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蒙古曾東徵日本,可你聽過元朝的倭寇之亂比明朝都兇嗎?

2021-01-09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在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說鄭成功不是民族英雄?明清幾百年只有他為南洋華人撐腰!》中提到,由於缺乏需求的緣故,明清兩朝海軍力量都不強(鄭和下西洋時代除外),無法保護海外華人。甚至明朝還鬧出了大倭亂。那么元朝呢?元朝的水師能夠控制中國傳統海域嗎?

元朝初年確實有一段海軍強盛的時期。由於與南宋的作戰以及滅宋過程中吸納了南宋歸附的水軍,元朝繼承了南宋王朝的海軍優勢。

元曾經跨海攻克佔城國(後來因為越南戰場的慘敗撤出佔城),也曾經遠航爪哇島攻打信訶沙裡王國(雖然在陸戰中被人反殺了),這都證明元王朝的海軍實力是可觀的。至於遠徵日本時的兩次颱風翻船事件,與忽必烈同志找了黑心的高麗承包商,偷工減料有關係。①

元王朝對日戰爭使得本來就已經走向衰落的鎌倉幕府財政破產,大量武士淪為惡黨和浪人,他們出海集結成大批的倭寇,襲擾元朝沿海。照理說,元朝既然繼承了宋朝的水軍優勢,應當能夠有效懲治這些倭寇吧?

▲忽必烈時代的海軍建設在他死後快速廢弛

並沒有!由於元王朝長期處於財政入不敷出的狀態,忽必烈去世之後,水師迅速被裁撤廢弛。雖然依然重視海貿,但元朝卻無力維持一支強大的海上力量,只能任由倭寇來去自由。倭寇對於元王朝的襲擊,從弘安之役一直持續到元朝滅亡,從未間斷,記載不絕於書。其持續時間之長,肆虐範圍之廣,實際上是明代倭寇所無法比擬的。

在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日本商人獻上黃金鎧甲作為貢品,得以在沿海重鎮慶元府(寧波)貿易。②區區兩年之後的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這些日本商人發現元朝沿海防禦薄弱之後,就露出猙獰嘴臉,化商為寇,竟將寧波全城劫掠後付之一炬,元朝官軍無法抵禦。此時忽必烈不過去世12年,而慶元府這樣的重鎮便被倭商焚毀,足見元朝的軍隊和海防力量衰退之遽。

元代詩人迺賢有《送慈上人歸雪竇,追挽浙東完者都元帥四首》描述一名都元帥在浙東寧波一帶抵抗倭寇的事跡③。這位被稱作完者的都元帥,應當是浙東道宣撫使哈答孫。④有說法認為完者都元帥被倭寇擊殺,這應當是因為詩作是悼詩導致的誤會。然而哈答孫戰於四明山一帶,雖然獲得多次小勝,以所獲倭首為漆器,但終究沒能得到決定性戰果就染病去世,之後倭寇肆虐如初當屬事實。由日本航行到浙江寧波較易,因此浙東是元代倭寇肆虐的重災區。到元仁宗時代,又有倭寇襲擊浙東的記錄。⑤但從元仁宗令虎都鐵木祿宣慰閩浙來看,不但浙江,臨近的福建同樣遭受到倭寇的殘毀。

倭寇的襲擊既見於閩浙,也見於江蘇、山東、河北、遼寧等地,覆蓋整個元王朝沿海,與元朝始終相伴。⑥1336年起,日本進入混亂的南北朝時代,倭寇活動更加劇烈,而步入衰微的元王朝無可奈何,基本放棄治療了,只是偶爾軟弱地稍作抵抗。倭寇在高麗也很猖獗,從高麗至正十年(1350年)至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間,高麗連年都會發生倭寇入侵事件。入侵的倭船少者50餘艘,多者則達200餘艘。倭寇每到高麗一地,則廬舍盡焚。而漕船也成為倭寇擄掠的主要目標,迫使高麗王朝最後改漕運為陸運。⑦⑧面對猖獗的倭寇,元朝還覺得挺有用處。

至正十八年(1358年),倭寇攻陷了被紅巾軍佔據的金復州萬戶府,元廷馬上派人賞賜安撫倭寇。⑨來自高麗的奇皇后也感覺到倭寇的作用。為了幹預高麗內政,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奇皇后發兵一萬,聯結倭寇攻入高麗,試圖推翻高麗王擁立新王,結果被高麗軍伏擊,全軍覆沒。元王朝殘餘的一點底牌又報銷了不少。⑩倭寇問題的第一次解決還是明朝的事情。

朱元璋時代諸事紛紜,精力有限,雖然與日本有過往來,但並未能徹底解決倭寇問題。到了朱棣時代,兩手都抓,兩手都硬,文武兩開花,一方面令名將劉榮鎮守遼東,在望海堝大破倭人,劍光寒賊膽,又命令李氏朝鮮發動己亥東徵,攻陷日本對馬島;另一方面與日本開勘合貿易,室町大將軍足利義滿以日本國王身份,向大明稱臣納貢,約束倭寇。於是百年倭氛,一朝廓清,大明聲威,遠播東國,下次倭寇大規模侵襲,已經是明朝後期嘉靖朝之事了。

①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美國德克薩斯州農業機械大學的考古學家蘭德爾·佐佐木在對1981年從高島附近海底打撈上來的700多塊蒙古戰艦殘骸進行了仔細研究和分析後表示,戰艦設計上的缺陷,拙劣的做工以及所用的劣質材料有可能是蒙古艦隊覆滅的原因。佐佐木說:「很多蒙古戰艦龍骨上的鉚釘過於密集;甚至有時在同一個地方有五六個鉚釘。這說明,這些肋材在造船時曾反覆使用,而且很多龍骨本身質量就很低劣。」

②《元史·成宗紀》:(元成宗大德十年四月)甲子,倭商有慶等抵慶元貿易,以金鎧甲為獻,命江浙行省平章阿老瓦丁等備之。

《元史·兵志》:武宗至大二年七月,樞密院臣言:「去年日本商船焚掠慶元,官軍不能敵。江浙省言,請以慶元、台州沿海萬戶府新附軍往陸路鎮守,以蘄縣、宿州兩萬戶府陸路漢軍移就沿海屯鎮。臣等議,自世祖時,伯顏、阿術等相地之勢,制事之宜,然後安置軍馬,豈可輕動。前行省忙古等亦言,以水陸軍互換遷調,世祖有訓曰:『忙古得非狂醉而發此言!以水路之兵習陸路之伎,驅步騎之士而從風水之役,難成易敗,於事何補。』今欲御備奸宄,莫若從宜於水路沿海萬戶府新附軍三分取一,與陸路蘄縣萬戶府漢軍相參鎮守。」從之。

四年十月,以江浙省嘗言:「兩浙沿海瀕江隘口,地接諸蕃,海寇出沒,兼收附江南之後,三十餘年,承平日久,將驕卒惰,帥領不得其人,軍馬安置不當,乞斟酌衝要去處,遷調鎮遏。」樞密院官議:「慶元與日本相接,且為倭商焚毀,宜如所請,其餘遷調軍馬,事關機務,別議行之。」

③元·迺賢 《送慈上人歸雪竇,追挽浙東完者都元帥四首》(其二):

日本狂奴擾浙東,將軍聞變氣如虹。

沙頭列陣烽煙黑,夜半鏖兵海水紅。

篳篥按歌吹落月,髑髏盛酒醉西風。

何時盡伐南山竹,細寫當年殺賊功。

註:公薨於四明,上人送公柩至野狐嶺安葬

④《新元史·哈答孫傳》:至大四年,賊起四明,賜三珠虎符,授中書右丞、浙東道宣慰使,兼都元帥,往討之,哈答孫驅賊入海,安集流亡,境內帖然。俄感瘴癘卒,年六十五。延佑初,贈推忠效義佐理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秦國公,諡昭宣。子塔海。

⑤《元史·虎都鐵木祿傳》:延祐三年,大臣以浙東倭奴商舶貿易致亂,奏遣漢卿宣慰閩、浙,撫戢兵民,海陸為之靜謐雲。

⑥《故中奉大夫淛東道宣慰都元帥薊縣翼上萬戶府諤勒哲圖公行狀》:嘗中夜,倭奴四十餘人,擐甲操兵,乘汐入港。倭旋及昌國北界,擄商貨十又四,掠民財百三十家,渡其子女,拘能舟者役之,餘氓囗竄。

⑦《高麗史》卷41 《恭愍王世家》,十五年五月乙巳、十五年九月丁:恭愍王十五年 (1366) 四月,「倭屠喬桐,留屯不去,京城大震」。而受命御倭的京城 (今開城) 宿衛軍兵,居然 「望賊不敢進」。九月,倭寇又至陽川縣掠奪漕船。

⑧譚紅梅: 《倭寇與麗日關係》,《北方文物》2014年第1期

⑨《元史·紐的該傳》:倭人攻金復州,殺紅軍據其州者,即奏遣人往賞賚而撫安之。

⑩《元史·后妃傳》:初,奇氏之族在高麗者,怙勢驕橫,高麗王怒,盡殺之。二十三年,後謂皇太子曰:「汝何不為我復讎耶?」遂立高麗王族人留京師者為王,以奇族之子三寶奴為元子。遣同知樞密院事崔帖木兒為丞相,用兵一萬,並招倭兵,共往納之。過鴨綠水,伏兵四起,乃大敗,餘十七騎而還,後大慚。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曲墨封,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1274年元世祖派蒙古高麗聯軍進攻日本,結局如何?
    它由是趙文卓,洪金寶,萬茜主演的一部歷史影片,令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片中涉及到的主要「倭寇"全是由日籍演員飾演。並且倭寇的服裝,化妝,場景,武器等都是有日方導演指導的。其嚴謹可與日本大河劇相媲美,在看完影片後,不禁讚嘆電影打鬥場面的精彩,或許幾百年前的倭寇正是這麼騷擾明朝的。讚嘆之餘,我對倭寇的產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學者探討己亥東徵:朝鮮史上唯一一次主動進攻日本
    學者探討己亥東徵:朝鮮史上唯一一次主動進攻日本 2014年11月21日 11:08 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徐蕭 字號 內容摘要:早報記者徐蕭朝鮮歷史上,日本一直是其主要威脅和外敵。
  • 元朝滅亡後,朱元璋怎麼處置十萬蒙古女人的?僅用一招永絕後患
    元朝建立之初一直是用實力說話,不論是滅南宋建立元朝,還是建國後出海徵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等等,都說明蒙古族人很有血性,只可惜直到元朝中期,依然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走上正軌,所以治理一個國家不是只有蠻力就可以的。
  • 忽必烈東徵日本為何慘敗,是不幸遭遇「神風」,還是另有他因
    忽必烈氣不過,就派軍和日本幹了一仗,雙方也都掛了彩,皇帝心說,這下你知道我的厲害了吧,於是第七次派出使者,繼續「致書通好」。  1275年2月,以禮部侍郎杜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等為首的元朝使團奉命出訪,當年9月,五位元使竟被日本鎌倉幕府斬首示眾。
  • 53個倭寇攻打南京城?1555年的明朝海防有多脆弱?
    當然,南京畢竟是大型要塞,城防堅固,最後由於南京防禦部隊動用火器狙擊,加之倭寇在城內所遣間諜被抓獲,倭寇放棄攻城,而是南下到達秣陵關。上千明軍望風逃竄,倭寇一路劫掠,溧水縣、溧陽縣都受創,因聽聞官兵從太湖登岸來援,倭寇竟然一夜進軍一百八十裡,到達蘇州府滸墅關,被趕來救援的巡撫應天都御史曹邦輔率官兵圍困,最終這支倭寇只剩下五十三人!
  • 中國歷史上的庚子年,其實非常精彩,並不都是災難之年
    一些事散布流言說,歷史上的庚子年都是災難之年,根據就是1840年的鴉片戰爭和1900年的庚子戰爭。其實,這些都是各種因素疊加之後的機緣巧合,並不能相信。今天,我們就仔細聊聊中國歷史上的庚子年,其實歷史非常精彩,並不都是災荒和磨難。
  • 元朝鐵騎中,士兵常帶的「深簷胡帽」含義是什麼?背後又有何含義
    可當時出土的文物、物件中,大部分本身都沒有名字,很難證實「瓦楞帽」的名字。 但隨著學者們深入研究,在日本洪武四年刊本《魁本相對四言雜字》、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新編對象四言》中,出現了證明,十分清楚的將這種帽式命名為「帽笠」。 而「瓦楞帽」一詞出現於明朝,在蒙古、元代時並未出現。
  • 成吉思汗是中國人嗎?他內心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嗎?
    值得研究嗎?還是值得研究的,2004年蒙古烏蘭巴託大學教授額日德雷根在訪問日本時接受日本NHK電視臺採訪時針對當年亞洲杯足球賽上中國球迷的抗議日本活動說到:「中國人把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偉大英雄,徵服過他們的成吉思汗當作他們的祖先和英雄,把我們對他們的殖民歷史當作他們最強大的歷史,這樣一群擁有白痴一樣邏輯的民族,又有什麼資格去抗議你們國家民族的歷史觀呢?」
  • 元朝為什麼迅速滅國?
    蒙元帝國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作為一個大一統份封建王朝,元朝為什麼會滅亡?一、元朝的建立大約在9至11世紀,形成了合木黑蒙古,包括許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除此之外,當時在蒙古高原活動的,還有蔑兒乞、塔塔兒、克烈、乃蠻、斡亦剌等部。所有這些氏族部落,先後都受到遼和金的統治。蒙古部落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大部分從事狩獵遊牧,只有少數部落經營農業。為了掠奪更多的財富,各個部落的奴隸主互相展開戰爭。
  • ...有個「蒙古村」:村民自稱成吉思汗後裔,身份證都註明為「蒙古族」
    但你或許不知道,在重慶彭水的深山中,卻有著一個「蒙古村」,他們男耕女織,在這裡生活了數百年時間,卻又保留部分祖先留下的習俗。近年來,當地政府希望依託「蒙古村」特色,利用崇山峻岭的地理條件與草原遊牧民族文化習俗的反差打造出一個獨特的鄉村旅遊景點。或許在不久後,我們就能在這裡領略到大山深處的蒙古部族獨具一格的風俗和文化。
  • 平海衛大捷:明朝三大抗倭名將聯手,2300倭寇灰飛煙滅!
    文/晚風暮雨林墩之戰後,戚家軍大部分士兵負傷和生病,返回浙江修整。倭寇聞訊,彈冠相慶,叫囂道:戚老虎去,吾又何懼!再次大規模進犯,福建抗倭形勢再度嚴峻。與此同時,朝廷出現人事巨變。胡公往,即不得盡如夙所期,顧惡忍坐視閩赤子之荼毒?浙之行,義不可止也 」, 戚繼光才打消這個念頭。此時,倭寇在福建攻城略地,燒殺搶掠,活動十分猖獗。福建巡撫遊震得多次請求趙炳然派戚家軍入閩支援,都被回絕。不久,福建重鎮興化被倭寇攻破,倭寇為了洩憤,在興化屠城,數萬軍民慘遭殺害。
  • 雖然都有蒙古包,但也有很多差異
    那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會分為內外的呢? 要說起內外蒙古的劃分因何而起,就不得不提元朝。在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起了大蒙古國,六十多年後他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後幾乎徵戰下了整個歐亞大陸。
  • 你可知道古代受饑荒,戰亂,天災有多苦,易子相食,以骨為薪
    原標題:你可知道古代受饑荒,戰亂,天災有多苦,易子相食,以骨為薪 易子相食,以骨為薪,吃觀音土。這些都是在書上所記載的事,我們太平日月,聞不到血腥味、屍臭味、人肉味。聞不到這些味道,但是這些歷史不能遺忘,讀唐史的朋友應該熟悉,人是可以做軍糧的。
  • 豐臣秀吉敢於侵略明朝到底是愣頭青,還是真有實力?
    所以豐臣秀吉的目的才不是只徵服明朝徵服印度,而是一統「三國」,徵服世界。有人會說豐臣秀吉真是愣頭青,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但是如果我們看看當時日本的國情,豐臣秀吉這個念頭不是憑空妄想。雖然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一躍成為日本實際統治者,但是他手下的諸侯都是很有實力的,況且豐臣秀吉「布衣」出身,放在極其在意出身的日本,更是羞於見人。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沒割一次地,為何還是丟了領土
    明朝是在元朝之後又一以漢民族為主體,建立的長達三百年之久的大統一王朝,不遜於唐朝,明朝給周邊國家的影響直到今天還有所保留,如朱熹的理學,明代的服飾等等。而明朝發家於南方應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把首都遷到了今天的北京,當時人稱順天府。
  • 你知道歷史上「日本」這個名字的由來嗎
    在歷史上,「日本」又被稱「東瀛」,「扶桑」等。你可知道這些名字的由來?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說說這些名字及其由來。文獻記載:東漢時,日本列島就與與中國有交往。《後漢書》上記載,公元57年,日本島建立了100個左右的小國,其中一個島國派遣使臣來中國進獻貢品。
  • 日本的一個村子裡,裡邊生活的全都是中國人,至今仍使用著漢姓
    但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是在日本的一處島嶼上,現在還存在著一個中國村,這個村的名字就叫做久米村,村裡的那些民眾們基本上都是中國人的後代,直到現在為止他們依然使用的是漢姓,大家就跟小編一起來看一看,這裡到底存在著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 天曆之變——元朝暮年的「迴光返照」
    天曆之變對於元朝和蒙古帝國來說,是一次「迴光返照」。諷刺的是,對於一個即將走向滅亡的王朝來說,改革可以作為一種手段,可以讓巨大的國家機器多苟延殘喘幾年。而對於元朝中後期統治階級來說,「迴光返照」的不是國家的延續統治,而是爭權奪利時沉寂許久的蒙古軍隊互相重新徵討。
  • 明朝巔峰時期的面積有多大?曾將舊港納入中國的勢力範圍之內
    明朝基本疆域然後看永樂時代的軍事機構管理範圍。永樂時期的軍事機構延伸主要是在東北、漠南以及西北。在東北方面,設置了奴兒幹都司(1411——1433),來控制黑龍江流域。奴兒幹都司管理範圍是東到庫頁島,西到斡難河,北到外興安嶺。需要注意的是,奴兒幹都司控制地區所有的衛所都是冊封的,只有奴兒幹城本地駐紮過軍隊。因此,一旦奴兒幹都司被廢除,其下的衛所就是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