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夢是一種意象語言,具有無意性、被動性及夢境的離奇與怪誕等特徵。
《莊子齊物論》云:「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
這些意象有可能是平日常見的事物,也有可能是超出現實的事物,形式包括讓人驚醒的噩夢以及好事發生的美夢等。根據相關實驗證實,只有人類才會做夢。
但也有許多人認為,其他動物也會做夢。由於動物有快速眼動睡眠,而主體經驗被難以確定。大自然中唯一或者至少最頻繁做夢的是哺乳者,與睡眠模式之間有緊密的聯繫。
學術界對於夢的成因和目的,仍然無法得出結論,普遍認為:夢是大腦在做信息處理、鞏固長時記憶的時候,釋放的一些神經脈衝(就像打掃時揚起的灰塵或正在被處理中的信息流),這些被意識解讀成光怪陸離的視覺聽覺所造成。
而奇怪的是,有些人可以在睡夢中意識到自己在做夢,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是否可以控制自己的夢境呢?
清明之夢
清明之夢就是人們在夢境中,也能夠清楚感覺到自己在夢裡,明白自己正在做夢,甚至在夢中肆意妄為。
20世紀後半葉,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出版的《夢的解析》更是引起了心理學家對夢的探索。
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學動力理論,認為夢是潛意識欲望的滿足。夢是人的欲望的替代物,能夠釋放壓抑,讓人們體驗到欲望被滿足的感受。
一些人正在做夢時,不僅能感受到夢中的狀態,更能在夢中回憶起自己清醒的生活。當他們真正清醒時,會對剛剛的清明之夢感到好奇。這樣處於半醒半夢的狀態,我們是否能控制自己的夢境呢?
弗洛伊德認為,夢以偽裝的形式表達潛意識的欲望和衝突,做夢者所陳述的夢境(夢表面所展示出來的東西)實際上是由夢境深處不為做夢者所了解的部分偽裝後轉化而來的。
法國漢學家聖丹尼斯教授用長達五年的時間用文字來記錄自己的夢境,希望從中了解到如何控制夢,在19世紀,他發表了著作——《如何引導夢》。
聖丹尼斯教授認為,在睡覺之前,我們需要用潛意識不斷地暗示自己,告訴自己今晚要控制夢境,然後再安然睡去。在夢中,我們就可能會展示出掌握夢的能力。
在白天時可以根據自身的真實狀態、所經歷的事情在腦海中多重複幾遍,按照事先設定好的程序,引導夢境向自我希望發展的方向去實施。
凡伊登清明之夢的報告
荷蘭醫師佛德烈克·威廉斯·凡·伊登曾有過清明夢的體驗,他將此種狀況記錄下來,並在1913年報告給心理研究協會。
在此報告中,他回憶到:「1897年6月份,我第一次在睡夢中感到了自己意識清醒的狀態。睡夢中,我自己漂浮在一片樹林上面,奇怪的是,我心中清楚地知道這是屬於四月份的景色。更讓我感到驚奇的是,從空中俯瞰樹枝,視角轉換十分流暢,可以對我周圍的事物有著清晰的認知。」
如果你想要掌握你的夢境,可以反覆練習習得新技能。在平時,你可以採用冥想,打坐之類的方式來訓練自己的意志力。
因為清明夢與打坐的心理狀態很相似,這兩者之間都可以控制自我內在定性與能力的發展。
半夢半醒狀態下的夢
俄國哲學家烏斯寶斯基認為清明夢是半夢半醒狀態下的夢。並且他也向眾人描述過他曾經所做的夢:在夢中,房子裡有一隻黑色的小貓和我自己。
我很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在做夢,但如何真正的證明我在夢中呢?於是我對自己說,如果我能將這隻黑色的小貓變成一隻白色的大狗,那麼便足以證明我是在夢境之中。
因為在客觀世界裡,一切物質不以意識而轉移。等我說完這句話,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黑色的貓果然變成了那隻白色的大狗……
為什麼會做這些清明夢呢?關於夢的離奇,從來都不缺乏解釋的理論:這或許是神與人靈魂對話的媒介,又或者是自己拋開道德束縛的真實感受,也有可能是大腦在夜晚對白天無意間表現的細枝末節進行重新加工。夢的光怪陸離還需要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解釋。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參考資料:《Dream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