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宮廷畫師李挺梁的傳人王竹坪臨摹的郎世寧《八駿圖》
■張鵬
近日,故宮推出的塗色畫冊《皇帝的花園》受到熱捧,這是故宮為了紀念宮廷畫師郎世寧來華300周年而作。郎世寧於1715年來到北京,後就被康熙任命為宮廷畫師,並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將西方油畫與中國山水畫融為一體,奠定了清代宮廷畫的藝術風格,隨著清亡,末代皇帝溥儀離開紫禁城,宮廷畫師以及宮廷畫的技法也隨之流落民間。日前本報記者採訪到了清代最後一位宮廷畫師李挺梁的第四代傳人王偉,他向我們講述了李挺梁的宮廷往事,以及宮廷畫流落民間後的傳承。
王偉在作畫
最後的宮廷畫師李挺梁和他的傳人
1924年11月,已經退位的溥儀被迫離開紫禁城,和他一起出宮的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十名宮女、太監和隨從,這其中有一名70多歲的老人。他一路走一路回望高高的宮牆,目光悲涼,這是他呆了大半輩子的地方,他不知道離開了皇宮,自己的一身技藝還有何用。
這位老人就是清朝最後一代宮廷畫師李挺梁。後來他無數次和孩子們說起這錐心刺骨的一天,從這一天起,傳承了數百年、獨樹一幟的宮廷畫技藝就此流落到了民間。
80多年後,我有幸從宮廷畫師後人的口中,聽到了最後一代宮廷畫師的故事。清末國運衰微,郎世寧那一代畫師的輝煌早已經成為過往,他們在紫禁城中幾十年如一日用畫筆營造出盛世景象。直到走出宮門的那一天,才知道世界早就變了模樣。
宮廷畫師消失了,幸運的是,宮廷畫技藝經歷時代變遷,險遭沒頂之災,最終流傳了下來。
在幽靜的蓮石湖邊,王偉有一間小小的畫室,畫室的牆上貼滿了宣紙,上面是怒放的牡丹。他在這裡潛心作畫,正在準備個人畫展。
王偉是宮廷繪畫技藝的第四代傳人,宮廷畫師李挺梁是他的姑老祖,也就是他爺爺的姑父。「我爺爺王竹坪從小跟著他姑父學畫,是他的書童,每天和他一起進宮伺候,所以盡得姑父的真傳。爺爺把這個技藝傳給了我的叔叔和姑姑,我是從小跟著爺爺學的,如今我的孩子也在學,已經傳到第五代,宮廷畫技藝會一直在我們這個家族傳承下去。」
關於這位姑老祖李挺梁的故事,王偉都是從爺爺口中聽來的,可惜的是並沒有照片或者畫像留下來,他甚至不知這位前輩長什麼樣,關於他的史料也很少,他的一生濃縮成《中國美術家大辭典》中的兩行字:「李挺梁,字雲軒,清代畫家,京師人,擅長指頭畫。」
指頭畫據說是李挺梁的獨門絕技,用手指蘸上墨水顏料作畫,這並非宮廷畫技法,應是他閒暇時自娛自樂的玩意兒。王偉保留的李挺梁僅存於世的一張畫就是指頭畫,很小的一幅,畫在一個類似錢夾的袋子上,百年舊物,帶著斑斑汙漬和歲月的痕跡。
「聽爺爺說這個東西是放奏摺用的,有時候姑老祖向皇上匯報事情,就把寫好的摺子放在這裡面帶進宮去。」這是一幅畫得很隨意的靜物,題寫著「事事平安富貴吉祥」,是老百姓最普遍的願望,落款為「硯華史李芸軒偶作」。李芸軒就是李挺梁。
「硯華史是他當時的官職,為五品官。聽爺爺說,這位姑老祖少年便才藝超群,1873年丁丑科進士入宮,才21歲就成為宮廷畫師,一度掌管如意館,歷經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在宮裡服務皇家51年。有一段時間他頗得慈禧太后賞識,在頤和園住了不短的時間。」1970年,王偉曾在頤和園佛香閣樓梯西側轉彎的平臺上發現一幅《花卉五福圖》落款正是李芸軒的名字,應為姑老祖的作品,在乾清宮內室的東牆上王偉也曾見過他的作品。
末代宮廷畫師李挺梁僅存於世的作品:指頭畫,即用手指頭畫的畫。
宮廷畫師
獨特的傳統
宮廷畫作為一個獨特的畫派在中國已經出現近千年。相傳五代時期黃筌供奉西蜀的翰林圖畫院,為御苑中的奇花珍禽、名木怪石作寫生,作品富麗堂皇,反映了宮廷的審美趣味,被稱為「黃家富貴」,為宮廷花鳥畫奠定了基礎。北宋末,徽宗畫院的花鳥畫達到極盛。他為了提高書畫的地位,破天荒地把書畫列入國家科舉制,定期出題取仕,從全國招收優秀學生。
在康熙年間,宮廷繪畫呈勃興之勢,至乾隆朝達到鼎盛。內廷設有專門管理宮廷畫家的機構,如康熙時的「造辦處」,雍正時的「畫作」,乾隆時的「如意館」、「畫院處」。
李挺梁在宮中供職的地方便是「如意館」,屬於皇室的服務性機構。匯集了全國各地的繪畫大師、書法家以及瓷器大師,義大利畫家郎世寧就曾在如意館裡畫畫,他也是如意館裡最著名的一位畫師。據王偉的爺爺王竹坪回憶,當年宮廷畫師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給皇帝、皇后、太后等皇室成員畫肖像,李挺梁先後為慈禧太后、載淳(同治帝)、載湉(光緒帝)、溥儀畫過像。
王竹坪10歲拜姑父為師,被收為義子,作為書童常跟隨師父進出宮禁,對如意館的情況也略知一二。據他說,宮廷用的畫紙極為講究,平時作畫用的紙有冰雪宣、蟬衣宣、夾江宣、貢宣、雲母宣等,但是給皇上畫像用的是一種純金打造的極薄的金箔。墨是特製的,研磨之後會散發出濃香,含有名貴的藥材。李挺梁曾拿回家一塊帶雲龍紋的墨,家中小孩鼻子出血,研磨一點喝下馬上就好,這也成了一個偏方。
宮廷畫師有一個傳統,就是對顏料極為考究,通常會自己製作,用的是純天然的植物和礦物。然而,誰也想不到竟為一樁家庭悲劇埋下伏筆。中國畫顏料的藤黃有毒,王偉的爺爺王竹坪在家中製作顏料,大女兒誤食了藤黃中毒身亡,令全家悲痛不已。
離宮前
畫師們用相機拍下故宮名畫
在王偉的手中,還珍藏著一件李挺梁的遺物:一個硬皮的冊子,上面寫著《名畫集錦·雲軒珍藏》,「這其實是宮廷畫師們自己製作的一個日曆,當年宮中有洋人進貢的照相機,如意館的畫師偶爾可以用用,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以後,姑老祖大約也感覺在皇宮的時日無多,便和幾位畫師一起用相機把故宮珍藏的一些名畫拍攝下來,拍了幾百幅。出宮以後,他們把這些照片影印下來,選了360幅,做了這樣一個日曆。」
這是一個真正的「限量版」日曆,一共只印了8件,幾位宮廷畫師各自珍藏。經歷了幾十年的戰爭和劫難後,如今這些名畫真品有的不知所終,有的流失海外,他們的影像在這本發黃掛曆中,依然是一幅歲月靜好的模樣。
命運坎坷的不僅僅是這些名畫,還有畫師們和宮廷畫的技藝。1924年,最後的幾位宮廷畫師隨溥儀出宮,他們永遠「失業」了。李挺梁拿朝廷俸祿,一生積蓄頗豐,可是唯一的兒子卻因為染上了鴉片癮,幾乎敗光了所有家產,晚年只好賣畫為生。
「1933年,為了養家我爺爺王竹坪和二爺王松坪在琉璃廠緊鄰榮寶齋西側,開了一家清妙齋,以繪畫和賣畫為生。那時候社會動蕩,不少畫家生活落魄,把畫拿到這裡賣,爺爺也儘量周濟他們,無論誰家沒有嚼裹兒了,爺爺都會慷慨解囊,不求回報。」
因為李挺梁宮廷畫師的名頭不少人聽說過,大家戲稱他為「四朝遺老」,所以畫店一度生意不錯,匯集了不少畫家名流。王偉曾聽爺爺說起一件趣事,當年張伯駒也是畫店的常客,他傾盡家財收藏名畫文物,一次看中一件寶貝卻囊中羞澀,跑到畫店裡借了200塊錢才買下了這幅畫,張伯駒的夫人潘素也曾到店裡和王竹坪切磋過工筆花鳥畫的技法。
解放初王竹坪在進行繪畫創作
特殊時期悄悄傳習宮廷畫技藝
1943年,李挺梁以91歲高齡去世,最後一代宮廷畫師離去了,然而關於宮廷畫的故事還沒有結束。
「解放以後,清妙齋公私合營歸了國家,我爺爺王竹坪也成了上班族,在北京市公共衛生局負責畫衛生宣傳畫,這也算是把過去服務於封建統治階級的手藝用於服務社會大眾了。」王偉記得,爺爺當時工作很認真,畫了不少貼在街頭的宣傳畫,例如積極打蒼蠅滅蚊子除四害等等,「即使宣傳畫也能看出宮廷畫那種工筆重彩的風格,設色很講究。」
1958年,王竹坪來到中央工藝美術學校做教師,教授工筆重彩花卉,在這裡他度過了快樂的10年,因為終於可以把技藝傳給更多的人。他的學生中有田雨霖、賀伯英、張同祿等,他們都是新中國的工藝美術大師。他的女兒女婿王玉文和趙華是宮廷畫的家族傳承人,如今也是高級工藝美術師,製作的彩繪磁碟和鼻煙壺等工藝品多次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貴賓。
然而,一場浩劫的到來,卻使宮廷畫技藝幾乎遭遇滅頂之災。「當初姑老祖和爺爺珍藏了一些古畫,為了避禍,爺爺忍痛把畫的落款裁掉,後來終於還是遺失了,家中一些古董盡數被砸被毀。」這種曾經服務於宮廷的繪畫顯然屬於四舊,於是技藝只能在家人中間悄悄傳習。
所幸家族中有不少人愛畫,王偉更是跟隨爺爺學畫,「我們家當時一共6個孩子跟著爺爺學畫,每天3篇小字,5篇大字,一張畫,這是功課,不作完不能吃飯,要求極其嚴格。」多年的艱苦訓練,王偉對這項技藝越來越痴迷,他工作之餘所有的時間幾乎都用來研習畫藝。
如今,王偉正在為家傳的宮廷繪畫技藝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他認為宮廷繪畫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它具有和其他繪畫不同的藝術韻味與精神內涵,它是韻味與力量的統一,並非僅僅是通過指掌的運動就可以完成的,它包括:心、眼、法,筆、墨、色的運用。」
王偉告訴我,宮廷畫法中有一個特殊技藝,叫做「三礬九染」,為了使畫面顏色薄而均勻,層次豐富,要一遍一遍地暈染,幹了再染,至少染9次,甚至更多。「利用時間的推移,意志的磨練最終達到宮廷畫派完美的效果。」
這種精神也許正是宮廷畫得以傳承至今的原因,飽經磨難,歷久彌香。 張鵬
郎世寧的八駿圖
補白
郎世寧:最著名的洋畫師
在清代宮廷畫師中,最著名的要數郎世寧。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郎世寧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隨即入宮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他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歷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
郎世寧於1715年7月到達中國,11月獲康熙皇帝召見。當時康熙已經61歲,但非常喜歡藝術與科學,對郎世寧甚為禮遇。沒多久,康熙任命郎世寧為宮廷畫師,不再讓他傳教。郎世寧每日清晨從東華門附近的寓所步行進宮繪畫,除此之外,他還修習漢文與滿文。
郎世寧向康熙展示了歐洲明暗畫法的魅力,康熙帝非常喜歡這位博學的洋人。康熙去世後,郎世寧繼續在宮裡擔任畫師,後來郎世寧根據雍正的旨意,向中國的宮廷畫家斑達裡沙、孫威鳳等人傳授歐洲油畫技藝。從此,油畫開始在宮廷內流行。
雍正時期,開始大規模地擴建圓明園,這為郎世寧提供了發揮其才能的機會。他長時間居住在這座東方名園內,畫了許多裝飾殿堂的作品。其中既有歐洲風格的油畫,還有在平面上表現縱深立體效果的歐洲焦點透視畫。
雍正之後,乾隆繼位。乾隆皇帝雅好書畫詩文,在位期間重視宮廷繪畫的發展,所以從康熙時就入宮的畫家郎世寧仍然得到重用。乾隆登基時年24歲,每日必去畫室看郎世寧作畫。一次,乾隆皇帝還讓他描繪皇帝及11名妃嬪在一起的場景,題為:「心寫治平」。乾隆僅在該畫完工、七十大壽以及讓位時看過此畫。平時則將此畫密封於盒內,並下令,有誰竊視此畫,必凌遲。
郎世寧於1766年去世,年78歲,喪禮備極哀榮。乾隆為郎世寧親撰墓志銘,將其安葬在西方傳教士公墓(今車公莊北京行政學院院內)。
郎世寧死後被賜予侍郎之銜,在《清史稿》裡這樣評價它:「郎世寧,西洋人。康熙中入值,高宗(乾隆)尤賞異。凡名馬,珍禽,異草。輒命圖之,無不栩栩如生。設色奇麗,非秉貞等所及。」
繆素筠:為慈禧代筆的女畫師
慈禧太后為拉攏一些親近大臣,常恩賜一些書畫作品,在其字畫上均蓋有「慈禧太后御筆之寶」璽印。其實,這些作品全都出自她的「代筆人」——清末宮廷畫師、才女繆素筠之手。《綺情樓雜記·女畫家繆太太》記載,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忽怡情翰墨,學繪花卉,又作擘窠大字,常書福壽等字以賜大臣,但其畫技不佳,故召繆嘉蕙進宮,代其作畫。」
繆素筠(1841—1918),名嘉蕙,出身於雲南昆明的一戶書香門第,少女時代便擅長書法、繪畫。光緒十五年(1889年),慈禧降旨各省監撫,通令薦舉民間精於翰墨、繪畫的婦女,進宮為其「伴閒」。繆素筠被舉薦,通過省衙「褒稟」後,很快被應召赴京。經過「面試」,被慈禧認可,封為「御廷女官」。慈禧常命繆素筠代畫花鳥魚蟲條屏及山水、人物扇面,賞賜給寵臣親宦。
後來,繆素筠為慈禧太后代筆的事成為「公開的秘密」。齊白石在《白石老人自述》中寫到,1903年他在西安結識陝西布政使樊增祥,「他正月也要進京,慈禧太后喜歡繪畫,宮內有位雲南籍的寡婦繆素筠,給太后代筆,吃的是六品俸,他可以在太后面前舉薦我,也許能弄個六七品的官銜。」齊白石婉拒。
因為繆素筠的特殊身份,她對自己那段時間的作品有自己的認識:「潑墨雖多,盡為落套俗題。默默向世,無人評點異議。」但是,繆素筠居於深宮,見識到歷代名家高手的頗多藏品,受益匪淺。如今,繆素筠的作品也是收藏界關注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