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葬紡織品難掩「金」光 記者張豔華 通訊員梁富盈 攝

託著遺物的墊板上的7個小孔尤如北鬥七星圖 記者張豔華 通訊員梁富盈 攝
陪葬紡織品難掩「金」光 記者張豔華 通訊員梁富盈 攝
託著遺物的墊板上的7個小孔尤如北鬥七星圖 記者張豔華 通訊員梁富盈 攝
12月21日,隨著「三合土」棺槨頂蓋一層層地開啟,棺槨內保存下來的遺體遺物也一一出現在大家面前,在棺內環境總體偏酸的情況下,墓主的髮髻保存尚完好,一件陪葬服飾難掩金色光澤,且保存仍較完好。託著遺體遺物的墊板在清理過後,也呈現了「北鬥七星圖」。
墓主髮髻保存尚完好
昨日上午,上思縣文物管理所大門緊閉,不僅大院的鐵門外有公安民警執守,就連進入辦公樓的玻璃門也關了起來,由該縣文體局一負責人負責把守。前兩天還出入自如的記者全部被擋在了玻璃門外,一切都是因為一直頗受關注的「三合土」棺槨當日要揭開最後的面紗。
「三合土」棺槨已經由發掘地搬到了文管所,並將在這裡開啟棺木。出於文物保護等需要,文管所設置警戒線,非專業考古人員,未經同意,不得隨意進入。記者只好在門外守候消息。
9時許,專家組的一名專家向記者通報,當日的工作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將棺內遺體遺物清理出棺;二是在工作檯上對遺體遺物進行保護處理;三是對棺木進行保護處理。專家表示,在工作的過程中,他們將分別安排記者進入現場,讓記者在規定時間內了解現場的一些情況。
9時15分,記者第一次進入了開棺現場,除了消毒水味之外,沒有聞到異味。考古組、文物保護組和醫學組的專家們各司其職地忙碌著。
走近棺槨,往裡一看,遺體遺物由一塊黑色的木板託著,因為施工隊伍挖掘時,誤以為「三合土」棺槨為大石頭,沒有多加注意,棺槨曾從約2米高的土方上滾落下來,墊板已向棺槨的底端傾斜,遺體遺物也多靠近棺木的底端。
棺壁以及棺內的遺體遺物都呈黑色,且顯得非常潮溼,但頭顱仍能很快辨認出來。仔細一看,顱骨上一根根頭髮清晰可辨,一些紡織品將部分顱骨遮了起來。另一塊較大的遺物外包裹著一層呈金黃色的紡織品。專家們在棺槨的一角,鋪上了一層較厚的塑料膜,上面放著兩塊專家剛從棺內清理出黑色的物體,專家現場分析認為,這兩塊黑色物體有可能是後人用草灰為墓主製作的枕頭。
10時20分,記者第二次進入開棺現場,遺體遺物已被全部清理出棺,此時已能清晰看出顱骨上蒙著一層似麻木的紡織物,墓主的髮髻由髮簪固定在顱骨上,較好地保存了下來。細看這髮髻,甚至能分辨出這個髮髻中有不少白髮。
陪葬紡織品難掩「金」光
記者第二次進入開棺現場後發現,託著遺體遺物的墊板下方鋪著一層約1.5釐米的草灰,草灰的厚度並不是很均勻。由於棺內較潮溼,這些草灰已全部變成泥漿狀,專家們用類似小鏟子的工具將這些草灰清理出來,同時對這些草灰進行取樣,以確定其具體的構成成分。
清理遺體遺物的工作檯就設在棺槨的一側,醫學組的專家們正慢慢地打開包裹遺體的紡織品,從中找出人體組織。據了解,由於棺內環境總體偏酸,遺體的肌肉等軟組織已腐爛,基本消失。
但工作檯的紡織品,卻掩「金」光,顯出了黃燦燦的色澤。記者在工作檯邊,發現這些溼溼的紡織品中,有一如小手指般大的部分突了出來,用肉眼看,可以透過這雙層的紡織品看到對面的物品,這件紡織品織得非常稀疏,薄而透。纖維也比較粗,類似常見的麻料。
經過專家的初步處理鑑定,棺內的紡織品確成金黃色,材質可能屬絲綢或麻,而蒙頭顱骨的紡織品則有可能是麻布。但紡織品的最終質地需要詳細地檢測分析才通確定。
北鬥七星墊板油黑髮光
11時許,記者第三次進入了開棺現場。這裡,棺內的草灰漿已被全部清理出棺。一些較大塊的遺骨也整理出來,其中有一塊極似胸腔骨。
經過專家們的清理,託著遺體遺物的墊板也露出了真面目:北鬥七星圖。
初步清理過後,墊板呈黑色,且有一層幽暗的光澤,仿佛黑木發出的色澤。有意思的是,這塊長約173釐米、寬約46釐米、厚約6.5釐米的墊板上鑿有7個一樣大小的圓洞洞,每個洞洞之間,由一條條鑿出的小淺槽連接起來,看似由北鬥七星組成的大勺子。
在棺內,專家們還發現了3枚「開元通寶」錢幣和一把摺扇,摺扇扇骨尚好。
據了解,上思本地人在下葬時,一般會為過世的人準備草木灰做的枕頭,有些枕頭會做成長方形,有些則做成三角形。在棺木下方,也鋪上一層草木灰,再鋪上一層布,然後將遺體放在上面。入棺前,親人還會在棺內放置7枚錢幣,代表7魄。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下葬習俗,當地人也無法說出來。
由於當地有這樣的葬俗,上思縣文物管理所的一位負責人認為,棺內極有可能還有4枚錢幣。
在發現「三合土」棺槨的最初,專家們判斷「三合土」棺槨屬明清時期的墓葬。開棺之後,從下葬的形式等方面來看,專家們仍然堅持這一觀點,棺槨為明朝墓葬的可能性則更大。
在開棺現場,專家們還分別對木槨頂蓋和木棺頂蓋進行處理。處理過程發現,木棺頂蓋表面的黑色在清理時會被清理掉,以此判斷這個頂蓋並沒有刷黑漆,有可能是用桐油刷過。
(記者張豔華 通訊員梁富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