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後,六國國君下場如何?真實情況非常的殘酷

2021-01-09 小閔學歷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統一了六國,從此中原大地上多了一個統一的封建制國家;秦。雖然秦朝存在了就短短的十五年,可是他為中華所做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因此史學家評論秦始皇為「罪在當代,功在千秋」,若非秦始皇的雄才偉略,那麼中國必然如同歐洲一般四分五裂。

當然,秦朝的滅亡其實也是天數,最近網上很多人因此帶節奏,想以秦朝十五年滅亡來否定秦始皇的功績,但是可以說這些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背後的用心只有自己知道。秦朝雖然十五年而亡,可是漢朝法律制度也是學習秦朝的,漢朝和秦朝一樣也是實行「軍功爵制」,沒有功勞不得封賞,否則怎麼會有「李廣難封」?

當然,另外一個要素就是秦始皇治理國家不成熟,因為在此以前沒有人能夠真正意義上統一中國,秦始皇是第一個,所以也沒有任何經驗沒有適當調整法度。當然,秦朝滅亡的另外一個原因也恰恰在於秦始皇太仁慈了,其實我們常說秦始皇殘暴,可是歷史上秦始皇從沒有殺害六國貴族,秦滅六國之後很多都是饒了他們一命,貶為庶人讓他們去自力更生而已,而六國國君的下場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

韓趙魏三國國君下場如何

在秦滅六國之中,第一個最先滅亡的就是韓國,因為當時韓國實力弱小,又處於戰略要衝,秦國沒花費多大力氣就佔領了韓國。歷史上,韓國沒有真正意義上崛起國,就算是燕國有燕昭王和樂毅這樣的搭配,而韓國在戰國歷史上一直存在感很低,大部分時間只有依附他國。

秦滅韓國,根本沒花費多大力氣,末代韓王安知道大勢不可逆轉,在攻入新鄭之後便率眾投降。其實這個時候秦始皇也根本沒有下定決心要殺他,漢王安投降後秦始皇便把他發配到了一個地方軟禁起來,至少衣食無憂了。

然而在當時,有部分韓國貴族不死心,在秦攻打他國的時候意圖推翻秦國統治復國,甚至打出了韓王安的名號,這個時候嬴政意識到韓安並表面那樣安分,不久之後就殺了「韓王安」。

滅韓之後便是趙國,趙國當年因為趙武靈王強勢崛起,憑藉「胡服騎射」讓其軍事能力冠絕戰國七雄,然而胡服騎射沒能根本改變趙國頹境,在「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和秦國抗衡。

在秦攻打趙國之際,趙國更是自毀長城害死了名將李牧,李牧一死秦國再無忌憚順勢攻入趙國,俘虜趙王遷。

由於秦趙本是世仇,俘虜趙王遷之後,為了安撫趙國臣民,嬴政並未殺死趙王遷,而是將他流放了,根據《淮南子》記載,最終趙王遷餓死深山之中。

除了趙國之外,魏國也和秦國是世仇。當年魏國率先強大之後,魏文侯的目標就是當時的秦國,此時秦國還處於春秋時代的思想和軍事戰法之中,而魏國魏武卒堪稱當時最精銳的部隊,此消彼長之下秦國被魏國欺壓近百年,直到後來孝公用商鞅變法才改變了頹境。

魏國末代國君是魏王假,當年王賁攻打魏國時候也是花費了一番功夫,最後採用「水淹大梁」的方法將整個魏國泡在水裡數月之久,城牆被泡壞了,秦國攻入大梁城,魏國魏王假投降,而魏王假的下落一直是一個謎。

楚燕齊

在六國之中,楚國的抗爭是最為激烈的,秦國打楚國也是打的最艱辛的,先後共兩次,一次是李信伐楚,被項燕以40萬大軍包了後路,二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另外一次就是王翦對陣項燕,以60萬大平推項燕,在此之後攻入郢都。

在秦國崛起以前,楚國也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由於不受待見所以也造就了楚人堅強不屈的性格,在攻破楚國國都之後,末代楚王以身殉國,然而就算如此楚國的抗爭還未結束,在末代楚王之後,楚江項燕推舉昌平君為楚王繼續抗秦,然秦滅六國是大勢所趨,昌平君羋啟也終究無法逆轉,最終也是自殺身亡。

楚國以滅,剩下齊燕兩國獨木難支。當時燕國地處苦寒之地,所以也導致燕國國土雖大卻是人跡罕至,在秦滅趙國之後,秦國兵發易水,燕國都城被攻破,為了消滅秦王的怒火,燕王喜殺太子丹以求平息戰火。

然「荊軻刺秦」事件雖然是太子丹謀劃,可是這不代表燕王喜一無所知,秦國攻滅燕國之後,其繞過了燕國貴族,可是燕王喜被秦王所殺。

至此,五國歸秦,剩下一個齊國也已經無法逆轉局勢了,之後齊王建則還沒打就投靠秦國了,秦王答應給他一塊封地,齊王信以為真。

然而這卻是一塊雞不生蛋,鳥不拉屎的地方,齊王建最終被活活餓死。

這就是六國國君的殘酷之處,嬴政可以繞過六國宗室,可是無法饒恕六國國君,因為他們只要存在,那麼反秦鬥爭就會永遠繼續,故而這也是他們最大的不幸。

相關焦點

  • 秦滅六國雖大勢所趨,六國君主結局各異,有的君王雖死猶榮
    六國之亡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重大的時代分水嶺。自秦王嬴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國開始統一中國的戰爭,歷時十年。滅掉東方六國順序是韓、趙、燕、魏、楚、齊。末代君主與開國君王一樣,都是倍受矚目的群體,六國末代君主的命運如何呢?我們也就按照滅國順序來一一介紹。首先我們必須說一下,雖然六國到了後期,國力都遠遠不如秦國。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那麼,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呢?你可能永遠想不到。一、秦始皇的治國策略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最著名的皇帝,作為制度的開創者,秦始皇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是極其複雜的,因為他所建立的秦朝很快就被推翻了,所以後人對他的評價中,有些人就認為是他太過於殘忍了,才導致的滅國。
  • 秦滅六國時,韓信張良蕭何項梁項羽範增都在幹嘛,為何不幫六國?
    所以,這個時候你指望有能人橫空出世幫助六國抵禦秦國,不現實的。秦滅六國的順序是這樣的:韓、趙、魏、楚、燕、齊。從公元前230年攻韓開始,到公元前221年滅齊,整整用了10年。我們就看看在這10年間,韓信張良蕭何項梁項羽範增這些在秦末翻雲覆雨、攪動歷史、改變歷史的風雲人物,當時都在幹什麼。我們先說兩個人物,韓信和項羽。
  • 秦滅六國時,韓信張良蕭何項梁項羽範增都在幹嘛,為何不幫六國
    秦滅亡六國地圖這一年,劉邦27歲,正是青壯年時期,劉邦年輕的時候並不喜歡種地,也不從事農業生產,而是四處遊俠,先是準備投靠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魏國信陵君,但是信陵君在公元前243年就去世了,於是劉邦就投靠了信陵君的門客張耳,
  • 秦滅六國竟然早已註定?司馬遷曾四次記載一句話,成功預言此事
    這是我國著名的詩人李白的詩作《秦王掃六合》裡開頭的詩句,對於秦始皇滅六國的事跡,相信大多數人都和李白一樣為此讚嘆。要不是這件事已經成為了歷史,相信大多數人都難以想像原本極為弱小的秦國,最後居然能統一天下。但是在有些人眼裡這個結果並不意外,因為在這之前就有了相關的預言,並且還被司馬遷記載了四次。這句話就是: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出焉。
  • 秦始皇滅六國後,還有第七國存在,嬴政容它12年,終被胡亥所滅
    秦王嬴政13歲繼位,22歲親政,奮六世之餘烈,到了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六年),嬴政終於開啟了「滅國」模式。10年間,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盡滅,嬴政南平百越,北徵匈奴,建立了大一統的巍巍秦朝。殊不知,秦始皇雖然誅滅了六國,其實,當時還有「第七國」一直存在,而且,嬴政有生之年,一直沒有滅掉這個國家,它就是衛國。
  • 秦滅六國時,韓信、張良、蕭何、項梁、項羽、範增都在幹什麼?
    因此當項梁項羽叔侄發動起義後,範增馬上就趕過來投奔了他們。並且得到了項梁的重用,還成為了項羽的亞父,幫助項羽消滅了情況。二 項梁這個人在楚國滅亡的時候還比較年輕,難當大任。他的父親項燕是楚國的名將,但面對正處於巔峰的秦國大軍也無可奈何,最後兵敗後自殺。項伯和項梁這些人只能帶著年幼的項羽流亡江湖,小心翼翼地躲開秦王的追殺。
  • 秦滅六國為何需要一百多年時間,而後面朝代用的時間短
    有小夥伴會說秦朝統一很快啊,秦王掃六合,秦始皇九年時間風捲殘雲得把六國給滅了,可別忘了那是六代人的鋪墊,不能只看秦始皇最後的收尾工作。如果從秦孝公商鞅變法開始算(公元前359年)到秦始皇滅齊國(公元前221年),一共用了138年。如果從首先東出的秦惠文王時期開始(公元前337年登基),是用了116年。再看三國的統一用了多久?
  •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這個論斷其實大錯特錯!
    其實不是,六國打仗就是不善。戰國時期,戰爭的形式也開始由列兵轉變為詭道,戰爭的形式也開始多樣化起來,什麼奔襲戰,什麼攻堅戰,什麼圍而打援戰等等都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但是我們可以發現,戰國時期六國對秦的戰爭很少有完勝的記錄,六國是越打越窮,秦國呢,則是越打越強,這是為什麼呢。
  • 秦昭襄王在位56年是什麼概念,六國君主被他熬死了15個
    在燕國做人質的嬴稷在燕國和趙國的支持下回到了秦國。到了秦國之後,嬴稷在右相樗裡疾、魏冉、宣太后等人的擁立下繼承王位,這就是著名的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戰國時非常有名,光是他在位時間就比較厲害。他在位56年,是秦國戰國時期在位最久的君主。秦昭襄王在位的時候,六國君主被他熬死了15個。我們看一下各國被他熬死的君主。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齊國:3個秦昭襄王繼位的時候,齊國是齊宣王在位。
  • 從睡虎地秦墓竹簡看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原因
    耕戰政策,是秦的基本國策。「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商君書·農戰》)。從商鞅到秦始皇,秦國始終堅持了這一政策。廣大勞動人民在這種政策下,努力從事耕戰,從而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始皇的統一準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秦簡中保留了不少有關重農政策的法律條文。
  • 秦武王繼位後為何要趕走張儀?不是兔死狗烹,而是好聚好散
    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富國強兵,張儀靠著三寸不爛之舌打破六國合縱,為秦國統一掃出障礙。然而為秦國發展立下赫赫功勞的這倆人,都沒啥好下場,商鞅被車裂,張儀被趕出秦國……如此,是否證明秦國老闆的無情呢?商鞅之死有很多因素,秦惠文王的老師被商鞅用刑,變法後的秦國甚至出現了「百姓只知商君而不知秦王」的尷尬情況,再加上商鞅率軍抵抗,如此商鞅的死也就無可厚非了……再說張儀,此人對秦國百利而無一害,在李斯的《諫逐客書》中對張儀的一生做出了評價:王(秦惠文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
  • 此人是一國之相,一計滅敵四十萬大軍,還創造了一個成語流傳至今
    自商鞅入秦後,經過兩次徹底的變法,秦國國力和軍事實力大幅提高,在職位設置上也逐步向關東六國看齊,比如秦國之前是沒有相國這個級別的官職的,自商鞅出任大良造(其實就是實際上的相國)後,秦惠文時引進關東六國的相邦制度設立相國,秦武王時又設立左右丞相(位在相邦之下,後來秦王政免去呂不韋的相邦職務,並廢除了相邦
  • 「神氣六國」是什麼意思?
    而「神氣六國」一詞,還扯上了典故:「這個成語和戰國時代的蘇秦有關係。蘇秦促成了六國結盟於洹水,他也成了中國歷史唯一一人佩有六國相印的風雲人物。在鹽城,當一個人得意洋洋之時,總是會有人提醒他:『神氣六國的做呢啊?』神氣六國就成了一個地道的土成語,就是指蘇秦佩六國相印時的得意之情。」網友紛紛跟帖表示有意思,大多數網友都用了鹽城方言回復。
  • 大秦賦:韓非為間於秦,關鍵時刻出賣朋友,反走上了作死的道路
    經過了六十多集的宮廷鬥爭,觀眾終於盼到了《大秦賦》中滅國大戰的正式開啟,而秦國的鋒鏑已經將首滅目標指向了韓。看到這樣的結果這讓大家終於舒了口氣。這回總算對了!此前的劇情中,編劇一直在挑戰觀眾認知的一點便是,明明連中學生都知道,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滅國順序韓趙魏,為何《大秦賦》花了那麼大篇幅來講述秦趙兩國之間的拉鋸戰?
  • 兩千年來蓋棺定論的「暴秦」,就要被幾部電視劇洗白了嗎?
    但是,如何完美的時代怎麼就二世而亡了呢?「暴」顯然是是沒有說服力的,「仁義」從來是統一王朝的裝飾品而非大爭之世的通行證,從商鞅入秦或許更早的時候起秦人的字典裡就沒有這兩個字,僅僅憑藉虎狼之性和法家的「制度優勢」便足矣令東方六國不敢西顧。後人總結的「仁義不施」不過是自以為是,畢竟讓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團體突然間放棄成法而改弦易張,無異於雞同鴨講。
  • 老百姓出逃到六國,立下軍功才有未來
    《大秦賦》裡說六國百姓逃亡到秦國過好日子,那簡直就是非常可怕的顛倒黑白。《史記》和出土的《秦簡》中,都詳細記載了秦國百姓不堪負重,逃亡到六國的情景。 為了針對秦國百姓的逃亡問題,秦國還專門制定了《亡律》,逃跑的犯人一般都會施加重刑,讓你失去逃跑能力,比如說鞭撻100,或者砍掉一隻腿。
  • 鹹陽原上出土風格各異的六國瓦當,難道鹹陽宮的傳說,竟是真的
    在鹹陽原上,專家們曾出土多塊風格迥異的六國風格瓦當,通過研究後,他們做出一個大膽的猜想,關於鹹陽宮的一個千古傳說,有可能是真實的。這兩塊瓦當的背後,究竟隱藏什麼傳說呢?(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