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中的氦閃還有太陽發展變化的原理有什麼奧秘?

2021-01-08 校園測評站

全文偏長,預計需要10分鐘閱讀

太陽的的結構分成日核、輻射區、對流區和大氣層4個部分,只有日核在進行核聚變。輻射區密度極高且不對流,所以像一道屏障阻礙了核心與外界對流區的物質交換,外部的氫自始至終無法進入核心參與聚變。所以,核心的氫不斷被轉換為氦。目前,日核的元素構成為33%的氫,65%的氦,與太陽表面有著明顯的區別。

核聚變

太陽的能量來自核聚變。核聚變就是把輕的原子核合併在一起,讓它們變成更重的核。原子核都帶正電,所以庫侖力會將它們排斥。它必須足夠熱,才能偶爾有少量的原子運動速度足夠快(其實還要考慮上量子隧穿的作用),克服庫侖力相撞。這其實就類似於萬有引力中以第二宇宙速度「逃逸」的逆過程。

元素越重,帶的質子越多,電荷越多,庫倫斥力就越大,要讓它們核聚變就必須施加更高的速度。微觀粒子的運動速度其實就是溫度。要開始氫聚變,需要1000萬度;而開始氦聚變,則需要1億度;再往後的碳聚變需要的溫度更高。

太陽這種低質量恆星的氫核聚變被稱為質子-質子鏈反應,四個質子(氫原子核)合併為一個氦原子,並將千分之七的質量變成能量釋放。

輻射壓

終太陽一生,輻射壓都在和引力不斷抗衡著。一個核心發出的光子要離開太陽需要數百萬年,因為它會不斷撞擊恆星物質,這個撞擊給了恆星一個支撐,保證了恆星不向內坍縮。恆星就是靠著核心的核能支撐的。不嚴謹地,你可以把它理解為熱脹冷縮。

我之前寫過一篇關於恆星體積的回答:

從質量、體積上來說,恆星都比所屬行星大麼?有特殊情況麼?www.zhihu.com

僅靠堆積物質,最大也只能形成比木星大一點點的物體,然後再加質量只會讓它的體積越來越小。

開爾文-亥姆霍茲機制(Kelvin-Helmholtz mechanism)

一個違反常識的事實是:恆星的能量匱乏不僅不會造成降溫,反而會導致恆星變得更熱。這就是開爾文—亥姆霍茲機制。簡單來說,由於內部缺乏能量,輻射壓不足以支撐,恆星就會向內坍縮,壓縮氣體,絕熱壓縮會產生內能。這個道理,就和發動機壓縮衝程的原理一模一樣。

曾經暗淡的年輕太陽

在太陽的一生中,隨著核心的氫越來越少,太陽的核心會不斷收縮,溫度也不斷升高,使得太陽的光度不斷增加。

地球早年,太陽的光度只有今天的80%,可那時候地球上充滿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所以沒有冰天雪地。但是未來,太陽的溫度會逐漸讓海水蒸發,水蒸氣增加溫室效應,進一步升高氣溫,最終對流層頂的溫度將不足以使水蒸氣液化為水重新落地,比空氣輕的水蒸氣會升到大氣層頂被光解為氫和氧,然後氫氣逃逸,地球就被蒸乾了。

這一天,大約是在12億年以後,是的,根本不用等到紅巨星。

殼層點燃

隨著核心溫度的不斷增加,最靠近日核的輻射區的溫度終會超過1000萬度的氫聚變臨界值,仍然富含氫元素的輻射區就開始由內向外依次被點燃。核聚變的深度變淺以及核心收縮帶來的熱量共同作用,使得輻射壓逐漸超過了引力,恆星因此開始不斷膨脹。

這個過程是連續的,其實從現在就已經在不斷進行著。只是演化的速度類似一條指數函數,一開始速度非常緩慢罷了。最終,核聚變區域完全移出日核,形成環狀殼層燃燒膨脹而日核熄滅收縮的狀態,這就是紅巨星(對,紅巨星的核心是不反應的)。

隨著輻射區開始燃燒,外層的對流區開始可以把核反應產生的重元素帶到恆星表面,稱為「上翻」現象。這是恆星生產重元素的一個重要的過程。

黑體輻射

另一個很違反常識的事實是,紅巨星膨脹後光度增加,但是溫度反而降低了。因為恆星膨脹時表面積也明顯增加了,所以雖然釋放的總能量增加,但是平均每個單位面積放出的能量反而降低了。恆星本身是不透明的,恆星光其實是表面大氣層放出的黑體輻射,而黑體輻射會以顏色來表現溫度。溫度越低就越紅,所以恆星就變成了紅色。

紅巨星的太陽劇烈膨脹,光度達到原來的數百倍。地球、火星已經是遍地巖漿的一片火海,此時木星和土星的溫度逐漸升高到了液態水可以存在的程度,它們的冰質衛星開始逐漸融化成一個個水球。

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是——這時候從木星和土星上看太陽,不僅溫度和今天的地球差不多,而且角直徑也差不多(甚至還要更大一些,因為太陽膨脹了)。所以這時候住在木衛二或者土衛六上,應該和住在地球上的感覺毫無區別,就像家裡一樣。

電子簡併態

電子不像行星那樣可以以任意半徑為軌道,否則它們遲早會落到原子核上去。它們都依據不同能級被固定在特定的軌道上。如果你硬要壓縮一個物體,電子就會牴觸這種壓縮,這就是電子簡併壓。電子簡併壓有一個上限,就是錢德拉薩卡極限,超過它,電子將無法支撐,原子核就會相互碰撞。由電子簡併壓支撐的物體被稱為電子簡併態物質,或者叫——白矮星。

氦也可以進行核聚變,但是需要的溫度比氫更高,大約需要1億度。很遺憾的是,太陽的核心質量太小了,所以即使核心全部坍縮,也不能產生1億度的溫度。所以,紅巨星的核心,誕生了一顆氦組成的白矮星。白矮星不會再繼續收縮。外殼的氫繼續燃燒,產生的氦因為比重較重,所以持續不斷地落到核心的這顆氦白矮星的表面,讓它越來越大。

對於質量超過太陽2倍的恆星,它們的核心足夠大,單靠收縮就足以產生1億度的高溫,所以它們不存在氦閃現象。對——到這裡,我終於要說到氦閃了。

氦閃(Helium flash)——簡併態熱失控

經過長達十億年的紅巨星階段,核心的氦白矮星不斷長大。終於,它的質量達到了太陽總質量的45% ,此時的氦白矮星再加上外面殼層的質量,已經到達了電子簡併壓無法支撐的程度,於是氦原子核被迫相撞,氦聚變被迫啟動了。

電子簡併態物質並不會因為溫度升高而膨脹,也就無法絕熱膨脹來冷卻。結果,核聚變使得溫度上升、溫度上升又觸發更激烈的核聚變。一瞬間一半左右的氦同時反應,整個氦白矮星就這樣爆炸了,爆炸瞬間產生數千億倍於平時的能量。

如果這顆白矮星是外露的,那麼這絕對是亮瞎人眼的一次爆炸。有一種類似的簡併態白矮星熱失控爆發,就是碳氧白矮星坍縮形成的Ia型超新星。

然而氦閃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因為這顆白矮星位於紅巨星的中心,而這顆紅巨星都已經膨脹到地球軌道了(也就是說光速走一個半徑都要8分鐘了),在能量向外傳遞時,外部並沒有進入簡併態的普通物質會迅速對外膨脹,讓這股熱能冷卻。一個半徑達到地球軌道的巨大球體膨脹能消弭的能量十分可觀,當衝擊波到達恆星表面的時候,已經掀不起什麼浪來了。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裡的那些超級科技:半人馬座 星 C,真的是我們流浪的...
    網上也多了不少討論行星發動機是否可行、引力彈弓是什麼、地球最終要流浪到哪裡之類的話題。(關鍵詞 " 木星 " 搜索指數)在昨天的《行星發動機》篇中,小編給大家介紹了一下相關研究的現狀,探討過行星發動機的可能性。今天,咱們再來聊聊電影中少有筆墨涉及,但挺多人關注的問題:地球流浪的終點在哪裡。
  • 《流浪地球》裡的那些超級科技:半人馬座α星C,真的是我們流浪的...
    網上也多了不少討論行星發動機是否可行、引力彈弓是什麼、地球最終要流浪到哪裡之類的話題。(關鍵詞「木星」搜索指數)在的《行星發動機》篇中,小編給大家介紹了一下相關研究的現狀,探討過行星發動機的可能性。今天,咱們再來聊聊電影中少有筆墨涉及,但挺多人關注的問題:地球流浪的終點在哪裡。
  • 《流浪地球》偷偷藏了這麼多彩蛋!
    黑市頭子在地下城中玩魂鬥羅。因為是大年初一所以流浪地球中的地下城出現了許多中國春節元素,並且流浪地球中的學生不放假,這個是於現實生活的中國不同的。流浪地球電影中的槍沒有打過什么正常的東西。火種計劃是流浪地球電影中最悲涼的一個計劃了,即使保留所有的東西到達比鄰星,卻因沒有宜居的行星,所有的人類文明都被禁錮在一個空間裡,孤獨地陪伴著三個太陽;如果放棄比鄰星的尋找宜居的行星,能源不夠在路途上火種熄滅,成為安靜漂流的人類文明墳墓。怎麼都是細思極恐,所以劉培強才說出那句經典的話:「沒有人類的文明,不叫人類文明」。
  • 中國影史票房第二的《流浪地球》竟是刪減版?快來收下這些彩蛋
    《流浪地球》片長125分鐘但網傳原片長146分鐘缺失的21分鐘都演了什麼?黑色底有一行小字:汽車方向球技術極大減輕了駕駛重型車輛的身體負擔,可以讓更大年齡區間的駕駛員承……這裡解釋了,為什麼韓子昂可以高齡駕車。而這段新聞部分在正片中也刪除了歐巴馬和普京一閃而過的鏡頭,還有科幻迷心中的大神霍金的鏡頭。只保留在了預告片中:
  • 機器人在「流浪」星球向地球發送信息,宇宙奧秘研究邁進一步
    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浩瀚宇宙,有著極大的好奇。於是人類科學家和天文學家,逐漸開始對宇宙進行一系列的研究。而且很多科技強國,也紛紛爭相進行太空研究項目。為更好地研究太空,人們已經開發出一系列探測器,這些探測器是科學家研究太空的利器。要研究宇宙的奧秘,那必須從星體開始,星體上的各種變化及星體表面情況。
  • 中國影史票房第二的《流浪地球》竟是刪減版?快來收下這些彩蛋
    《流浪地球》片長125分鐘但網傳原片長146分鐘缺失的21分鐘都演了什麼?原作中,「飛船派」認為太陽沒有加速衰老跡象,不會發生所謂「氦閃」,流浪地球計劃是聯合政府謀財害命的巨大陰謀,於是成立「反叛軍」,意圖奪取全球發動機的控制權,重回太陽系。
  • 劉慈欣原著《流浪地球》英文版,為何讓人如此激動?丨讀書者說
    Gautham Shenoy撰文《講述中國故事:中國科幻文學的崛起》稱《流浪地球》是實現零突破的科幻大片(China’s breakout sci-fi blockbuster)。陳楸帆用一句來概括《流浪地球》的故事核心:未來,太陽膨脹將吞沒地球,人類不得不團結一致,建造遍布全球的巨大行星發動機,將整個地球推離現有軌道,前往宇宙深處尋找新的家園。
  • 月亮大小變化的原因有哪些?太陽對地球的重要性!
    月亮本身的大小並不會發生變化,它是一塊巨大的石頭,不會像氣球一樣忽大忽小然而地平線附近的月亮為什麼看起來顯得特別大呢?有人認為這是由於折射的原因。月光經過大氣時發生折射,的確會令月亮發生輕度扭曲一一大約扭曲1.7%。但這個數字實在太小,我們是不會對這麼小的變化有明顯感覺的。
  • 太陽為什麼要變成紅巨星,禍害整個太陽系?它已經忍了很久了
    這是一個利好消息,但更好的消息是太陽上反應生成的氦-3會隨著太陽風擴散到太陽系中的每一顆行星上,壞消息是地球的磁場和大氣層阻擋了氦-3到達地表,不過幸虧月球沒有大氣層,因此月球上氦-3經過四十多億年的積累,資源非常豐富!
  • 從《流浪地球》中學習英語!
    電影院的爆滿程度遠遠超出了小編的想像力,今年的賀歲電影話題度最大的應該就是《流浪地球》。號稱中國首部大型科幻電影的《流浪地球》,口碑炸裂,引起國內外的關注。《流浪地球》的英文名字翻譯為《The Wandering Earth》。
  • 紐約時報評流浪地球說了什麼?2019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開啟科幻元年
    紐約時報評流浪地球說了什麼?2019年春節檔賀歲電影最大驚喜當屬《流浪地球》!美國《紐約時報》網站4日報導稱,中國首部以太空為背景的大片——《流浪地球》於5日上映,外界對此寄予厚望,認為這將標誌著中國電影製作新時代的到來。獨立影評人雷蒙德·周說:「這如同科幻片元年的開啟。」
  • 距離地球6光年的蛇夫座「超級地球」是人類理想的移居之地嗎?
    似乎有換了個名字,6光年左右的恆星只有巴納德星,那個傳說中的超級地球,就在距離恆星約0.4天文單位處,大約6000萬千米的位置,我們來看看,這顆恆星以及它的行星能夠成生命所需的條件嗎?巴納德星只有太陽質量的14.3%左右,是一顆典型的紅矮星,但這顆恆星的年齡卻不小,大約在70~120億歲之間!看起來比太陽古老?其實不會,作為有著上萬億年壽命的紅矮星,這個還它的嬰兒期,而太陽已經過半步入老齡化時代,因此它要比太陽年輕得多!
  • 《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不再「流浪」
    硬核,情懷,還有中國心,《流浪地球》在氣場上也保持著滿滿中國「情調」:濃鬱的中國市井生活氣息撲面而來,有麻將,有舞獅,有喜氣洋洋的春節十二響……而韓朵朵無限嚮往的外面的世界,是被凍在冰崖夾縫中的東方明珠、奧運大廈、央視大樓的尖尖角角。雖然我們曾經被無數次的末日景象衝擊過,但這次「最中國」,引起我們的思考也更直接更深刻。
  • 太陽滅亡全過程!恆星走完生命的一剎那我們看到了太陽的未來!
    由於核聚變,大量的能量被釋放出來,地球被加熱,生命得以繼續。但是恆星是在聚變的外部壓力和自身重力的內部壓力之間進行平衡的。這種平衡被稱為流體靜力平衡,它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45億年已經失去了一個「木星」一年又一年,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太陽不斷地把氫聚變成氦,釋放熱量,再失去質量。雖然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看起來穩定不變,但是自然界中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你知道嗎?
  • 大量氦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地幔中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所計算物理團隊王賢龍研究員與江蘇師範大學李印威教授合作,採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基於粒子群優化算法的全局結構搜索方法和分子動力學方法研究了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的物性,預測了系列穩定的氨-氦高壓化合物,指出氦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只能夠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中
  • 地球一旦靠近太陽10釐米,會發生什麼變化?還會出現生命嗎?
    40億年前地球出現最簡單生命,這些簡單生命海洋中不斷進化,慢慢演變成現在複雜生物,進化的過程中,花費了上千萬年時間,最終出現人類,除了人類之外,地球上還有很多更複雜生物,地球之所以能孕育出生命,主要因為它有一個特別穩定生態系統,維持生態系統變化,主要和太陽有關,太陽和地球的位置仿佛是經過精確衡量一樣
  • 「流浪恆星」直奔太陽而來,這或許是地球最大劫難
    在63光年的星河外,一顆橙黃色的流浪恆星,正在以將近14.9公裡/秒的速度朝太陽系飛速奔來,專家預計,它將在128萬年後和我們相遇,成為太陽系中的第二顆太陽。  除此外,宇宙中還存在著許多雙恆星系統、三星系統、甚至更多,在這些多恆星系統裡,恆星之間相互糾纏,行星彼此亂竄,同時,因為引力範圍的影響,有時還會吸引一些流浪恆星進入星系造成系統混亂。
  • 地球四季的變化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和地球離太陽的遠近有關係嗎?
    茫茫宇宙中存在著無數個天體。其中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決定了晝夜和四季的變化。地球人幾乎都知道,地球圍繞著太陽轉,公轉一周為一年,然而,地球圍繞著太陽轉的軌道並不是看上去的正圓形,而是一個橢圓形。太陽的位置就在橢圓形的一個焦點上 那由於這個焦點和橢圓形的中心點並不是一個點,地球離太陽的距離就會出現遠近之分。
  • 《流浪地球》定檔大年初一 四川小夥屈楚蕭挑大梁
    根據科幻作家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將於大年初一上映,在之前的試映中取得不錯的反響,劉慈欣本人看過電影後曾表示,《流浪地球》是對其原作的「一次全新的再創作」且「出乎意料的成功」。影片由郭帆執導,吳京特別出演、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等主演,講述太陽膨脹即將吞沒地球,人類為了生存,決定開啟「流浪地球」計劃,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一事。
  • 如果地球停止自轉海水因為慣性發生海嘯,我們該怎麼辦?
    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正在持續熱映,影片開頭講述了「世界末日」的到來:太陽急速老化,不斷膨脹,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面對絕境,人類不得不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不止《流浪地球》,不少科幻題材小說、電影都將背景設定為「地球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