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當年英法要扶持一個狹小的外約旦,造成今日中東混亂的局面

2021-01-20 網易

2021-01-14 11:07:38 來源: 二先生影視視頻

舉報

  我們知道,在英法殖民者進入阿拉伯半島之前,奧斯曼帝國是掌控中東最後的帝國,它牢牢抓住伊斯蘭新月領地和賽拉特山脈,坐擁麥加和麥地那兩塊聖地,奠定了其伊斯蘭政教領袖的地位。

  一戰之後,奧斯曼帝國戰敗,英法成功入主中東。在進行地盤分配時,當初承諾幫助哈希姆家族建國的英國,只是在約旦河以東的巴勒斯坦地區,建立外約旦酋長國,由哈希姆家族阿卜杜拉擔任君主。

  英國對巴勒斯坦地區的分割,直接為後來猶太人復國,提供了進入機會,從而引發五次中東戰爭,以及時至今日沒完沒了的巴以衝突。

  反正都是殖民統治,英國人為何扶持一個狹小的外約旦,卻沒有直接把整個巴勒斯坦交給哈希姆家族建國,避免形成後來的亂局呢?

  

  早在19世紀中期,奧斯曼帝國就已經失去了昔日的輝煌,日漸衰退,巴爾幹戰爭中,奧斯曼更是喪失全部歐洲領土。

  一戰爆發後,為了重振帝國榮光,奧斯曼不識時務地加入這場列強戰爭,宣布和德國結盟,對協約國聖戰。

  土耳其人的作戰區域,主要在它曾經的帝國版圖內。巴爾幹已丟失殆失,只有阿拉伯半島,才是它的主戰場。而英法列強當時卻在歐洲苦拼。

  因此,在阿拉伯半島的爭奪中,英國人更願意依靠阿拉伯本土力量,來對抗土耳其。而這對於飽受奧斯曼統治四百餘年之久的阿拉伯人來說,也是個不錯的歷史機遇。在英國人支持建國的承諾之下,阿拉伯大起義爆發,起義的領導者,就是奧斯曼任命的漢志總督「哈希姆家族」。

  

  二、中東勢力範圍的劃分。

  有了英國的支持,以及哈希姆家族的影響力,阿拉伯人的領土解放過程,還是很順利的。除了漢志地區,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相繼解放。

  對英國人承諾幫助獨立建國,抱有很大希望的哈希姆家族,迫不及待著手建國計劃。其中漢志國王的第三子「費薩爾」,被任命為敘利亞國王,統治包括黎巴嫩在內的大敘利亞地區。而第二子阿卜杜拉,則成為伊拉克的國王。

  不過,英國人支持哈希姆家族解放鬥爭的目的,可不只是幫助阿拉伯人獨立。對於它們來說,阿拉伯人不過是打擊奧斯曼的一顆棋子而已。

  因此,當哈希姆家族內部忙於劃分領地,分頭上任時。在歐洲戰鬥正酣的列強們,也早已在地圖上,對中東勢力範圍進行了瓜分。這其中,作為新月領地中心的大敘利亞地區,被劃給了法國。

  三、法國和阿拉伯人的矛盾。

  當時費薩爾已經在敘利亞國王的任上了,如果法國能學習英國,通過扶持傀儡政權同樣能達到殖民掠奪。

  可是心高氣傲的法國人,認為他們沒有義務對英國人作出的承諾負責,更不認同英國人的君主制,是先進位度的代表,因此費薩爾被驅逐出敘利亞。

  這對於當初雄心勃勃意圖一統阿拉伯半島,復興阿拉伯帝國的哈希姆家族來說,感到受了羞辱。他們立刻做出調整,把解放鬥爭中出力最多的費薩爾,改任伊拉克國王,而原定為伊拉克國王的阿卜杜拉,則重整軍隊,準備進攻法國駐敘軍隊,收復敘利亞。

  

  法國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讓英國人十分尷尬,一方面他們確實向哈希姆家族做過獨立建國的承諾;另一方面,他們和法國又是盟友,這種勢力範圍劃分,早在1916年就確定好了,法國的做法無可厚非。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做出了巨大犧牲。從自己的巴勒斯坦地區,以約旦河為界,將河東的領土分割出來,建成受英國託管的外約旦國,由躍躍欲試打算和法國開戰的阿卜杜拉,擔任外約旦國王。

  英國人認為,這樣的安排,既能兌現自己當初的承諾,彰顯大英帝國的誠信。又能利用哈希姆家族的威望,來替自己管理屬下的殖民地,豈不一舉兩得。

  至於另一半巴勒斯坦,英國人認為,它是阿拉伯半島上,最為重要的板塊。必須找到第三方群體來協助自己管理,以平衡阿拉伯人的勢力範圍,而這個群體就是猶太人。

  這就是為什麼英國委託給哈希姆家族代理管理的,僅僅是約旦河以東的區域,而不是整個巴勒斯坦的原因。

  (參考資料:《外約旦的建立與巴勒斯坦問題》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布萊爾與約旦國王討論中東局勢和伊拉克問題
    英國首相布萊爾29日與來訪的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舉行會談,重點討論了中東和平進程和美國可能對伊拉克採取軍事行動等問題。  英國首相府發言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採訪時稱,布萊爾與阿卜杜拉二世在約45分鐘的會談中,主要就中東局勢和伊拉克問題進行了討論,雙方都表示將共同努力,把中東和平進程繼續推向前進。
  • 約旦國王廢黜王儲真相 是要給弟弟更多的自由?
    聲稱要給弟弟自由 沒有解釋任何理由     約旦國王阿卜杜拉28日突然做出驚人決定,廢黜同父異母弟弟哈姆扎王儲的職位。由於阿卜杜拉沒有解釋具體的原因,而約旦在中東地區有相當重要的政治地位,所以這一變化立即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國王動情宣布廢黜王儲聲稱要給弟弟「更多的自由」     當地時間11月28日晚,約旦國王阿卜杜拉突然出現在國家電視臺,聲情並茂地當眾宣讀一封致其同父異母的弟弟哈姆扎·本·海珊王儲的公開信,正式宣布廢黜其王儲的職位。
  • 約旦王后拉尼婭 | 她是阿拉伯世界的黛安娜,隻身承擔了一個國家的風景
    王后的成長1970年8月31日,拉尼婭出生於科威特的一個巴勒斯坦裔醫生家庭。1990年隨家人到約旦定居,拉尼婭從小受到了良好的西式教育。先就讀於科威特國際學校,此後又進入美利堅大學開羅分校攻讀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後前往約旦首都安曼,曾就職於花旗銀行和蘋果電腦公司。
  • 埃及、約旦首腦討論中東局勢 在解決巴勒斯坦問題上達成共識
    埃及媒體《七日報》網站27日消息,埃及總統府官方發言人巴薩姆·拉迪說,當天塞西總統接到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來電。兩國領導人在電話中討論了中東地區局勢的最新發展,特別是巴勒斯坦問題的發展,以及如何加強兩國間友好關係的途徑。
  •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五戰爭(1967)
    這就是第三次中東戰爭,也稱「六.五戰爭」或「六天戰爭」。戰爭爆發的背景1958年2月阿拉伯聯邦共和國成立後[埃及和敘利亞於1958年2月合併,國名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簡稱阿聯。1961年9月敘利亞脫離阿聯後,埃及國名未改,仍稱阿聯。六天戰爭前後,埃及的國名是阿聯。譯者],以色列面臨南北聯合的威脅。
  • 核心部隊三號人物暴斃,伊朗或將面臨無人可用局面
    中東地區的局勢不減反增,就在聯合國出面倡導各國之間保持和平的時候,伊朗國內又發生了意外事件,一名高級官員在執行任務時突然離奇死亡。這也直接導致中東地區的局勢再次緊張了起來。一直以來,伊朗都是一個非常強硬的國家,在國家大事上也一直秉承著有仇必報的原則。
  • 薩達姆長女在約旦過「公主」生活
    「銷聲匿跡」已久的拉加德·海珊,為何突然重新出現在人們視線中呢?這其中究竟有何玄機?世界各國媒體對此進行了全方位的報導和分析。  國際刑警組織加緊追捕  據美聯社4月5日報導,應伊拉克政府要求,總部設在法國裡昂的國際刑警組織在其網站上,公布了薩達姆的長女拉加德·海珊的照片,並加大了追捕她的力度。
  • 約旦最美王后宮鬥失敗遠走美國?民眾:美成這樣不需要鬥!
    說到中東王室裡最開放的是哪家,約旦王室必須有姓名。這個世俗化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是中東地區難得的長期保持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地方。從上一代老國王海珊,到這一代國王阿卜杜拉二世,接受的都是西式教育結合傳統信仰的培養。兩代國王均能文能武,騎摩託開飛機玩跳傘,都不在話下。約旦王室的女性們,也不像其他一些中東王室的女性成員,常年隱藏在男性身後。
  • 約旦王后亮相美國白宮 「當今世界上最美麗的王后」果然名不虛傳
    欲入匯率群加 tcdibai 回復:匯率          當地時間6月25日,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和第一夫人梅拉妮亞·川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見了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和約旦王后拉尼亞。       這也讓人們有機會比較一下兩個國家的「第一夫妻」有啥不同……曾經在一項關於全球最美王室成員的調查中,約旦王后高票入選為至今世上最美麗的王后,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 當年今日——歷史上的1月12日
    1949年1月12日 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1949年1月12日,埃及和以色列在希臘的羅得島開始停戰談判。2月24日雙方籤訂總停戰協定。3—7月,以色列分別與黎巴嫩、約旦、敘利亞籤訂停戰協定。埃及和以色列在希臘的羅得島開始停戰談判。2月24日雙方籤訂總停戰協定。
  • 王毅:不在中東搞任何勢力範圍 不會拉一派打一派
    6月22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約旦外交與僑務大臣薩法迪在安曼舉行會談。據約旦時報消息,薩法迪表示,中方積極參與對約旦的能源、基礎設施、電力建設,為約旦國家發展作出貢獻。約方願積極推進約中大學合作項目,架設兩國文化合作橋梁。約方願同中方一道,將兩國戰略夥伴關係切實轉化為各領域務實合作。
  • 當年今日——歷史上的10月29日
    英、法擔心運河關閉,海灣與西歐之間的石油運輸線被切斷,對埃及進行威脅制裁。首先凍結埃及在英、法的存款及運河公司的基金。8月2日,英、法、美三國政府發表聯合公報,主張蘇伊士運河「國際化」,並提出召開24國參加的倫敦會議,遭埃及拒絕。
  •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火燒圓明園,卻沒燒紫禁城,為何?
    1860年,英法聯軍為了擴大在華特權和利益,毅然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侵入京城,將圓明園洗劫一空,並放火將其燒毀,致使我國很多的珍貴文物或流失海外,或葬身於火海。當然了,這其中還有一個國家最為可惡,那就是沙俄,他們在戰爭中因出兵「調停」有功勞,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成了真正的贏家。
  •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曾國藩手握12萬大軍,為何見死不救?
    由於中西貿易逆差,英法兩國決定給大清朝一點教訓。正好借著林則徐虎門銷煙一事,派出艦隊攻打大清。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鹹豐皇帝打著狩獵的旗號,跑到了熱河,成為清朝首個逃跑的皇帝。就在八國聯軍縱兵劫掠皇宮,火燒圓明園的時候,晚清的擎天之柱曾國藩手握12萬湘軍,為何不北上勤王,而是按兵不動呢?是因為曾國藩懷有二心麼?
  • 約旦公主:30歲嫁55歲王儲,後攜子女逃跑,揭開王室神秘面紗
    作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之一,杜拜是中東地區的經濟中心,坐擁許多大型建築,如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築哈利法塔、世界上唯一一個七星級酒店帆船酒店……在這座城市,居民人均GDP高達4萬美金,你可以看到路人幾乎個個穿金戴銀,就連巡邏的警車都是賓利,可謂「壕中之壕」。連普通人都如此有錢,那麼生活在杜拜頂端的人們該有多富裕?這簡直讓人難以想像。
  • 王毅談中國在中東問題上的立場:不搞勢力範圍、不拉一派打一派
    (外交部長王毅與約旦外交與僑務大臣薩法迪) 據約旦時報消息,薩法迪表示,中方積極參與對約旦的能源、基礎設施、電力建設,為約旦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薩法迪還說:「作為戰略夥伴,約方堅定支持並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將採取一切必要手段和具體措施體現這一立場。」 王毅在與薩法迪在共見記者時就中東問題闡述了中方立場。王毅表示,中方衷心希望中東儘快恢復和平穩定,支持加強國際和地區反恐合作。王毅還說,中國在中東無任何地緣利益追求,不搞任何勢力範圍,更不會拉一派打一派。
  • 40張圖徹底看懂:中東恩怨情仇 為什麼老打仗
    地圖是一個強大的工具,可以了解世界,特別是中東。一個地方的政治邊界和人口分布是由許多方麵塑造的。這裡有40幅圖,大概講述了中東歷史、現在,和當今地區最重要的一些故事。
  • 德國為何能快速崛起?有兩大原因,霸主夢想讓英法俄感到了害怕
    得益於第2次工業革命的推動,再加上德國經過王朝戰爭(1864—1871年),獲得穩定的政治局面以及統一的國內市場,有利於發展經濟;另外,德國還在普法戰爭(1870年法德戰爭)中得到了法國的五十億法郎賠款,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資金,同時還得到了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
  • 北洋軍閥混戰,為何當時中國還保持統一?列強為啥不敢出手?
    辛亥革命之後,清朝滅亡,而北洋軍閥也成為了當時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他們繼承了清朝遺留的一起誒,北洋軍閥統治的16年時間內,當時的中國可以說是一盤散沙,除了中央政府外,還有一系列的割據政權,但是令人奇怪的是當時的中國一直保持統一,列強也沒有再出手打中國,這是為何?我認為出現這種原因主要有內因和外因,但外因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