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做好高校的人才工作,關鍵就是要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濰坊科技學院作為壽光市人民政府舉辦的一所本科高校,在壽光市委、市政府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通過引進、培養、柔性引進與校企人才共享等不同形式,不斷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實現了教師隊伍數量、結構、素質的全面提升。
近年來,學校不斷提高高層次人才待遇,加大科研經費配套,實現待遇留人;深化產教融合,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為高層次人才發展事業、實現價值創造條件和平臺,實現事業留人;為高層次人才做好全方位服務工作,解除高層次人才的後顧之憂,實現感情留人。學校先後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招聘博士89人,出臺政策提高博士教師的待遇,為在職取得博士學位的給予學費補助和崗位津貼,鼓勵近150餘名教師攻讀博士學位。
「2014年春,從中國科學院畢業後,作為高層次人才被引至濰坊科技學院。最初,很多人不理解我的選擇,覺得這裡平臺不夠高。但讓我感動的是,學校不遺餘力的為高層次人才創造研究條件,除了提供一定經費,校領導還親自帶隊與企業對接,為高層次人才服務地方提供便利。我兼任壽光高新企業——山東威能環保電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負責人,為企業研發新產品服務,我真正感受到自己所學的價值。」農學與環境學部科研和社會服務中心主任馮麗娟博士說。短短幾年,因為馮麗娟等高層次人才的加入,濰坊科技學院科研平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工程研究院由小變大,已經有上百家企業入駐,在短短不到五年時間裡獲批建設了兩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環境檢測中心的業務已發展到全省,每年接單3000萬元,馮麗娟所在團隊被省教育廳評為「化工資源清潔利用創新團隊」。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結果中,張德珍博士、閆洋洋博士主持的兩個項目獲準立項。設施農業團隊李美芹、李金堂等28名博士,制定省農業領域地方標準4項,研發的15個蔬菜新品種在農業農村部登記。同時,以教務處處長張志軍、士官學院院長邱俊傑等為代表的32名在職取得博士學位的教師已成為學校教學科研管理骨幹。農蔬區塊鏈實驗室主任任曉軍、通識學院院長劉傑、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王平、建築與藝術學院院長王騰、智能製造學院院長王瑞春、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臧玉梅等六位博士於今年走上中層正職工作崗位。「非常感激學校給我們了這次讀博提升的機會,擔任農蔬區塊鏈實驗室主任,自己也有了更大的發揮平臺,趁著人還未老,理想猶在,做出成績,不負自己,回報學校。」2010年任曉軍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到濰坊科技學院工作,受惠於學校政策,2013年9月份便赴韓國東西大學讀博,2016年畢業後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返回學校工作。2020年8月,通過競聘上崗,擔任學院區塊鏈實驗室主任。
學校重視人才,人才成就學校。學校組建了以泰山學者李興盛、泰山產業領軍人才於廣威、國家A類博士孫小桉等高層次人才為學術帶頭人的專家博士團隊,形成了「教室—實驗室—基地—農田—市場」多位一體驅動式實踐教學與成果轉化體系;以濰科種業為依託,「育—繁—推」一體化種業平臺;以學府蔬菜為載體,「轉—產—銷」綜合發展平臺,打造設施農業特色學科,服務壽光乃至全國的蔬菜產業發展。圍繞新工科、新文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引進90多名高層次人才或博士團隊,調整原有學科建制,整合滷水資源綜合利用等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154個實驗實訓室和市級工程研究中心,發揮校內建設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臺——壽光市軟體園功能,積極與中科院、東軟、華為等合作,打造了海洋化工和智能製造兩大特色學科,服務於鄉村振興戰略和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以人文社科研究為內生動力,引進博導張友祥等一批專家學者,加強新型智庫建設,「壽光模式」研究成果在《改革內參》發表,為提升新時代「壽光模式」內涵提供支持。學生在全國、山東省「網際網路+」「挑戰杯」創新大賽、機電產品創新設計競賽、機器人大賽等專業比賽中獲特等獎、一等獎200餘項,在世界機器人大賽中獲一等獎2項。2020年考研錄取率創新高達到36.5%,連續九年超過30%,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作為一所縣辦大學,學校的辦學實踐得到學生、家長、社會的廣泛認可,學校連續三年被評為山東最佳社會聲譽高校。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展望「十四五」,濰坊科技學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人才強校戰略,努力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全力推進應用型特色高校建設,努力建設師生幸福、家長滿意、社會尊重的大學。(孫克偉 姚化偉 董玉臻)
(責編:邢曼華、劉穎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