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丘》:以愛情為主線,背後是日本人獨特的生死觀

2021-01-08 新葉筆記

「無論做什麼,你都會全力以赴投入自己。因為你了解生命的真相。生命如點燃的導火線,任何人都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猶豫。」——石田衣良

金伯利·麥卡洛在《荊棘鳥》的開篇寫到:

「傳說中有一隻鳥兒,它從離開巢窩的那刻起,就一直在尋找荊棘樹,找到了,就把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放開歌喉,歌聲勝過任何生靈。歌唱完了,生命也衰竭了。它忍受劇痛,以生命為代價,換取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這就是荊棘鳥的傳說。」

搏命而歌,歷經磨難苦楚,只為生命的最美好,讓我想起了《美丘》的主人公,也是這樣一隻荊棘鳥,為生命而歡唱,愛到至死不休。

《美丘》是日本直木獎讀者期待度NO.1的愛情小說,講述的是身患絕症的大學女生美丘,在生命的最後時段,與太一相知相愛,奮力向命運抗爭的悽美愛情故事。作者石田衣良被評論界譽為「捕捉現代感覺的妙手」,曾靠《十四歲》奪得有日本文壇「奧斯卡獎」之稱的第129屆直木獎,一舉奠定自己在日本文壇的地位。

石田衣良說:青春小說,是一個人的青春結束以後回過頭來才寫出來的東西,這時候青春落幕了,也成熟了。成熟作家更知道自己什麼能寫,什麼不能寫。

《美丘》是石田衣良在50歲時才出版的情感小說,但他無心將這段愛情打造成青春偶像劇。雖然以愛情為主線,背後折射的卻是日本人的生死觀。生死觀,就是對生與死的看法,通過死來表現對生的看法。

作者石田衣良

01 生與死並非是對立的,而是相伴而行的;死是生的一部分,從生到死沒有絕對的距離

村上春樹曾在《挪威的森林》裡說:「死亡並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日本人認為生與死不是互相對立的,而是相伴而行的。舉個例子,假如某個人在路上突然遭遇車禍致死,日本人可能會想「此時此刻這個人的死或許早已命中注定,我們只能祈求他的冥福」。死亡早已伴隨他許久,如今只是時候到了。

日本人認為,「死」並不是恐怖的,而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種眷戀、一種對自己人格和靈魂的升華。著名作家,像川端康成、太宰治、芥川龍之介等都選擇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通過死來達到生命的新生。就像川端康成所說:「死是最高的藝術,是美的一種表現。」

日本有句俗語:「花是櫻花,人是武士」。

日本人常把櫻花比作人的一生。櫻花的美是絢麗又短暫的,花期只有短短4天。每到櫻花盛開的季節,日本人都會舉辦各種形式的「觀櫻會」,在和春風中盡情欣賞櫻花飄落的情景。在繽紛的時刻告別,將最美的瞬間留給人世,便是日本人對「死」無上的嚮往。

著名的日本西行法師曾在和歌裡寫:「願如釋尊,物化陽春。望月在天,花下殞身。」

大意是:「真希望能在春天櫻花最爛漫的時候死去,就跟釋迦摩尼死於二月十五那樣……」

日本人認為人生短暫,活著就要像櫻花一樣燦爛,即使死,也該果斷離去。櫻花凋落時,不汙不染,很乾脆,被日本人尊為日本精神。

《美丘》中的女主角美丘小時候因為車禍頭蓋骨骨折,被醫生植入硬膜時感染雅各布病,俗稱狂牛症,這種病沒有藥物,無法手術,潛伏期不定,一旦發病,3個月內腦子就會變得跟海綿一樣,到最後喪失所有記憶、語言、行動能力,生命枯竭而亡。這種不知道何時面對死亡的恐懼一直伴隨著女主,所以她也想到了自殺,想在自己清醒的時候結束自己的生命。

「我害怕我不再是我,更害怕我完全變了以後,太一君不再愛我了。」

「當時想的真是乾脆死了的好!什麼事都不順利,什麼事都麻麻煩煩。不知道什麼時候發病,每天活得也不安心,幹什麼都沒意思。輕輕一跳,就徹底放鬆了。」

坂口安吾在《墮落論》裡說:希望美好的東西能夠美好的終結,是一種卑微的人之常情。最初的美丘,潛意識裡,希望自己能像櫻花花落般美麗地死去,安靜而體面地離開。

日本人對生死的獨到見解,背後有很多因素的影響:

1. 日本人的「無常觀」

日本是個多災多難的島國,經常發生海嘯,地震,日本人深刻體會到世事無常,時時刻刻在感受著危機,骨子裡透漏著悲觀主義。

2. 追求「物哀」的美意識

「物」指自然萬物,「哀」即悲哀,睹物傷情、物我同悲是物哀的最直觀的理解。『物哀」除了作為悲哀、悲傷、悲慘的解釋外,還包括哀憐、同情、感動、壯美的意思。

物哀是一種審美意識,也是一種生死觀。日本人為了追求美,用自認為完美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認為死亡是另一種美,甚至,比生命更美。

3. 崇尚獻身而死

日本武士精神注重「看破死亡,無懼死亡,心甘情願為君主而捨棄生命、英勇獻身。」這與日本人強烈的集體觀念有關。日本人通常把個人價值維繫在其所存在的集體利益上,他們覺得為集體獻身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

4. 中國佛教傳入的影響

自從佛教傳入日本之後,它所宣揚的「無常觀」、「生死一如」等思想,也對日本人生死觀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日本人認為:人死之後都可能成佛,不論尊卑貴賤。因此,日本人在面對死亡時更加從容淡定。雖然也對生命有所留戀,但是一旦死亡來臨時就打消生的念頭,接受死的命運。

總的來說,日本人不畏生死、寬容生死、尊重生死。這是一種與別國不同的獨特的生死觀。

02 與佛教「無常」的態度不同,日本人在消極中尋求積極的突破,積極地面對消逝,感受消逝的美

「無常」來自於佛教,意為「萬物沒有永恆,一切終將逝去」。這似乎在給人傳達一種「無奈」與「放棄」的思想。

雖然佛教上的無常觀更多傳遞的是一種較為消極的力量,但是日本文化視域下的無常觀則是從消極的表達中尋求積極的突破,渴望尋求新的機遇和開始。

比如書中美丘知道自己的生命很快會走到盡頭,她仍然努力完成學業、勇敢追求愛情,就算是背負惡名也在所不惜。因為她想要活成理想中的自己,去彌補人生與心中的「遺憾」。

美丘說:時間不存在永遠,我們都像點燃的導火索一樣活著,就算這麼極普通的一天也是租借來的,不知什麼時候就會有人來把這借來的時間統統收繳回去。

再比如,日本民眾會在街頭用落葉創作愛心、花朵、卡通形象等藝術作品,為的就是讓人們能欣賞到金燦燦的美景。

日本人認為,「消逝」是一種美好。佛教提倡脫離生死成佛,而日本人則是積極面對生死,與死共生。他們認為,在四季輪迴的時候感受「無常」,當死亡最終來到的時候,就安然接受,然後與自然融為一體,成為魂魄回到家人身邊。

所以,與中國人非常忌諱談論死亡話題不同,如果去日本旅遊,你就會發現,日本的墳墓很多都建在居民區附近。即便是繁華的東京市內,也有許多片或大或小的墓地。甚至一些日本人還喜歡把家族逝去之人葬在自家庭院裡,與死人共生。在中國人看來,這簡直太晦氣,可能會給人帶來不幸。而日本人則認為家人雖然去世,但他們還依然在我們身邊,守護著親人。

書裡,當美丘最終走到生命的盡頭,太一仍在左胸心臟紋上美丘名字的首字母M,他認為美丘沒有離開,往後還會繼續陪著他面對人生種種歡樂痛苦。

「我的胸膛就是你的墓冢。只要這顆心臟跳動不止,你便可永眠在我的胸前。我要遊歷世界,將諸多美景展現給你。我要遍嘗美食,與你分享無盡美味。著裝打扮也不遺餘力,每年都要把最新款的時裝穿給你看。

美丘,從今往後的一切都由我倆共同面對。用你濃重的人生態度來生活也許有些困難,但我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盡我所能地活下去,直到心臟最終停止跳動。」

03 意識到死亡,才能看清當下,從有限的生命中挖掘出意義來,才能實現真正的自我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裡提出:向死而生的意義——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

原來美丘並不知道活著有什麼意義,於是她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和自己朋友的男朋友發生關係,和女性朋友接吻,她想用這種方式揮霍剩下的生命,過一天便是一天。但是當她遇到太一以後,她開始改變了,變得專一又認真,因為她想要給最愛的人最美好的回憶。

就像尼採說的那樣:「每一個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可以承受幾乎所有如何活的問題。」

她請太一做她生命的見證者,她變得格外珍惜時間,她勇敢地和太一同居,上學,打工,做一切想做的事。

法國作家蒙田說: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暫,我愈要使之過得豐盈飽滿。

她也鼓勵太一要按照自己的意願,按照自己喜歡的活法活著。看到美丘那麼堅強,太一也漸漸明白要牢牢抓住生活的每一個瞬間,真真正正地活在當下,甚至在美丘消沉的時候還鼓勵她:

「病情、時日不多這都是沒辦法的事。但美丘應該在剩下的時間裡跟大家一樣,要努力承受磨難,要一起成長。我們所有人都只能這樣一步一步地生活下去。這期間,我想陪在美丘身邊。」

電視劇《美丘》

在《巨浪》中,貴野的父親曾教育他,「享受生活,不畏懼死亡,這才是一個優秀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日本人「惜生崇死」,他們認為珍惜「生」的同時,更要以坦然而崇尚的心態面對「死」,在有限的生命裡,抓住時光努力綻放光彩,然後毫無遺憾地告別,才是生命最美麗、最崇高的意境。

美丘說:「構築一個人的人格的,不是過去的傷痛,而是對未來的希望。我會不斷地損壞下去,但同時也會生出個新的來。我想造出一個最終留存於世的我自己,想見識見識最後能見到一個怎樣的自己。」

她做到了,哪怕忘記燉肉做法,忘光所有單詞,無法寫字,她也努力與命運抗爭到最後一刻,還錄下音頻,鼓勵太一繼續認真活下去。

她最終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樣。

美丘說:「活著是個奇蹟,沒有永遠活著的東西。其實在座的各位都心知肚明,生命是有盡頭的。不過,能從身心最深處感知生命的美好與限度的,只有我一人,我說太一君,這個世界真美啊!」

臧克家在自由詩《有的人》裡寫到:

「有的人活著, 但他已死了。有的人死了, 但他還活著」。

生命是一個過程, 它的價值並不在於長度,而在於寬度。 生命雖然有限, 但我們可以好好去利用它,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為自己而活。

生命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是我們的選擇和行為給它賦予意義。既然活著,就要用盡全力,努力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結語

人物周刊曾經採訪石田衣良:「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你自己的青春,你會怎麼形容?」

石田衣良回答說:「看不到明天,天非常藍,我覺得自己像一條流浪狗。」

他覺得自己的青春是自由,又迷茫的,這也深深影響了他的作品。他筆下的《美丘》不僅僅是一支充滿活力、甜蜜美好的愛情舞曲,更多的是一首殘酷悲傷、向死而生的生命之歌。

正如印度詩人泰戈爾在《飛鳥集》裡有一首詩寫的那樣: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美丘》是一本拿起了就捨不得放不下的書,美丘教會了我們太多太多。對於僅有一次的生命,我們要學會敬畏和熱愛,無論命運給我們多大的磨難和坎坷,我們都不能放棄自我,也許命運會帶來不一樣的驚喜和風景。願你我都能像美丘一樣勇敢地愛,絢爛地活。

引用:1. 柯璜瑩.從櫻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觀2. 孫博.解讀日本人的生死觀3. 王欽.淺談佛教對日本人生死觀的影響4. 楊燁.淺析日本人的生死觀

相關焦點

  • 解讀《莊子·大宗師》,好友四人的奇葩生死觀,也是莊子的生死觀
    大部分人共同愛好無非是吃喝玩樂這些,志向也大多積極向上,相互鼓勵。但這四人,他們的共通點卻是對生老病死有著類似的看法。大部分人都渴望生,討厭病痛、衰老和死亡。當然不把死亡當回事的也大有人在,畢竟有價值的犧牲是「重於泰山」。勇敢者往往能不懼死亡,但把死當成幸運事來看待的人就不多見。而衰老和病痛,更是無人喜歡。但子祀等四人卻是絕無僅有的特例。
  • 道教的生死觀:煉丹服藥長生不老,修煉內丹坐地飛仙
    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生命絕非金石般永恆,那些服藥以求長生的人都死於煉丹爐之下。不如把握現實的快樂,飲美酒伴佳人,此樂何極?值得注意的是,《古詩十九首》中的無名詩人,理性地表達了對服藥以求長生不老的反對。
  • 日本獨特的送禮文化
    可是日本人的贈禮和回禮,同交換名片一樣具有相互確認地位的機能,不回贈本身也被人看作一種問候。比如地位高的人接到下屬的禮物,未必需要回禮。就是說不回贈,「零的交流」,才表示了上下的關係。這時,表面上看好像只單方面贈禮,實際上可以看作既有贈也有答。這樣的贈答,作為確認贈方和受方微妙的地位的方法,受到重視。
  • 日本人審美觀獨特,喜歡留大虎牙,大家感覺好看嗎?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也出現了各種變化,大多數人都能看到其中的變化,比如從穿衣風格這方面就能看出來。80後,90後以及00後都有不同的穿衣風格,除了各個年齡段的審美觀不同之外,很多地區的審美觀也不同,比如在日本,日本人的審美觀就比較獨特。
  • 日本準備推行AI婚配,年輕人會為「愛情算法」買單嗎?
    根據報導,日本埼玉縣在2018年就建起了這個「邂逅支援中心」,兩年時間裡撮合成功了69對情侶,其中33對是這個AI婚配系統選出來的,這一成功率堪比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了。好奇心驅使我們想進一步去一探究竟:這個AI婚配系統到底是如何選出的Soulmate?日本的年輕人會為「愛情算法」買單嗎?如果這套「愛情算法」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該如何使用呢?
  • 日本人的愛情與婚姻
    當時出現了不少以浪漫愛情為題材的通俗小說,但能流傳至今的傑作並沒有幾篇。20 世紀80年代,日本電視臺推出了一種新型連續劇——都市愛情劇,這種劇一般是以東京為背景的愛情輕喜劇,頗受觀眾歡迎。故事情節發生在大都市,茫茫人海中孤獨的男男女女們以極為戲劇化的方式遇見他們命中注定的另一半,後歷經來自家庭與他人的重重阻撓,故事最後總以他們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結尾。
  • 日本人審美觀十分獨特,女孩喜歡留大虎牙,大家感覺好看嗎?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也出現了各種變化,大多數人都能看到其中的變化,比如從穿衣風格這方面就能看出來。80後,90後以及00後都有不同的穿衣風格,除了各個年齡段的審美觀不同之外,很多地區的審美觀也不同,比如在日本,日本人的審美觀就比較獨特。
  • 宏明法師:佛教生死觀與生命教育初探 以四諦十二因緣為中心
    本文試從佛教的角度,依據佛陀教義中最基本的理論元素──四聖諦和十二因緣,嘗試探討佛教的生死觀並略述由此開展出來的生命教育。 1、佛教看人之生與人之死 (一)四大五蘊假合的生命體 據說東晉時期著名佛學家僧肇大師曾作過一首詩:「四大元無主,五陰悉皆空。將頭迎白刃,猶如斬春風。」
  • 好奇《夏目友人帳》沒有主線,劇情也軟綿綿,為什麼這麼火?
    作為以妖怪為主要配角的動畫,這部作品中妖怪更為「人性」。與以往妖怪主題的作品不同,《夏目友人帳》中的妖怪,有著各自的性格,妖怪也會知恩圖報、妖怪也可以成為朋友。他們在作品中,不再是以往青面獠牙、兇神惡煞的形象,而是更加接近於人。看過《夏目友人帳》後,都會覺得被治癒,仿佛一切的不開心都可以被治癒,是個萬能的神藥,可能大家會覺得我說的很誇張,但是看過後,內心都會很平靜。
  • 《龍珠:超宇宙2》主線任務Z評價加點及技能推薦 主線任務評價要求...
    《龍珠超宇宙2》中的任務完成後會有不同的評價,許多玩家會追求任務達到Z評價,那麼主線任務Z評價都有哪些要求?又該怎麼打出Z評價呢?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龍珠:超宇宙2》主線任務Z評價加點及技能選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 日本最獨特的姓氏,取再好聽的名字,翻譯成中文,都讓人想笑
    ,自己家族的姓氏在加上獨特的名字,這樣就可以使得每一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那麼在世界上,和中國人長相最接近的應當就是日本人了,雖說在長相上面比較接近,但是在文化的方面卻差距非常的大,就比如說我們中國人其實是非常看重姓氏的文化的,因為姓就代表著家族,代表著家族的傳承,而名字則代表了自己,代表了你是這個國家裡面獨一無二的人。但是由於日本的很多文化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日本自然也有著自己的姓氏文化。
  • 日本人真的「很變態」嗎?
    在國際視野中,日本這個人口僅有1.26億的亞洲島國,往往給人以好戰、刻板、缺乏責任心、恃強凌弱的形象。但「地少人少」的日本經過不同時期的發展,孕育了多種多樣的另類文化。「女體盛」是日本生產的獨特的餐飲方式,日語意為用少女裸露的身軀作盛器,裝盛壽司的宴席。用作盛器的「藝妓」,選拔條件異常嚴苛。
  • 日本人殺鯨魚到底有什麼目的?愛吃肉只是個幌子,背後的圖謀很大
    而惡劣的環境最終還會反過來阻礙人類社會的發展,所以現在很多國家都提倡環保的理念,日本同樣也是這些國家中的一員。在不少媒體的宣傳中,日本的街道都非常的乾淨,對於國家周邊的環保問題非常的講究,但是現實情況中的日本是真的這樣嗎?到現在為止日本國內還非常盛行捕鯨的行為,雖然這種做法已經被國際社會批評多次,但是日本人好像一直是樂此不疲。
  • 「神之湯」:沐浴背後的文化,溫泉裡的日本男女
    難怪在日本的土著民族阿伊努人聚居的溫泉重鎮——草津,流傳著這樣的名言:溫泉浴可以治療任何事情,除了愛情。  自那以後,在僧侶等榜樣的帶動之下,信眾們紛紛湧入寺廟,以沐浴的方式積德、去汙,平安時代的寺廟孕育出了最早的公共澡堂——「錢湯」。直到今天,依然有許多寺廟的僧侶要一早起來搜集松枝,加熱一個石板地上的厚壁黏土「火箱」,為前來沐浴的信眾提供最地道的服務。
  • 這樣綁主線與八字環,能最大化發揮主線拉力值
    作為一個連接件,上面連著主線,下面連著子線,如何讓每一端的連結都更加結實呢?這就需要在綁法上面做文章。主線和子線與八字環的連接並不是隨便綁上的,都需要一定的綁法。那麼現在大魚星球就為大家總結了各種八字環的綁法圖解,只推薦最強子線、主線拉力值傳遞的一種給廣大釣友參考學習。最強拉力值主線綁八字環
  • 日本第二大傳統節日,源自中國,卻發展了很多獨特的風俗
    8月份,日本將會迎來僅次於新年的大節日——盂蘭盆節,通常在8月12日~8月16日會放假。這時候,日本人會回鄉探親祭祖,或全家出遊。傳統節日會有很多風俗,因此是一些特定商品銷量增長的大好時機,也是產品創意碰撞的時刻。盂蘭盆節、中元節、七月十五傻傻分不清。
  • 疫情期間再現謎操作的日本綜藝,主持人背後的參演者讓人看傻眼
    平時喜歡看日本綜藝節目的,近期都能夠感受到明顯的變化,沒有辦法,現在日本的疫情形勢,可真的不太能夠正常錄製節目了。拾部君一直有在關注的日本綜藝節目,在這段時間,新節目的錄製與播出不得不停滯,畢竟整個節目的錄製現場會聚集不少人,就只好將之前播出的節目製作成總集篇,或者將未公開的片段集合成正式節目播放給觀眾看了。所以說,作為觀眾而言,尤其是國內喜歡看日本綜藝的觀眾,就不要計較太多,有得看就已經不錯了,節目的製作方也在想方設法彌補檔期的空缺。
  • 《山茶文具店》:探尋與復歸——日本治癒系文學的精神內核
    由此,「治癒系」這個詞真正開始流行起來,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治癒系」在日本,早已超越了語言或者文化本身,甚至還成為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並逐漸形成了一套包涵了音樂、文學、影視、動漫等多種文化的產業體系,對日本國民的日常生活和潛意識起到了持久而深刻的影響。而文字因其獨特的表現張力與人文關照,一直被視為「治癒系」文化體系中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 中日混血格格與日本男友殉情,只能說他們的愛情生不逢時
    溥儀身邊人無一倖免,也都受到了牽制,皇后婉容瘋癲致死,親弟溥傑成為聯姻工具,日本軍方阻撓他與滿人女子成婚,為溥傑挑選了與日本天皇沾親的侯爵之女嵯峨浩聯姻。此舉一是為了控制溥儀繼續安分守己地擔任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二是因為溥儀一生無子,按照舊禮制兄死弟及,溥傑的兒子順理成章就會成為擁有日本血統的皇帝繼承人,由此代代相傳,日本軍方便可高枕無憂,可見當時日本真是狼子野心,算盤打得響極了。
  • 日本人不是「日本人」,他們的血統最純正,卻被日本稱為「蝦夷」
    日本人不是"日本人",他們的血統最純正,卻被日本稱為"蝦夷"。自古以來,日本與中國的關係就非常複雜,從唐朝開始,日本就派使節到長安訪問,乞求天皇建設國家,傳播中國文化。經過多年的扶持,日本緊跟中國的發展步伐,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創造了自己的語言,並將自己的民族稱為"大和民族"。截至目前,大和民族約有1.25億人,主要分布在日本列島各地。然而,大和民族的形成過程十分曲折,沒有人知道大和民族是何時形成的,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裡,重要的歷史資料早已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