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你可知道,佛教的鐘可不是隨便敲的。
生活中,我們遇到一些無可奈何的事情的時候,為了自嘲,,或為了表達一种放棄,經常會說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麼一句簡單的俗語,你可知道,這句話也是很有來歷的。而且,作為話裡的主語,「鍾」也不是隨隨便便能撞的。

這句話最早處於一本叫《文明小史》的清代小說,大概是隱諷李鴻章吧。姑且當成一句與佛教相關的話來理解吧。我們知道,「鍾」也是佛教的一個重要法器。就外形來說,也很有莊嚴感。
其實,這「鍾」在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就有了,只是那時候的鐘是木頭做的,也有一個很文雅的名字,叫做「犍椎」。據佛經記載,某年的七月十五日,在僧人結夏安居(集中修行)的日子中,釋迦牟尼粉附大弟子阿難敲「鍾」以召集僧眾。

於是阿難拿起「犍椎」對大家說:「我今天來擊此如來信鍾,凡是如來的弟子們,都應該聞聲而在此集合。」從此以後,「鍾」就成了寺院裡具有標誌性的重要法器之一了。我們也由此可以得知,所謂的「佛鐘」,也只是一個發聲的道具而已,並沒有啥神秘色彩。其作用相當於我們現代的電鈴。只時年間久遠,和佛教的歷史一樣長了。
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當初的木頭鍾也發展成了很多種類,從外形上說,有大鐘和小鍾之分,兩者又分別叫做梵鍾和半鍾。大鐘基本就防止在鐘樓上,相當於高音喇叭,大鐘想起來,全寺廟的僧侶都知道要集合了,這種情況很少見。比如武俠小說裡,少林寺的大鐘是不輕易響的。只有遇到危難、外敵才會敲響。

大鐘還有一種用途是用來報時。以前沒有手錶,計時都是根據「時規」來定的。為了讓所有僧侶都知道大概的時間,於是早晚都會敲鐘。
小鐘的話,是相對於「大鐘」而言,外形要小了很多,屬於便攜性質的了。適合人數比較少、範圍比較小的時候適用。後世的僧侶在做法事時,經常會用敲鐘來表示一節的開始。由此衍生出「敲喪鐘」的貶義說法,但是和佛教並沒有任何關係,這是需要注意的。

無論大鐘還是小鍾,其用料材質也是與時俱進,最開始是木頭,後來有錢了,就開始用銅鐵等金屬,當然,也有極度有錢的寺廟用黃金鑄造,那是非常罕見的。鐘身上也會鑄山高一些花紋圖案,大多和佛教故事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敲鐘的頻率和方法也是有講究,不是隨心所欲亂敲的。比如每次都是敲擊一百零八次,具體的方法是以快、慢、緩三種節奏各十八響,然後重複一遍。而且撞鐘的和尚,同時還會口中念念有詞,那些應該是佛教的偈語之類的話。
所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我們也應該了解,這句話適合佛教有關的,而且,佛教的佛鐘也不是隨便敲的哦。所以當你試圖渾渾噩噩混日子的時候,也可以用這個來激勵一下自己——鐘不是隨隨便便敲的,日子不是隨隨便便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