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做事不能猶豫不決,優柔寡斷,因為時機是不等人的,所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猶豫不決會錯失良機。只有當機立斷,把握先機,及時抓住機遇,才能取得成功。
許多人在生活上習慣為一些小事情猶豫不定,比如午餐的菜單定不下來,為今天穿什麼衣服就要苦惱一個小時,等等,總是優柔寡斷,拿不定主意。「就要A吧,可是B也不錯。」為此而猶豫的心理是,對於什麼是,不想受損失」,「也不想遭到失敗」。
換句話說,優柔寡斷的人,就是那種處於「心理吝嗇狀態的人」。如果你「這個也要,那個也要」,貪得無厭,最後,可能什麼也得不到。
有這樣一個人,他從來不把事情做完。無論做什麼事情,他都給自己留著重新考慮的餘地,比如他寫信的時候,如果不到最後一分鐘,就絕不肯封起來,因為他總是擔心還有什麼地方要改動。
他時常在把信都封號了,郵票也貼好了,正預備要投入郵筒之時,又把信封拆開,再更改其中的語句。最令人可笑的是有一次他給別人寫了一封信,然後又打電報去,叫對方把那封信原封不動地立刻退回。
這個人是個社會名人,在許多方面有著非常出色的才能與品格,但是正是他這種猶豫不決的習慣,使他很難得到其他人的信賴,所有與他相識的人都為他這一弱點感到可惜。
猶豫不定和優柔寡斷,對於一個人來說是較為嚴重的弱點。有這種弱點的人,從來不會是有毅力的人。這種性格上的弱點,可以破壞一個人的自信心,也可以破壞他的判斷力,並削減他的各種能力。
我們來看看優柔寡斷者的類型:
1、缺乏信息者。沒有自信的人是很軟弱的。他們總是左右徘徊、猶豫不決,稍有風浪,就會動搖。
2、很難確立自己的目標者。其實生活有時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複雜,事情原本都很簡單,很多時候,都是自己在製造麻煩,自己讓自己不得安寧。
3.有依賴心理者。這種人骨子裡不敢為自己負責,害怕承擔責任,因而優柔寡斷、猶豫不決。他們總是讓別人來決定自己的命運,自已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4.被別人目光所左右者。害怕、後悔和能力不足,總是與優柔寡斷如影相隨。優柔寡斷者往往費了不少時間及精力來決定做什麼,並且還浪費更多的光陰來猶豫是不是該做其他的事。
5.缺乏訓練者。這種人從小在備受溺愛的家庭中長大,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父母、兄弟姐妹是其拐杖。這種人一旦獨自走上社會,遇事易出現優柔寡斷的現象。
6.家教過嚴者。家庭對孩子從小管束太嚴,這種教育方式教出來的人只能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一旦情況發生變化,他們就擔心不合要求,左右徘徊拿不定主意。
鑑於此,對於做事猶豫不決的人來說,以下幾方面的應對策略值得參考:
一、積累知識經驗
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決策水平與其所具有的知識經驗有很大的相關。一個人的知識經驗越豐富,其決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這也就是俗語所說的「有膽有識,有識有膽」的意思。
二、進行思維訓練
古語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平時多開動腦筋,經常思考問題,進行思維訓練,這是關鍵時刻有主見的基礎和前提。
三、克服依賴心理
為了克服遇事猶豫不決的毛病,還必須擺脫遇事問別人、等別人拿主意的依賴心理。要培養自信、自主、自強、自立的勇氣和信心,培養自己的獨立性。
四、遇事要冷靜
遇事猶豫不決往往是因為緊張而拿不定主意,這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因此,為了克服遇事猶豫不決的毛病,必須做到遇事冷靜,才能穩定情緒,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思維加工,從而能迅速作出決策。
五、當斷則斷
有些人之所以遇事猶豫不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總怕自己有什麼考慮不周之處。考慮問題周到固然是對的,但是周到與否是相對的,只有經過實踐才知道。如果萬事求百分之百的把握,結果會一個把握的辦法也拿不出來。
做事還是要果斷些,可以根據事情的變化而採取原方案的調整與補充,從而使原來的方案逐步完善起來。總之不能在猶豫不決時失去機會,因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果有七分勝算,就應該下定決心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