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爸爸媽媽認為事事給孩子「包辦了」就是愛孩子,這是愛,不過是「溺愛」,是過度的愛,無形中會剝奪孩子的獨立自主的習慣,甚至變成當代戀愛中可能會遇到的「媽寶男」。
此處並無惡意或要貶低的意思,只是有些詞彙這麼形容更為貼切一些,並且也能讓大家明白這個過程中的成因。「媽寶男」顧名思義聽媽媽的話,總是認為媽媽是對的,以媽媽為中心的男人。也指那些被媽媽寵壞了的孩子。
無論爸爸媽媽如何做?只要是愛孩子,是沒有錯的,請今後調整一下愛孩子的方式。
避免出現當今社會輿論中的「高智商低能兒」,處理事情、思考問題處處都是高智商,生活中就變成了「低能兒」,連生活自理能力都有所欠缺,要麼僱傭保姆解決個人生活問題,要麼一直讓媽媽解決。
如果有了男女朋友,試問戀愛關係能長久嗎?考慮到孩子未來的婚姻,縱使特別想為了孩子做各種各樣的事情,也請停止為孩子「包辦」的想法和行為。
如何才能避免以上出現的「媽寶男」「高智商低能兒」的情況呢?
1、不要剝奪孩子自立的機會,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孩子從小時候開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超出能力範圍,那么爸爸媽媽可以幫助,隨著孩子長大,要逐步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在成長過程中,多鍛鍊,才不會荒廢了自己的能力。
從日常是穿衣、洗漱、吃飯、睡覺、起床疊被子、打掃房間等這些基本行為開始,一般從3歲開始,這些基本上都能自己完成。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不要打擊孩子,更不要說孩子「笨、傻」等指責言語,不會幫助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行為,讓孩子從心中排斥這些事情。
久而久之,不僅養不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反而越來越叛逆。
2、根據孩子自己的能力,逐步增加鍛鍊內容和增加鍛鍊量
比如孩子在兩歲半時,可以自己吃飯了,那麼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吃飯,可能會把衣服或桌面弄得都是飯菜,不要停止讓孩子嘗試,更不要用消極的話語批評指責孩子。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尤其是想自己嘗試,在保證孩子不被傷害或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孩子嘗試次數越多,成長越快,獨立自主的能力也就越強。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有利於孩子的智力發展、體力鍛鍊,思考能力是在孩子一次次嘗試中增長的,因為有了運動量,孩子的肌肉和肢體協調能力才會有所提高。
總之,孩子擁有獨立自主的行動力時,一定要放手,讓孩子自己來,不僅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有助於智力發展,而且在孩子思考之後,會通過實際行動來證明,有運動量才有助於肌肉生長和肢體協調能力的增長,百利無一害,請放手讓孩子自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