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融6億,你從沒聽過的萬億買菜市場大玩家

2020-11-23 澎湃新聞

原創 不覺春曉 交易門 收錄於話題#故事22個

「菜農們對餘玲兵說,這苦活累活我們都不願意讓下一輩幹,你們這些城裡人還抱著電腦來問東問西。你們為啥要來做這個嗎?難道你們沒有父母,你們父母不心疼你們嗎?

另一方面,阿里十八羅漢為他的創業公司多次注資、期貨公司老總因他掌握的獨家數據蜂擁而至,敢和美團、滴滴、拼多多battle的低調玩家宋小菜到底有啥秘訣?」

5年融6億

你從沒聽過的萬億買菜市場大玩家

文 / 春曉

1

「入土為安」

2020年夏天,杭州宋小菜公司創始人餘玲兵正忙得不可開交,突然走進來了幾個期貨公司的老總。餘玲兵趕忙站起來與他們打招呼。這已經是去年冬天以來,餘玲兵第二次在辦公室接待期貨公司的訪客。

宋小菜是生鮮蔬菜的B2B網際網路平臺,2014年成立以來,他們服務中國幾千萬起早貪黑、最苦也最累的「菜販子」,通過科技幫他們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生活品質。這幾年深耕供需產業鏈的整合改造,宋小菜有一個意外的收穫——他們掌握了大量真實的農產品生產、儲存、交易數據。這引起了期貨公司的強烈興趣。

期貨公司的老總特別希望從餘玲兵這裡了解辣椒、辣椒幹、姜、蔥等品種在全國各大產區的生產、存量和交易信息,他們希望通過相應的上下遊價格,進行相關的分析和預測,進行套期保值和其他金融衍生品創新。

「要交易原油期貨,我們有波羅的海指數,生產多少,運輸多少,全透明。但農產品期貨呢,中國辣椒到底有多大量,產區在哪裡,農民手裡有多少辣椒,這個數據大家都沒有。」餘玲兵告訴我。

瘦得像閃電的餘玲兵笑起來眼睛眯成一條線,講話邏輯清晰嚴密。他辦公桌後方的牆壁上掛著幾個大字「不要瞎搞」,這是他經常提醒自己和團隊的話。這面牆幾乎成了所有來訪朋友的打卡牆。

餘玲兵接受交易門採訪,他的牆上掛著四個大字「不要瞎搞」(春曉攝)

餘玲兵在浙江台州出生長大,父親是一位漁民。現在身為三四百人準「獨角獸」公司的老闆,他依然有種氣場,讓初次見到他的人也感到踏實和親切。也許是因為長期跟菜農打交道,把「入土為安」作為公司文化核心,「接地氣」已經是宋小菜每一位員工最核心的氣質。

「入土為安」在普通人聽來不是啥好詞,但在宋小菜公司的價值觀裡佔有特殊位置。公司要求不管是寫代碼的技術人員,還是做財務人力的同事,都要進入到核心產區,對農業保持敬畏,保持學習的狀態。只有「腿上粘泥,扎得足夠深,貼近農民」,才能真正了解情況。「如果不進農貿市場,就不知道客戶的需求。如果腿上不沾泥,就不知道蔬菜的供應體系是怎麼回事。」

過去幾年,餘玲兵和同事從「集單」開始,即給農貿市場的菜販子們送菜,慢慢開始整合需求端。最近兩年他們開始整合供應端,在上遊自建倉庫,又在倉庫外安裝了攝像頭和紅外感應,還用無人機在每天在上遊批發市場定點航拍,這樣他們就掌握了現貨交易數據,知道每天有多少車輛進出批發市場。

宋小菜的平臺還幫貨車司機調度。他們能通過衛星數據,知道核心產區每天多少車子出來,之後去了哪裡,還能大概判斷出核心產區到核心銷區之間的「動銷率」。

掌握了動銷率和真實的供應鏈數據,餘玲兵和同事就可以波動地去給菜定價,也不用像以前那樣漫無目的,背著包到處找供應商了。宋小菜整個業務鏈,就這麼這一環扣一環地高效地運轉。

中國的生鮮產業,是一個種植、零售兩頭都十分分散的市場。餘玲兵說,供需矛盾在本質上其實是「信息不對稱」。兩頭越分散,信息越不對稱,產銷越不平衡,就越會出現貨賣不掉、貨買不到的情況,而這正好是網際網路平臺能發揮作用的地方。

中國上千萬起早貪黑的菜販子是宋小菜的客戶(春曉攝)

在創業前,餘玲兵曾在阿里工作。那時他參與了淘寶的農業和食品項目,把全國核心的農業產區都跑了一遍,臨安山核桃,雲南鮮花餅,新疆阿克蘇冰糖心蘋果,庫爾勒香梨,他發現網際網路確實能幫農民把這些寶貝賣出去。他也發現,那時生鮮農產品當時的市場規模已經接近2萬億元,但電商在其中佔到的份額卻只有小小的3%。這件事潛力很大,「好玩,但也很難」。

「中國從來不缺乏好東西,缺乏的是規模化生產好東西和供需之間的匹配效率。所謂的供需矛盾,本質上是信息傳遞出了問題,沒有精準、高效的信息連接方式。」他總結說。

而宋小菜作為生鮮平臺,本質就是做算法,而算法的核心就是數位化供應。「宋小菜不改變供,也不可能影響大家的口味,我們要做的就是數位化的供應鏈平臺」。數位化的底層要精準,必須做交易,因為只有交易是真實數據,「是每天用人民幣砸出來的」。餘玲兵告訴我。

2

父親的手

2014年,餘玲兵剛剛從阿里巴巴離職幾個月,他在報上讀到一條新聞:杭州一位賣菜的小夥子小張,凌晨在馬路上撿到一個錢包,一直苦苦等失主。小張因這拾金不昧的行為被評為「最美杭州人」。那為什麼這小夥子會在凌晨出現在街頭?原來小夥在農貿市場工作,像他這樣的菜販子生活日夜顛倒是常態。

和普通人的認知不一樣,其實菜場攤販不僅僅服務「散客」,他們60%的銷售額來自周邊餐館和單位。許多菜販們每天晚上10點,就要騎電瓶車去批發市場挑貨、進貨。進貨要花三四個小時,到了攤位還要分揀、粗加工,有的小販還要再送貨到周邊的飯店和單位,再回到農貿市場攤位賣菜。他們每天要從夜裡一直工作到第二天下午。

讀到這條新聞,餘玲兵感覺到很揪心。他對這種「黑白顛倒、日夜不分」的生活方式並不陌生。餘玲兵在台州石塘鎮高升村長大,他父親是一位漁民,有時出海要整整在海上待一兩周甚至幾個月。等父親歸航到家的時候,常常都是後半夜了。他童年最溫馨的回憶,就是一家人在後半夜聚在桌子邊,一起聊天。

台州石塘鎮是餘玲兵的老家

餘玲兵的父親為了鼓勵兒子好好讀書,「跳出農門」,常讓少年時的餘玲兵摸他的手。印象中,父親的手布滿了老繭,有裂口,「像石頭一樣硬」。父親告訴餘玲兵說,「你如果不好好讀書,就會變成這樣。」一直到現在,餘玲兵還記得自己內心的恐懼。他後來考上名牌大學,在杭州安家立業,先是成為浙江電視臺的記者,後來又進入阿里巴巴,成為父親的驕傲。但餘玲兵父親沒想到,兒子在「跳出農門」多年後,竟然會決定「重入農門」。

餘玲兵決定在生鮮領域創業,除了有對農漁業生產者發自內心的感情,也有理性層面對生鮮市場的判斷。中國生鮮市場規模約5萬億,由於非標性太大,很難壟斷,有足夠大空間容納多個玩家。

而他選擇從toB而非toC入手,也有實操層面的考慮。由於菜販子們手上流通的生鮮體量大,進貨都是按箱計算,一個農貿市場裡通常會有40-50個攤主,這樣一個大車就能過去,不用做落地配送了,相比起ToC端的生意履約起來更容易。

2014年12月1日,餘玲兵把生鮮平臺創業想法告訴了天使投資人——阿里巴巴十八羅漢之一的吳詠銘。吳詠銘十分支持,他說:「這件事值得做,而且值得投大錢來做。它是一件難的事,是一件要打持久戰的事。我支持你。」12月17日,宋小菜完成了天使輪3000萬元人民幣的融資。那一天也成為宋小菜的生日。

3

「騙子」來了

餘玲兵給平臺取名宋小菜。「宋」與「送」諧音;「小」是指受眾,小生鮮蔬菜零售商,包括農貿市場的攤販、小生鮮店和小夫妻店,還有大量給飯店食堂提供服務的餐飲配送戶。他期望改變農業從業者的生活方式,「解放」他們,讓他們以往繁重的工作從此成為「小菜一碟」;當然「菜」也代表平臺定位,即以生鮮蔬菜類為主營品種。

宋小菜選擇農貿市場的菜販們切入,給他們送貨,並給菜販們做了三點承諾。第一、小販可以提前一天下單,由宋小菜負責送菜,這樣他們能多睡幾個小時,不用半夜爬起來去進貨。第二、他們承諾菜販子從自己平臺訂菜,能比批發市場的成本便宜10%到20%,這樣菜販子能賺得更多。第三、針對於品質不好、份量不足等傳統交易裡的常見問題,宋小菜告訴菜販,只要在自己平臺上下單的,平臺承諾用戶會主動提供售後服務,解決後顧之憂。

為什麼一開始要選擇菜販切入呢?這關係到話語權的問題。餘玲兵說過去「忽悠」農民的人太多了,「如果沒有訂單,要跑到上遊做供應鏈,上遊農民理都不理你。手上有一定量級訂單後,我們才可以讓上遊按照等級供貨,讓他上機器設備,我們輸出標準等。」

先抓訂單,也就是所謂的「集單」,成了宋小菜開始的指導思想,從集單到集採,再到集送,這就是餘玲兵說的「反向供應鏈」。這也可以理解為一種預售制,由下遊市場的批發市場收訂單到上遊,再由供應商根據需求安排生產。

「反向供應鏈」聽上去很高級,但在菜販子那裡卻碰壁了。最開始,他們不相信有這麼好的事。一看到餘玲兵和他的同事來農貿市場,他們就互相通知:「騙子來了」。過陣子見到餘玲兵又來了,菜販子們就說,「騙子又來了」。還有一次,一位菜販子指著面前的大白菜問,你知道大白菜多少品種嗎?餘玲兵說,大白菜就是大白菜啊。那位菜販子說,光大白菜就有40多個品種,你們連菜都分不清楚,還搞什麼農業?

餘玲兵和第一個客戶

在上遊的農業生產地,菜農們更加困惑了。他們對餘玲兵說,這苦活累活我們都不願意讓下一輩幹,你們這些城裡人還抱著電腦來問東問西。你們為啥要來做這個嗎?難道你們沒有父母,你們父母不心疼你們嗎?

面對從業者質疑,餘玲兵和同事們靠臉皮厚,死纏爛打,軟磨硬泡。後半夜還跑到菜場學採購,睡在農貿市場門口,用大貨車搬土豆。菜販子上班的時候,他們就上班,菜販子休息的時候,他們才休息。終於在2015年3月10日,宋小菜拿到了第一筆訂單。

早期的宋小菜開始逐漸成型。這是一個類似「網上勾莊」的平臺(勾莊是杭州的生鮮批發市場)。小販根據自己的需求,提前一天把自己要訂的各品類蔬菜和數量提交到平臺上。宋小菜平臺再對接上遊農產品生產基地,把農產品直接運輸到距離菜販最近的提貨倉庫,菜販第二天早上,就近提貨即可,所有的操控都能在手機上完成。

4

蔓延式發展

不到一年時間,餘玲兵和同事把宋小菜的營業流水就從零做到200萬一天。從廚房三寶「蔥姜蒜」起家,他們也把貨品延伸到茄果類、根莖類、葉菜類等大通路的菜,包括土豆、黃瓜、茄子、西紅柿、辣椒、菌菇、油麥菜、香菜等。

有了訂單,新的問題來了。一位菜販進了4件土豆,一共兩百斤。完成送貨後,工作人員去訪問客戶,對方評價說你們的土豆質量很好,但我不打算再訂了。原來,這位菜販每天都給周邊食堂送貨。他擔心天天給食堂送這樣好的土豆,人家口味被養刁了,以後就不好服務了。他表示自己其實需要價格低一點,品相還過得去的土豆就行了。

這次反饋讓餘玲兵和同事意識到了「標準化」體系的急迫性。他們開始建立標準化的商品庫,確立蔬菜品種、產地、型號,建立生鮮蔬菜的等級,然後再從大小、包裝等進行區分;確認服務標準:比如超過多少比例的殘次,可以退換貨等。

標準化給了宋小菜交易的話語體系,菜場的攤販們也能從中受益。從宋小菜那裡進來特級土豆後,菜販們還會再做一次分揀,挑出更好的,再從中獲取利潤。

菜場一角(春曉攝)

在不同城市擴張過程時,餘玲兵還發現發現不同地區口味不同,對食材的需求很不一樣。以土豆為例,北京吃土豆選白心土豆,長三角全喜歡黃心土豆,這兩種土豆採摘產地完全不一樣。對宋小菜來說,區域口味越集中,越容易改善供應鏈,口味越分散,整合難度就越大。「對下遊研究深了之後發現,以我們當時的能力,在北京開分公司超出了我們對供應鏈的理解」。

餘玲兵帶領團隊立馬進行了反思,他們決定拒絕空降式發展,堅持蔓延式擴張,因為相鄰兩個片區之間消費習慣會更相似。「從上海到杭州,再到江蘇、安徽,最後到湖北的時候,口味就很接近。」他說。

截止2020年年底,宋小菜覆蓋了全國60多個城市,這些城市主要在華東地區。2019年宋小菜銷售了三四十萬噸的蔬菜。全國一天的蔬菜交易量大概在150-200萬噸左右。也就是說宋小菜去年的蔬菜業務交易量大概佔全國一天交易量的1/3。這數量雖然看起來不大,但已經是垂直領域的第一。

5

不是為了幹掉誰

和餘玲兵聊得越久,我就越意識到作為每天都吃菜的普通消費者,我們對這菜怎麼來到我們桌子上,了解真是少得可憐。

傳統的蔬菜生鮮批發行業,從最上端的生產者到最下端的消費者一共有7到9級:生鮮蔬菜要先從農民到農民經紀人,到合作社或者加工廠,再到產地的核心批發市場,然後到壽光這樣的區域批發市場——這樣就有4級了。區域級還有一個採購和物流的第五級,然後菜才進入比如北京新發地、大洋路這樣的區域二批,如果城市大一點,還有三批,最後菜才能到達社區。

宋小菜要做供應鏈平臺,就要把源頭的基地倉和下遊的城市社區倉直連起來,繞過上遊傳統的批發市場以及下遊的一批和二批,成為「兩點一線」。

餘玲兵剛創業時,有不少同事感慨,說這個行業太落後了,中間居然有7到9級。他回答說,如果沒有這7到9級,哪有颳風下雨都不斷的供應鏈呢?

在宋小菜杭州辦公室總部,餘玲兵這樣給我解釋:「這個組織的運營效率是幾千年所形成的的精細化分工,每一段的距離有限,要做的工作明確,可以垂直做很多精細化運營。」 這樣的結構當然也有弊端,每增加一段,就會增加成本,生鮮品質就會下降,這就是為什麼大家總覺得吃到嘴裡的蔬菜總是不新鮮。

不新鮮,就有供需矛盾。餘玲兵看到一邊是城裡人願意為吃的有品質買單,一邊是上遊已經沒人願意種菜。勞動力外流,土地越來越少,農民感覺投入產出不成正比,種地的人越來越少。有人說農民的價值被「奸商」奪取了,但他認為也不能真的怪「奸商」。

「中間商其實也很委屈,在中間環節也付出了勞動和成本,現在人力成本、物流成本、油費有多高,賺的也是辛苦錢。」他說。

要解決供需矛盾,不能靠打擊奸商,需要解決的是本質上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雖然下遊需求越來越多,對品質要求越來越好,但無法傳遞到上遊,上遊根本不知道下遊需要什麼。「鏈路越長,反饋一定越慢。」

這種矛盾靠上遊的從業者自己是無法改變的。他們大部分小學文憑,靠勤奮賺錢。「以他們的能力,只能摳一個環節,很難看清整個行業的生態,認知、資金、影響力、資源也都不到位」。加上不同垂直細分領域,不同城市的人,看到的東西還不一樣。一個問題問10個人,能得到11種回答。

餘玲兵看來,這件事情的難不在於集單,而是在生產端,要改變中國小農小散的組織形態,這非常難,這是產業的根本。「沒有管理意識,沒有集約意識,沒有精細化現代化管理意識,就不可能做這些事情。」

那宋小菜要做的事就很清晰了。一方面,他們要找出有專業能力、又誠信的人。「我們哪一個人能夠在種土豆上比一個老農民更專業?不可能」。看清楚產業裡面這些人的核心價值,識別出重要角色,重要環節,重要人物,重要能力。在這樣的「重度參與」之後才能結構化,才能回到宋小菜最擅長的網際網路、數位化方式。「我們不是為了幹掉誰,而是要聯合環節中重要角色和人物,那些具有專業能力的人。」

為了給菜販提供「所見即所得」的確定性,宋小菜自2020年5月以來開始做線上直播,向客戶介紹貨品貨色。客戶可以在直播中要求主播打開任一袋子裡的農產品。圖為宋小菜山東壽光產銷運營中心在直播。現在宋小菜現在大約每周會直播兩次。

6

難的事才值得做

前三年深耕下遊,最近兩年,餘玲兵和他的同事開始背井離鄉,從農村到城市,往上遊走。

如果說以前宋小菜是與批發市場的貿易商合作,現在他們則希望越過他們,直接在上遊找到產區,做直營供應鏈。宋小菜想在上遊把除了生產之外所有事情都做掉,包括倉儲、物流、加工、金融等。最終他們希望讓種菜的人,也就是宋小菜的「生產合伙人」們,一心一意種好菜就行了。

在下遊,宋小菜幫助社區菜販們、也就是「社區合伙人」省錢、省時間、省售後服務。過去許多傳統菜販,一到過年過節,忙得帳都算不清楚。他們把所有的帳都寫在一個小紙片上,搞不清楚一年賺了多少錢。現在宋小菜開始把工具開放給他們,教他們在線運營,社群和直播等方式, 教他們算帳、經營,幫他們搞清楚,誰是好客戶,誰是薅羊毛的人。

我問餘玲兵,作為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宋小菜現在的打法是不是越來越重了?

他回答說,「只要做交易,哪一個模式是輕的?京東、淘寶、菜鳥、拼多多,所有看到號稱的網際網路公司,今天都是重資產加上輕運營,軟硬結合。因為實物電商不可能輕。所以走到後面其實都是產業網際網路」。

而正因為是在難事,做成之後才能成為護城河。「不難的事情輪不到自己做,憑什麼容易的就自己能做?難道長得帥、有資源、有錢?沒有馬爸爸有錢,沒有官二代有資源,沒有網紅長得帥,那就踏踏實實啃硬骨頭。」他笑著說。

正是這種啃硬骨頭的精神,改變了無數農業生產和經營者生活。

安徽人胡宗龍,原本在上海做土豆批發生意,起早貪黑,三四天才能賣一車。2016年夏天,他開始跟宋小菜合作,一天能賣三車土豆。後來他乾脆離開上海,回老家做了土豆生產合伙人。

山東蘭陵縣南橋鎮的譚玉龍,本來做了10年農民經紀人,幫鄉親把大蒜賣到上海。2017年他開始用宋小菜後,不用農村和銷售市場兩頭跑了。因為訂單穩定,他將更多精力轉向一產種植和二產加工。目前他每年能收到7000噸的訂單量,直接帶動了600多戶農戶。

還有第一批使用宋小菜的「勾莊F4」。這四位80後美女農二代為了生計,和丈夫長期兩地分居,在杭州勾莊賣菜。夏天,她們擠在50多度的鐵皮房子裡,搬貨卸貨,滿身是汗。冬天氣溫降到零度以下,她們在攤位上一坐就是一天。F4是使用宋小菜後不能自拔。如今,勾莊F4回到了老家。她們和當地的農民一起組織好貨源,再通過宋小菜app接單,生意火爆。

被改變的還有餘玲兵自己。他說創業這幾年心裡越來越踏實,越來越篤定了。「淡定和踏實,是因為心裡有底,看到了越來越多人的生活因為宋小菜而改變。」

原標題:《5年融6億,你從沒聽過的萬億買菜市場大玩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花長春:關於社融低於市場預期後的社融和貨幣政策走勢五點看法
    摘要第一,新增社融1.72萬億,基本符合我們預期,但低於市場預期(國君:1.8萬億;市場:2.17萬億)。我們已經在9、10月不斷強調社融拐點正在顯現。第二,社融低於市場預期主要源於「技術性」因素而非政策收緊所致:(1)非標融資同比多下降5,920億,主要受非標產品到期和資管新規到期影響;(2)企業債同比少發行2,183億,主要受前期信用違約事件而導致市場階段性緊張。當前市場利率維持低位,流動性比較寬鬆,可以斷言社融低於市場預期並非貨幣、信用收緊所致。
  • 國君宏觀 | 關於社融低於市場預期後的社融和貨幣政策走勢五點看法
    預計一季度社融增速將受政府債券發行減少等影響而回落至12.3%,但流動性維持寬鬆。貨幣政策節奏「前松後緊」,但降準可能性不高。   第一,新增社融1.72萬億,基本符合我們預期,但低於市場預期(國君:1.8萬億;市場:2.17萬億)。我們已經在9、10月不斷強調社融拐點正在顯現。
  • 「5·30股災」重演 兩市蒸發3萬億
    5月28日,股民在股吧裡「哭成一片」。市場聞之色變的「5·30」行情,8年後戲劇性重演,當天滬指暴跌6.5%。昨日,兩市超500隻個股跌停,市值一日蒸發3萬億。  兩市逾2000股下跌  昨日,一條段子在朋友圈廣為流傳:「因為今年5月30日是星期六,不開市,今年的股災日提前到5月28日了,給您帶來的不便還請諒解。」
  • 2016年A股資金動向:全年淨流出近2萬億(圖表)
    5年來新高;合計從A股市場抽血18022億元。  融資融券:去槓桿成效顯著融資淨買入5年來首現負值  融資融券向來是觀察A股市場風險偏好的風向標,無論是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還是當年6月開始的大跌,以及時至2016年即將終結之際不溫不火的「猴市」,以中大戶為主槓桿交易者偏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去年12月社融增加1.72萬億,比上年同期少4821億
    初步統計,2020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34.86萬億元,比上年多9.19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20.03萬億元,同比多增3.15萬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增加1450億元,同比多增2725億元;委託貸款減少3954億元,同比少減5442億元;信託貸款減少1.1萬億元,同比多減7553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1746億元,同比多增6503億元;企業債券淨融資4.45萬億元,同比多1.11萬億元;政府債券淨融資8.34萬億元,同比多3.62
  • 中國藝術品市場潛在需求6萬億
    原標題:中國藝術品市場潛在需求6萬億   根據巴克利銀行的推薦數據:機構投資者與高端人士會配置5%的資產進行藝術品投資,據此估計,中國藝術品市場潛在的需求就是6萬多億元。而目前的規模只有幾千億元,「潛在的需求非常大,顯現出來的只是冰山一角。」   「藝術與金錢的關係從未如此密切。」
  • 2020年家居建材的市場規模將下滑4.2萬億元【新衛浴網】
    4.2萬億元  我國建材家居市場經過20多年的發展於2014年突破4萬億元,並保持穩定增長態勢。2018年我國家居建材市場規模達到4.34萬億元,2019年4.4萬億元。結合2020上半年的情況,全年家居建材市場規模預計下滑到4.2萬億元左右。
  • 央行:去年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9.63萬億元 同比多增2.82萬億
    一、廣義貨幣增長10.1%,狹義貨幣增長8.6%12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18.68萬億元,同比增長10.1%,增速比上月末低0.6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1.4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62.56萬億元,同比增長8.6%,增速比上月末低1.4個百分點
  • 海通策略:市場資金面的困境和改善路徑
    如果說這些資金是在市場下跌過程中風險偏好提升導致的正常減倉行為,那麼與銀行理財相關的資金則呈現過去兩年沒有出現過的撤退狀態。截至2017年銀行理財規模29.5萬億,權益類投資大約10%,其中以基金專戶、基金子專戶、私募等委外形式的直接投資股市資金佔比大約20%,剩餘的2萬多億為股權質押、結構化產品配資等名股實債類資金。
  • 3600點,市場聚焦三大分歧 抱團股何時無以為繼?
    開年以來,央行逆回購交易量一降再降。從200億到100億再到50億,最新一期操作,只有20億元!一些市場人士認為,不管是50億還是20億,都是象徵性的量。量少,說明市場不缺錢。近期逆回購操作量雖少,但蘊意充分,既體現了央行對歲末年初流動性的關注和呵護,也表明了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市場利率穩定運行的態度,凸顯了「穩」的主基調。
  • TMR新報告:2019年VR遊戲市場將達58億美元
    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TMR)最新報告發現,全球VR遊戲市場主要靠成熟的跨國玩家推動,比如索尼、任天堂、EA Sports、Linden Lab、世嘉和動視。 VR遊戲下載、新遊推薦、福利,盡在17173VR!
  • 寧吉喆:2018年中國GDP達13.6萬億美元 一年增長一個澳大利亞
    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00309億元,比上年增長6.6%,實現了6.5%左右的預期目標,增速連續16個季度運行在6.4%—7.0%區間,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和韌性明顯增強。經濟增速位居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之首,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接近30%,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按照年平均匯率折算,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加1.4萬億美元,相當於2017年澳大利亞的經濟總量。
  • A股夜報:社融增速不及預期 信用擴張已見頂?「神車」再現 中字頭...
    透視龍虎榜:巨力索具10天8板北向資金大買19億TCL科技昨日晚間,央行公布12月社融數據顯示,社融增速首次超預期下滑。2020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34.86萬億元,比上年多9.19萬億元。12月新增社融1.72萬億元、同比少增4,821億元;存量增速13.3%,較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
  • 2021年微信小程序交易規模預計破3.5萬億
    2020年無疑是艱難的一年,但小程序仍然成功助力了企業數位化升級和精細化運營,釋放出巨大的商業潛能和經濟價值。2021伊始,阿拉丁研究院發布《2020年小程序網際網路發展白皮書》,白皮書中提到:2020年全網小程序已超600萬!其中,微信小程序數量超380萬,日活躍用戶超4億,MAU為8.3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超1200s,微信小程序的交易規模更是突破2萬億!
  • 萬億中國平安年報來了 更有出手100億回購自己股票
    5、金融科技與醫療科技業務實現歸母營運利潤67.70億元,在集團歸母營運利潤中佔比6.0%;陸金所控股完成C輪融資,投後估值達394億美元。  6、公司將首次實施回購股份的方案,回購資金總額將不低於50億元且不超過100億元。
  • 最新丨海關總署:2020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9.37萬億元
    ▲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來源: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李魁文說,2020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2.16萬億元人民幣,比2019年增長1.9%。其中,出口17.93萬億元,增長4%;進口14.23萬億元,下降0.7%;貿易順差3.7萬億元,增加27.4%。
  • 光伏迎來資本「大玩家」 高瓴資本斥資158億成隆基股份第二大股東
    本報記者 張英英 吳可仲 北京報導光伏龍頭隆基股份(601012.SH)迎來了資本「大玩家」——高瓴資本的加持。12月20日,隆基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一致行動人、持股5%以上股東李春安與高瓴資本籤署《關於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股份轉讓協議》,李春安擬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向高瓴資本轉讓其持有公司共計2.26股份,佔公司總股本6%,交易額達158.41億元。
  • 兩融5月22日交易數據:政策驅動和業績驅動依然受市場歡迎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徐航上周五(5月22日)滬深兩市兩融餘額為10779.49億,較前一交易日下降55.85億。下降幅度較小,投資者對於兩融需求和大盤走勢判斷沒有顯著波動。兩融餘額差值為10286.21億,對於上周大盤指數的較大幅度調整,兩融差值也做出了相應的反饋,但總體來說幅度小於大盤變動幅度,對於股民來說融資開倉的熱情並沒有明顯衰退。而自從五一之後,融資額度與融券額度的差值迅速擴大,對市場的看多情緒有較大影響。個股方面,融資買入排名居前的分別為:貴州茅臺,三安光電,五糧液,中國平安,紫光國微,等。
  • 金融市場周報(2020年9月7日-9月13日)
    股票市場A股市場:報告期內,創業板垃圾股遭爆炒驚動監管層,A股市場震蕩下行,創業板指跌幅最大。具體來看,上證指數周跌幅為2.83%;深證成指周跌幅為5.23%;創業板指周跌幅為7.16%。本周雖然市場調整幅度較大,但北向資金淨流出態勢開始放緩:截至本周五收盤,北向資金小幅淨流出近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