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和日本曾達成協議,在印度會師,然而,德國到滅亡都未能打通蘇聯高加索地區,和日本在印度會師就更無從談起。而日本呢,由於大多數陸軍主力陷入中國戰場的泥沼中,大部分海軍主力則被美國海軍牽制,兵力有限,在佔領緬甸後,並沒有立即向印度出兵。
到了1944年3月初,日本才抽調了3個師團10萬人組成第15軍,由牟田口廉也率領,進攻印度的英帕爾。日本出兵印度,並不是希特勒點名,而是出於自己的戰略考慮,當時的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徵軍已經開始行動,打擊緬北和滇西的日軍,英國人也制定了相應的反攻緬甸計劃,日本軍部的人認為,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進攻英帕爾,既可以切斷中國駐印軍的後路,也可以打斷英國人的反攻計劃。
從戰略上來說,日軍發起這場戰役無可厚非,但對當時的日軍來說,這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原因很簡單,日本的後勤補給不允許,日軍從緬甸的欽敦江出發,到達英帕爾,要走700公裡,其中大多數是山路,後勤補給非常困難,而且這個路段周邊都是熱帶雨林,日軍根本無法以戰養戰,也就是說通過搶奪來補充自己。另外,制空權已經牢牢掌握在盟軍手上。
即便如此,日本人還是發動了這次戰役,他們還想出了一個荒誕的辦法,就是讓動物運輸食物,彈藥,他們計劃,在行軍途中,食用動物運送的糧食,到了戰場後,再吃動物。然而,這種辦法,在冷兵器時代還有用,在熱兵器時代就……
一路上,英軍戰機不斷攻擊日本部隊,許多動物不是被打死,就是跑了,這樣一來,日軍為前線準備的作戰物資就更短缺了。加上,英軍特種部隊在後方行動,日軍的後勤補給線徹底被切斷了。
以一支勞師遠徵、後勤被斷的疲勞之師去打一支以逸待勞,裝備精良,補給源源不斷的軍隊(英國第14集團軍,5個師,戰時又補充了2個師),結果可以想像。一開始,日軍還能戰鬥,隨著後來糧食彈藥越來越緊張,加上各種疾病肆虐,日本軍心一下子就潰散了。5月31日,日本第31師團未經請示,直接撤離戰場,其餘兩個師團也不願意再戰,要求撤退。日本大本營沒辦法,只得在7月2日下達撤退命令,英印軍則乘勢追擊。
到了8月,日軍餘部逃回欽敦江,英帕爾戰役結束,此戰,日軍有5萬人陣亡,另外5萬人回到緬甸後,大多數進了醫院,重武器全部丟失,步槍也丟得差不多了,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再也沒有能力也不敢對印度展開新的進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