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隨著人類基因圖譜的揭示,或許我們可以從基因的角度重新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人性到底是先天就決定的,還是被後天所塑造的呢?
在《自然取道於教養》(Nature via Nurture)這一部著作中,英國科學家馬特-裡德利認為,人性由基因決定,但基因同時又通過後天教養起作用。
基因讓人類去學習和發展自身,但與此同時,後天環境中的各種自發行為又反過來影響著基因。姑且不去評論他對基因的評說和解釋。
只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40億年來,在這個藍色星球之上,頭一次有個物種能夠看見自己的「秘方」,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基因圖譜。
這本就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而更為可貴的是,人類不僅能觀看自己的基因圖譜,更實現了對自我本質的洞察。這些都使過去幾千年來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們所做的努力不被稱道並相形見絀。
在這裡,我們並不是要刻意貶低前人歷史的成就,但基因組的發現和明了,的確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一切。
基因既可以認為是自然先天因素的中介,也可以被稱為後天文化修養素質的媒介。
語言成為人與野獸之間的差別
毫無疑問的是,在人的大腦、心靈和肌體組織發展中,語言是具有重大作用的。
所有人類都要在自然與社會性環境中才能得到全面發展,而且,人類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得對自身的認知和反饋,而這些認知和反饋,對一個人人性的發展而言是非常關鍵的。
同時,基因一早就為人類在身體中設計和建造了一些具體的學習系統,以方便人類向外學習,而且,奇怪的是這些系統在其他動物身體中是沒有的,比如語言,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某種基因決定的本能就是語言,無論從哪種意義上說都是這樣。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通過遺傳從父輩那裡獲得語言學習能力的,黑猩猩、海豚雖然最接近於人,但它們都沒有達到像人一樣的程度。
然而,這並不是說人類天生就會語言,而是指,人必須遵循系統自主學習人類自己的語言。
當前科學研究中,我們首次找到的7號染色體上的FOXP2基因,幾乎可以斷定它就是語言基因,至少從目前發現的部位而言,它是最重要的語言基因之一。
如果一個人的這個基因遭到破損,這個人毫無疑問就會產生語言障礙,不僅完全掌握不了語法,更是不能流利說話。
然而,我們發現這的這一基因並不是人獨有的,老鼠、猩猩和各種其他哺乳動物具備有這種基因。並且,研究發現這種基因是非常穩定的,已經存在了數百萬年。
那麼,這個基因為什麼對語言而言是非常正常的呢?根據基因學專家們的研究發現,在進化史中這個基因很長時期都沒有任何變化,直到有人類出現後,它才開始發生了某種改變。
約摸20萬年前,有過兩個胺基酸改變,發生在人類祖先的這個基因上。而其餘部分則與其他動物一樣,並未發生變化。
然而,也就是這兩個關鍵的氨酸氨的變化,最終使得人類該基因和地球上其他動物的基因區別開來。隨後,這兩個變化通過優勝劣汰的方式傳播到了整個人類族群。
人性塑造是非線性的
正如我們對人性的懷疑與期許一樣,人性的塑造是非線性無規律可循的。
當你以為一個人擁有高尚的品質,由此推斷其人具有人性時,他卻能在某種小事情上讓自己的人性與品質,瞬間就輸給了小小的不自覺和道德缺失。
然而另一方面,他又是誓死捍衛著大眾的道德價值觀,捍衛著善良的人們,宏大到了快要飄出宇宙窗外。
所以,關於人性,永遠不要高估,但也不要矮化。而要以客觀心態,客隨主變的靈活性和務實性全面觀察一個人。
比如,當一個花言巧語的男人出現在你身邊,巧舌如簧的跟你套近乎,很多漂亮話說得你心花怒放,自以為自己是女王時,你的警惕心會下降,虛榮心會膨脹。
此時你人性中的某些不健康的部分就已經開始被牽引了出來,而如果它們繼續不受理性的約束,持續狂奔下去,則一個人與以往完全不同的一面就會展現出來。
從白到黑,從黑到汙,通常只不過是一瞬間的事。
所以,人性的確講善惡,但更多的,它會受到環境和基因的牽引,從而讓人分辨不清其他人的成色。
也許這正是造物主的意圖所在:人性隨時可以翻轉,人類也因此可以自救。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Hood, B. M. & Bloom, P. (2008). Children prefer certain individuals over perfect duplicates. Cognition, 106(1), 45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