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東營市第一中學英語教師王村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領到了屬於他的全國先進工作者獎章,11月25日,他又站回到屬於他的高三(35)班教室。
11月25日,王村作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表彰大會。
榮譽是長期累積的結果,教育事業更需要長期的堅守。
他始終記得初中即將畢業時,與幾個同學從當時的油郭公社坐著翻鬥拖拉機到廣饒縣城參加中考時的情景。道路兩旁竄著生長的大樹讓他打心眼裡喜歡,那時候,他心裡就引燃了一簇火苗:如果能考上高中,報考大學時就選師範類或園林綠化類專業。
他覺得自己內斂沉穩的性格與這兩個專業很「搭」。
心想事成。高考後他被師範類院校的英語專業提前批錄取,從此,他的生命與三尺講臺結下了不解之緣,而園林綠化則成為他埋藏在心底的綠油油的夢。
其實,這麼多年來,他何嘗不是在「種樹」?
培土、澆灌、剪枝、施肥……一棵棵小苗苗在他的精心培育下長成參天之樹,一排排、一行行,蓊蓊鬱鬱。「大樹們」成為房梁、船板,成為桌椅、門窗,還成為筷子、牙籤……他們是祖國巨輪上中堅的力量,他們是時代發展中躍動的音符……
教師是成就人的職業,傾情的付出也同時被成就。三十多年的職業生涯被教學和教研填滿,而他的人生因為愛這三尺講壇而閃光……
榮光:
由汗水串起 因躬耕閃耀
從高三年級教學樓的側門走出來一位長相敦厚的中年男子,一臉的樸實讓人無法與「全國優秀教師」「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獲得者、東營市勞動模範、東營市第五次黨代會代表等榮譽稱號或頭銜劃上等號。
坐定,從初涉教壇說起,話稠得插不進問話。
隨他來到課堂,踏上講臺的那一刻,他的周身仿佛有了光。聽他中氣十足的聲音,看他自然起落的雙手,感覺到他似乎是一位指揮若定的將軍,率領著一眾「士兵」與知識共舞。
站在可實行多媒體教學的現代化教室裡,初入職時利用課餘時間為同學們鋼板刻印複習資料、試卷時的情景,王村依然記憶猶新。從最初的鋼板刻印,到老式機械英文打字機、電腦,直到如今實現了多媒體現代化教學,他見證了東營這座年輕城市教育教學的嬗變,也享受到桃李滿園帶來的榮耀。而這一切,都歸於他的認真負責,耐心鑽研。
對待教學,王村關注到每一個細節,並且有些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練習板書、練習打字,熟悉電腦、熟悉多媒體教學,他深知這些教學的基本功和具有時代氣息的必備學具,作為教師的他必須以身作則,給予學生從夯實基礎到拓寬新知的良好示範。面對教材中的難點,他既虛心向同事請教,又耐心查閱資料,深夜的燈光是忠誠的見證者,也是可信的陪伴者。
學生的高考成績是教師水平的「試金石」,書寫著付出與收穫的豐碑。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擂臺賽優勝者、學校教學能手、十佳資深教師等榮譽在短時間內集中向王村走來,他也擔任起英語教學組長的職責,帶領著市一中高三英語教師團隊向更高更遠的方向攀爬。
2003年,他所教的班級曾以42人考入本科院校刷新學校紀錄,而他卻始終覺得最愧對這一屆學生,因為那一年,他為了照顧胃癌晚期的母親,周末總要擠出一天回老家盡孝,他覺得沒有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用在學生們身上,「若是我全天候陪著他們備考,說不定會考得更好。」他總是這樣想。可事實是,這個班是他從高二起接手的,班裡的「調皮鬼」經常把原先的班主任氣哭。可接手時間不長,同學們就被他工作上的盡心和家事上的孝心感動,開足馬力全力備考,既為了自己的前程,更為了少讓老師操心。「那一年,我們都拼上了。」同學們說。
這是心靈對心靈的感動,這是行動對行動的感召。
師道:
沉醉教研樂創新 因材施教育良材
英語是語言的藝術,像其他語言一樣,英語的習得也有規律可循。王村覺得,作為教師,首先要看到學生一致認為的難點,還要找出他們看不到的規律,給予他們解決困難的方法,才能學以致用,事半功倍。
1993至1995年,王村承擔了學校「英語詞彙教學改革實驗課題研究」。他一邊上課,一邊認真研讀教學理論,在堅實的理論基礎上進行改革實驗。經過兩年的努力,他總結出了「詞彙分類教學法」「詞彙快速記憶法」和「集中識詞」等教學方法,為全校的英語詞彙教學創出了路子。1996年3月,王村被確定為「張思中英語教學法」合格推廣教師。在學習中,他進一步受到啟發,對「詞彙教學」和「閱讀教學」進行了更深入地研究和實驗,實驗成果得到了市教育部門認定,並且在全校英語教學中推廣。
1998年,人教版英語新教材來到學生們的課堂,王村從課堂教學到課外輔導進行了一系列的聽說讀寫實驗,不斷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逐漸摸索出了符合學生學習心理特點的新的英語教學法,形成了東營市第一中學外語教學的新特色。電腦網路教學開始普及了,他及時開展網上英語學習,探索出了一條網絡資源與課本相結合的英語教學法。2004年底,針對很多學生英語成績基礎較差這一現實問題,王村提出了「英語學習主動性」的研究課題,經過學校論證通過,並在一年後的課題驗收中,交上了優異答卷。
作為班主任,王村在班級工作中用心摸索出「愛、嚴、勤、細、恆」的班級管理原則,並持之以恆身體力行。班裡制度的建立、日常的考核、學業的督促甚至是偶爾的批評,都是以愛和理解為前提,符合學生心理的建議、助力提升的指導。
2001屆畢業生孫娜到現在仍然對高中三年時光記憶猶新,「那時候我成績不錯,也愛看小說,有時候會因為看小說與家長『打遊擊』。」但她的愛好被王村老師知道後,竟得到了大力支持。「因為王老師覺得看小說對寫作會有幫助,還能調節學習中的壓力。」有了老師的支持,孫娜從高一到高二一直堅持閱讀文學名著,而閱讀也在無形中使她具有了一種平和樂觀的心態,在高考中完勝。
多年的教師經歷讓王村對教研和教育有了簡單卻厚重的理解,他說,教研上要「鑽」,教育中要「順」。所謂「鑽」,就是教師要有把板凳坐穿的韌勁,潛心教研;所謂「順」,是說要了解學生的思想,理解學生的行為,適時給予扶正與引導。「順勢而為,簡單而有效。」這是王村的教育觀,與他的行動一樣,簡單而有效。
傾情:
育桃李香滿園 做模範塑群英
每一個職業都有浪漫的因子,教師也不例外。作為教師的王村,種桃種李種春風,用一支支粉筆勾畫著自己的師德師魂,勾勒著學生的前程似錦。
早6點到晚11點,是身為高三班主任的王村每天的在校時段,多年習慣成自然,他尊重生物鐘的「牽引」。
從1989年擔任班主任起,他在教學教研的同時還有了父母的「角色」,學生就是他的子弟,他們是互相「加持」的良師益友,從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到知識的學習和自身修養,他時時放在心上。自己的孩子病了,他沒時間陪床照料;學生病了,他問寒問暖買飯送藥。學生的思想修養和學業提升,他嚴格要求一絲不苟,他經常深入細緻地與學生交流思想,鼓勵落後激發先進,在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上,他更是細緻入微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努力學習成才報國。30多年的教壇積澱,經他培養出的優秀學生遍布全國各地,偶有聯繫,他依然用業有專、學致用的理念敦促學生,繼續勉勵他們在各行各業精業、敬業、專業。
作為全國優秀教師和東營市勞動模範,王村還注重發揮模範帶動作用,助力英語教研團隊的梯隊建設。他以勤懇踏實、既認真又隨和的工作作風影響和帶動了一大批教師,使整個學校的英語教研組形成了紮實嚴謹、和諧向上的團體風氣。他幫助年輕教師熟悉教材、分析學生情況、寫教案、設計教學方法,有求必應,有問必答,耐心指導,按計劃定時聽課評課。經他指導的年輕教師迅速成長起來,一批工作紮實業務嫻熟的青年教師成為教學骨幹。
教了一輩子書的王村說,在潛意識裡,農村出身的他始終是一個農民,只不過他耕種的土地是校園,他伺弄的莊稼是學生。他甘願守好講臺這一畝三分地,在耕耘中收穫,聽春風浩蕩,看桃李滿園。
(記者 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