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德協定會師印度,德國沒做到,日本打了一次就撤了

2020-11-27 毫末趣讀

二戰時,德國和日本曾達成協議,在印度會師,然而,德國到滅亡都未能打通蘇聯高加索地區,和日本在印度會師就更無從談起。而日本呢,由於大多數陸軍主力陷入中國戰場的泥沼中,大部分海軍主力則被美國海軍牽制,兵力有限,在佔領緬甸後,並沒有立即向印度出兵。

到了1944年3月初,日本才抽調了3個師團10萬人組成第15軍,由牟田口廉也率領,進攻印度的英帕爾。日本出兵印度,並不是希特勒點名,而是出於自己的戰略考慮,當時的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徵軍已經開始行動,打擊緬北和滇西的日軍,英國人也制定了相應的反攻緬甸計劃,日本軍部的人認為,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進攻英帕爾,既可以切斷中國駐印軍的後路,也可以打斷英國人的反攻計劃。

從戰略上來說,日軍發起這場戰役無可厚非,但對當時的日軍來說,這是一個難以完成的任務,原因很簡單,日本的後勤補給不允許,日軍從緬甸的欽敦江出發,到達英帕爾,要走700公裡,其中大多數是山路,後勤補給非常困難,而且這個路段周邊都是熱帶雨林,日軍根本無法以戰養戰,也就是說通過搶奪來補充自己。另外,制空權已經牢牢掌握在盟軍手上。

即便如此,日本人還是發動了這次戰役,他們還想出了一個荒誕的辦法,就是讓動物運輸食物,彈藥,他們計劃,在行軍途中,食用動物運送的糧食,到了戰場後,再吃動物。然而,這種辦法,在冷兵器時代還有用,在熱兵器時代就……

一路上,英軍戰機不斷攻擊日本部隊,許多動物不是被打死,就是跑了,這樣一來,日軍為前線準備的作戰物資就更短缺了。加上,英軍特種部隊在後方行動,日軍的後勤補給線徹底被切斷了。

以一支勞師遠徵、後勤被斷的疲勞之師去打一支以逸待勞,裝備精良,補給源源不斷的軍隊(英國第14集團軍,5個師,戰時又補充了2個師),結果可以想像。一開始,日軍還能戰鬥,隨著後來糧食彈藥越來越緊張,加上各種疾病肆虐,日本軍心一下子就潰散了。5月31日,日本第31師團未經請示,直接撤離戰場,其餘兩個師團也不願意再戰,要求撤退。日本大本營沒辦法,只得在7月2日下達撤退命令,英印軍則乘勢追擊。

到了8月,日軍餘部逃回欽敦江,英帕爾戰役結束,此戰,日軍有5萬人陣亡,另外5萬人回到緬甸後,大多數進了醫院,重武器全部丟失,步槍也丟得差不多了,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再也沒有能力也不敢對印度展開新的進攻了。

相關焦點

  • 二戰德國突襲蘇聯,日本為何不支援德國進攻蘇聯?日本:我太難了
    面對法西斯盟友德國的請求,以及對蘇聯豐富資源的渴望,日本還是無法下定出兵蘇聯的決定,卻選擇派出海軍偷襲美國珍珠港,企圖一舉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放棄幫助盟友攻擊蘇聯,挑起與美國的戰爭,日本的這一操作不僅出乎各國的意料,也成功將美國推向了法西斯的對立面。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成功讓法西斯勢力走向滅亡,奠定二戰後的新秩序。那麼,日本為何出現這一重大決策失誤呢?
  • 一戰後法國經濟崩潰,1/3男性非死即傷,二戰德國辱法太陰損
    打完一戰之後,法國國內所有男性的1/3非死即傷,都是一戰的結果,所以這個國家打得非常的頹廢。再加上經濟已經是瀕臨崩潰,國內民生凋敝,所以一戰打完之後,法國國內的狀況是非常慘的。雖然是一個戰勝國,但是一沒錢、二沒人。在沒錢沒人那種窘迫的情況底下,有一種思想自然抬頭了,就是「綏靖主義」。
  • 二戰德國航母被「壓箱底」:中途「夭折」的齊柏林伯爵號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麼個現象,一提及二戰德國軍備,基本都是一系列的老虎、熊、象、豹子、黃鼠狼、山貓、野狗、還有各種昆蟲、各種牛.....因而,後人又把當年的德軍「戲稱」為了「動物園」。只是,再細想想,用來命名的動物們還挺有講究——基本都屬於陸地動物和少量昆蟲、鮮有水裡的和兩棲類動物。
  • 狂想:如果美國不參加二戰日軍將會打到哪裡?
    如果美國不出手,沒人能擋住日本人的進攻,日軍將會攻佔中國大陸、攻佔東南亞、攻佔蘇聯遠東地區,甚至攻佔英屬印度,整個太平洋西岸地區都將落入日本的囊中。先來看看美國參戰前的世界局勢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在世界事務中能夠說得上話的也就那麼幾個國家:英國、美國、蘇聯、德國、法國、日本。再弱一些的有中國、義大利、波蘭等國,其餘的國家基本就相當於打醬油的。
  • 二戰結束後,日本「天才」翻譯官,一句口誤,60萬日本人死於非命
    戰爭是所有人都不願意看到的場面,自古以來有戰爭則必有犧牲,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戰爭,應該就要算第二次世界大戰了,從1939年9月1日到1945年9月2日整整為時6年的世界規模性大戰。20億人以上的人口捲入戰爭,戰爭中軍民總共傷亡9000多萬人。
  • 二戰時期,義大利的奇葩歷史故事!德國:我不是讓你來這耍寶的!
    要說到二戰時期的奇葩國家,那就不得不提起德國的「得力助手」義大利!可謂是承包了二戰時期的所有笑點,別的國家在前線衝鋒陷陣,義大利卻在前線耍寶賣乖!二戰在前線面帶笑容的意軍當然義大利能夠做出各種各樣的奇葩事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家義大利人民根本就不想打仗!人家的思想就是在家裡吃吃義大利麵喝喝紅酒!這不香嗎?打什麼仗,我們對現狀合適滿意!
  • 戰俘新思維:二戰美軍最高指揮官提出,斷水斷糧餓死德國戰俘
    日本對於戰俘也沒仁慈到哪裡去,「巴丹死亡行軍」就是日軍虐待戰俘的極端暴行之一。在不到100英裡的戰俘押解途中,日本人展開一場長達8小時的大屠殺。據粗略統計,死亡行軍剛開始,將近7萬名盟軍戰俘上路,最終1.7萬人慘死途中。
  • 二戰時日本什麼時候就已經輸了?
    可以說,直到佔領中國東北,成了滿洲國,並受到國聯嘴上譴責實質默許之前,日本的戰略方針還是成功的,這時候的日本都是贏家。但是,從全面侵華開始,日本就開始輸了,把之前全部積累都搭進去不說,連打仗的目的都沒搞明白就開戰,比如打到哪裡和談,和談的目的是什麼,還是說邊打邊看?這些都沒想,像沒頭蒼蠅一樣亂打一通,並將國際關係完全搞臭。
  • 日本「太上皇」,救下二戰三大元兇之一,總統夢被中國一棒子敲碎
    二戰結束後,法西斯獨裁者義大利墨索裡尼、德國希特勒分別死亡,一個是被槍決,一個自殺。作為法西斯三大軸心國之一的日本,其統治者裕仁天皇卻逃過一死,還活到了1989年。原本裕仁天皇也是重犯之一,就連他自己本人都覺得必死無疑,但事情卻陡然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 二戰時期為什麼日本人的鼻子底下要弄「一撮毛」呢?
    ,就連現在的三歲小孩都知道是日本鬼子。我們最熟悉的日本人形象,無非就是一口聽不懂的言語,在加上他們鼻子下面的那一撮毛,這可以說是最能代表他們形象的。其實,這種鬍子名叫衛生胡,流行於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早在衛生胡出現之前,時尚圈裡一直推崇著象徵男性魅力的大鬍子。
  • 印度呼籲取消五常否決權 日德幫腔想當大國 權力咋來的沒點數嗎?
    緊接著印度代表提魯穆爾提也在發言中抨擊安理會,並呼籲多國一起合作推動取消安理會五常的一票否決權,還表示印度應該有資格成為常任理事國。 關於取消安理會五常一票否決權的問題,這些年來基本上每一次聯合國大會都會有國家或組團或單獨提出,主要是由日本
  • 二戰時期希特勒特意下令,不準招惹這三個國家,結果卻被盟友日本坑慘
    二戰的發動有多種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希特勒無法抑制的野心,他帶領著瀕臨崩潰的德國走向了強大,又帶著德國發起了,危害全人類的戰爭,他也被人們譽為戰爭惡魔,這麼一個有些「喪心病狂」的人,卻在二戰中也有自己害怕的國家。
  • 1947年印度獨立時想帶上緬甸,為什麼最終沒能成功
    正如印度獨立之後的首任總理尼赫魯就曾公開說過:「我在精神上與其說是一個印度人,不如說更像一個英國人」。獨立後的印度領導層在思想幾乎都有明顯的英國色彩,所以印度自獨立以來就始終以大英帝國在南亞的殖民遺產繼承者自居。1947年剛獨立的印度就迫不及待與錫金籤訂了《維持現狀協定》,從而繼承了英國向錫金派駐專員的權利。
  • 義大利點火,法國添柴,冒出西班牙煽風,德國只能故作淡定,各種花樣作死的節奏
    還是由於德國人一根筋?可能上帝創造義大利,就是為了坑德國。從二戰,歐債危機到足球,滿屏都是血淚史。。。。 二戰中神級豬隊友,逗逼義大利如何坑德國二戰的時候,義大利與日本,德國組成了法西斯同盟。也就是我們知道的「軸心國」。德國兇猛,日本殘忍,但大家對義大利好像沒什麼印象!
  • 西點軍校裡的四個雕像,前兩個既是對手又是師生,後兩個打過二戰
    而且如果沒有他,南方很有可能打遊擊,到時候傷害更大。他投降的時候,還為自己的士兵爭取了很多權益。拋開政治觀念不談,他絕對是美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所以西點軍校才為他建立雕像。再看一下格蘭特將軍,李將軍的學生和對手。格蘭特1843年畢業於西點軍校。南北戰爭後期,他擔任北方軍隊總司令。1861年,林肯發布總攻命令後,格蘭特率領17000大軍在炮艦配合下,沿著田納西河挺進。
  • 美國從德國撤軍?另一國伸出了橄欖枝
    駐紮在德國威斯巴登的美軍。實際上,美國當時第7集團軍的駐德兵力很少,只有一個第1步兵師,外加一個師級規模的保安部隊。美軍在1946年裁撤了第7集團軍的番號。韓戰中,雖然交戰雙方的戰場始終局限在朝鮮半島,但是對全球戰略局勢卻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亞洲,美國迅速停止了對日本的改造,轉而重新對日本進行武裝;在歐洲,美國對西德重新武裝。這樣就完全打破了二戰末期美、蘇、英、中所達成的徹底解除德、日武裝的約定,進而產生連鎖反應。越南戰爭是美國在二戰後進行的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局部戰爭。
  • 莫迪還沒搞清狀況?日本人一針見血:和印度相比,世界更重視中國
    一直以來,西方國家力捧印度是「最有可能複製中國」以及「最有能力制衡中國」的亞洲大國。在西方媒體的「捧殺」下,印度總理莫迪也是飄飄然不知所云,真以為超過中國指日可待,頻頻在邊境衝突以及經濟問題上挑釁我國。然而日本媒體的一番話,讓印度徹底認清現實。
  • 二戰之中,有沒有「輸了一場戰役,贏了全局戰略勝利」的例子?
    二戰之中,有沒有「輸了一場戰役,贏了全局戰略勝利」的例子? 在二戰的前期,這種戰役比比皆是。 毫無例外,戰役的發起者肯定是德意日軸心國,因為歷史就是歷史,它就在那裡擺著,不容改變,是同盟國贏得了二戰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