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分割的辯證關係
時間、空間和物質是物理學中最重要最難定論的三大物理量。
通過前面章節的介紹,我們知道:時間是對客觀事物持續性長久的度量;宇宙包括物質實在和虛空兩部分;物質是一種可觀測的具有質量的客觀實在,包括原始物質和新生物質兩大類;空間是物質分布到宇宙虛空中所表現出來的外部形態。
在人類認識物質的歷程中,有兩條發展主線,第一條主線向宏觀方向發展:由普通的物質,到星球、再到星系、總星系和整個宇宙;第二條主線向微觀方向發展:由普通物質,到分子、再到原子、質子、中子、電子、強子、夸克……。
宏觀主線主要受時空距離的制約,我們只有不斷擴大自己的觀察距離來觀察認識更為久遠的天體的運行情況,了解並認識宇宙演化的規律。
而微觀主線的客體就在我們周圍物質的內部,是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可感知的現實,是一種更為真實的現象,但受我們人類微觀觀察技術的限制,我們在向微觀世界挺進的過程中,受到了尺度和微觀觀察技術的制約,從而導致我們對微觀世界的認識步伐緩慢甚至止步不前。
在向微觀尺度發展過程中,將物質分裂開來是我們認識物質內部結構的主要手段。下面,我們從因果角度來認識物質的分裂。
一、分析常見的物質分離(分裂)現象
從果樹上將果子採摘下來,內因:果樹至少包含樹和果兩部分結構,外因:外部採摘所施加的作用。
將玉米粒從玉米棒上剝離下來,內因:玉米至少包含玉米棒體和玉米粒兩部分結構,外因:使玉米粒從玉米棒上脫離下來的作用。
將黃豆從豆莢中剝離下來,內因:豆莢至少包含黃豆和豆莢外殼兩部分結構(你沒有辦法從沒有黃豆的豆莢中剝出黃豆來的),外因:剝離黃豆和豆莢的作用。
粉碎物體得到更細的物質,內因:物體至少包含更細的微觀結構,或者說:物體有更微觀的結構組成,外因:粉碎物體的作用。
將分子分裂成原子,內因:分子由更微觀的結構:原子構成,外因:使分子分裂成原子的作用。
將原子分裂成其它粒子,內因:原子由更加微觀的粒子原子核(質子、中子)和核外電子構成,外因:使原子分裂的作用。
對以上物質分裂的現象及其原因分析歸納,可以得出如圖1所示的物質分裂邏輯判斷圖,歸納出物質或微粒被分解的充要條件為:
微粒(物質)有內部更微觀的結構構成;外部施加的足以將物質內部結構分離開來的作用。
圖1 物質分裂邏輯圖
從圖1物質分裂邏輯關係上,我們可以推斷,當微粒被分裂到足夠小之後,肯定會出現其中一個或者兩個充要條件不具備的情況,此時,該微粒不可被再分割,也就是說:該微粒為最小粒子。
所以,在宇宙中肯定存在一種最小的粒子。
到目前為止,這種粒子的存在還沒有被我們人類探測到,而它又真實地存在於宇宙中,並且其數量非常巨大。這些最小微粒一直存在於我們的宇宙中,就在我們的周圍,卻沒有被我們人類發明的各種先進設備探測出來,它就如穿了隱身衣一樣,隱形於我們的世界,在前文定義中,將這種粒子定義為:隱粒子,由這些隱粒子構成的物質定義為:隱物質。有關隱粒子與隱物質的具體介紹將在後面的章節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