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知文中意,再讀已是文中人。不知看到這段話的你有沒有回憶起什麼?
微博就出來這麼一個話題,大致內容如下↓↓↓
一看這個話題就讓人感觸良多,因為年紀小不懂的文章,突然某天明白了這一路走來都是經歷啊。
我們來看看網友們的各種感慨吧
1.坦白直言類
部分網友直接將文章名字或者文章中的某段話留言,可以看出確實是感觸良多。
2.後知後覺類
有些文章初看不懂,只是習慣背誦下來,直到某一天當自己遇到了相同的處境,可能才會明白當時作者的意思。
3.懷舊感慨類
不只是讀懂了文章,也明白了過去的事情再無重來,文字的藝術,只有讓你在生活中慢慢品味... ...
不過就評論大多數來看,提到最多的當屬魯迅、朱自清等,他們的文章一般出現在小學或初中階段,那個時候的我們年歲太小,確實不明白文章深意,只有後知後覺,才懂其中的意境... ...
這裡給大家例舉一些熟悉文章,看看你還記得到它們嗎?
越往下越扎心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魯迅先生在參加了劉和珍的追悼會之後,親作《記念劉和珍君》一文,追憶這位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學生,痛悼「為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歌頌「雖殞身不恤」的「中國女子的勇毅」。
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裡閃過了。——朱自清《匆匆》
《匆匆》是現代傑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此詩敘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範之作。
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正應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季羨林《永久的悔》
本文通過作者回憶過去的家庭生活,塑造了一位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母親形象。表達了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並表達了自己心中留存的永久的悔意:不該離開自己的家鄉,更不該離開自己的母親!痛說了自己因為再也無法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朱自清《背影》
這篇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腦海裡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臺爬上攀下時的背影。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
有些課文雖然離我們遠去,但我們總記得其中一些片段,直到哪天我們真的成長了,真的經歷了文中情節,我們也才後知後覺。但這是我們生活中註定要經歷的事情,或許某一刻,你突然明白文中之意,不用悲傷,因為這也是一種成長!
來源:新浪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