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長大後才理解的課文,年少不知文中意,再讀已是文中人

2021-01-15 成都青椒網

年少不知文中意,再讀已是文中人。不知看到這段話的你有沒有回憶起什麼?

微博就出來這麼一個話題,大致內容如下↓↓↓

一看這個話題就讓人感觸良多,因為年紀小不懂的文章,突然某天明白了這一路走來都是經歷啊。

我們來看看網友們的各種感慨吧

1.坦白直言類

部分網友直接將文章名字或者文章中的某段話留言,可以看出確實是感觸良多。

2.後知後覺類

有些文章初看不懂,只是習慣背誦下來,直到某一天當自己遇到了相同的處境,可能才會明白當時作者的意思。

3.懷舊感慨類

不只是讀懂了文章,也明白了過去的事情再無重來,文字的藝術,只有讓你在生活中慢慢品味... ...

不過就評論大多數來看,提到最多的當屬魯迅、朱自清等,他們的文章一般出現在小學或初中階段,那個時候的我們年歲太小,確實不明白文章深意,只有後知後覺,才懂其中的意境... ...

這裡給大家例舉一些熟悉文章,看看你還記得到它們嗎?

越往下越扎心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魯迅先生在參加了劉和珍的追悼會之後,親作《記念劉和珍君》一文,追憶這位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學生,痛悼「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歌頌「雖殞身不恤」的「中國女子的勇毅」。

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裡閃過了。——朱自清《匆匆》

《匆匆》是現代傑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此詩敘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範之作。

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正應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季羨林《永久的悔》

本文通過作者回憶過去的家庭生活,塑造了一位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母親形象。表達了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並表達了自己心中留存的永久的悔意:不該離開自己的家鄉,更不該離開自己的母親!痛說了自己因為再也無法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朱自清《背影》

這篇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腦海裡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臺爬上攀下時的背影。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

有些課文雖然離我們遠去,但我們總記得其中一些片段,直到哪天我們真的成長了,真的經歷了文中情節,我們也才後知後覺。但這是我們生活中註定要經歷的事情,或許某一刻,你突然明白文中之意,不用悲傷,因為這也是一種成長!

來源:新浪微博等

相關焦點

  • 大詩人爬山大徹大悟寫首詩,年少時曾拿來勵志,中年再讀卻釋然了
    有很多古詩,小時候就讀過,也覺得當時是理解了的。但隨著歲月的消逝,在經歷過許多人生坎坷後再來讀,卻又會生出許多不一樣的體會。比如曾經小時候讀到柳宗元的江雪,覺得「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寫的不過就是一個靜謐雪天裡一個老人在垂釣,詩人不過是想表達自己心中的閒適。
  • 年少輕狂,但長大後最能成就大事的三個星座
    不知者無畏,當你沒去深入了解一件事情的時候,你看到的只是表面,感覺挺簡單,但當你去做的時候,你會發現和你想像的有天壤之別。小時候的樣子不能代表以後,僅僅是相貌就變化很大,更不用說思想了,讓我們看一下年少輕狂,但長大後最能成就大事的三個星座吧!
  • 統編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課文讀後感(小練筆)
    子瑜老師說:學統編教材四上第七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家國情懷」,其中的兩篇課文講的是周恩來和梅蘭芳的故事。周恩來少年立志和梅蘭芳蓄鬚拒演的故事讓孩子們印象深刻,並為之震撼,所以下面的文字,展現的是不僅僅是孩子們的學習後的小練筆,更有赤子之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讀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文章後,我感觸很深。
  • 年少不知詩中意,讀懂已是雪滿頭
    今天,詩詞君為大家分享7首歲月詩詞,初讀不以為意,再讀才懂人生,它們在風月的長河中,愈發閃亮,使人每次品讀都回味無窮,生發無限感慨! 站在生命長路的中途,前看後望皆是茫茫。 前為漸已年邁的父母擔憂,後為未成年的孩子操心。 在成人的世界裡,從來就沒有容易二字,每個光鮮亮麗的背後,都有一顆咬緊牙關的靈魂。
  • 蘇東坡的5首巔峰詞作:年少不知詞中意,知時已非少年人!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烏臺詩案」塵埃落定,蘇東坡走出囚籠,遠赴偏僻的黃州,成了一名無職無權無收入的罪官。雖是罪官,但蘇東坡這種人,從來不缺朋友。有天跟朋友一起郊遊,趕上一場突如其來的風雨。
  • 原來小時候背過的詩詞,是長大後才讀懂的人生
    年少懵懂,只知詩美,不解其意,囫圇吞棗,一通亂背。到了一定的年紀,才發現自己走過的路,早就被小時候讀過的詩詞寫盡了。《題都城南莊》唐·崔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世上有種惆悵,叫物是人非。
  • 初讀不知書中意,再讀已是書中人
    我生來不怎麼欣賞魯迅先生的文章,畢竟我與他不是處於一個時代的人。多數網友不喜歡魯迅的文章這是一個理由,其實對於年輕的我們來說,還有另一個很實在的理由,那就是小時候因為魯迅的文章,我們可沒少挨老師的教鞭。
  • 四年級下冊《文言文二則》教師筆記重點:掌握方法,理解意思
    《文言文二則》選編了晉朝人車胤和大詩人李白的兩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只有堅持不懈地勤奮學習,才能取得成就的道理。小學生接觸文言文較少,學起來會覺得有難度,所以讓學生學會這一類文章的方法很重要。本課重點是學習運用藉助注釋、組成詞語、聯繫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 部編版七上語文第三單元重點字詞+課文詳解+名著導讀,值得收藏列印!
    我的理解:這句通過一個動作描寫,寫出了此時的「我」儘管是腿酸腳麻、飢腸轆轆,卻在兩個多鐘頭的飽讀之後有一種滿足感、充實感。這種竊讀猶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穫了知識與智慧。 (5)這時,我總會想起國文老師鼓勵我們的話:「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 我的理解:「吃飯長大」指的是身體的物質需求,「讀書長大」則是指精神的成長,心靈的成長。
  • 詩詞丨初讀不知詩中意,再讀已是詩中人
    人生海海,兩個人相遇已是耗盡了所有運氣,能夠相知相守,更是需要莫大的勇氣。 多少人喜歡這一句,其實也是對忠貞愛情的渴求與盼望,可有人,終其一生都無法遇到自己的良人,願你不負遇見,珍惜彼此。
  • 中年再讀《劉胡蘭》淚目
    01中年再讀《劉胡蘭》敵人指著血淋淋的鍘刀說:「不說,也鍘死你!」劉胡蘭挺起胸膛說:「要殺要砍由你們,怕死不是共產黨員!」她迎著呼呼的北風,踏著烈士的鮮血,走到鍘刀跟前。劉胡蘭光榮地犧牲了。那年她才十五歲。——摘自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劉胡蘭》。
  • 人到中年才明白「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意思
    如今再讀已經是詞中人。那時候認為歲月會為我們停留,我們還年少,可以有大把的青春歲月供我們虛度,浪費,揮霍。如果我們知道時光這麼容易老,我們應該不會浪費時光的每一秒。那時候我們總覺得時光是這麼漫長。豈不知流光已將我拋棄,又在歲月的磚石上留下幾道痕跡。我們是被青春誘惑,將自己的大好年華交付給時光了。只是一個不經意的轉身,我們就被青春遠遠的拋下。只留下自己在時光的長河裡哀嘆流年似水,穿越了一個又一個的春,夏,秋,冬。努力的想抓住青春的尾巴。卻又總是忽略了未來的光陰才是能夠讓人慢慢地品味的時光。
  • 年少不懂周星馳,懂時已是傷心人!周星馳電影全集
    「年少不懂周星馳,懂時已是傷心人!」我應該是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看周星馳的電影,應該說,就是看他的電影長大的!而如今他也老了,我也長大,以前只覺得周星馳電影是喜劇,能拍出這種喜劇的人應該會很快樂吧!後來長大後才發現,偏偏是這樣的人心裡悲傷越多!不是所有的難過都要表現出來,不是所有的開心都會時刻微笑!
  • 《年少有為》,真的是年少有為嗎?
    《年少有為》,真的是年少有為嗎?這首歌實則寫著是李榮浩的過去,年少又無為,和自己心愛的姑娘在陌生的城市裡,互相取暖,住在狹小的出租屋裡。在最窮的時候,吃著同一碗拉麵,他說:以後賺到錢,就給她買大房子、漂亮車子、 大大鑽戒,喜歡什麼買什麼。
  • 星座文案:那些未曾蒙面的喜歡,迷人又期待
    不知何時星座的說法闖入我們的生活,他們把我們區分開,你是怎樣的,我又該是怎樣的,好像有些準確,又有些看不清虛實,它給了我們一個對於自己的標籤,給自己一個定義。書上說巨蟹溫柔,雙魚安靜,白羊喜鬧,獅子驕傲,每個星座對應著一種無法抗拒的定義。
  • 人到中年,再讀《增廣賢文》,方知「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人到中年,再讀《增廣賢文》,方知「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曾經我一直覺得《增廣賢文》,是一本地地道道的國學書籍。最近閒來無事,翻閱來看。不禁感慨,老祖宗的智慧幾乎把我們踩過的坑都說完了。但是我們卻又原封不動踩了一遍。年少時,長輩交代「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但我們總覺得老一代的思想跟不上時代,有些陳舊了。現在想想都覺得自己可笑。
  • 為什麼我們對「年少有為」如此痴迷?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對於年少有為這件事,變得非常的痴迷。 不管是比爾蓋茨,賈伯斯,張愛玲這些20多歲就一舉成名的青年才俊,還是福布斯每年發布的30歲以內精英榜榜單,無不在傳達一個信息——成功要趁早,不然你沒機會了。 菲茨傑拉德也曾經說過,美國人的人生,沒有第二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