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威麒拉杆箱書蟲之思

2021-01-09 曾凡朝

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

「文化」一詞,在漢語中的出現可追溯至《周易》,《周易》中有「人文化成」一語,這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文化」字樣。《周易》之賁卦的《彖辭》記載:「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什麼是文化呢?

「這個定義真是不容易下。因為這類抽象名詞,都是各家學者各從其所抽之象而異其概念,所以往往發生聚訟。何況『文化』這個概念,原是很晚出的,從翁特(Wundt) 和立卡兒特 (Rickert) 以後,才算成立,他的定義,只怕還沒有討論到徹底哩。」(梁啓超全集:第七冊:北京出版社,1999.第4060頁。)

梁啓超在《什麼是文化》中徑提出了自己的定義:,「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之共業也」(梁啓超全集:第七冊:北京出版社,1999.第4060頁。)

梁漱溟有自己的看法:

「文化是什麼東西呢?不過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樣法罷了。」(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修訂版,商務印書館,1999.第32頁)了解了這句話,未必洞見文化的本質,因為你理解的「生活」,未必是梁漱溟先生理解的「生活」,梁漱溟認為:

生活又是什麼呢?生活就是沒盡的意欲(Will)——此所謂「意欲」與叔本華所謂「意欲」略相近——和那不斷的滿足與不滿足罷了。(同上)

我們看的視頻以梁漱溟的文化概念為參照進行了講述,視頻見下面:

一堂別樣的傳統文化課

我們可以參看

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點擊下面連結,看《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介紹和相關原文:

震古爍今、東西文化論爭的經典文本,附《人生的三路向》威麒拉杆箱裡的寶貝

學習傳統文化,構建精神家園,培育文化自覺。

費孝通在耄耋之年,還不斷呼籲「文化自覺」,什麼是「文化自覺」, 費孝通認為「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 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 第195頁。)

是的,我們要有「文化自覺」,對生活在其中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

這就需要了解我國殷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

殷商

西周

相關焦點

  • 了解中國文化一定要先了解漢字
    22日在「老長沙 · 新味道」第二屆書堂山文人書法周開幕式上,86歲高齡的王蒙以《文字、文學與文化》為題進行了精彩的講座,引經據典、旁徵博引,為在場800 餘位觀眾送上了一場精神文化的饕餮大餐。 中國人對漢字有崇拜敬畏之情 「要想了解中國文化就一定要先了解中國漢字,中國漢字既生動形象又富有邏輯。」
  • 學傳統文化一定要「一知半解」
    傳統文化只具有使用價值如果你是一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那麼你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全方面地了解,起碼對某個物質現象、自然現象乃至精神現象能夠說出個相對完整的一二三,就算不能「香象渡河、截流而過」,起碼也要能夠「自圓其說、首尾照應」。但如果你是一個傳統文化的學習者,那我就建議你「只可但觀大略,不可深求其解」!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國土安全與文化安全一體,缺一不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侵略與反侵略是一條明線,對本位文化的自戕與自衛之爭是一條暗線,兩條戰線的鬥爭都很膠著。由於歷史背景複雜,人物的政治立場、文化底色、價值取向、社會關係與之糾纏,對其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  五四前後的文化認同危機,突出體現在知識界,特別是其中的一些偏執觀念和理念,產生了尤為深遠的社會影響。在當時的思潮下,堅守中國文化主體性的學者寥若晨星。
  • 人要有自知之明,就不要打腫臉充胖子
    有的人可能會說:「我就是自己,怎能說不認識、不了解自己呢?」其實不然,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談論起來頭頭是道,可做起事來,卻常常束手無策,力不從心。有的人了解他人,了解社會,但是就是不會了解自己。人總是免不了要將自己想像得更好一些,要做到有自知之明,事實上是很難的。要不,何以古今中外,都有「人貴有自知之明」之類的勸誡呢!  鮑叔牙是春秋時齊國政治家,他以善於知人而出名。
  • 人應該有自知之明,生活囧迫不得已,也無所畏懼
    我總得有點自知之明,那麼我想告訴大家,你是牛人。這個和道德經都有關係。如下圖。這個人才是真正的「牛人」,他是「牛人」的祖宗。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人應該有自知之明。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應該有自知之明這句話好像就是長輩,老師教育孩子的一句話。
  • Win10 安裝升級中國風:念詩要靠文化底蘊
    從Win10一周年更新預覽版14352開始,中文版安裝程序出現了多句古文和詩詞,這讓很多國內用戶為之點讚,稱微軟在實現Windows10「中國化」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不過也有IT之家用戶持不同觀點,表示仔細讀過這些詩詞語句後,發現和對應屏幕要表達的意思不太沾邊,有牽強附會之嫌。
  •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們的先人早就認識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道理。闡釋中華民族稟賦、中華民族特點、中華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人類文明是由世界各國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出訪所到之處,最陶醉的是各國各民族人民創造的文明成果。
  • 民族的靈魂--現代視野中的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在我們這塊土地上生存、繁育了幾千年,能夠綿延不絕、始終不散,成為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並且創造出燦爛的古代文明,很長時間站在世界前列,這在整個人類社會中並不多見,一定有它的原因。  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祖先在漫長歲月的社會實踐中,特別重視怎樣做人、怎樣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怎樣從總體上認識人同環境的關係,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為多數人接受的道理和習尚。
  • 思政課在文化長廊裡延伸
    當下的思政課如何從學校文化中汲取力量,實現更好的育人效果?近年來,江蘇省新海高級中學依託省級課程基地和重大項目建設,打造了校園廊道系列主題文化,成為學校顯性文化的亮麗風景線和展示學校精神氣度的窗口。而用好文化長廊,也成為學校改革創新思政課,實現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育人轉型的新機遇。
  • 傳統文化中的色彩運用
    五行學說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被人們不斷的擴展和完善,不久,從五行的五種元素中,便衍生出了五種色彩,這便是青、赤、黃、白、黑。春秋時期,五行與五色學說又有了新的發展。將五色與方位結合在一起,稱為「五色觀」。在《周禮?東官畫繢》中有:「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黃。」
  • 本命年就一定不吉利?一定要用紅色?其實本命年文化混淆了本命年
    沒有人能夠確切的知道,為什麼本命年要用紅色,反正在人們從那上一輩老人們那裡一路傳下來的習俗就是本命年要用紅色來化解本命年的不吉利。我查閱了一些資料,也沒有找到準確詳實的資料,只是說,這種本命年的紅色文化,源於人們對於紅色的崇拜,因為在傳統中,每年的春節都是紅色文化的典範,紅色的鞭炮、紅色的對聯,紅色的燈籠等等,這種春節紅的紅色文化融入了本命年,形成了一種本命年習俗文化。
  • 傳統文化之老黃曆,今日運氣文化已融入老百姓生活各個方面
    隨著科技發展時代進步,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被人們所遺棄,然而傳統的老黃曆,卻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不論結婚、生子、取名、動土、裝修、入宅、開業、出行,老百姓都會查一查老黃曆,更有甚者請專業人士排查。很多人都誤認為老黃曆上面的日子為農曆,又稱作陰曆。其實不然,這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誤解。常說的陽曆是採用西方的曆法,自辛亥革命之後,一直沿用至今。而陰曆卻是中國傳統以月亮陰晴圓缺而劃分的標準,但是幹支歷完全與這兩種曆法截然不同。據傳幹支歷傳自黃帝,雖然沒有史實記載,但用天幹地支紀年之法一直傳承到現在,不曾斷過。十天幹與十二地支搭配組合成六十甲子,自皇帝以甲子開始,至癸亥而終。
  • 常紹舜:對外文化交流的四種方式
    我們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應注重展示中華民族的做人準則,同時了解和學習其他民族追求平等、相互尊重等做人特點,不斷完善為人之道。其次是做事的方式交流。人生來是要做事的,因而做事的方式便成為文化的重要內容。做事方式也有三種類型:一是責任型;二是不負責任型;三是避事型。世界各民族在辦事風格上也是有別的。
  • 壽州文化現象:民間禁忌中的秩序觀念
    地處江淮之間的壽縣具有多元向心的文化形態,在3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善良、勇敢的壽縣人民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精彩紛呈、獨樹一幟,其中的禁忌風俗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彰顯著楚漢文化的地域特色,至今仍在壽縣人民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原生態的「生活相」,民俗事象傳承著不可不知的歷史文化底蘊
    作為作者,我算是比較佛系之人,稱不上「見心見行」,但也算隨心隨性;作為讀者,我沉醉於萬花筒般的網絡世界,也持續不斷地關注著自己感興趣的人與事。在一些極具生活化的影像世界裡,我感受到了一方之地淳樸的民風,那種原生態的生活方式也將中國古老的民俗事象呈現於我們的眼前。
  • 何謂文化?從馮友蘭的四境界說看文化的人生旅程
    當一個人的思想,達到一定的境界之後才會讓一個人的行為有所為。  我也一度地在考慮思想對人類的影響到底有多大,這也是一個人在「名利階段」貨真價實的思考之事,也是一個人「立志」之後,該去想的事情,也應該修身之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重中之重。「修身」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最為重要的文化涵養,是一個人生來以後一輩子的事情,因此,凡事都先要修心,修思想。
  • 薦書 |李祥林《民俗事象與族群生活:人類學視野中羌族民間文化研究》
    在此以口頭為傳播渠道、以民間為存活場域的文化遺產中,積澱著羌人的歷史,結晶著羌人的信仰,凝聚著羌人的情感,寄寓著羌人的生命。這份厚重的文化遺產,讓我們心動,引我們神往,也令我們敬重。當今也有《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這樣的著作為學界所熟悉,其在運用人類學理論及方法研究羌人的「歷史心性」等方面別具眼光,給人啟示。關於該書用力點,如作者在大陸版序中所言:「本書更大的研究企圖是透過羌族之歷史,說明華夏(自覺的)西部族群邊界變遷,以及如何貢獻於近代中華民族之形成」。
  • 探秘傳統文化中的靈感之鼠
    此次庚子鼠年生肖酒瓶身為天青藍色,頗有儒雅君子之風,但民間對鼠的理解可能並非如此。雖為十二生肖之首,鼠卻總會被帶入到一些負面意象中。事實上,老鼠的形象始終深受人們喜歡,它是眾多文學、藝術大師的靈感繆斯。今天,我們一起深入了解一下:鼠在文化中的複雜形象。
  • 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融媒體訊 為了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青少年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11月17日,宿松縣黃梅戲劇團走進九姑中學,開展「戲曲進校園」主題活動,受到了學校師生的好評。
  • 泰禾美文丨企業文化歸根究底是以文化人
    那是一種仁義,我們這些員工很感動,當時就覺得要跟著這個公司一起熬過去。  那時候的泰禾人,有一種可以一起並肩作戰的精神。福州泰禾紅樹林開盤的時候,老闆下的任務是,要趕在重要節點前順利完成交房,因為時間不是很充裕,大家為了打下這場硬戰,全員出動,每個部門每一個人都是徹夜加班,一直到紅樹林交房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