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的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的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跟著小編一起去探索藏在歷史裡的秘密吧!
公元1555年,中國南方發生了一起令天下大震的戰事,有人攻打南京!
南京,這可是當時全國政治地位第二的城市,屬於南方第一大都會,也是大明王朝的「副都」。這個地方被攻打當然是大事,那攻打它的是誰呢?並不是什么正規軍,而是倭寇,而這支倭寇,只有53人(一說72人)。
這恐怕就很令人無語了,倭寇肯定是在沿海登陸,這麼一支53人的隊伍,是怎麼打到南京城下的!?
明朝繪製的倭寇和海賊
對於這一仗,明朝史書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嘉靖三十四年(1555)六月七日,這支倭寇登陸浙江紹興上虞縣,上岸後一路橫掃打劫,遇到小的村鎮甚至縣城就進行攻打,對官兵進行截殺。結果一路打到南京,氣焰達到頂峰。
《明史》對這一件事情的記載是這樣的:
「倭紅衣黃蓋,率眾犯大安德門,及夾岡,乃趨秣陵關而去,由溧水流劫溧陽、宜興。聞官兵自太湖出,遂越武進,抵無錫,駐惠山。一晝夜奔百八十餘裡,抵滸墅。為官軍所圍,追及於楊林橋,殲之。是役也,賊不過六七十人,而經行數千裡,殺戮戰傷者幾四千人,歷八十餘日始滅,此三十四年九月事也」——《明史.日本傳》
而一些具體的文獻記錄更詳細:六月,這支倭寇浙江省紹興府上虞縣爵溪所城登陸,之後攻擊會稽,佔領了一座居民樓,紹興知府劉錫,所千戶徐子懿分別率兵包圍敵樓,但敵人趁夜突襲,趁夜色製作木筏由東河突圍而出,還殺害了返鄉的御史錢鯨。之後橫行杭州府並劫掠於潛、昌化二縣,杭州府城一陣恐慌。
之後倭寇西進,打到淳安縣,百餘人只剩六十多人,再繼續打出浙江,到徽州府歙縣,徽州守衛關隘的500名官兵見到倭寇竟然全部逃竄,倭寇在南直隸一路劫掠,打到寧國府涇縣時,再度擊敗知縣丘時庸的隊伍;倭寇進軍到南陵縣,縣丞莫逞派三百人防守關隘分界山,這支隊伍見到倭寇來襲同樣全部逃竄,南陵縣也被劫掠。
附近的建陽衛指揮繆印、太平府當塗縣丞陳一道、太平府知事郭樟率領部隊來援。但戰局是這樣的:「印等引弓射之,賊悉手接其矢,諸軍相顧愕貽,遂俱潰」。倭寇竟然能用手來接過明軍射出的箭矢,這種戰力使得明軍受到極大震懾,結果一觸即潰,唯獨陳一道率領的蕪湖的驍勇兵士堅守國土,與倭寇作戰,但卻全部犧牲。
倭寇接著北上到太平府蕪湖縣,此地市民與倭寇進行了激烈巷戰,取得一定戰果,「各商民義勇登屋以瓦石灰礶擊之,賊多傷者,遂奔去,各商兵下屋生縛二倭,斬首十級。」於是倭寇剩下的50多人改攻擊太平府城,駐紮在太平府的江都御史史褒善派出鄉兵對戰倭寇,結果被打得大敗。明軍慌忙斬斷護城河橋以作防守,這才使得倭寇放棄攻打府城。而是往北攻擊,北部正是南京應天府!
外圍江寧鎮率先受到攻擊,明軍死亡三百餘人,大敗,倭寇直逼南京城!倭寇首領「衣紅乘馬,張黃蓋整眾犯大安德門」。
當然,南京畢竟是大型要塞,城防堅固,最後由於南京防禦部隊動用火器狙擊,加之倭寇在城內所遣間諜被抓獲,倭寇放棄攻城,而是南下到達秣陵關。上千明軍望風逃竄,倭寇一路劫掠,溧水縣、溧陽縣都受創,因聽聞官兵從太湖登岸來援,倭寇竟然一夜進軍一百八十裡,到達蘇州府滸墅關,被趕來救援的巡撫應天都御史曹邦輔率官兵圍困,最終這支倭寇只剩下五十三人!
明軍經過血戰,付出極大傷亡後,終於全殲這支倭寇。
關於攻打南京的倭寇數量,時人記載不一,有稱「五十三人」,有稱「六七十人」,有稱「七十二人」,考慮到「五十三人」說的提出者鄭若曾在抗倭總督胡宗憲幕中,準確率應該更高。
總共百餘人的隊伍,橫掃今日浙、皖、蘇三省,在剩五十三人的時候,竟然還敢攻打南京。這應該是日本軍隊歷史上首次攻打中國的大型城市,這實在是令人瞠目結舌。對這個戰況,大家恐怕有兩個疑問,第一,倭寇戰力為何如此強悍?第二,明軍戰鬥力為何如此之差?
當然,此事給明朝的震動是很大的,嘉靖帝命張時徹、南京兵部侍郎陳洙皆罷官回鄉,而沿途各個州府長官的功過,也被一一處理。最終處罰兵部尚書一人,兵部侍郎一人,知府三人,府通判一人,府推官一人,府知事一人,知縣三人,縣丞一人,衛所軍官四十六人,合計處罰文武官員共五十八人。震動整個官場,可見當時明朝中央的震怒。
倭寇戰力強悍是很正常的,這些倭寇屬於「真倭」,即真正的日本兵,當時日本恰逢戰國亂世,這些倭寇很可能都是精銳的武士浪人;而明朝軍隊戰力之差則頗為令人無語,當時明朝已經進入中後期,軍備有些廢弛,而且由於東南沿海本並不是傳統的戰局,衛所懈怠很正常。所謂「京師軍士雖有二十餘萬,南京官軍雖有五萬之上,然多有名無實,況騎射之未精,什物之未備」。
當然,這並不是說明軍的戰鬥力就一定低下,四十年後的壬辰戰爭中,明軍的強大戰力還是大大的震懾了日本,只不過在嘉靖時期,海防已經到了非整頓不可的時候,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戚繼光橫空出世了。
在歷史的肩膀上承載著太多過往的苦澀與豪情,下期再和小編一起回憶那令人感慨唏噓的歷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