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統一了六國,從此中原大地上多了一個統一的封建制國家;秦。雖然秦朝存在了就短短的十五年,可是他為中華所做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因此史學家評論秦始皇為「罪在當代,功在千秋」,若非秦始皇的雄才偉略,那麼中國必然如同歐洲一般四分五裂。
當然,秦朝的滅亡其實也是天數,最近網上很多人因此帶節奏,想以秦朝十五年滅亡來否定秦始皇的功績,但是可以說這些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背後的用心只有自己知道。秦朝雖然十五年而亡,可是漢朝法律制度也是學習秦朝的,漢朝和秦朝一樣也是實行「軍功爵制」,沒有功勞不得封賞,否則怎麼會有「李廣難封」?
當然,另外一個要素就是秦始皇治理國家不成熟,因為在此以前沒有人能夠真正意義上統一中國,秦始皇是第一個,所以也沒有任何經驗沒有適當調整法度。當然,秦朝滅亡的另外一個原因也恰恰在於秦始皇太仁慈了,其實我們常說秦始皇殘暴,可是歷史上秦始皇從沒有殺害六國貴族,秦滅六國之後很多都是饒了他們一命,貶為庶人讓他們去自力更生而已,而六國國君的下場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
韓趙魏三國國君下場如何
在秦滅六國之中,第一個最先滅亡的就是韓國,因為當時韓國實力弱小,又處於戰略要衝,秦國沒花費多大力氣就佔領了韓國。歷史上,韓國沒有真正意義上崛起國,就算是燕國有燕昭王和樂毅這樣的搭配,而韓國在戰國歷史上一直存在感很低,大部分時間只有依附他國。
秦滅韓國,根本沒花費多大力氣,末代韓王安知道大勢不可逆轉,在攻入新鄭之後便率眾投降。其實這個時候秦始皇也根本沒有下定決心要殺他,漢王安投降後秦始皇便把他發配到了一個地方軟禁起來,至少衣食無憂了。
然而在當時,有部分韓國貴族不死心,在秦攻打他國的時候意圖推翻秦國統治復國,甚至打出了韓王安的名號,這個時候嬴政意識到韓安並表面那樣安分,不久之後就殺了「韓王安」。
滅韓之後便是趙國,趙國當年因為趙武靈王強勢崛起,憑藉「胡服騎射」讓其軍事能力冠絕戰國七雄,然而胡服騎射沒能根本改變趙國頹境,在「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和秦國抗衡。
在秦攻打趙國之際,趙國更是自毀長城害死了名將李牧,李牧一死秦國再無忌憚順勢攻入趙國,俘虜趙王遷。
由於秦趙本是世仇,俘虜趙王遷之後,為了安撫趙國臣民,嬴政並未殺死趙王遷,而是將他流放了,根據《淮南子》記載,最終趙王遷餓死深山之中。
除了趙國之外,魏國也和秦國是世仇。當年魏國率先強大之後,魏文侯的目標就是當時的秦國,此時秦國還處於春秋時代的思想和軍事戰法之中,而魏國魏武卒堪稱當時最精銳的部隊,此消彼長之下秦國被魏國欺壓近百年,直到後來孝公用商鞅變法才改變了頹境。
魏國末代國君是魏王假,當年王賁攻打魏國時候也是花費了一番功夫,最後採用「水淹大梁」的方法將整個魏國泡在水裡數月之久,城牆被泡壞了,秦國攻入大梁城,魏國魏王假投降,而魏王假的下落一直是一個謎。
楚燕齊
在六國之中,楚國的抗爭是最為激烈的,秦國打楚國也是打的最艱辛的,先後共兩次,一次是李信伐楚,被項燕以40萬大軍包了後路,二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另外一次就是王翦對陣項燕,以60萬大平推項燕,在此之後攻入郢都。
在秦國崛起以前,楚國也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由於不受待見所以也造就了楚人堅強不屈的性格,在攻破楚國國都之後,末代楚王以身殉國,然而就算如此楚國的抗爭還未結束,在末代楚王之後,楚江項燕推舉昌平君為楚王繼續抗秦,然秦滅六國是大勢所趨,昌平君羋啟也終究無法逆轉,最終也是自殺身亡。
楚國以滅,剩下齊燕兩國獨木難支。當時燕國地處苦寒之地,所以也導致燕國國土雖大卻是人跡罕至,在秦滅趙國之後,秦國兵發易水,燕國都城被攻破,為了消滅秦王的怒火,燕王喜殺太子丹以求平息戰火。
然「荊軻刺秦」事件雖然是太子丹謀劃,可是這不代表燕王喜一無所知,秦國攻滅燕國之後,其繞過了燕國貴族,可是燕王喜被秦王所殺。
至此,五國歸秦,剩下一個齊國也已經無法逆轉局勢了,之後齊王建則還沒打就投靠秦國了,秦王答應給他一塊封地,齊王信以為真。
然而這卻是一塊雞不生蛋,鳥不拉屎的地方,齊王建最終被活活餓死。
這就是六國國君的殘酷之處,嬴政可以繞過六國宗室,可是無法饒恕六國國君,因為他們只要存在,那麼反秦鬥爭就會永遠繼續,故而這也是他們最大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