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催的黃巢,考多少次都是落榜命,誰讓唐末科考的背後水太深

2021-01-11 青史如煙

鹹通九年,長安城內金榜前面,人頭攢動,有人狂喜,也有人心碎,一個年輕人延著脖頸從榜首看到榜尾,確認了好幾遍,才最終接受了榜上無名的現實,茫然地擠出了人群,他攥著拳頭,快步地離開了長安城。

這一年,再次參加科考的黃巢又一次落榜,數年的辛勞最終化為一場虛空,巨大的失落感,讓這位鹽販子出身的年輕人,徹底被激怒了,看來,想要通過正當方式改變自身命運,這條路子是走不通了,長安城內雖然繁華無限,但迎接自己的卻是悽風苦雨。

離開長安的黃巢,一路之上,將失望、傷感、憂愁全部揉碎,最後化成了一腔怒火,並將之行諸到文字之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透陣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首詩既發洩了黃巢的憤怒,也寄託了其無限的抱負,而從這首詩上我們也能看出,黃巢本人的文採也確實不錯,那麼如此一位有才華、有抱負的青年,為何會屢次被倒在科舉的選途之上呢?

其實也黃巢的憤怒也是有原因的,不得不說,唐末時期的科舉,實在是有點兒太黑了。

進士科當唐之晚節,尤為浮薄,世所共患。

唐宣宗之後的科舉,弊端叢生,使得普通出身的民眾想要通過科舉扭轉命運,變得非常困難。

唐宣宗時期,宰相李德裕當年,為寒門子弟科舉公允所設下的限制門第子弟的條件松垮崩塌,大批門閥子弟再次得到了優待的條件,而這些門閥子弟們族中有人,朝裡有人,加上本身受到家族政治薰陶,因此不管是自身條件還是外界條件,直接碾壓寒門子弟,同時唐時科考還有一個風氣那就是拜謁權貴,朝中權貴、宮內的宦官,只要是能夠影響科舉仕途的權貴,人們往往會想盡方法前去接近,拜見。

寒門士子為了前途,想辦法鑽門子,攀附權貴,而門閥子弟、官宦世家更是互相依附、結朋結黨,互相關照,互相幫扶,這就讓那些本身拉不下臉去走關係,自身又社會地位低下的寒門子弟,在科舉這條路上,基本面對的就是一個死胡同。

有人可能問了,科舉考試卷子都一樣,你再走關係,最後做得不好,也是白搭呀!

關鍵就是,人家唐代時期,考試的試卷上面可是不糊名字的,也就是說,當考官拿到了考卷,他直接就能知道,哦這是張侍郎家的公子,那是王御史的外甥,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張科考試卷,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卷子了,那上面流動的是一個複雜的關係網,考試成績拼得不再是才華和筆力,而是關係、金錢、門第。

這種情況就導致唐末時期的寒門士子在科舉考試之中,如若不走關係,不去請託,很難在科考之上看到希望,而常困於科考之中的考生,往往也會悲哀嘆息考場之黑暗,世風之日下。

乾符丁酉歲,關宴甲於常年,有溫定者,久困場屋,坦率自態,尤憤時之浮薄。

比起初唐時期士人落第的壯志屈抑,唐末時期的士人更多是滿腹埋怨,在這黑暗的科舉場內,他們看到了骯髒的一面,實在是難以平復心中的怨恨,唐末時期李山甫落第之後,憤怒之餘將滿腔怒火堆積到當時的禮部主司王鐸身上,其最後投身藩鎮,最終找到了報仇的機會,挑撥藩鎮勢力,最終屠害了王鐸一家,這也算是唐末科考落第的一次極端後果之一。

當然比起黃巢的落第,李山甫的挾私報復那是小巫見大巫,廣明元年,當大唐的皇帝倉皇逃出帝都長安,他根本無法想到,如今的這個要搶他天下的男子,當年曾懷著多麼炙熱的心情,來到帝京,想要成為唐庭臣子中的一員,然而拒絕他的,正是唐末黑暗的科舉考試,而這種風氣也最終吹倒了整個大唐。

當年,黃巢即位,改國號大齊,大唐王朝最終被一個落榜生,狠狠地扇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相關焦點

  • 唐朝科考第一牛人,一人口述十人抄不及,為何沒有開考就先落榜?
    當聽這名字就不好考,這個科目的特點,就是要求考生在一天內(當然不包括晚上)寫出1萬字兒的文章。這主要是專門為那些文思敏捷、才華出眾的考生專門設置的,所以屬於制科。所謂「制科」在唐代的時候不經常開設的,即不是常科。它是皇帝針對專門人才,特旨進行的一個考試科目。但是,這個「日試萬言科」卻因為一個考生惹怒了當朝的一位高官,最後被唐王朝給永遠取消了。他為什麼要得罪這個高官呢?
  • 從唐朝落榜生黃巢的「報復」說起
    試看書林隱處,幾多俊逸儒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瀣」這個字,一般和「沆」一起使用,「沆瀣」是用來形容夜間的水氣,「沆瀣一氣」本來是比喻這些水汽的,最開始用來形容氣味相投的人在一起,但是到現在,意思變了,是怎麼變的呢?
  • 殘唐故事:一僧夢見黃巢要殺自己,黃巢說我不認識你,然後殺了他
    然而在傳統演義小說中,黃巢「三個鼻孔」的特點,則成為了故事中的一個重要線索,按照老藝人的說法,因為唐僖宗看到黃巢長相奇特,立刻將他的武狀元奪走,這才逼黃巢留下反詩,而後跟隨王仙芝起義。這些內容雖然都是小說家言,但也大致與歷史相符,雖然黃巢的本事不至於當狀元,更沒有證據證明黃巢參加過武科舉,然而無論是小說,還是史實,說黃巢因為科舉考試失意,沒能在唐朝的仕途中安身立命,最終在民間才有了起義反唐的機會,總是沒錯的。只不過小說對一些細節作出了更多的誇張,甚至美化加工,比如黃巢斬法明誓師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 告別高分落榜的慘痛經歷,二次考公終上岸
    小白考公獲高分卻落榜悔不當初「從上萬個報考崗位中,精準鎖定跟自己簡歷以及競爭力相匹配的崗位十分關鍵,能做好這一步就相當於成功了40%。」二次上岸的成都考生李芳分享道。2019年已畢業半年的考生李芳在考研失利之後,打算轉戰國家公務員考試,因為第一次參加公務員考試,很多考試流程都是靠自己網上搜索資料摸索前進。
  • 「學渣」17年4次科考均落榜,從此對科舉因愛生恨,轉而走向反清
    作者|敘古論今 落榜書生的痛苦 洪秀全就是對科舉制度因愛生恨的典型例子之一。洪秀全於1814年出生於廣東花縣福源水村,祖上世代為農,洪秀全從小喜歡讀書,勵志考取功名,走上仕途。
  • 書生4次考秀才落榜,一氣之下,帶領全村揭竿而起,結果做了14年皇帝
    洪秀全的老家是福源水村,那裡縱橫阡陌、水網密布,真可謂是世外桃源。後來由於家庭的需要,洪秀全全家搬到附近的官祿布村。在那裡,洪秀全開始讀書生涯。 洪秀全屬於早慧類型,讀書非常勤奮。7歲時,跟隨村裡的私塾先生念書,已經能夠把四書五經熟記於心。在小小的私塾裡,洪秀全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每次到花縣參加考試,都能取得不錯的成績。一時間,洪秀全成為全村的希望。
  • 殘唐故事:一字眉兩排牙三鼻孔,左八卦右七星,奇才比武連勝雙龍
    然而,引起五代殘唐眾多英雄傳奇故事的,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以及他所經歷的真實歷史事件,此人就是唐末著名的起義軍首領,黃巢。當然,小說中的黃巢也有相同的特點——人是真的,事兒也存在,可是細節內容,就與歷史大不一樣了。
  • 忠逆難分的王重榮:為了朝廷大義剿滅黃巢,為了一己私利打跑皇帝
    當時的中尉楊玄接到投訴後,命人把王重榮給抓了起來,一見面就質問:「你一個小小的藩將,怎麼敢公然凌辱天子身邊的軍士。」王重榮從容不迫地回答道:「我夜裡巡視,抓了幾個雞鳴狗盜之徒,怎麼會知道他們的身份呢?」王重榮據理力爭、概不低頭認錯,沒想到這一番爭執,反而使他得到了重用和提拔。王重榮真的不知道這幾個人的身份嗎?
  • 未必正義的農民起義,為你還原一個真實的殺人魔王黃巢的一生
    要特別說明的是黃巢家中並不窮,而且可以稱的上是小資。《新唐書》上說他:「世鬻鹽,富於貲。」因為家族裡幹的就是犯法的買賣,所以黃巢家族實際是很有黑社會背景的,而且江湖地位比較顯赫。黃巢自己,因為常要出去和那些不要命鹽販打交道,還要時常和官府動刀子,所以黃巢的武功是很過硬的,弓刀馬箭是樣樣精通(《新唐書》:「善擊劍騎射。」)。黃巢不僅武藝好,也頗愛讀書。
  • 韋莊六十歲中舉,左手詩,右手詞,十首經典詩詞寫盡唐末動亂風雲
    如果說安史之亂把繁華強大的唐王朝拉下馬,那黃巢起義就是給了唐王朝致命的一刀。中和元年(881年),在長安應試不第的韋莊,碰上了由另外一個應試不第的黃巢率農民軍攻入長安,未及脫身,滯留長安兩年。六十歲才中進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身處唐末,目睹唐朝的掙扎之舉到最後結束國祚。韋莊左手《秦婦吟》,右手《女冠子》,唐代文學從詩到詞的轉換在韋莊這裡已經得到了鮮明的體現。烽煙四起,百姓流離失所,所以雖和溫庭筠並稱「溫韋」, 但韋莊對生活的體悟,尤其是在民生疾苦的體悟上,要比溫庭筠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天我們來看看韋莊的一些經典詩詞,大家有喜歡的嗎?
  • 蒲松齡:從19歲到63歲,10次國考皆落榜,轉身卻遇見最美狐仙
    1、考不完的科舉,出不完的狀況命運是個很玄的東西,不是你努力了就一定會有回報,這一點放在蒲松齡身上再合適不過了。在之後的日子裡,由於自己和妻子不爭不搶歲月靜好的性格,家產也沒分到,日子也越過越窮。21歲,入考場,落榜。24歲,有了大兒子,入考場,落榜。32歲,已經是一家五口,再入考場,落榜。
  • 高考613分,他魚與熊掌想兼得,結果高分落榜得到5點教訓
    去年河南南陽市一位考生,理科高考分613分,去年的613分相當於今年的655分,結果成功高分落榜了。復讀一年,他今年只考了589分,相當於去年的547分。這個考生說起去年高分落榜的「輝煌」過往,那都是傷心的淚啊。概括起來他總結的教訓有5點:第一,指導思想不對。
  • 八叉|雙手交叉八下,科考詩成八韻,大唐詩壇第一快手溫庭筠
    自隋煬帝開啟科考取仕後,到了唐朝這一選官制度更加的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但唐朝取仕時,應試都是考詩賦,詩賦是按照一定的格式作詩。朝廷在每次科考的時候,都會給每位考生發三根蠟燭,規則是:在三根蠟燭燒完前,要完成八韻格式的詩賦。因此,非常考驗學子們對文字的駕馭能力。
  • 浙江省考出成績了,公務員考試落榜,還有什麼其他比較好的去處?
    浙江公務員省考的成績出了,優秀的你,上榜了嗎?關於浙江、江蘇、山東等這些對公務員類單位考試非常熱衷的大省,說一句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真的一點都不為過。好一點的崗位,1000:1的競爭比真的是分分鐘的事情。
  • 小旺旺高考考了610分,為什麼還會落榜呢?
    小旺旺在努力的學習下高考考了六百一十分,理論上是可以上一所比較好的大學的,至少是「211」工程的院校,但是他卻「奇怪」的落榜了。我們來看看他的高考志願,首先他的第一志願和第二志願分別是浙江大學和中山大學,很明顯他的分數不足以被這兩所大學錄取。
  • 秀才參加科舉61歲才考中,面對三次欺負他的考官,他怎麼做呢?
    明朝年間,有個秀才,18歲科考,56歲才考上。他三次大考都遇到同一個考官,考官看不上他,卻陰差陽錯讓他當了三次第一。秀才61歲做官,官員亨通,老師卻接連出事,他三次救助了父子孫三代。秀才活到了96歲,老師比他小20歲卻早早去世了。這個秀才叫做鮮于同,8歲的時候他就稱為神童,他自許才高即便是董仲舒和司馬相如他都不放在眼裡。
  • 馬龍和巴克利都沒此人悲催!他才是NBA歷史上的第一衰神
    原標題:馬龍和巴克利都沒此人悲催!他才是NBA歷史上的第一衰神 NBA歷史上最悲催的無冠球星是誰? 也許有人選卡爾馬龍,也許有人選巴克利 但在教主的眼裡,運氣最差的是湖人名宿 我說的是埃爾金貝勒 他生涯7次打進總決賽,全都落敗了 其中有6次都是輸給了凱爾特人
  • 這個武狀元因為相貌太醜而被皇帝驅逐,上天贈他寶劍命他殺人八百萬!
    大家都知道歷史上發生在唐朝中晚期的黃巢起義,沉重的打擊了李唐王朝的統治。曾經橫渡長江四次,黃河兩次,攻破長安,輾轉大半個中國,建立的「大齊」政權。雖然最終起義烽火被軍閥們撲滅絞殺,但為了鎮壓黃巢起義,李唐中央政權掏空力量,地方藩鎮實力不斷發展壯大,最終覆亡了李唐王朝。
  • 第二次青藏科考:專家深入「地獄之路」聶拉木調查危險性冰湖
    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西藏藏族同胞在供奉佛像的時候經常在佛像前擺七個銅碗,盛滿清澈的水,這碗中的水就稱之為聖水。這七座小湖,就像擺在神聖冰川前的七個盛滿水的銅碗,因此被稱作「聖水七湖「。科考隊員從冰前湖的中遊開始進行工作。瑞士的專家在冰湖沿岸布設溫度監測器,張國慶老師進行GPS定點,微生物研究人員進行湖水取樣和對冰湖水質進行實時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