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乙未年,小夥伴們知道嗎?在歷史上的乙未年裡,我們餘杭可是發生了不少好事呢~不信?小餘兒一一告訴你....
宋孝宗當朝,他的父親高宗皇帝趙構已禪讓十多年,高宗皇帝在德壽宮、顯仁皇后在慈寧宮退休養老時,經常遊幸徑山,高宗皇帝書「龍遊閣」匾榜,孝宗皇帝書「興聖萬壽禪寺」,又賜以《圓覺經解》。當時的徑山寺在「天下叢林,拱稱第一。」(宋樓鑰《徑山興聖萬壽禪寺記》)
元順帝當朝,瓶窯南山大普寧寺的摩崖石刻已接近尾聲。這些摩崖造像,是元代瓶窯大普寧寺僧徒利用前期採石壁面,請工匠鑿出淺龕,浮雕而成,共數十尊。現在分布在瓶窯南山東南山腰間的尚有十數尊,這些造像軀形高大,造型端莊,是江南極為罕見的古代古刻群。這些造像都是研究中國佛教與道教發展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明獻宗(朱見深)當朝,成化年間,安徽商人開機塘栖鎮上,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塘栖出現「水鄉一片月、萬戶織機聲」的盛況——「官舫運艘,商旅之舶,日夜聯絡不絕,砣然巨鎮也。財貨聚集,徽杭大賈視為利之淵藪,開典、囤米、貿絲、開車者,駢臻輻輳,望之莫不稱為財賦之地,即上官亦以嚴鎮目之。」(《光緒唐棲志》卷一)從此,塘栖發展成為一個江南重要的市鎮。
光緒年間,餘杭歷史上第一家現代絲廠——「華經絲廠」在餘杭鎮開辦。1895年,華經繭行在餘杭、倉前兩鎮設灶收繭。到民國19年(1930),餘杭縣有鼎盛、同泰、亦昌等繭行9家,除供應本地絲廠外,也外銷滬杭,絲織業逐漸成為餘杭的支柱產業。
1955年,第一個五年計劃裡,杭縣以臨平為試點。當年,臨平全鎮有商號453家,從業人員913人,資金337805元。首先對百貨、新藥、文具紙張三個行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次年,臨平的社會主義改造進入高潮,全鎮44個行業,453家中有386家私商要求改造。2月22日召開「千人大會」,當眾宣布:直接過渡28家、公私合營51家、代購代銷137家、合作商店154家、合作小組21家,完成了臨平鎮私營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在不遠的將來,餘杭會是新型城市化和創新創業的典範和標杆。
這一個乙未年,餘杭已經躋身中國綜合實力百強市轄區八強,上一年度區財政總收入完成240.8億元,裝備智造奠定餘杭之基,信息經濟成為杭州一極,生物醫藥崛起浙江高地,城市的脈動傳遞著創新活力日夜噴湧的訊息……這一切可喜的變化,都在餘杭這片土地上發生著。而今,「一張圖」、「一本帳」、「一盤棋」的體制機制改革方案已經成型,也將引領餘杭在大杭州版圖中「發揮獨特的不可替代的新的更大的作用」,城市夢想的傳承追逐,產業夢想的騰飛啟航,個體夢想的成長開花,這一個乙未年,餘杭將帶給人們更多的驚嘆號。
迎著「最好的時光」,這個乙未年,餘杭,再出發。
素材提供:虞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