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科技學院:實施人才強校戰略 建設應用型特色高校

2021-01-09 人民網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做好高校的人才工作,關鍵就是要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濰坊科技學院作為壽光市人民政府舉辦的一所本科高校,在壽光市委、市政府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通過引進、培養、柔性引進與校企人才共享等不同形式,不斷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實現了教師隊伍數量、結構、素質的全面提升。

近年來,學校不斷提高高層次人才待遇,加大科研經費配套,實現待遇留人;深化產教融合,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為高層次人才發展事業、實現價值創造條件和平臺,實現事業留人;為高層次人才做好全方位服務工作,解除高層次人才的後顧之憂,實現感情留人。學校先後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招聘博士89人,出臺政策提高博士教師的待遇,為在職取得博士學位的給予學費補助和崗位津貼,鼓勵近150餘名教師攻讀博士學位。

「2014年春,從中國科學院畢業後,作為高層次人才被引至濰坊科技學院。最初,很多人不理解我的選擇,覺得這裡平臺不夠高。但讓我感動的是,學校不遺餘力的為高層次人才創造研究條件,除了提供一定經費,校領導還親自帶隊與企業對接,為高層次人才服務地方提供便利。我兼任壽光高新企業——山東威能環保電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負責人,為企業研發新產品服務,我真正感受到自己所學的價值。」農學與環境學部科研和社會服務中心主任馮麗娟博士說。短短幾年,因為馮麗娟等高層次人才的加入,濰坊科技學院科研平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工程研究院由小變大,已經有上百家企業入駐,在短短不到五年時間裡獲批建設了兩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環境檢測中心的業務已發展到全省,每年接單3000萬元,馮麗娟所在團隊被省教育廳評為「化工資源清潔利用創新團隊」。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結果中,張德珍博士、閆洋洋博士主持的兩個項目獲準立項。設施農業團隊李美芹、李金堂等28名博士,制定省農業領域地方標準4項,研發的15個蔬菜新品種在農業農村部登記。同時,以教務處處長張志軍、士官學院院長邱俊傑等為代表的32名在職取得博士學位的教師已成為學校教學科研管理骨幹。農蔬區塊鏈實驗室主任任曉軍、通識學院院長劉傑、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王平、建築與藝術學院院長王騰、智能製造學院院長王瑞春、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臧玉梅等六位博士於今年走上中層正職工作崗位。「非常感激學校給我們了這次讀博提升的機會,擔任農蔬區塊鏈實驗室主任,自己也有了更大的發揮平臺,趁著人還未老,理想猶在,做出成績,不負自己,回報學校。」2010年任曉軍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到濰坊科技學院工作,受惠於學校政策,2013年9月份便赴韓國東西大學讀博,2016年畢業後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返回學校工作。2020年8月,通過競聘上崗,擔任學院區塊鏈實驗室主任。

學校重視人才,人才成就學校。學校組建了以泰山學者李興盛、泰山產業領軍人才於廣威、國家A類博士孫小桉等高層次人才為學術帶頭人的專家博士團隊,形成了「教室—實驗室—基地—農田—市場」多位一體驅動式實踐教學與成果轉化體系;以濰科種業為依託,「育—繁—推」一體化種業平臺;以學府蔬菜為載體,「轉—產—銷」綜合發展平臺,打造設施農業特色學科,服務壽光乃至全國的蔬菜產業發展。圍繞新工科、新文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引進90多名高層次人才或博士團隊,調整原有學科建制,整合滷水資源綜合利用等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154個實驗實訓室和市級工程研究中心,發揮校內建設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臺——壽光市軟體園功能,積極與中科院、東軟、華為等合作,打造了海洋化工和智能製造兩大特色學科,服務於鄉村振興戰略和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以人文社科研究為內生動力,引進博導張友祥等一批專家學者,加強新型智庫建設,「壽光模式」研究成果在《改革內參》發表,為提升新時代「壽光模式」內涵提供支持。學生在全國、山東省「網際網路+」「挑戰杯」創新大賽、機電產品創新設計競賽、機器人大賽等專業比賽中獲特等獎、一等獎200餘項,在世界機器人大賽中獲一等獎2項。2020年考研錄取率創新高達到36.5%,連續九年超過30%,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作為一所縣辦大學,學校的辦學實踐得到學生、家長、社會的廣泛認可,學校連續三年被評為山東最佳社會聲譽高校。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展望「十四五」,濰坊科技學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人才強校戰略,努力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全力推進應用型特色高校建設,努力建設師生幸福、家長滿意、社會尊重的大學。(孫克偉 姚化偉 董玉臻)

(責編:邢曼華、劉穎婕)

相關焦點

  • 濰坊科技學院:競聘上崗 六位博士走上中層正職工作崗位
    濰坊科技學院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獲批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培育)建設單位之後,進入內涵發展、特色提升的關鍵時期,亟需整合學校資源,加強學科專業建設,打造本科教育特色品牌。通過整合,優化學科專業設置,補齊在本科學科建設、科學研究、「雙高」師資等方面的短板,打造本科教育特色品牌,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合格人才。做活分院,增強辦學能力。
  • 南寧數字科技學院開工建設 吉利支持廣西培養產業人才
    12月20日,正在推進的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轉設項目——南寧數字科技學院(籌)正式開工建設,計劃於2021年9月正式開學。這是吉利控股集團創辦的第十所學校。為積極響應教育部好中快進推動獨立學院轉設。培養應用研究型人才致力於建成「中國民辦高校新標杆」近年來,廣西落實「三大定位」新使命,以大開放引領大發展。廣西地處中國-東協自貿區的中心位置,是面向東協的國際大通道。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籤訂,廣西開放優勢和戰略地位更加凸顯。
  • 強師資,創特色!浦東28所初中「強校工程「實驗校「成績單來啦
    18所市級強校工程實驗校的校長中有3名為特級校長。教師平均年齡偏大,是很多實驗校面臨的現實難題。浦東新區對實驗校教師招聘給予傾斜,遴選一批樂教適教善教的優秀人才充實實驗校的師資隊伍。在去年市級「強校工程」實驗校新招錄的29名教師中,碩士研究生11人, 985及211高校畢業生6人;今年,通過公開招聘、區內硬性流動,浦東又為市級「強校工程」實驗校招錄配備教師26人,其中碩士9人,雙一流建設高校畢業5人。兩年來,實驗校隊伍建設在以上有力措施支持下有了明顯提升。
  • 河南25所高校籤約 共建鯤鵬產業學院
    記者昨日從省教育廳獲悉,河南省自2019年12月啟動實施河南省鯤鵬產業學院建設工作以來,目前已有25所高校籤約共建鯤鵬產業學院。去年5月,省教育廳發布《關於推進鯤鵬產業學院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三年左右的建設期,在省內建成一批不同層次、特色鮮明、優勢突出、服務能力強的鯤鵬產業學院。按照規劃,2020—2022年面向全省高校校企共建20所左右的鯤鵬產業學院。
  • 瀋陽城市學院校訓走紅 「我行,我能」開創一流應用型大學
    瀋陽城市學院校訓走紅 「我行,我能」開創一流應用型大學 http://www.huaue.com  2015年6月19日  來源:瀋陽晚報   瀋陽城市學院董事局主席徐偉浩教授在歡送
  • 武職成立信創學院,培養信創產業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從今年9月開始,武職計算機技術與軟體工程學院率先在計算機網絡技術、軟體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建築智能化等專業方向與湖北長城計算機、武漢達夢資料庫、武漢藍星科技、天津麒麟、山東中創軟體、奇安信科技、北京金山、天津飛騰、武漢龍芯、北京鴻騰智能、湖北興華教投等企業開展專業共建,實施「中國芯、中國造」人才的定製化培養。
  • 硬核高校:擁有5個國防特色學科
    2016年,學校獲批"十三五"期間"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遼寧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躋身於全國25所省局共建國防特色院校之列。教學實力:長期探索中形成國防辦學特色瀋陽理工大學始終以服務國防工業和地方區域經濟建設為己任,立足於武器類專業,逐漸形成國防特色的學科體系,樹立了國防辦學特色理念,以兵工行業為依託開展校企合作,與俄羅斯的科學技術合作強化國防特色與核心競爭力,長期的實踐探索形成國防辦學特色,是兵工精神在不同時期學校建設中的重塑與發展。
  • 高校分類體系構建的依據、框架與應用
    轉型發展不僅是理論概念,更是行動實踐,是基於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要求而作出的戰略選擇。高校轉型發展需要在依據大學分類審視及調整自身辦學定位的前提下進行,必須通過政府加強分類指導與學校準確定位相結合,而構建具有資源配置功能的高校分類體系則是政府實施分類發展政策、引導高校實現轉型發展的關鍵和前提。
  • 創辦十所高校,吉利辦教育的目標願景愈加清晰顯著
    12月20日,在廣西南寧市,一所新的民辦高校——南寧數字科技學院(籌)迎來奠基開工儀式。這是吉利控股集團與廣西自治區政府於今年6月達成戰略合作後,在東協門戶南寧正在推進的首個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項目。它由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轉設而來,並進行了全新擴建。明年9月,新校園將正式迎來第一批師生。據介紹,南寧數字科技學院是吉利創辦的第十所高校。
  • 普洱學院:加強內涵建設 建成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大學
    滇西南基礎教育師資培養的重要基地、寮國留學生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普洱學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地方、國際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可圈可點。其辦學特色、教學成果等,多次被國家級、省級、市級媒體爭相報導。
  • 湖北特色高職院校:高職榜樣 邁向高質量發展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培養「人見人愛、不可替代」的一流人才2018年,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堅持立德樹人,聚焦質量,改革創新,持續提升「社會貢獻力」:學校獲全國職業院校「實習管理50強」,入選2017年全國高職院校「服務貢獻50強」「國際影響力50強」「教學資源50強」全部三個50強榜單;獲世界職教院校聯盟卓越獎,獲評「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經驗高校」,再次當選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主席團單位
  • 首個信創學院落戶武職 推動智慧社會建設
    湖北日報訊(記者龔雪、通訊員陳峰、董豆豆)8月28日下午,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舉行信創學院揭牌儀式,新成立的信創學院,將推動我省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這是我省高校首個校企深度合作的信創學院。領導、企業代表為武漢職業技術學院信創學院揭牌。
  • 天津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天津市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四個面向」,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以提升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策源能力為主線,著力強化創新源頭供給,促進成果轉移轉化,提升企業主體地位,引育創新人才隊伍,深化開放協同和體制創新,營造一流創新生態,支撐引領本市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一基地三區」定位、打造京津冀自主創新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主要策源地提供有力支撐。
  • 大同區「三合一體」模式推動區校合作「十大基地」建設
    大同區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省委、市委關於推進區校合作開展「十大基地」建設的要求和部署,始終保持積極態度,充分依託資源優勢,深度謀劃合作領域,通過「三合一體」模式,全力推動區校合作「十大基地」建設。
  • 市科技局黨委書記、局長許洪斌:堅持「四個面向」戰略方向 建設...
    圍繞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謀劃未來科技的新領域、新方向,強化基礎研究的引領作用,爭取更多的國家隊布局落地,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科學裝置,謀劃建設國家實驗室及其基地,力爭在智能汽車、集成電路、矽基光電子、功率半導體、先進感知、生物醫藥等領域創建高水平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國家應用數學中心、超算中心等前沿交叉研究平臺。
  • 「科技文化建設」研究專項列入浙江省哲學社會...
    日前,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公布2020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對策研究類(部門合作專項)立項名單,「科技文化建設」研究專項名列其中,一共有6個課題正式立項,其中省級重點課題2項,佔據該專項重點課題的2/3。
  • 2021年成人高考濟南大學的應用心理學專業怎麼樣?
    濟南大學是山東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綜合性大學,是山東省重點建設大學、首批山東省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山東省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應急管理學院建設首批試點學校,入選國家「111計劃」、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為「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理事單位。
  • 武漢首家鯤鵬產業學院落戶武漢城市職業學院
    湖北日報訊(記者張歆、通訊員孫永霞)9月18日,武漢長江鯤鵬生態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與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正式籤約,雙方將共建鯤鵬產業學院,這也是武漢首家鯤鵬產業學院。記者了解到,今年4月30日,武漢市政府與華為公司籤訂「聯合打造鯤鵬生態、發展鯤鵬計算產業」的戰略合作協議,長江鯤鵬生態創新中心同日揭牌。華為鯤鵬計算產業是基於鯤鵬處理器構建的全棧IT基礎設施及行業應用及服務,包括PC、伺服器、存儲、作業系統、中間件、虛擬化、資料庫、雲服務、行業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