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書寫的《汲黯傳》(局部)
□王劍
西漢時,河內郡失火,一下子燒毀了一千多戶民宅。漢武帝聽說後,就派身邊的一位使者去視察。沒多久,使者回來報告說:「河內郡的失火是因為老百姓的房子建得太密集了,一家失火,殃及鄰居,沒什麼值得奇怪的。但我經過河南郡時,見當地百姓遭了災,饑民塞路,餓死者不計其數。我就擅自傳您的聖旨,把官倉的糧食發給了老百姓。」漢武帝一聽,覺得使者很賢良,不僅沒治他的罪,反而升了他的官。
這位使者就是汲黯,濮陽人。他原是漢武帝身邊的「謁者」(秘書),現在好了,升為「滎陽縣令」。沒多久,又調任東海郡太守。東海郡,就是現在的山東郯縣。汲黯到任後,採取了「不擾民」的政策,老百姓該幹啥幹啥,官府概不幹預。汲黯呢,每天躺在臥榻上,喝喝茶,聽聽曲,好不自在。一年下來,東海郡政通人和、五穀豐登,租稅創了歷史新高,這就是「臥而治之」的典故。漢武帝非常欣賞汲黯的才華,馬上召他回京,升任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在京城,汲黯耿直的性格是出了名的。廷尉張湯喜好嚴刑峻法,他主持法律條文的修訂,竟然編出了359章,光砍頭的罪名就開列了490條。汲黯看不下去了,就在朝堂上指責張湯:「高祖皇帝進漢中時,約法不過三章;蕭何丞相制定刑律,律令不過九條。你身為正卿,不想辦法撫恤黎民,讓他們安居樂業,使刑事案件減少、監獄空虛,反而到處羅織罪名,以陷人於罪為能事,是何居心?」後來,張湯果然身敗名裂。
汲黯眼裡不揉沙子,有啥說啥,連皇帝他也敢得罪。漢武帝喜歡馬,有一年他得到了一匹「神馬」,心中十分得意。那時,漢武帝剛剛設立了樂府,就命人作了一首樂曲,當眾演奏。汲黯卻說:「凡是朝廷製作樂曲,對上是為了繼承祖宗的偉業,對下是為了教化黎民百姓。現在陛下得了一匹馬就如此興師動眾,值得嗎?」兜頭一盆涼水,說得漢武帝無言以對。
過了幾年,漢武帝廣招賢良之士,大臣們都說皇帝英明。漢武帝洋洋自得地說:「我也是為了爭取實現堯舜那樣的治世嘛!」大臣們趕緊恭維,只有汲黯黑著臉說:「堯舜為君,對內清心寡欲,對外無為而治,雖然沒什麼大動作,可是天下井井有條。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怎能跟堯舜相比呢?」漢武帝氣得說不出話來,一甩袖子走了。旁邊的大臣嚇出了一頭冷汗,都埋怨汲黯說話沒輕沒重。汲黯卻梗著脖子說:「天子設置文武百官,就是要我們提意見的。光吃米飯不幹活,那還養我們幹什麼?」同僚們見勸不動他,一個個搖著頭走了。
元狩二年(前121年)秋,匈奴渾邪王率四萬之眾,向漢朝投降。漢武帝非常高興,叫長安令準備兩萬輛馬車前往迎接。長安令無法湊齊足夠的馬匹,就向老百姓借馬。百姓唯恐官府有借無還,就將馬匹藏匿起來。漢武帝非常惱怒,要把長安令斬首。汲黯對漢武帝說:「長安縣令無罪。其實,匈奴渾邪王降漢,朝廷可以讓沿途各縣順序護送,怎麼能鬧得全國騷動、民怨沸騰呢?」漢武帝感覺有道理,就把長安令給放了。
朝廷裡有了汲黯這樣的忠貞之臣,就有了一種威懾力。淮南王想要謀反,但害怕汲黯,只好作罷。有一次,汲黯生病了,莊助替他請假。漢武帝問莊助:「汲黯是個什麼樣的人?」莊助說:「如果在和平年代,汲黯的才能只算一般。但如果國家有難,那汲黯的忠誠就顯現出來了,無論什麼樣的力量,都撼動不了他。」漢武帝頻頻點頭,說:「古代有社稷之臣,汲黯已經達到這樣的標準了。」
元狩五年(前118年),朝廷推行貨幣改革,統一鑄造「五銖錢」。但是楚地私造錢幣現象嚴重,急需整頓。漢武帝想到了汲黯,便徵召他為淮陽太守。誰知,汲黯不買帳:「我已經告老還鄉了,你讓我去我就去啊?我病了,不去!」這就是「招之不來,麾之不去」的典故。漢武帝態度強硬:必須赴任。無奈,汲黯只好拖著病體到淮陽赴任。淮陽原本民生凋敝,但在汲黯的治理下,又呈現出一派興旺之象。汲黯在淮陽七年,史書對他的評價是四個字:淮陽政清。
元鼎五年(前112年),汲黯病死在察看民情的途中。「東北民思虀主父,西南人慾粉唐蒙。漢家社稷何依倚,黯直粗疏一病翁。」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病翁,卻得到了漢武帝的尊重和後世的崇敬。杜甫有詩云:「汲黯匡君切,廉頗出將頻。」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懷著敬意,用小楷抄錄了司馬遷《史記》中的《汲黯傳》,該作品被譽為「小楷中的神品」。
本版插圖/王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