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電子政務市場的成都紫極偉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於2015年4月23日在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掛牌,2016年3月22日轉板至新三板掛牌(證券簡稱:紫極科技,證券代碼:836678)。近日,紫極科技董事長翟永明表示,公司計劃在未來3年內,轉板至科創板上市,做首家登陸科創板的電子政務類川企。
■本報記者楊成萬
今年或實現淨利1000萬
紫極科技剛剛發布的2018年年報顯示,2018年,公司籤訂合同額2200萬,實現營業收入1049.98萬元;實現淨利潤149.20萬元;基本每股收益0.32元;2018年末,公司總資產1068.30萬元;淨資產513.65萬元;每股淨資產1.05元。公司主營業務是研發並銷售政務人力資源標準軟體產品,滿足政府及企事業單位人事人才數位化和大數據應用。目前,公司業務遍及全國14個省區市的300多個縣(市)區。
翟永明表示,由於去年我國進行全國性的政府機構改革,精簡機構、控制編制,政府機關在人事綜合管理數位化方面的過半項目停滯,致使公司2018年實現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同比分別下降2.12%和71.32%。2019年,公司計劃實現營業收入3000萬元,比2018年增長近兩倍;實現淨利潤1000萬元,比2018年增長5倍以上。為實現上述目標,公司將採取如下措施:
首先,搶抓我國「網際網路+人社2020」建設的歷史性機會。目前我國正在全面建設「智慧政府」,同時,政府採購越來越透明化、公開化,這將使公司在2019年的中標項目會比2018年有所增加,其中,計劃中標省級項目5個。
其次,搶抓「一帶一路」建設的歷史性機會。公司曾派專人考察了東南亞湄公河流域的泰國、緬甸、柬埔寨、寮國、越南等國家,公司擬將東南亞市場作為海外開拓的重點。
第三,開拓國內新的銷售區域。公司將重點布局貴州、雲南、西藏、江蘇、浙江、廣西、甘肅等地區市場,將在上述地區建立分支機構,實現服務本地化。此外,通過加強內部管理、成本控制、風險防範、稅收籌劃等措施,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入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翟永明表示,公司在技術研發方面收穫不小:去年公司在人事人才數位化和大數據應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為公司在「網際網路+人事人才」業務方面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持;去年12月,公司被評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截至目前,公司擁有三十多項自主智慧財產權,另有8項發明專利正在申報。
事實上,公司早在2011年就成立了研發中心。「2013年第一款自主研發產品上線。那是一款工資福利管理軟體,主要面向政府單位。」翟永明說,目前公司擁有十多個產品線,由過去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福利管理軟體擴大到人事人才綜合管理平臺,可實現人事人才全業務、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有些項目在短期內只有投入而沒有產出,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燒錢』,但我們必須這樣做,否則公司業務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翟永明看來,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就是一家靠「高新技術」在市場上生存和發展的企業,因此,不斷創新技術,提高核心競爭力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目前公司制定了「一三五」計劃:「一」是指在一個產業鏈,即人力資源產業鏈上布局;「三」是指通過建立政、企、民三個層次的人才資料庫,形成人力資源城市雲;「五」是指在管理軟體、大數據分析、雲服務、區塊鏈服務、人工智慧等五個方面,建立起完整的人力資源生態圈,實現對人才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產學研相結合方面,公司與國家工信部、四川省委黨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中科曙光(603019)、四方偉業、永洪科技、國信安等機構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計劃3年內轉板科創板
「用資本槓桿撬動未來!」翟永明稱,「在北京讀書期間,有位老師告訴我,在中國過去的三十年做企業獲得成功靠的主要是膽量,而今後做企業光靠膽量不行了,一定要創新,要懂得資本化運作。」
「正是因為我相信了這位老師的話,公司才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了今天。」翟永明回憶說,2015年4月23日,公司股票在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掛牌;2015年8月31日,公司完成了股份制改造;2016年3月22日,公司正式在新三板掛牌上市。
對於掛牌三年多來的收穫,翟永明進行了如下總結:一是獲得了一千多萬元的融資;二是公司研發人員由原來的11人增加到40人,2018年研發投入增加到600萬元,公司產品已升級到3.0版;三是公司運行更加規範。
不過,在翟永明看來,更為重要的是,公司團隊對資本市場的運行規則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對資本市場的理解更加深刻。在投資理念、經營思維、管理手段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創新。
「公司作為輕資產類型企業,最大的資產是人才,人才就是紫極的核心競爭力。」翟永明說,公司已拿出部分股份,對核心骨幹員工實施了股權激勵,將其成長與企業發展緊密聯繫起來,成為命運共同體,不斷提高員工的幸福指數,強化員工的歸屬感。
翟永明表示,公司將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包括引進具有國資背景的戰略投資者,在未來3年內,積極探索並申報在科創板上市,成為登陸科創板的電子政務類首家川企,實現估值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目標。
(責任編輯:董雲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