一讀讓人刮目相看
    說起文採過人的皇帝,很多人都會記起南唐後主李煜、宋徽宗趙佶、南陳後主陳叔寶隋煬帝楊廣等等亡國之君。隋煬帝的《春江花月夜》、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宋徽宗的《宴山亭》、李煜的《虞美人》俱都是流傳千古的絕唱。也正因這些皇帝沉溺於詩詞歌舞享樂、無心理政,才終至亡國。不過歷朝歷代的皇帝中也不乏有文採的明君,比如女帝武則天,一首《如意娘》令詩仙李白都為之讚嘆。
  • 易中天說:「《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史上的最後一首詩」
    一般來說,文學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審美意蘊,閱讀之後,能給人以美的感受和體驗。比如蘇軾的這首《海棠》: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首詩寫詩人有海棠的香豔而生發的興奮和愛美之心,東風嫋嫋、崇光微泛、香霧空濛、月照紅花、燈燭輝煌等等這些意象的組合,稍微閱讀連綴就給人以強烈的審美感受。
  • 唐宋元明清,五首最振奮人心的詩詞曲,最後一首的境界無人可比!
    唐宋元明清,一人一首成名作。古人之才,令人望塵莫及。五首最振奮人心的詩詞曲,最後一首的境界無人可比!一,唐代: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這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可謂千古絕唱,前路茫茫又如何?
  • 刀槍劍戟斧鉞鉤叉 誰才是冷兵器之王?
    這是只冷兵器時代諸多戰爭的一個縮影,在熱兵器還沒有全面崛起的年代,戰鬥想要獲勝,除了有將領出色的指揮,合理的戰術安排,素質拔尖的兵員之外,使用的兵器也是左右勝負的砝碼。 戰爭是科學發展的一大推動力,為了獲得勝利,武器的研究一刻也未曾停息,也正是因此,在冷兵器時代誕生了各式各樣的新奇設計。
  • 慈禧此生唯一一首詩,最後一句被無數父母奉為經典,如今無人不知
    慈禧這個人自不必多說,作為我國封建時期最後一個實際掌權者。她憑藉一人之力讓整個清朝置身於西方列強的砧板之上,任人魚肉。由於她的食古不化和窮奢極欲,導致本就已經落後西方百年的近代中國又一次失去發展進步的機會。毫無疑問,慈禧是千古罪人。
  • 李商隱的一首夢境詩,亦真亦幻妙不可言,最後2句成為千古名句
    李商隱的詩,構思巧妙,用句華麗,風格清新,語言優美,尤其在愛情詩上,更是寫出了很多傳世的名篇。李商隱所有的愛情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意境纏綿悱惻,曲折委婉,我們每一次品讀,都有著不同的感悟。比如著名的詩句「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就是出自李商隱之手,還有「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也是他的大手筆。
  • 倉央嘉措一首很經典的愛情詩,除卻當時畫眉鳥,風情許知一佳人
    古人對待的愛情態度,最是令人感動,愛得深沉,也愛得轟轟烈烈,正是由於他們的一片深情,也讓無數的詩人寫下了感人肺腑的愛情詩,尤其是清朝著名的詩人倉央嘉措筆下的愛情纏綿悱惻,每一首都寫得很真誠,也很傷感,以這首《情詩.其二十》來說,那就是一首難得的佳作,整首詩情感細膩,有著詩人對於愛情的嚮往,還有著他對於愛情的理解
  • 曹植最熱血的一首詩,寫出了軍人的偉大,最後一句流芳千古
    當然,曹植不僅擅長寫賦,也善於寫詩,他留下是作品中,除了賦之外,有詩一百多篇,其中有一篇很熱血,寫出了軍人的偉大,這便是《白馬篇》。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遊俠兒。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 援華物資上寫的那些漢詩,日本人自己讀起來啥感覺?
    然而,這個結論在東亞文化圈中卻似乎不存在,尤其是對日本人而言,對漢詩的賞析甚至寫作可謂源遠流長。這其中,不得不說與日本人獨創的訓讀法有一定關係。日本漢詩詩人中,雖然有荻生徂徠、賴山陽等精通漢文的大家,可以在朗讀原文時直通其意,但並非所有人都有能直接讀漢文原文的能力。
  • 那些因為一首詩而流傳千古的人,你還知道誰?
    這一故事記載於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至今未知真假,可能是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但是,李白作為唐朝有名的大詩人,的確從未寫過黃鶴樓,但很有意思的是,他有一首詩——《鸚鵡洲》,卻是與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臺》詩亦是明顯的學習此詩而作。讓我們來看一下:《黃鶴樓》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