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脫塵,不為貪逸淫樂之事。
很喜歡卡牌遊戲中,陸遜的這一句臺詞,是我心中,讀書人的樣子。我心目中的儒生,謙謙君子,溫潤如玉,虛懷若谷,戒驕戒躁。而隨著後世一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的名句之後,在人們的眼中,儒生,讀書人,似乎被打上了「無用」的標籤,但儒生,真的這麼不堪大用嗎?
對於小看儒生,看不起讀書人的人,個人還是很想向他們推薦一下陸遜,希望他們好好看看陸遜的故事。三國時代的東吳,不論是在演義中,還是歷史,都被人們默認作為一個陪襯一樣的存在,人們對於東吳名臣的認知中,更多的還是周瑜魯肅,但也正因如此,世人往往忽略了陸遜,其實才是撐起東吳基業的柱石。
論功績:三場戰爭,奠定了他傳世名將的地位。
陸遜一生,經歷大小戰役不計其數,而最為我們所熟悉的,應該便是奇謀渡江破荊州,火燒連營退劉備,以及石亭大戰敗曹休。而正是這三場戰爭,撐起了東吳的基業,讓孫權有了稱帝的資本。
背盟偷襲荊州,擒殺武聖關羽,這一戰,為東吳開疆擴土,讓東吳的基業,從揚州一州之地,擴張到了荊州,也為日後奪取交州打下了基礎,基本上可以說是確定了整個東吳版圖。而夷陵之戰,一把大火,燒掉了劉備一生的積累,燒掉了劉備光復漢室的所有希望,個人以為,夷陵之戰後,三國紛爭的大趨勢基本定型,佔據中原的曹魏勢力統一天下,已成定局,蜀漢也好,東吳也好,只能是割據地方,再無機會。但對於東吳而言,孫權的志向就是割據地方,而陸遜這一仗,讓他有了稱帝的資本。
石亭破曹休這一戰,對三國不熟悉的人,沒有去研究那個時代的人,可能知道的不詳細。石亭一戰,陸遜用計,大破曹休,曹魏勢力放置於南面的軍團損失殆盡,大司馬曹休也因此鬱鬱而終,曹魏集團數十年再無南下攻吳的實力,這一戰,讓東吳得到了數十年的天平。
當然了,除此之外,陸遜還有諸多其他的戰功,但有著這三場戰爭的功績,後世之中,不論唐宋,為古代名將設廟時,都有陸遜這個儒生的一席之地。
論人品心胸:他是「忍辱負重」這個成語的由來。
據記載,在面對劉備大軍的時候,年輕的陸遜被任命為大都督時,軍中諸將,要麼是東吳三朝老將,要麼是孫家宗親,這些人眼中,儒生陸遜,不過是個毛都沒有長齊的小子,根本沒有把陸遜放在眼中。
對於這點,陸遜當然知道,但他一面和自己手下諸將鬥智,調動諸將,一面又要對付劉備的大軍,最後是費盡心思一把火,退了劉備,也贏得了東吳上下的認可。當時陸遜說:「 我雖然是個書生,但也接受了主上的委命。國家之所以委屈各位來聽從我的指揮,是因為認為我還有一些長處,能夠忍受這樣屈辱承擔重任的緣故。」也正是這句話,我們的詞典裡,多了一個詞,叫做「忍辱負重」。
心中有大天地,能做大事的人,往往都是有學識,有擔當,有能力,更有心胸的人,而真的能把家國大事,放到個人計較之前,也只有把仁義禮節讀到骨子裡去了的儒生了。
儒生之傲,也是儒生之悲。
陸遜的功績人品,能力見識,在東吳,無人可比,而出將入相的陸遜除了能帶兵打仗,也能治理國家。但越是如此,他一旦被猜忌,等待他的結局,只有死亡。而陸遜被猜忌的原因,也是因為一心為國,想要為國家選擇更好的繼承人,但權力的更替,最是血腥,你的功績,他的能力,你的才華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你的立場,而堅守儒學道義的陸遜,當然不被接納,而且你能力出眾,更要被針對。
回看陸遜的人生,我以為治學做事,都應該好好想他學習,至於我這種胸無大志的普通人,面對權力紛爭的時候,個人的本能,還是覺得敬而遠之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