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第75集,王賁率領二十萬秦軍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強攻不下,於是引黃河水灌城,圍困魏軍數月,孤城無援,最終魏王假只能投降。
兵力是否為二十萬不得而知,「數月」按照《史記·魏世家》的說法應是三個月。此外,筆者發現,魏王假的不幸遭遇,其實他叔公信陵君在約40年前早有預言。
約40年前(公元前266年到前257年之間),齊國、楚國攻打魏國,唐雎出使秦國,不辱使命,成功說服秦昭襄王出兵解救魏國。此時魏國的國主是魏王假的祖父魏安釐王,他因此打算親近秦國而攻打韓國,從而拿回以前自己的地盤。
信陵君當即向同父異母的哥哥魏安釐王建言:
1、秦國只貪圖利益,不顧親戚兄弟之情,就像禽獸一樣,這是天下的共識。宣太后是秦昭襄王的母親,最後卻在憂愁中死去;穣侯是他的舅舅,而且對秦國功勞十分巨大,卻被他驅逐;兩個弟弟沒有什麼罪過,卻奪走了他們的封地。他對於親戚況且如此,何況是對待別的國家呢?
2、韓國現在只有一個女子在輔佐幼主,國家內部混亂,外部又有秦國、魏國的強軍,很容易就會滅亡。韓國滅亡後秦國並不會就此罷休,肯定還會出兵徵戰,而強趙和強楚難以攻克,它隨後也只可能攻打魏國了。
3、秦國具體會怎麼滅亡魏國?秦國本來已佔有懷邑、茅邑、刑丘,如在垝津築城逼近河內,河內的共城、汲邑必定危險;秦國如果據有鄭國故地,得到垣雍城,決開熒澤,水淹大梁,大梁必定失陷。(鄭國故地屬於韓國境內)
4、以前合縱沒有成功是因為楚國和魏國相互猜疑,韓國也不可能參加盟約。現在韓國已遭受戰禍三年,秦國要它屈從,它卻送人質到趙國,這是表明要做抗秦的先鋒。如今楚國、趙國軍隊聚集,準備抗秦,魏王應該儘快加入聯軍,挾持韓國的人質來保全韓國,然後再要求它割讓土地,韓國一定會答應,這樣也可以不勞而獲。
在信陵君勸說魏安釐王放棄攻打韓國的時候,他已經預見秦國佔領韓國之後會怎麼攻陷魏國。而歷史也證明了他的軍事眼光,王賁採用的戰術和他所說如出一轍,掘黃河水灌大梁城,一舉攻下魏國。
筆者在嘲笑魏王假不學無術的同時,也在思索:為何魏國大梁城堅守三個月都沒有援軍到來呢?韓國無需多提,此時已被秦國佔領,其他國家我們逐一分析一下。
先說趙國。趙王遷在前三年(公元前228年)已經被王翦率領的大軍俘虜,只剩下公子嘉帶著宗室幾百人逃到代郡自立為代王,向東和燕國互相取暖,又遇上飢年,糧草不足,自顧不暇。
燕國呢?前兩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驅使荊軻刺秦王,搞得嬴政大發脾氣,讓王翦、辛勝攻打燕國,燕國和代國聯合攻打秦軍,在易水西面戰敗,次年王賁攻下薊城,燕王喜將兒子的頭顱獻上,才讓秦軍退兵。後來燕王喜逃到遼東稱王,一時半會兒也無暇他顧。
楚國的柱國項燕這會兒還在和李信蒙武對決,後兩者率領二十萬大軍攻下平輿和寢城,又攻破鄢郢,氣勢囂張,雖然最後被項燕大軍追逐三天三夜擊破,或許有昌平君反叛的因素(此事沒有明證),楚軍也分身乏術,難以顧得上魏國了。
齊國是最有餘力支援的國家,可惜齊相後勝接受秦國賄賂,親近秦國。齊王建門下的賓客也大多接受秦國賄賂,勸齊王去朝拜秦國,而沒有進行打仗的準備,秦國逐一滅亡其他五國,齊國竟然一兵未發。如果當年具有雄心壯志的齊湣王看到子孫這副熊樣,估計能從棺材裡跳出來罵娘。
因此,滅魏實際上十分關鍵,如果魏國不滅,那麼楚魏兩國還可以分散秦國的兵力。魏國一滅亡,楚國立即就要面對秦國的全部火力,這也是為何當初李信只能領二十萬大軍而後來王翦能領六十萬大軍的原因——因為王翦出山時魏國已被他兒子滅了。(先不考慮齊國這個被秦國早已用金錢腐蝕的國家)
事實上,水淹魏國的預測並不是只有信陵君提出,更早的時候,張儀也說過類似的話。
《戰國策·秦策一·張儀說秦王曰》:……拔邯鄲,完河間,引軍而去,西攻修武……然則是舉趙則韓必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以東弱齊、燕,決白馬之口以流魏氏。一舉而三晉亡,從者敗。
張儀當時遊說秦惠王的時候,早已提出:先攻打趙國邯鄲,滅趙國,然後再打韓國,韓國滅亡之後掘破黃河堤口破滅魏國,一舉將三晉攻佔。如今看來,秦王嬴政的策略竟然和當初張儀的說法不謀而合,當真英雄所見略同。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更大的可能,即秦國內部歷代早有一統天下之志,這個軍事部署從秦惠王時期張儀任相邦時就已完成,只是一直在尋找時機,直到秦昭襄王時期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讓趙國元氣大傷,這才有秦王嬴政後來掃滅六國的契機。
魏國的滅亡看似因為王賁的靈光一閃,背後或許是秦國早有預謀的軍事行動。筆者在其中看到的,卻是張儀和信陵君穿越時空的交鋒,而結果是:張儀贏了,信陵君輸了,魏國成了秦國的碭郡,成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墊腳石。
這也是人心所向,秦國此時的國尉尉繚正是魏國大梁人,十二年前早已離開魏國投奔秦國,更早的一批秦相,張儀、範雎、商鞅都是魏國人,哪個不是幫著秦國圖謀天下的?
因此,與其說張儀贏了信陵君,不如說秦國的民心贏了魏國的民心。只是,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為何短短14年就已喪失民心、農民起義頻發呢?這中間經歷了什麼轉變,此問題就留給聰明的讀者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