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想見兩個老朋友,當地無法做決定,驚動陳賡從北京飛到東北

2021-01-09 文學之新

美國檢察官問錢學森道:「你忠於誰?」錢學森答道:「我是中國人,忠於中國人民。」檢察官追問:「你說的『中國人民』是什麼意思?」錢學森答:「四億五千萬中國人。」(當時,中國的總人口為四億五千萬。)

這是葉永烈的《錢學森傳》中記載的一段對話,發生於錢學森被軟禁在美國期間。當時檢察官千方百計想要找到錢學森的「罪證」,但每次錢學森都能機智應對,不卑不亢不失氣節。

新中國的成立後,客居美國的錢學森心潮澎湃,他對夫人蔣英說:祖國已經解放,我們該回去報效祖國了。但是,錢學森一家卻被限制出境。因為當時朝鮮半島戰火頓起,杜魯門決定武裝幹涉朝鮮,並且決意要阻礙新中國的發展。

在得知錢學森想回中國後,美國海軍部副部長(海軍次長)金貝爾說了一句名言:一個錢學森抵得上五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國去。於是,錢學森一家便被軟禁在了美國。金貝爾是想通過這樣無限期的軟禁,讓錢學森腦袋裡裝的知識變得陳舊過時,即使回到中國也派不上用場。

五年之後,金貝爾又說了一句名言:放錢學森回中國是美國曾做過的最愚蠢的事。但這個時候,金貝爾已阻撓不了錢學森的歸國行程了。此前,在日內瓦聯合國大廈舉行的中美大使級會談中,王炳南大使當著美國代表詹森的面,念了錢學森的一封信,戳穿了美國「謂中國學生願回國者皆已放回」的謊言。

最後,美國在多方壓力之下不得不放錢學森回國,我方也滿足了對方的一些條件。而錢學森一家,在經過五年的漫長等待及艱難抗爭之後,終於回到了久別的祖國。面對飄揚的五星紅旗,錢學森萬分感慨,他激動地說道: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國,現在,我終於回來了!

經周總理親自安排,錢學森於1955年11月21日正式到中國科學院報到。為了讓錢學森儘快熟悉國情,科學院副院長吳有訓建議錢學森去東北參觀,因為中國的重工業都集中在東三省。錢學森採納了這一建議,立刻動身前往東北。

到了哈爾濱之後,錢學森向隨行人員提出了一個要求:聽說有兩個老朋友在哈爾濱一所軍隊的大學裡工作,希望能見到他們。錢學森說的這兩個老朋友,是羅時鈞和莊逢甘。他們都是留學歸來的科學家,在美國時曾得到過錢學森的指導。錢學森所說的「一所軍隊的大學」,指的是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我們一般簡稱「哈軍工」。

「哈軍工」當時的保密級別是很高的,從錢學森都不知道這所學校的確切名字這一點就可看出。錢學森當時剛從美國歸來,「哈軍工」也沒有列入行程。錢學森提出要求之後,隨行人員趕緊向省委請示。但是,省委也做不了決定,又趕緊向陳賡大將請示。陳賡大將,是「哈軍工」的負責人。

陳賡當場就在電話中表示同意,歡迎錢學森參觀「哈軍工」。不僅如此,第二天一大早,陳賡就乘坐專機從北京飛到了哈爾濱。當錢學森一行出現在校門口時,馬上就有一行軍人迎上前去,為首的中等個子的軍人,緊握著錢學森的手說:歡迎你錢先生,我是陳賡。

陳賡大將性格直爽,快人快語,他對錢學森說:對於錢先生來說,我們沒有什麼密要保的。那些嚴格的保密規定,無非是在美國人面前裝蒜,不讓他們知道我們的發展水平。之後,陳賡花了一天時間,陪同錢學森在學校參觀。

在火箭教授會的實驗室裡,陳賡問錢學森道:「錢先生,你看我們中國人能不能搞飛彈?」

錢學森不假思索地答道:「有什麼不能的?外國人能造出來的,我們中國人同樣能造出來。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

當晚,陳賡大將與錢學森促膝長談。葉永烈在《錢學森的故事》中這樣寫道:

就在這一個夜晚,回國只有一個多月的錢學森,從美國的飛彈專家演變為中國的飛彈專家。就在這一個夜晚,中國「兩彈一星」中的飛彈工程,提到日程上來了。錢學森在晚年回憶往事時說:「我回國搞飛彈,第一個跟我說這事的是陳賡大將。」

在錢學森的帶領之下,我國於1960年成功研製了第一枚飛彈,於1966 年成功發射了第一枚核飛彈,於 1970 年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如今,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核心器部件100%國產,精度可提至實時釐米級。首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正是在錢老辛勤培養和真誠關懷下成長起來的下一代科技工作者。

敬愛的錢老啊,祖國科技事業後繼有人!敬愛的錢老啊,祖國的繁榮昌盛如您所願!敬愛的錢老啊,我們永遠懷念您!

相關焦點

  • 關於錢學森的30個故事
    錢學森說:「我的母親是個通過自己的模範行為引導孩子行善事的母親。」03念小學時,錢學森疊的紙飛機比同學們的飛得又穩又遠。錢學森的同學張維回憶:「錢學森疊飛機疊得非常精細,讓機身嚴格對稱,摺痕又光又平。從這裡就能看出,儘管年紀還小,要做什麼事的時候,他已經習慣於周密思索,用科學辦法達成目的。」
  • 就是靠這封密信,錢學森才能逃出美國的軟禁...
    或許和錢的想法一樣,我覺得,由於我和華盛頓的密切聯繫,我本來可以為他做更多的事。令人痛心的是,處於這種荒唐的年代,這種局面一旦出現了,即使你有最強的贊助,也幫不了多少忙。患難見真情,蔣英和錢學森結婚不到三年,剛有兩個孩子,幸福甜蜜的家庭生活就蒙上了揮之不去的陰影。
  • 張國燾故提刁鑽問題,欲對陳賡下黑手,毛主席寫下一封信緊急救援
    1923年12月間,陳賡離開長沙,前往廣州。1924年進入黃埔軍校,畢業之後留校。從此,他作為一個軍人活躍在中國革命的舞臺之上。陳賡在黃埔軍校第四期工作的時候,正逢主席在廣州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求知慾很強的陳賡,會經常到農民運動講習所聽主席演講。大革命失敗後,陳賡在上海中共中央從事科特工作。
  • 錢學森:深刻影響我一生的17人,12位是老師
    幾何課老師傅鍾蓀(錢學森寫作「傅鍾孫」)說:「公式公理,定義定理,是根據科學、根據邏輯推斷出來的,在課堂如此,到外面如此;中國如此,全世界如此,即使到火星上也如此!」錢學森從此懂得科學的嚴謹。化學課老師王鶴清開放化學實驗室。你有興趣做化學實驗,隨時都可以到那裡去做。
  • 錢學森科技大學的名字不夠好?那麼這兩個名字合適嗎?
    近日,湖南籌辦「錢學森科技大學」的消息在社會各界引起較大反響。根據湖南省相關部門的發文,籌辦的錢學森大學是為了支持湘贛邊區高等教育的發展而建,落戶地是長沙的瀏陽市。有不少網友發出疑問:以錢學森為首的科學家研發的「兩彈一星」是中國科技高精尖的代表,而錢學森科技大學辦在一個縣級市,距長沙城區有六十多公裡,並且籌辦目的只是為了支持兩省邊界區域內的高等教育,這大學能配得上錢老的金字招牌嗎?
  • 陳賡到上海後,對妻子說:你更年期不會好過,妻子一句話讓他住嘴
    前言臨近春節的時候,北京正是寒冬臘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陳賡每天都在院子裡頂著寒風散步,戴著帽子,蒙上口罩。很多人勸他找個暖和點的地方「避寒」,比如廣州。但他不願意,因為那裡會經常召開會議,而自己身患重病,許多會議不能參加。所以他對身邊人說:「廣州我就不去了,那裡人多,不容易安靜,我就不去湊那個熱鬧了。」
  • 1955年為了讓錢學森回國,究竟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作為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詳,在祖國最艱難的那段時間,他堅持選擇回國,而當年為了讓他回國,究竟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少年天才,出國留學 錢學森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因為工作原因從杭州來到北京。錢學森的父親早年曾經留學海外,回國後在教育領域工作,因此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
  • 1955年為了讓錢學森回國,到底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作為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詳,在祖國最艱難的那段時間,他堅持選擇回國,而當年為了讓他回國,究竟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少年天才,出國留學錢學森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因為工作原因從杭州來到北京。錢學森的父親早年曾經留學海外,回國後在教育領域工作,因此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
  • 超音速飛機在建造中,曾遇兩大難題,被錢學森用三年時間攻破
    錢學森是新中國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中國的航天、航空、以及飛彈事業才有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在美國從事科學研究期間,錢學森曾在製造超音速飛機的問題上,遇到了兩個前所未有的難題。他僅用了三年的時間,便將該難題一一攻破。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 陳賡大將:身經百戰智勇雙全 四次歷險被傳為佳話
    打到中午,我軍後續部隊還沒有趕到,而1營官兵已沒了彈藥,在兵力上佔優勢的敵軍乘勢瘋狂出擊,陳賡為了保存實力,被迫下令撤出戰鬥。 撤退時,陳賡走在最後,不幸左腿兩處中彈,膝蓋處的筋被打斷,脛骨被打折,無法行動。見敵人的追擊部隊蜂擁而來,他趕忙脫去身上制服,從山坡上滾下去,掉進一條野草叢生的田溝裡。這時一直不離左右的副官盧冬生也跳下來照顧他,任憑陳賡怎麼勸說,他就是不走。
  • 新中國一窮二白,錢學森如何造出「東風一號」?
    1955年,錢學森放棄美國優越的科研條件,毅然回國,並著手開始飛彈的研製工作。可是在剛剛建立的新中國,對飛彈的研究幾乎為零。僅憑一己之力,錢學森如何能讓飛彈飛上天呢?錢學森在工作中錢學森定下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籌建隊伍。首先,他決定向「哈軍工」等技術院校徵集專家。
  • 錢學森的科學預見|王文華
    科學預見是根據科學理論和經驗對未來發展所做的推論,像錢學森這種能打破學術發展瓶頸的天才人物的預見,體現了錢學森對未來科技發展豐富的想像力、敏銳的洞察力和敢於開拓未知領域的巨大勇氣與創新精神。本文精選錢學森的科學預見11項與廣大讀者分享。
  • 宋慶齡問陳賡帶多少兵,陳答20萬,宋慶齡:怎麼不如四期的林彪
    24年10月,陳賡參加了孫中山指揮的平定商團叛亂的戰鬥,期間,孫中山出於對革命青年的愛護,親自找陳賡談了話,因此陳賡就認識了比他大10歲的宋慶齡(宋慶齡1893年出生,陳賡1903年出生)。 1932年11月,陳賡離開鄂豫皖蘇區到上海治療傷腿,就是宋慶齡的表兄弟牛慧霖醫生為他主治的。
  • 錢學森的葬禮:三軍儀仗隊為其抬棺,黨旗蓋棺,淚別「航天之父」
    國家需要的是真正做科研的優質人才,而不是每天混日子的碌碌無為者。 據當時留下的資料記錄,美國政府十分信任錢學森,每年給錢學森開出了5萬美金的年薪,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就算放到現在,也是許多人無法達到的年薪。錢學森在美國不僅高薪,而且當時的美國人都很尊敬錢學森,完全沒有因為錢學森是華人而歧視錢學森。
  • 1960年,陳賡去世的前一年,為何他要帶病參加聚會?
    建國初期,為了鞏固新中國,陳賡將軍對共和國的事業格外重視,繁重的工作使他的身體每況愈下。一開始陳賡對這些小毛病不以為意,以為自己可以忍過去。但久而久之,這些小毛病就成了大問題。1954年,「哈軍工」的工作剛剛步入正軌,陳賡將軍心絞痛頻繁發作,醫生反覆叮囑要多休息,可是「工作狂」陳賡將他的話當成了「耳旁風」,不久後陳賡心梗發作住進了醫院。
  • 陳賡58歲英年早逝,戰友李克農怒摔酒杯:陳賡不在,喝酒沒味
    陳賡是我軍高級將領裡為數不多的能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領之一,如果不是中途被總理要去做特科,而是一直在部隊任職,他的成就不比彭、林、粟等將帥低。只可惜天不假年,英年早逝,1961年3月16日,陳賡因心肌梗塞沒能挺過來,病逝時年僅58歲。
  • 錢學森遲遲未婚,乾妹妹給他找相親對象,他:不找了,就我們兩個吧
    在當時優渥的學習條件下,錢學森愈發的努力,在馮·卡門的教導和自己的刻苦之下,在空氣動力學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就,在他28歲時便成為了當時有名的空氣動力學家。取得成就之後,於1939到1947年間先後成為了美國多所著名學府的教授,在空氣動力學領域已然成為了一名資深的科學家了,在1949年聽聞新中國成立之後,便毅然決然的想要回歸祖國。
  • 陳賡之子:光講黨性不講義氣的人就是壞蛋(圖)
    陳賡到上海講了一些紅軍反「圍剿」的戰鬥故事,當時在黨中央宣傳部工作的朱鏡我,把這些事情都記錄了下來,後來送給魯迅先生看。魯迅先生看了這些材料非常興奮,「他聽說我爸正在上海治病,便幾次和馮雪峰講,邀我爸到他家去談談。」  這次會面是由馮雪峰安排的。
  • 錢學森侄子錢永健,獲諾獎後:血統不能決定身份,我是美國科學家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侄子錢永健在獲諾貝爾化學獎後,雲淡風輕地表示:「我在美國出生、長大,我是美國科學家,不是中國科學家。血統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身份。」他為何會發表如此過激的言論?一、鑄劍為國的錢學森錢學森曾說過:「我們的先祖,他的政績只是『致富一隅』,而我們的後人的事業,是使整個中國繁榮富強。
  • 陳賡大將的愛情路:三封情書度情關
    陳賡深受祖父影響,立志從軍,為國盡忠。陳賡自幼讀私塾,識文斷字,1916年,時年13歲,投筆從戎,參加湘軍。在戰火中成長,鍛鍊自己的意志,1924年,陳賡入黃埔軍校一期就讀,在學校裡積極活躍,深受當時在校周恩來的賞識。而陳賡愛情的相遇卻是在入讀黃埔軍校之前。1923年,陳賡受黨組織委派,擔任上海工人夜校的教員,在學校裡,陳賡遇到了自己未來攜手一生的伴侶。她就是王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