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在英法殖民者進入阿拉伯半島之前,奧斯曼帝國是掌控中東最後的帝國,它牢牢抓住伊斯蘭新月領地和賽拉特山脈,坐擁麥加和麥地那兩塊聖地,奠定了其伊斯蘭政教領袖的地位。
一戰之後,奧斯曼帝國戰敗,英法成功入主中東。在進行地盤分配時,當初承諾幫助哈希姆家族建國的英國,只是在約旦河以東的巴勒斯坦地區,建立外約旦酋長國,由哈希姆家族阿卜杜拉擔任君主。
英國對巴勒斯坦地區的分割,直接為後來猶太人復國,提供了進入機會,從而引發五次中東戰爭,以及時至今日沒完沒了的巴以衝突。
反正都是殖民統治,英國人為何扶持一個狹小的外約旦,卻沒有直接把整個巴勒斯坦交給哈希姆家族建國,避免形成後來的亂局呢?
早在19世紀中期,奧斯曼帝國就已經失去了昔日的輝煌,日漸衰退,巴爾幹戰爭中,奧斯曼更是喪失全部歐洲領土。
一戰爆發後,為了重振帝國榮光,奧斯曼不識時務地加入這場列強戰爭,宣布和德國結盟,對協約國聖戰。
土耳其人的作戰區域,主要在它曾經的帝國版圖內。巴爾幹已丟失殆失,只有阿拉伯半島,才是它的主戰場。而英法列強當時卻在歐洲苦拼。
因此,在阿拉伯半島的爭奪中,英國人更願意依靠阿拉伯本土力量,來對抗土耳其。而這對於飽受奧斯曼統治四百餘年之久的阿拉伯人來說,也是個不錯的歷史機遇。在英國人支持建國的承諾之下,阿拉伯大起義爆發,起義的領導者,就是奧斯曼任命的漢志總督「哈希姆家族」。
二、中東勢力範圍的劃分。
有了英國的支持,以及哈希姆家族的影響力,阿拉伯人的領土解放過程,還是很順利的。除了漢志地區,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相繼解放。
對英國人承諾幫助獨立建國,抱有很大希望的哈希姆家族,迫不及待著手建國計劃。其中漢志國王的第三子「費薩爾」,被任命為敘利亞國王,統治包括黎巴嫩在內的大敘利亞地區。而第二子阿卜杜拉,則成為伊拉克的國王。
不過,英國人支持哈希姆家族解放鬥爭的目的,可不只是幫助阿拉伯人獨立。對於它們來說,阿拉伯人不過是打擊奧斯曼的一顆棋子而已。
因此,當哈希姆家族內部忙於劃分領地,分頭上任時。在歐洲戰鬥正酣的列強們,也早已在地圖上,對中東勢力範圍進行了瓜分。這其中,作為新月領地中心的大敘利亞地區,被劃給了法國。
三、法國和阿拉伯人的矛盾。
當時費薩爾已經在敘利亞國王的任上了,如果法國能學習英國,通過扶持傀儡政權同樣能達到殖民掠奪。
可是心高氣傲的法國人,認為他們沒有義務對英國人作出的承諾負責,更不認同英國人的君主制,是先進位度的代表,因此費薩爾被驅逐出敘利亞。
這對於當初雄心勃勃意圖一統阿拉伯半島,復興阿拉伯帝國的哈希姆家族來說,感到受了羞辱。他們立刻做出調整,把解放鬥爭中出力最多的費薩爾,改任伊拉克國王,而原定為伊拉克國王的阿卜杜拉,則重整軍隊,準備進攻法國駐敘軍隊,收復敘利亞。
法國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讓英國人十分尷尬,一方面他們確實向哈希姆家族做過獨立建國的承諾;另一方面,他們和法國又是盟友,這種勢力範圍劃分,早在1916年就確定好了,法國的做法無可厚非。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做出了巨大犧牲。從自己的巴勒斯坦地區,以約旦河為界,將河東的領土分割出來,建成受英國託管的外約旦國,由躍躍欲試打算和法國開戰的阿卜杜拉,擔任外約旦國王。
英國人認為,這樣的安排,既能兌現自己當初的承諾,彰顯大英帝國的誠信。又能利用哈希姆家族的威望,來替自己管理屬下的殖民地,豈不一舉兩得。
至於另一半巴勒斯坦,英國人認為,它是阿拉伯半島上,最為重要的板塊。必須找到第三方群體來協助自己管理,以平衡阿拉伯人的勢力範圍,而這個群體就是猶太人。
這就是為什麼英國委託給哈希姆家族代理管理的,僅僅是約旦河以東的區域,而不是整個巴勒斯坦的原因。
(參考資料:《外約旦的建立與巴勒斯坦問題》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