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土"棺槨現真容 墊板呈"北鬥七星圖"(圖)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陪葬紡織品難掩「金」光 記者張豔華 通訊員梁富盈 攝

    託著遺物的墊板上的7個小孔尤如北鬥七星圖 記者張豔華 通訊員梁富盈 攝

  12月21日,隨著「三合土」棺槨頂蓋一層層地開啟,棺槨內保存下來的遺體遺物也一一出現在大家面前,在棺內環境總體偏酸的情況下,墓主的髮髻保存尚完好,一件陪葬服飾難掩金色光澤,且保存仍較完好。託著遺體遺物的墊板在清理過後,也呈現了「北鬥七星圖」。

  墓主髮髻保存尚完好

  昨日上午,上思縣文物管理所大門緊閉,不僅大院的鐵門外有公安民警執守,就連進入辦公樓的玻璃門也關了起來,由該縣文體局一負責人負責把守。前兩天還出入自如的記者全部被擋在了玻璃門外,一切都是因為一直頗受關注的「三合土」棺槨當日要揭開最後的面紗。

  「三合土」棺槨已經由發掘地搬到了文管所,並將在這裡開啟棺木。出於文物保護等需要,文管所設置警戒線,非專業考古人員,未經同意,不得隨意進入。記者只好在門外守候消息。

  9時許,專家組的一名專家向記者通報,當日的工作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將棺內遺體遺物清理出棺;二是在工作檯上對遺體遺物進行保護處理;三是對棺木進行保護處理。專家表示,在工作的過程中,他們將分別安排記者進入現場,讓記者在規定時間內了解現場的一些情況。

  9時15分,記者第一次進入了開棺現場,除了消毒水味之外,沒有聞到異味。考古組、文物保護組和醫學組的專家們各司其職地忙碌著。

  走近棺槨,往裡一看,遺體遺物由一塊黑色的木板託著,因為施工隊伍挖掘時,誤以為「三合土」棺槨為大石頭,沒有多加注意,棺槨曾從約2米高的土方上滾落下來,墊板已向棺槨的底端傾斜,遺體遺物也多靠近棺木的底端。

  棺壁以及棺內的遺體遺物都呈黑色,且顯得非常潮溼,但頭顱仍能很快辨認出來。仔細一看,顱骨上一根根頭髮清晰可辨,一些紡織品將部分顱骨遮了起來。另一塊較大的遺物外包裹著一層呈金黃色的紡織品。專家們在棺槨的一角,鋪上了一層較厚的塑料膜,上面放著兩塊專家剛從棺內清理出黑色的物體,專家現場分析認為,這兩塊黑色物體有可能是後人用草灰為墓主製作的枕頭。

  10時20分,記者第二次進入開棺現場,遺體遺物已被全部清理出棺,此時已能清晰看出顱骨上蒙著一層似麻木的紡織物,墓主的髮髻由髮簪固定在顱骨上,較好地保存了下來。細看這髮髻,甚至能分辨出這個髮髻中有不少白髮。

  陪葬紡織品難掩「金」光

  記者第二次進入開棺現場後發現,託著遺體遺物的墊板下方鋪著一層約1.5釐米的草灰,草灰的厚度並不是很均勻。由於棺內較潮溼,這些草灰已全部變成泥漿狀,專家們用類似小鏟子的工具將這些草灰清理出來,同時對這些草灰進行取樣,以確定其具體的構成成分。

  清理遺體遺物的工作檯就設在棺槨的一側,醫學組的專家們正慢慢地打開包裹遺體的紡織品,從中找出人體組織。據了解,由於棺內環境總體偏酸,遺體的肌肉等軟組織已腐爛,基本消失。

  但工作檯的紡織品,卻掩「金」光,顯出了黃燦燦的色澤。記者在工作檯邊,發現這些溼溼的紡織品中,有一如小手指般大的部分突了出來,用肉眼看,可以透過這雙層的紡織品看到對面的物品,這件紡織品織得非常稀疏,薄而透。纖維也比較粗,類似常見的麻料。

  經過專家的初步處理鑑定,棺內的紡織品確成金黃色,材質可能屬絲綢或麻,而蒙頭顱骨的紡織品則有可能是麻布。但紡織品的最終質地需要詳細地檢測分析才通確定。

  北鬥七星墊板油黑髮光

  11時許,記者第三次進入了開棺現場。這裡,棺內的草灰漿已被全部清理出棺。一些較大塊的遺骨也整理出來,其中有一塊極似胸腔骨。

  經過專家們的清理,託著遺體遺物的墊板也露出了真面目:北鬥七星圖。

  初步清理過後,墊板呈黑色,且有一層幽暗的光澤,仿佛黑木發出的色澤。有意思的是,這塊長約173釐米、寬約46釐米、厚約6.5釐米的墊板上鑿有7個一樣大小的圓洞洞,每個洞洞之間,由一條條鑿出的小淺槽連接起來,看似由北鬥七星組成的大勺子。

  在棺內,專家們還發現了3枚「開元通寶」錢幣和一把摺扇,摺扇扇骨尚好。

  據了解,上思本地人在下葬時,一般會為過世的人準備草木灰做的枕頭,有些枕頭會做成長方形,有些則做成三角形。在棺木下方,也鋪上一層草木灰,再鋪上一層布,然後將遺體放在上面。入棺前,親人還會在棺內放置7枚錢幣,代表7魄。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下葬習俗,當地人也無法說出來。

  由於當地有這樣的葬俗,上思縣文物管理所的一位負責人認為,棺內極有可能還有4枚錢幣。

  在發現「三合土」棺槨的最初,專家們判斷「三合土」棺槨屬明清時期的墓葬。開棺之後,從下葬的形式等方面來看,專家們仍然堅持這一觀點,棺槨為明朝墓葬的可能性則更大。

  在開棺現場,專家們還分別對木槨頂蓋和木棺頂蓋進行處理。處理過程發現,木棺頂蓋表面的黑色在清理時會被清理掉,以此判斷這個頂蓋並沒有刷黑漆,有可能是用桐油刷過。

  (記者張豔華 通訊員梁富盈)

相關焦點

  • 天降石棺 棺底現北鬥七星圖
    但是,在木棺底部,發現一塊奇特的木板,刻有「北鬥七星」圖案。現場:「石棺」內藏兩層木棺昨日上午9時,一輛鏟車開到「石棺」旁邊。文物專家指引鏟車司機作業。「石棺」表層的「三合土」非常堅固,鏟車「大爪」鉤下去,車身都顫動一下。隨後,「石棺」的表層「三合土」開始鬆動,鏟車將「石棺」破開一個三角形缺口。透過缺口,可以看到一塊木板緊貼著「三合土」。
  • 韓國古墓發現星座圖,我國古墓早有發現,墓主姿勢都是北鬥七星狀
    最近,韓國文物部門在慶尚南道鹹安郡的一座王室古墓裡,發現了距今有1500年的墓室星座圖,其中包含著人馬座和天蠍座的形象圖形,這讓韓國的專家異常興奮。可是他們卻想不到,在我國早就出土過七星狀的棺槨板,甚至有一位墓主人,還故意將自己的屍身擺成北鬥七星的樣子。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七星巨棺內北鬥七星有什麼含義?墓主人的身份是誰?
    七星巨棺是我國考古界一個重大的發現,2008年在廣西的上思縣陽鎮廣元村發現一座明代的墓葬,其中有一大一小兩個用三合土包裹起來的巨棺,後來在考古專家的研究中發現有北鬥七星排列的形狀,因為也被稱為七星巨棺,七星巨棺的北鬥七星有什麼含義?墓主人又是誰呢?
  • 嶗山驚現北鬥七星陣圖 按圖練功可養生(圖)
    一幅長約3米、寬近2米的「北鬥七星陣圖」石刻,近日現身青島嶗山仰口遊覽區。該石刻疑為1000多年前道教弟子辨別時節方位、養生所用。(記者 張曉鵬 實習生 邱曉宇 攝影報導)近日,嶗山風景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向記者反映,在嶗山仰口遊覽區「混元石」上面驚現「北鬥七星陣圖」的石刻。在如此匯聚道人、文人氣息的寶地,「北鬥七星圖陣圖」的出現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昨日一大早,記者便來到嶗山仰口遊覽區。
  • 傳了幾千年的北鬥七星,原來是「北鬥九星」
    「北鬥九星」這個概念其實很早就存在,只是我們很多人不知道,我們只記得北鬥七星。原因是九星中的兩顆星已經「消失」了很多年,所以我們無緣相見,其實它們並沒有消失,只是暗淡到我們幾乎看不見。沒想到,傳了幾千年的北鬥七星,原來是北鬥九星。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了解曾經的北鬥九星。要了解九星,先了解七星。
  • 北鬥七星圖
    老子是古代哲學家、思想家,詩中、戌是代表十二地支的,不是戌的本意,(今天我們是用子代表十二地支) 破軍在北鬥七星的鬥柄上,天天可以見到,這些只是現象,他取到什麼作用呢?靠自已去領悟,有很多事物,只看到現象是不能解訣的,要從事物的現象,去尋求事物的本原,如果真的去找破軍前一位,那麼你連破軍都見不到,破軍前一位是武曲,反其道而尋之,你可找到為你領航的北極星,在北鬥七星中以巨門為起點向貪狼延長約五倍遠,就能找到那顆在天體中心定位的北極星,老子的詩是逆天行事,直取天機,這在高層次的預測術中,是相當重要的分析思路。
  • 明萬曆皇帝「北鬥七星」葬式揭秘(組圖)
    北京明十三陵特區辦事處王秀玲女士的一篇論文,首次揭開了萬曆皇帝的葬式之謎,並大膽推斷出明代帝王均為身體側臥,雙腿微曲如睡眠狀的「北鬥七星」葬式。「北鬥七星」在古代被認為是極星,指向正北,位於天空中心,在星宿中屬紫微垣。古代常以星象變化預測人事吉兇,紫微垣對應的是人間帝王,是帝星所在。所以極星北鬥又被認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 武當山發現清代七星龍泉劍 劍上鑲嵌北鬥七星圖
    昨日,武當山居民陳海潮展示了一把他收藏的古劍,經鑑定系清代中期武當山道人所佩七星龍泉劍。  該劍長1.26米,重約1.75公斤,劍身和劍柄都比普通寶劍長,木質大漆劍鞘,油漆鮮豔,依稀可照見人影,有龜裂紋路。
  • 每日一天文圖:金字塔山上空的北鬥七星
    每日一天文圖 (成大物理分站)Astronomy Picture of the Day探索宇宙!每天一幅不同的影像或照片,並由專業天文學家簡明的解說,帶你遨遊迷人的宇宙。2017 年 11 月 21 日金字塔山上空的北鬥七星 影像提供與版權: Steve Cullen說明: 你是什麼時候學到如何辨識這個星官的?雖然它們是世界各地都很熟悉的一群恆星,不過,不同文化的人賦予它們不同的圖像和傳說。
  • 北鬥七星
    古人認為北鬥七星各有所指,《晉書天文志》說北鬥七星在太微北,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為時,衡為音,開陽為律,瑤光為星。道教稱北鬥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鬥七宮,即:天樞宮貪狼星君、天璇宮巨門星君、天璣宮祿存星君、天權宮文曲星君、玉衡宮廉貞星君、開陽宮武曲星君、搖光宮破軍星君。
  • 紫禁城「北鬥七星」布局體現的鎮物文化
    紫禁城不僅代表了我國古代優秀的建築技藝和文化,還能夠反映古人對古代星象的認知,並在營建過程種予以體現,其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北鬥七星的鎮物文化。紫禁城中軸線的部分建築位置與北鬥七星密切相關。北鬥七星在我國古代是指「天樞、天璣、天璇、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個行星(圖1)。古代人們把這七星聯繫起來,由於其外觀猶如古代舀酒的鬥形勺子,因而稱之為北鬥。
  • 北鬥七星的名稱與含義
    古人認為北鬥七星各有所指,《晉書天文志》 說北鬥七星在太微北,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為時,衡為音,開陽為律,瑤光為星。       道教稱北鬥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鬥七宮,即:天樞宮貪狼星君、天璇宮巨門星君、天璣宮祿存星君、天權宮文曲星君、玉衡宮廉貞星君、開陽宮武曲星君、搖光宮破軍星君。
  • 神秘的北鬥七星
    北鬥七星是人類較早熟悉的星宿之一。由七顆個體星組成,分別為天樞、天旋、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因懸掛在北方天空,七顆星構成鬥形而得名。從全國目前發現的各個時代的北鬥七星圖案來看,北鬥形象都是用連線將七個圓窩(圓點)相連成鬥形。目前,有關資料顯示全國遠古巖畫中的北鬥七星圖案並不多見,只有內蒙古赤峰市發現一處。
  • 北鬥七星閃耀夜空
    今天,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成功!在舉國歡慶之時,我們也可以在夜空中看到真正的北鬥七星。圖為北鬥七星升起在四川峨眉金頂上空。攝影:戴建峰北鬥七星屬於大熊座,距離我們78到124光年。通過北鬥七星的天樞、天璇兩顆星,延長五倍就可以找到北極星。攝影:戴建峰北鬥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於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初昏時鬥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這個季節,日落後鬥柄正指向南方,表示現在正是炎熱的夏季。
  • 小熊星座小北鬥七星
    上一期介紹了大熊星座北鬥七星,這期簡單介紹小熊星座的小北鬥七星,這七顆星連起來也很像勺子,但因為亮度不及北鬥七星,所以只能稱為小北鬥。小北鬥名氣比不上北鬥,但其中有兩顆星名氣非常大,就是北極星和帝星了。
  • 小熊星座小北鬥七星
    上一期介紹了大熊星座北鬥七星,這期簡單介紹小熊星座的小北鬥七星,這七顆星連起來也很像勺子,但因為亮度不及北鬥七星,所以只能稱為小北鬥。小北鬥名氣比不上北鬥,但其中有兩顆星名氣非常大,就是北極星和帝星了。
  • 北鬥七星:天樞,天璇,天璣……
    北鬥七星分別是:天樞(shu)、天璇、天璣(ji)、天權、玉衡、開陽、搖(瑤)光。七顆星連在一起成勺狀!關於北鬥七星名稱記錄的完整文獻,可以追溯到漢朝時期,當時還有很多關於北鬥的石畫像,據記載民間極其崇拜北鬥星,漢代墓頂上的北鬥七星圖。
  • 芒碭山發現劉武陵墓,考古隊挖出北鬥七星圖,引出3大歷史之謎
    此墓內藏40萬斤黃金,考古學者更是從這座墓內挖出了北鬥七星圖,隨之也引出了3大歷史之謎。漢朝時期的王公貴族們,對陵墓的修建都會追求工藝的華美,奢靡,光是隨葬的物品就要放入無數珍寶。而在漢代皇族陵墓中,最有價值的就當屬梁孝王劉武的陵墓了。劉武一直被竇太后所寵愛,竇太后甚至有過讓他繼承皇位的念頭。可惜欲促成此事的竇太后被大臣們所阻,最終並沒有成功。
  • 佛弟子怎麼拜北鬥七星求願
    總結一下流程:1、可以準備四分元寶、緣起圖,三份給天曹值日神官、灶神、土地神,當然這也可以合併為一份,另一份最多的是燒供給北鬥七星。2、寫好疏文。切記的是,先漱口乃至沐浴薰香之後,再寫北鬥疏文,你的疏文要乾淨,不能有汙穢。文字可以參考以前我們舉行的北鬥大燒供之疏文。
  • 少見天文星象圖大花錢識讀
    現藏於英國國家圖書館的敦煌經卷中有一幅古星象圖,大約繪製於8世紀初。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建立的石刻「天文圖」,現存蘇州文廟,也是流傳至今最早的星圖之一。 北鬥七星是由大熊座的七顆明亮的恆星組成。在北天排列成鬥(或勺)形,因為這七顆星非常顯眼,常被當作指示方向和認識星座的重要標誌。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北鬥七星。戰國時期的天文學專著《甘石星經》云:「北鬥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黃帝坐著北鬥七星視察四方,定四時,分寒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