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剛剛通過《加強西安國際語言環境建設工作實施意見》。根據這份文件,到2015年,西安市的公務員、民警、計程車司機乃至銀行、郵政、醫院等各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就要都會用英語對話。根據報導,此舉目的是「讓公務員和窗口服務行業人員涉外服務能力得以提升」。(《西安晚報》2月14日)
相信大部分人看完新聞之後都會莞爾一笑,而後無語凝噎。如果不是年紀太大,大家多少都會有一些關於學英語的苦悶記憶:我們用中文字來標識英文讀音,我們在考試之前背單詞、課文;我們「勇敢」地通過了英語四級、六級,然後面對外國友人「啞口無言」……我們至少花了最青春的6年時間去學英語,然後在工作之後將之輕鬆地「還」給了老師。
不可否認,作為全球最通行的語言,學會了英語,等於掌握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鑰匙,在各方面和「國際接軌」,對於自身的視野有無比的幫助。我們的教育部門把英語列入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並將之和各種升學、考核捆綁,可謂是「用心良苦」,擔心我們被國際社會拋棄、跟不上時代潮流。但,如果對學習英語沒興趣呢?把一種可能的需求通過行政手段變成全體的需求,是典型的好心辦壞事、出力不討好。
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的魅力是什麼?自然是中國文明之美,這也是西安城最重要的文化資產,這種美吸引了國際友人情不自禁地前來西安探尋。西安通過《實施意見》要求公務員和窗口服務人員會說英文,最終定然是為這些外國友人服務的。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遊客中,既有對中國文化毫無所知、抱著好奇的心態的普通遊客,也有本身已經會說中文、對中國文明抱有濃鬱興趣的研究學者。西安大張旗鼓學英語,真的有必要嗎?
表面看來,會說英語可以增加西安的國際化魅力,讓公務員和窗口服務人員在交流的過程中展現西安的自信,但這種國際化只是「英語式國際化」。且不說去西安的也可能會有絲毫不懂英語的外國人,有關部門真的認為,有限的幾個英語句子就能讓那些或自願、或被逼學英語的人與外國人順暢地交流?再者,按照社會的分工,只需要在關鍵的崗位上選用雙語人才即可,何必逼迫大家都去學呢?
語言學的規律表明,除了母語,其他任何語言的培育首先都要建立在興趣基礎上。讓所有的公務員和窗口服務人員必須會說英語,多少違背了他們的意願。以公務員來說,如今能當上公務員的應該都是大學本科畢業,離開大學之前已經學了多年的英語,現在既然忘了、不會說了,只能說是個人的問題,讓這些因個人問題而無法說英語、天職是為中國人民服務的公務員去學英語,時間成本不說,學英語的錢是自己出還是納稅人出?而對那些窗口服務人員尤其是第三產業服務人員(計程車司機、飯店服務員等)來說,不會說英語是不是就讓他們失業?服務好壞的評價標準從來都是服務質量,英語只是交流的一種方式而已,人與人的交流完全有機會通過英語之外的方式來達成。
相比形式主義的學英語,一個城市的自信應該來自於它友好有素質的市民、合理又貼心的城市設施,一個不宰客的城市、一個乾淨的城市、一個講文明的城市遠比一個會說幾句英語的城市更讓人嚮往。對西安這種以古文化取勝的城市來說,搞「英語式國際化」不是自信,反而更像一種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