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來思君不敢忘」——曹丕的《燕歌行》,史上第一首文人七言詩

2021-01-20 梧桐樹邊羽

詩史背景

進入漢末三國紛爭時代,人心思亂。作為天下士子思想的鎮海神針,經學樹立起來的天授神權被王莽以及後來者棄若敝履,早已搖搖欲墜。「皇帝輪流做」的思想一旦開端,便如潘多拉的魔盒,再也無法收拾人心。

這一時期門閥政治仍未開端,天下為天下人所共有之。英雄起於草莽,亦敢逐鹿中原。經過兩漢長期的文化普及,天下戰亂已經不再是純粹的百姓起義,也不單純是貴族戰爭,而是逐漸開始形成集團勢力。只要能糾集出有生力量,並編造、借用出堂而皇之的藉口,誰都可以飲馬九州,在各方勢力中鏖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蜀國劉備一向自稱正統,可是在中原、北方的老百姓心中,雖然曹魏的寶座是從漢帝手中「禪讓」而來,無論怎麼說,人家程序上是正義的。後來三家歸晉,天下一統,文化、政治中心還是以中原為綱,一直到衣冠南都,東晉建立,文化中心才從開始轉移。

而曹魏集團,在漢獻帝時期,飛速發展擴張,不僅武力值瘋長,在文化方面也是人才輩出。

最讓中國詩人嚮往的「建安」時期,曹魏集團權傾天下。

建安時期文化代表人物「三曹七子」基本上都是曹魏集團的人物,除了一個孔融。這十個人對這一時期的詩、賦、文的發展都做了貢獻。

在詩的領域,對建安風骨的推崇是中國詩詞史上繞不過去的境界頂峰,盛唐飛歌也不過是在建安風骨上外掛南北朝的音韻學成果——建安時期是中國詩詞史上難得的內容黃金時期,思想高度已經完備,只不過文字修辭、音韻發展還沒有達到後來的高度,才不得不把中國詩歌頂峰讓給盛世大唐。

這個時期的詩歌,內容上關注社會、熱心政治、心系列民生,風格上雄健、疏朗、悲壯。格式上上承兩漢敦厚淳樸,下啟晉朝玄思空靈。

我們前面講過《步出夏門行》,曹操的作品以四言詩為主,象徵著漢末詩歌的純正,頗有詩經的味道。但是時代已經在起變化,作為「三曹」中的一家人,曹操、曹丕、曹植在詩歌演進中各自起著關鍵的作用。

位於曹操古樸純正和曹植精美絕倫的文字風格之間,曹丕的形象相對暗淡。加上世俗對曹子建的情感、文字過於崇拜,以至於曹丕一直以來就是靠裝上位,迫害親弟弟(七步成詩),搶奪曹植夢中愛人(洛神賦)的負面形象。

世人皆誹之,從而忽視了曹丕在詩文變革中的關鍵作用。

就是這個被父親和弟弟掩蓋了光芒的曹丕,寫了第一篇批評文學《文論》,也寫下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詩《燕歌行》。

文人七言

七言——七字一句的詩最早是出現在《楚辭》。但在這個時期,七個字中間一般有襯字,如「兮」。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實際上襯字只是起著活躍音律、連接上下意思的作用,也就是說這些句子和我們後來看到的七言絕句中的字字如金不一樣。這是當時的語言結構所決定的,或者說是在當時演唱的音樂停頓所決定的。

在文言文早期,二字、四字就是最穩定的結構。所以中正平和的「雅樂」所吟唱的《詩經》,大多是四字結構,而南蠻楚地,因為音樂更加靈活,所以楚辭的語言結構也就更加靈活。

整個漢朝詩歌是以四、五言為主,幾百年也只是添加了一個字的結構,成為五言,相對靈活卻不失古樸。純粹的七言最早是作為消遣存在的,是上不了臺面的——這和詞牌早年的「曲子詞」何其相似?

這種七言的聯句遊戲經常發生在帝國的最高層,在漢武帝的柏梁臺,所以這種七字一句,每一句都押韻的七言詩早期形式,我們稱之為「柏梁體」。

實際上在樂府中,七言詩作為民歌形式也是存在的。但是這些作品第一是不具名,第二是結構上多有襯字,再則就是多散佚殘句,或者是作為賦中的排比存在,不能單獨作為詩歌成型。

真正開始寫七言詩,是從發明地動儀的張衡開始。不過他的作品,還是帶有襯字,同時押韻也比較奇特,經常換韻。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換句話說,這就是柏梁體中比較高階的形式。從文字遊戲真正成為了詩體。

張衡的《四愁詩》和《燕歌行》歷來一起被視為七言詩發展的裡程碑。

《燕歌行》無論用韻還是句式,結構,文義,都更加成熟、優美,開啟了七言詩的新天地——但它依舊是「柏梁體」,句句押韻,不過已經是有結構、安排、文理的詩歌,足以稱為韻文,而不再是簡單的聯句成文。

真正出現單句不押韻的格式,要到南北朝鮑照。那是經過音韻學大發展、曹植文辭修飾派大發展之後的事情。

不論七言發展到後來如何輝煌,在有新的、完整的七言文獻出土之前,曹丕的這首《燕歌行》是公認的第一首文人具名的七言韻文。

我們具體來看這首詩,就會感嘆當時的詩人是多麼幸運。他隨便寫,就是第一,他有一點點奇想,都是開啟後世的先河。後來者窮經皓首,卻再也難突破前代詩人已成文字的禁錮。

文學創作就是這樣,我們都說自己是站在前輩的肩膀之上,可是越讀得多,會發現浩瀚如海,只要是人類共情,古人什麼都想到過,都寫到過,要想在他們的肩膀上再進一步,那都要耗費巨大的心血精力。

為什麼當代無大師?兩千年的文化已經成就了太多的大師。

《燕歌行》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注意這首詩的「三三兩兩」結構,是後人根據內容排出來的。我們看到每一句都是押韻的,這正是「柏梁體」的特徵。

燕,讀第一聲,是北方一個古國,從河北北部到遼寧,都是燕國。《燕歌行》多寫邊塞徵戍之事,屬於《相和歌》中的《平調曲》,這個曲調以前沒有記載,就是曹丕開創的。

不但七言詩在他這裡第一,《燕歌行》也是他開創的。當時的漢字詩壇,相對來說簡直就是開荒地。

不僅如此,我們看內容,就會知道,他的很多寫作手法,描寫指代都成為了固定意象,後人無法脫離存在,很難另起爐灶。

比如說第一句:「秋風蕭瑟天氣涼」,這寫秋天的句子,我們從小學到成人,大概要使用多少次?有沒有比「秋風蕭瑟」更貼切,更好的情境形容法?可能有,但是曹丕的這個肩膀太高了,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人無法再進一步。

內容詳析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

秋風蕭瑟,到處是樹葉凋零的樣子。木就是樹。風一吹,草木搖搖晃晃,葉子落下來了。本來是露水,天氣一冷,就變成了霜。燕子開始離開北方往南方走了,鵠(hú),天鵝、大雁之類的鳥,也往南方飛了。

這三句一組,寫秋天的景色。這是背景,然後就有人物出現了。

「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思念在外地的你,肝腸俱斷。慊慊(qiè qiè),是空虛,不高興、失意、鬱悶這樣一種心情。想像遠處那個人,他心裡應該很難受,也想回來吧?因為依戀故鄉。

淹留,長時間停留。短時間停留,叫逗留。長時間停留,跟淹死了似的,叫淹留。

這是一個女子在思念他客遊遠方的丈夫。第一句表明思念之苦,第二句換位思考,第三句埋怨,你為什麼這麼久時間還不回來?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賤妾,古時女子的自稱。煢煢(qióng qióng),很孤獨的樣子,孤單寂寞無聊地守著空房。不敢忘,不是敢不敢的意思,實際上是不會的意思。想念丈夫,不自覺就流淚了。

裳(cháng),裙子。古人衣物上為衣,下為裳。

我孤苦伶仃地守在家裡,思念遠方的丈夫,不自覺地流下了眼淚,沾溼了上衣和裙子。

接下來進入兩句一組的部分,這一部分和前面在內容上並沒有不同,但是很明顯是兩句一段,這個其實就有點歌詞由緩慢變輕快急促的味道了。前面說得多點,後面說得少點,內容還是在思愁裡面打轉轉,但是長短的變化讓人覺得靈活,不都是幾句到底,避免了出現乏味的重複。

以上是我個人猜測,曹丕為什麼要這麼寫,只有百年之後去問他。但是他處在一個開荒的時節,作為第一人,無論怎麼寫都是對的。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援,就是拿來。拿來琴,撥弄琴弦,發出一種曲調(清商之音),這種曲調節奏比較短。短歌就是四言,二言。只能輕輕地唱著短節奏的曲子,音調不能拉長,悲悲切切。

因為思念而空虛導致心情不好,流著眼淚,拿琴唱歌,也嗚嗚咽咽,不成長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明亮的月光照到床上,銀河向西流去。央,就是中間、或者最高。銀河在天上流轉,還沒到夜半。這愁思漫漫,如何是好?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牛郎織女星,在銀河兩邊互相遙望,不能見面。辜,過錯。河梁,河和橋。

你們到底有什麼過錯啊,被隔在銀河的兩岸。

一句句解讀下來,就會發現曹丕的詩風和曹操、曹植的區別,就這麼娓娓道來,如泣如訴,並沒有過多的修飾。

我們現在讀,需要解釋,可是在當時,應該也就是比普通說話高雅一點而已——你看我們只要搞懂了那些字詞,這個思婦的一舉一動是不是就呈現在我們面前了?

整首詩寫的就是一個女子秋天的時候思念長期在外的丈夫,丈夫應該是打仗去了。燕歌行,就是官渡之戰之後,曹操要滅烏桓,向北方進軍,才達到這裡。戰爭時期男的上戰場,女的在家裡,所以相互思念。

開始寫秋天的景象,最後用牛郎織女來比喻自己和丈夫。

而這種思念,其實是源自戰爭帶來的苦難,從根源上是對戰爭的一種譴責、反對。

曹丕的《燕歌行》出來之後,後人只要寫秋天,基本上就會使用他的句子。他對意象的開創(對秋天的描寫),對七言詩的成熟寫作(雖然還是柏梁體)這兩點在詩歌史上都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這是一個非常了不得的人物,而且還被老爹和弟弟給打壓了千百年。不過曹操的威名更在於從政,曹植則更重於文名,曹丕既當了皇帝,詩文也有開創性,可惜兩頭都沒討到好處,在史書野史中的政不如爹,文不如弟。

我們下次就聊「才高八鬥」曹子建的詩。

相關焦點

  • 魏文帝曹丕:究竟是腹黑的無情帝王,還是質樸的性情文人?
    更有意思的是,曹丕的詩歌大多細膩清越、纏綿悱惻,在描寫男女愛情和遊子思婦等方面十分拿手。鍾嶸在《詩品》中評論說,曹丕的詩歌就像兩個人談話一般直率通俗(率皆鄙直如偶語),王夫之盛讚其《燕歌行》「傾情,傾度,傾色,傾聲,古今無兩」。俗話說,文為心聲。
  • 世人只知曹植才高八鬥,卻不知曹丕亦不遑多讓
    第一是《古詩十九首》,第二是李陵,第三是班婕妤。這前三裡,《古詩十九首》是不知道作者的,李陵和班婕妤的詩則被很多人認為是委託之作。這樣算下來,曹植其實就是坐頭把交椅的那個人。《詩品》中鍾嶸對曹植有這樣的一段評價:「陳思之於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麟羽之有龍鳳,音樂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故孔氏之門如用詩,則公幹升堂,思王入室,景陽、潘、陸,自可坐於廊廡之間矣。」
  • 曹丕被評心胸狹窄、小肚雞腸,他如此遭人厭,是因為什麼?
    導語:魏文帝曹丕是三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在詩、賦、文學方面都有成就,其七言詩《燕歌行》是我國七言詩的鼻祖。他尤其擅長五言詩,他和他的父曹操、弟弟曹植,並稱「建安三曹」。其作《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
  • 讀曹植《公宴詩》,此詩與曹丕二首有異曲同工之妙
    此詩與曹丕二首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僅所描述的對象相同(都為皇家園林),而且所表現的情調、旨趣也都相似。開頭四句仍是對遊覽行蹤的交待。公子,這裡指曹丕。在當時以曹氏父子為中心的鄴下文人集團中,曹丕以其太子的特殊身份,雅好辭章的文才,以及待人謙和的性格,實際上成為這一文人集團的領袖人物。「公子敬愛客,終宴不知疲」兩句,正清楚說明了曹丕禮賢下士、平等待人的作風。
  • 這首主席的《沁園春·雪》,能不能稱為詞壇史上第一名作
    大家都知道,主席擅寫詩詞,一首《沁園春·雪》橫空出世,氣吞千古,在當時引發了一場不小的轟動。著名詩人柳亞子對這首詞佩服得五體投地,曾兩次極力推薦:「展讀之餘,嘆為中國有詞以來第一作手,雖蘇、辛猶未能抗手,況餘子乎?」「沁園春一闋,餘推為千古絕唱,雖東坡、幼安,猶瞠乎其後,更無論南唐小令、南宋慢詞矣。」
  • 「文人相輕」:文人之間為什麼彼此看對方不順眼?
    曹丕曾經在其《典論·論文》中開門見山地指出:「文人相輕,自古而然」。這話說得相當有意思。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是「文人」。「文人」一詞,東漢時期王充《論衡》中有明確定義,「杼其義旨,損益其文句,而以上書奏記,或興論立說、結連篇章者,文人鴻儒也。」
  • 古詩賞析第十七首:曹植《七步詩》
    及曹丕、曹叡相繼為帝,備受猜忌,鬱郁而死。曹植是建安時期成就最高的文學家和詩歌創作集大成者,與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稱「三曹」。其詩作善用比興,筆力雄健,詞採華美,比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文學的成就和特色,對五言詩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代表詩文作品有《洛神賦》《白馬篇》《贈白馬王彪》等。南朝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佔八鬥」的評價。
  • 主席的《沁園春·雪》,能不能被稱為詞壇史上第一名作
    那麼,在中國詞壇史上,主席的這首詞真的能排第一嗎?或者說,能不能排進前五名? 鑑於詞分豪放和婉約兩派,主席的這首詞又是豪放派,所以咱只比較豪放派的幾首詞。
  • 第一江山春好處,楚風流韻看宿遷
    宿遷日報社新媒體「速新聞」特別製作了《身臨詩意盎然之城,關於宿遷的「飛花令」你能接幾首》的專題,邀請廣大市民積極參與。   這次徵集活動得到了網友的積極響應,據了解,共有6000多名網友推薦了古詩詞,其中乾隆皇帝的《麥》(其中有 第一江山春好處 句)得票最高,共有1079人推薦。其次是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 曹彰是不是被曹丕害死的?曹植的一首詩《贈白馬王彪》露出了端倪
    長子曹昂在宛城之戰中不幸遇害,曹丕、曹彰、曹植三人不僅年齡較大,而且文才武略各有擅長,都堪稱青年才俊,一時間讓曹操犯了選擇困難症,左右思量難以為決定。曹彰、曹丕、曹植兄弟三人,彼此之間也心照不宣,明爭暗鬥。曹彰屢次帶兵出徵,在平定烏桓之戰中立下大功,軍功卓著,威望極高。曹植則飽讀書史,滿腹經綸,才華橫溢,詩詞歌賦無一不精,是「建安風骨」文學流派的代表人物,深得曹操欣賞。
  • 曹丕講箭法荀彧笑著說了兩個字,他真實的想法是藐視還是絕望?
    提起曹操的四個兒子丕彰植熊,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曹植能文,曹彰尚武,曹熊是個病秧子。至於曹丕,給人的印象則是一個陰謀家,要是曹昂不犧牲或者曹衝不夭折,世子之位說啥也輪不到他頭上。但是當我們放下《三國演義》,拿起三國其他史料就會發現,原來曹丕居然是個文武全才的多面手,曹操把未竟事業交到他手上,是不得已而為之,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既是曹昂曹衝在世,也未必爭得過他。更為有意思的是,荀彧對曹丕的態度很耐人尋味,既不像司馬懿賈詡那樣傾心投靠充當智囊,也不像丁儀丁廙那樣站在曹植一邊給曹丕使絆子,更不像楊修那樣首鼠兩端(舉報過曹丕與吳質密謀,又送給一把「王髦之劍」)。
  • 曹操剛立曹丕為世子,此女子就斷言曹魏國運不長,32年後果然應驗
    公元217年,三國第一雄主曹操已經62歲了,有些事他必須要做出決策!比如確立自己的接班人,曹操深知此事已成為了影響「曹魏」的最大事件。 但曹操的目光,卻依舊在曹丕和曹植之間來回遊走,到底選誰?曹操還是拿不準!
  • 醉裡挑燈看劍:史上最具殺氣的文人辛棄疾是如何煉成的?
    今天咱們講的話題是,醉裡挑燈看劍——史上最具殺氣的文人辛棄疾是如何煉成的?一個文人都具有殺氣,宋弱在何處?那麼能寫下「醉裡挑燈看劍」這樣暗含殺氣之詞句的辛棄疾,究竟有怎樣的錚錚鐵骨,又是怎樣練就其具有武將氣質的人格魅力的呢?本期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