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之中,充滿了機遇。而機遇對每個人都非常重要,正所謂「時勢造英雄」,當機遇來臨時,審時度勢,當機立斷,做出選擇,切不可優柔寡斷,錯失良機,因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機遇,對每個人來說,是公平的,因為人人都可遇到。但機遇對於每個人來說,又是不公平的,因為它不喜歡懶漢,也不欣賞投機,它只偏愛那些有準備的人,只垂青那些懂得如何追求它們的人。所以,聰明的人往往勤奮努力,持之以恆,只待機遇的來臨。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和孫權之間的同盟關係,一直維持了相當長的時間,由於強敵在側,他們不得不攜手合力抗曹,直到荊州問題的引爆,孫權萌生異志,趁關羽攻擊曹魏,和曹操暗中勾結,出兵與曹軍夾擊關羽,最終,關羽敗走麥城。
關羽的被殺,意味著孫權必將面臨劉備的復仇大軍。此時,如果曹魏趁火打劫,和劉備聯合作戰,東吳江山將勢必難保。孫權惶惶不可終日,常常徹夜難眠,後來想派使者向劉備求和以化解危機,但劉備因痛失兄弟,悲情未消,見東吳使者,頓時火冒三丈,大聲怒斥,沒有一點和解之意,並揚言不日將舉兵攻打東吳,為二弟關羽報仇。使者無功而返,向孫權稟報經過,孫權思慮很久,最終又決定降曹。
曹丕見東吳使者說明請降一事,猶豫是拒絕還是接受,召集身邊謀士,讓他們獻計獻策。
曹丕身邊的聰明人很多,尤其是劉曄,他對孫權的心機早已洞悉。劉曄說:「孫權無故投降,必有緣故,此人胸懷異志,不能養虎遺患,為今之計正是聯合劉備,鏟滅東吳才是。」
劉曄建議,蜀漢攻擊吳國邊境,曹軍則可攻擊吳國心臟,不出十日,孫權可滅。之後,蜀漢勢單力薄,就算得到東吳的一山半水,也無濟於事,遲早滅亡,屆時,我們則可一統天下。
但,魏主曹丕先是提出從蜀漢背後偷襲,後又接納了孫權的投降。孫權可謂福大命大,比起曹操來,曹丕的判斷力果然很差,他不聽劉曄的建議,接納了孫權,孫權僥倖化解了魏、蜀夾攻的危機,倖免於難。
試想,如果魏主曹丕真的採納劉曄的建議,在歷史上,三足鼎立的局面很可能會大大縮短,且會大大提升曹丕的歷史地位。
機遇,總會在一定的時間內出現,如果把握不住時機,則可能會遺憾終生。抓住機遇,海闊天空;錯過機遇,寸步難行。但,一個人的機遇,又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只有時刻準備,才能成就自己。
比如,英國科學家弗萊明,他花了幾年時間去專心研究對付葡萄菌的辦法,但一直沒有收穫,在一次實驗中,因為偶然看到一直培養葡萄菌的碟子生了黴,長出了青綠色的黴斑,經過進一步觀察和研究,青黴素卻問世了。
又如,美國著名的「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研究做燈絲的材料時,試驗了上千種材料,都遭遇失敗,在一次偶然試用了鎢,卻大獲成功。有的人把科學家的這些重大發現和發明,都歸結於偶然的機遇而已。但如果沒有之前的足夠準備,即使機遇就在眼前,也將錯失。正像法國著名生物學家巴斯德曾說:「在觀察的領域,機遇只偏愛那種有準備的人。」
在我國歷史上,姜子牙磐溪垂釣數十載才迎來文王,後輔佐武王攻下殷商的都城鎬京,滅了荒淫無道、沉溺酒色的殷紂王,周氏王朝建立;諸葛亮高臥隆中數十載,而換來「三顧茅廬」的典故,進而輔佐劉備三分天下。他們的成功,並不只是機遇到來,抓住了機遇,而是在機遇到來之前,已然胸中韜略千萬。
給「疑無路」的人帶來「柳暗花明」的境界,讓商人散盡的千金「還復來」,讓「屈心抑志」的文人從此「青雲直上九重霄」。這就是機遇的魅力。
能否抓住機遇、把握機遇、利用機遇,關鍵在於人們是否足夠的勤奮好學,隨時準備。大凡成功者,在他們的成功道路上,從來都是現有足夠的能力,且時刻準備,才抓住它,利用它,發展自己,獲得成功。所以,努力做個有準備的人,當機遇臨近,迎來我們的人生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