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一塊塊畫像磚是古人生活的「照片」,定格了古人衣食住行、生產勞作的畫面,那一幅幅敦煌壁畫就堪稱是古人生活的「連環畫」,串起來就是一個以佛經為依據的故事。
作為敦煌石窟藝術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壁畫反映了各個時期的佛教文化、社會生活、神話傳說和開鑿歷史等方方面面,完整地呈現了敦煌文化發展脈絡。
12月27日,濃鬱的古風夾雜著華麗的色彩撲面而來,敦煌藝術大展就在萬眾期待之中驚豔亮相,強勢霸屏大家的朋友圈。如果最近幾天「言不提敦煌」,你簡直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成都人。
對於普通觀眾而言,這場關於文化、藝術的饕餮盛宴,不聽講解簡直摸不著頭腦。一走進展廳,都不曉得從哪兒落腳。此時此刻,你不妨躲過臥佛前擁擠的人潮,來成都博物院負一樓欣賞幾幅「文物級」的臨摹壁畫。看不懂也不要緊,你只消把眼前的巨幅作品當做一本動漫或者連環畫,說不定會有意外驚喜。
你可知道1980年代風靡一時的動畫片《九色鹿》,就取材於敦煌壁畫《九色鹿本生故事》。榆林第3窟的《普賢變》中,不僅有峨眉山的迤邐風光,竟然還有唐僧、孫悟空、白龍馬的身影?你以為十二星座是西方文化的專屬,沒想到莫高窟第61窟的《熾盛光佛》中居然有黃道十二宮懸浮虛空……不可一語道盡。
日前,記者採訪了敦煌研究院專職講解員翟鵬,請他講述敦煌壁畫中那些隱藏的故事。
九色鹿:
敦煌最早的連環故事畫
對不少80後而言,對敦煌的印象來自一部叫做《九色鹿》的動畫片。這部曾經伴隨著幾代人成長的經典之作,來源於敦煌一幅《鹿王本生故事》壁畫。這是敦煌最早的橫條連環故事畫,曾經獲贊是「莫高窟最完美的連環畫式本生故事」。
這幅壁畫,講述了九色鹿王用愛喚醒愛的故事:它救起了一個失足溺水者,卻被這個人出賣,惹來國王追捕。乍一聽有點類似於當下「扶老人」的社會新聞。
具體是這樣的:古印度恆河邊,有一隻美麗的鹿王,鹿角白如雪,身上的毛色有九種不同的顏色,它只要站著不動就能看到身體閃著七彩光,美得動人心魄。一天,九色鹿奮力救起一個失足溺水者。當溺水者感恩戴德,表示要當牛做馬報答它的恩德時,九色鹿只是懇求他保守見過自己這個秘密。溺水者滿口答應,揚長而去。
豪華的宮殿裡,王后夢見了美麗的九色鹿,她一心想用多彩的鹿皮做褥子,用鹿角做打拂柄。禁不住愛妻軟磨硬泡,國王昭告天下尋找九色鹿。重賞之下,那個溺水者忘卻了當初的承諾,他向國王報告了九色鹿的秘密,並主動帶路去獵殺九色鹿。九色鹿雖有好友烏鴉的報信,終還是沒有來得及避開。當它見到那個溺水者時,悲憤的眼淚划過眼角。被俘之前,它向國王闡述了前因後果,深受感動的國王下令不許任何人捕捉九色鹿。而那個溺水者因為自食其言遭到報應,他渾身長瘡,滿口腥臭,應了當初的誓言。
明知救人可能暴露行蹤,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如果你是九色鹿王,還會不會毫不猶豫地伸出鹿角去營救?這與當下「扶老人」的困境如出一轍,發人深省。
值得一提的是,這幅壁畫的構圖獨具匠心,打破了一般作畫單向推進敘事的方式,改為從畫面的兩頭開始講故事,而畫面中央是故事高潮和結尾的特殊布局,給人留下回味和想像的空間。
普賢變:
最早的唐僧取經畫
1986版的電視劇《西遊記》,幾乎是暑假的標配。其實在榆林第3窟的西壁,有一幅叫做《普賢變》的壁畫。
壁畫之中,普賢菩薩乘著大象,舒展右腿半跏趺坐在蓮座上,冠帶、披帛、瓔珞隨風飄揚。他手拿經書,俯視蒼生,臉上寫滿了慈悲的表情。還有菩薩、天王、羅漢和天人,眾星拱月般地環繞著他,乘雲浮遊於大海之上。
如果仔細查看這幅氣勢磅礴的畫卷,你會發現畫面上方的仙山瓊閣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崇山峻岭之間,瀑布飛流直下,各個山頭之間的亭臺樓閣一目了然——這不就是四川峨眉山的風光嘛。
在畫面的左側有一個熟悉的情景,白馬、猴頭、僧人。這不是《西遊記》嗎?僧人頭頂著一圈耀眼的佛光,白馬背負著蓮花座和佛經。由此推測,這是玄奘取經成佛歸來的場景。不同於玄奘法師雙手合十、彎腰作揖的嚴肅,他身後毛臉雷公嘴的猴子仰著腦袋,有些野性未泯、玩世不恭的表情。
敦煌研究院專職講解員翟鵬介紹,早在唐、宋時期,就有民間藝人在宣講、演義唐僧取經的故事。如宋代就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女真人統治下的金國也有唐僧取經劇目《唐三藏》,元代有吳昌齡編寫的《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元末明初又有楊訥編寫的雜劇《西遊記》。明代吳承恩更是在上述傳說、平話、雜劇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百回的章回體小說《西遊記》,突出了玄奘及其假想弟子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和白龍馬一路降妖伏魔的神話故事。
除了劇本、小說,唐代就曾有過關於西遊記的繪畫作品,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的著作就明確記載: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歐陽修與友人同遊揚州壽寧寺,看到該寺經藏院的一面牆壁上有五代時繪的玄奘取經畫,精美堪稱「絕筆」,只可惜後來畫與寺都已毀掉無存。
值得一提的是,敦煌壁畫有6處與玄奘取經相關的場景,以這一幅最為清晰,而且比吳承恩的《西遊記》早了整整300多年呢。
五百歲出嫁圖:
剩女的擋箭牌?
眾所周知,敦煌4.5萬平方米壁畫堪稱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更被學術界公認為是「國畫版的半個中國美術史」,也是古人生活的連環畫,唐朝人如何穿衣打扮、吐蕃族女子如何舉行婚禮,還有婦女推的嬰兒車、小孩穿的背帶褲,都能從壁畫上一探究竟,並且與史書形成鮮明對照。
開鑿於盛唐的第445窟北壁的彌勒經變圖,其中勾勒了一幅古人婚禮的場景,不同於現在的小姑娘二十郎當歲就自稱為「剩女」,在七大姑八大姨的花式催婚中敗下陣來,養成了一顆恨嫁之心。佛經中的女子五百歲才出嫁,婚禮照樣風風光光。如果再遭遇「每逢佳節被相親」,姑娘們不妨扯過這幅壁畫作為擋箭牌——著什麼急呢!
壁畫上的婚禮生動展示了唐代北方地區的婚禮場面和行禮時男拜女揖的習俗:在一個寬大的院子外面,搭建了一個大大的帳篷,一對新人和眾多賓客在裡面把酒言歡,其中一人還在翩翩起舞。其中有個有趣的細節,新人向雙親禮拜時,新郎五體投地跪拜賓客,新娘則欠身行禮,儐相側立於旁。因武則天掌權,唐朝女人地位比較高,實行男拜女不拜的習俗。
可是,為何女子五百歲才出嫁呢?隋唐時期,中國人覺得從印度傳來的「累世修行」有些無望,便開始漸漸流行「淨土思想」。為了吸引更多信眾,此時的佛國極樂世界降低門檻,佛國世界金磚鋪地,樹上生衣,不僅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還由龍王噴雨,夜叉鬼打掃,人的壽命長達八萬四千歲,女人則五百歲出嫁。
熾盛光佛:
壁畫上的十二星座
「山羊水瓶雙魚牡羊座,金牛雙子巨蟹座,獅子處女天秤天蠍射手座,女人的心,千變萬化」,優質偶像王力宏的一曲《星座》,揭示了都市男女的婚戀觀——愛情印證著星座神話。其實在敦煌第61號窟中,古人依據《佛說無比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消災吉祥陀羅尼經》繪製了一幅熾盛光佛的壁畫,其中就有十二星座的圖案。
熾盛光佛即金輪佛頂尊,從佛身毛孔能發射出熾盛光明,主消災避禍。元代對此深信不疑,壁畫中的熾盛光佛,乘坐高輪牛車,車尾巴斜豎兩面龍紋旌旗,右手食指頂金輪,七曜(音:yao)星神四周簇擁,二十八宿列於雲中,黃道十二宮懸浮虛空。
壁畫上的十二星座圖,雖然距今已久,卻依然清晰可辨:南面的獅子座、寶瓶座、人馬座,還有北面牆上的雙魚座、巨蟹座、雙子座。摩羯座會更加不同一點,從羊身魚尾變成了龍首魚身。它們作為佛像的陪襯,隱匿在熾盛光佛和九曜星宮的身側。
你以為星座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其實我國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星座體系,比如周朝初期的《周禮》中已經有二十八宿的部分宿名,戰國曾侯乙墓的墓葬出土了繪有二十八宿圖像的漆箱蓋。
五百強盜成佛:
浪子回頭金不換
在莫高窟第296窟的南壁中層,有一幅《五百強盜成佛》的壁畫,講述了一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滿滿的都是正能量。
根據佛經記載,在古代南印度一個叫憍(音:jiao)薩裡的王國,有五百個強盜佔山為王、開倉奪糧,與官府分庭抗禮、盤踞一方。各級官府雖多次用兵,但終未獲勝。
後來,告急的奏章紛紛飛送到都城,國王波斯匿王選派了精兵強將前去鎮壓,強盜寡不敵眾,戰敗被俘,遭受挖眼的酷刑,並且被放逐到常有野獸出沒的荒郊野外。
虎落平陽被犬欺,強盜悲憤絕望,發出悽慘悲切的呼號。佛祖聽到後心有不忍,於是用神力將香山妙藥吹入五百強盜的眼中,讓其雙眼復明。眾強盜驚疑不定,見佛陀已來到面前,他們無不感激佛陀的慈悲之心,紛紛跪倒在地,聆聽「善惡有報」的教誨。他們個個俯首悔罪,願意皈依佛門,於是佛陀為他們剃度說法。
從此,五百強盜每日跟隨佛陀在山中修行,經過多年的苦修,最終修成五百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