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霧似的雨,像雨似的霧,絲絲縷縷纏綿不斷。
大多數詩人眼中的雨象徵著愁緒,而雨水時節的雨卻是滋養萬物的源泉。
01雨水由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書》中就有雨水節後「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載。
02簡介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第二個節氣。雨水節氣標示著降雨開始,雨量漸增,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進入雨水節氣,我國北方陰寒未盡,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入春,仍是很冷;南方大多數地方則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雨水節氣時段一般從公曆2月18日至20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
雨水節氣的涵義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在南方地區,這段時間候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降雨以毛毛雨為主,草木萌動,卻已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春天。雨水節氣的天氣特點對越冬作物生長有很大的影響,農諺說:「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
03節氣天氣
雨水時節,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天氣對已萌動和返青生長的作物、林、果等生長及人們的健康危害很大。
有根據冷暖來預測後期天氣的,「冷雨水、暖驚蟄」、「暖雨水,冷驚蟄」。還有根據風來預測後期天氣的,如「雨水東風起,伏天必有雨」等等。
04節氣養生
雨水節氣中,地溼之氣漸升,且早晨時有露、霜出現。所以針對這樣的氣候特點,飲食調養應側重於調養脾胃和祛風除溼。脾胃能消化五穀,是氣血生養之源。五行中肝屬木,在味為酸;脾屬土,在味為甘。
春季肝旺而脾弱,飲食上宜少酸多甜,可多食大棗、菠菜、荸薺、甘蔗、茼蒿、山藥等。風多物燥的天氣易使口舌乾燥,宜食果蔬及湯粥,如枸杞粥、紅棗粥、銀耳粥等,調補脾胃亦可用白菊花、決明子、西洋參等。雨水後,春風送暖,致病的細菌、病毒易隨風傳播,故春季傳染病常易暴發流行感冒。每個人應該保護好自己,注意鍛鍊身體,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中醫認為肝主生發,故春季肝氣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養生不當容易損傷脾臟,從而導致脾胃功能的下降。在雨水節氣之後,隨著降雨有所增多,寒溼之邪最易困著脾臟。同時溼邪留戀,難以去除,故雨水前後應當著重養護脾臟。
05民間習俗
雨水節是一個非常富有想像力和人情味的節氣,在這一天,不管下不下雨都充滿著一種雨意蒙蒙的詩情畫意,人們也都在這一天以不同的形式祈求著順利安康。
雨水節回娘屋是流行於川西一帶的一項風俗。民間到了雨水節,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製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使其儘快懷孕生子。
06三候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描述的就是春風遍吹,冰雪融化,大地在雨露滋潤下欣欣向榮的景象。
07典故
「詩經」中有一篇標題為「鴟鴞」的詩,描寫一隻失去了自己小孩的母鳥,仍然在辛勤的築巢,其中有幾句詩:「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意思是說:趁著天還沒有下雨的時候,趕快用桑根的皮把鳥巢的空隙纏緊,只有把巢堅固了,才不怕人的侵害。
雨水衝走愁煩,雨絲捎去思念,雨花飛落心弦,雨露滋潤心田,雨給萬物披上一層縹緲的紗衣,又將萬物洗滌得清澈明亮。
「殆盡冬寒柳罩煙,薰風瑞氣滿山川。天將化雨舒清景,萌動生機待綠田。」雨水既是一個多愁的時節,也是萬物生長不可或缺的一物。
存萃存之於天地,萃自於人世,謂之存萃。荼蘼正當時,見萬千姿態,謂之荼見。九曲處通幽,夷山內採擷,謂之曲水夷山。日出日暮,一杯香茗。潤心肝脾胃,慰浮躁靈魂。一抹回甘,倍感妥帖。此程獨行人間一場,然茶味伴時光片刻,願歲月悠長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