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賁引水灌城,魏王假無奈投降,背後是張儀信陵君穿越時空的對決

2021-01-20 騰訊網

大秦賦第75集,王賁率領二十萬秦軍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強攻不下,於是引黃河水灌城,圍困魏軍數月,孤城無援,最終魏王假只能投降。

兵力是否為二十萬不得而知,「數月」按照《史記·魏世家》的說法應是三個月。此外,筆者發現,魏王假的不幸遭遇,其實他叔公信陵君在約40年前早有預言

約40年前(公元前266年到前257年之間),齊國、楚國攻打魏國,唐雎出使秦國,不辱使命,成功說服秦昭襄王出兵解救魏國。此時魏國的國主是魏王假的祖父魏安釐王,他因此打算親近秦國而攻打韓國,從而拿回以前自己的地盤。

信陵君當即向同父異母的哥哥魏安釐王建言:

1、秦國只貪圖利益,不顧親戚兄弟之情,就像禽獸一樣,這是天下的共識。宣太后是秦昭襄王的母親,最後卻在憂愁中死去;穣侯是他的舅舅,而且對秦國功勞十分巨大,卻被他驅逐;兩個弟弟沒有什麼罪過,卻奪走了他們的封地。他對於親戚況且如此,何況是對待別的國家呢?

2、韓國現在只有一個女子在輔佐幼主,國家內部混亂,外部又有秦國、魏國的強軍,很容易就會滅亡。韓國滅亡後秦國並不會就此罷休,肯定還會出兵徵戰,而強趙和強楚難以攻克,它隨後也只可能攻打魏國了。

3、秦國具體會怎麼滅亡魏國?秦國本來已佔有懷邑、茅邑、刑丘,如在垝津築城逼近河內,河內的共城、汲邑必定危險;秦國如果據有鄭國故地,得到垣雍城,決開熒澤,水淹大梁,大梁必定失陷。(鄭國故地屬於韓國境內)

4、以前合縱沒有成功是因為楚國和魏國相互猜疑,韓國也不可能參加盟約。現在韓國已遭受戰禍三年,秦國要它屈從,它卻送人質到趙國,這是表明要做抗秦的先鋒。如今楚國、趙國軍隊聚集,準備抗秦,魏王應該儘快加入聯軍,挾持韓國的人質來保全韓國,然後再要求它割讓土地,韓國一定會答應,這樣也可以不勞而獲。

在信陵君勸說魏安釐王放棄攻打韓國的時候,他已經預見秦國佔領韓國之後會怎麼攻陷魏國。而歷史也證明了他的軍事眼光,王賁採用的戰術和他所說如出一轍,掘黃河水灌大梁城,一舉攻下魏國。

筆者在嘲笑魏王假不學無術的同時,也在思索:為何魏國大梁城堅守三個月都沒有援軍到來呢?韓國無需多提,此時已被秦國佔領,其他國家我們逐一分析一下。

先說趙國。趙王遷在前三年(公元前228年)已經被王翦率領的大軍俘虜,只剩下公子嘉帶著宗室幾百人逃到代郡自立為代王,向東和燕國互相取暖,又遇上飢年,糧草不足,自顧不暇。

燕國呢?前兩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驅使荊軻刺秦王,搞得嬴政大發脾氣,讓王翦、辛勝攻打燕國,燕國和代國聯合攻打秦軍,在易水西面戰敗,次年王賁攻下薊城,燕王喜將兒子的頭顱獻上,才讓秦軍退兵。後來燕王喜逃到遼東稱王,一時半會兒也無暇他顧。

楚國的柱國項燕這會兒還在和李信蒙武對決,後兩者率領二十萬大軍攻下平輿和寢城,又攻破鄢郢,氣勢囂張,雖然最後被項燕大軍追逐三天三夜擊破,或許有昌平君反叛的因素(此事沒有明證),楚軍也分身乏術,難以顧得上魏國了。

齊國是最有餘力支援的國家,可惜齊相後勝接受秦國賄賂,親近秦國。齊王建門下的賓客也大多接受秦國賄賂,勸齊王去朝拜秦國,而沒有進行打仗的準備,秦國逐一滅亡其他五國,齊國竟然一兵未發。如果當年具有雄心壯志的齊湣王看到子孫這副熊樣,估計能從棺材裡跳出來罵娘。

因此,滅魏實際上十分關鍵,如果魏國不滅,那麼楚魏兩國還可以分散秦國的兵力。魏國一滅亡,楚國立即就要面對秦國的全部火力,這也是為何當初李信只能領二十萬大軍而後來王翦能領六十萬大軍的原因——因為王翦出山時魏國已被他兒子滅了。(先不考慮齊國這個被秦國早已用金錢腐蝕的國家)

事實上,水淹魏國的預測並不是只有信陵君提出,更早的時候,張儀也說過類似的話。

《戰國策·秦策一·張儀說秦王曰》:……拔邯鄲,完河間,引軍而去,西攻修武……然則是舉趙則韓必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以東弱齊、燕,決白馬之口以流魏氏。一舉而三晉亡,從者敗。

張儀當時遊說秦惠王的時候,早已提出:先攻打趙國邯鄲,滅趙國,然後再打韓國,韓國滅亡之後掘破黃河堤口破滅魏國,一舉將三晉攻佔。如今看來,秦王嬴政的策略竟然和當初張儀的說法不謀而合,當真英雄所見略同。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更大的可能,即秦國內部歷代早有一統天下之志,這個軍事部署從秦惠王時期張儀任相邦時就已完成,只是一直在尋找時機,直到秦昭襄王時期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讓趙國元氣大傷,這才有秦王嬴政後來掃滅六國的契機。

魏國的滅亡看似因為王賁的靈光一閃,背後或許是秦國早有預謀的軍事行動。筆者在其中看到的,卻是張儀和信陵君穿越時空的交鋒,而結果是:張儀贏了,信陵君輸了,魏國成了秦國的碭郡,成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墊腳石。

這也是人心所向,秦國此時的國尉尉繚正是魏國大梁人,十二年前早已離開魏國投奔秦國,更早的一批秦相,張儀、範雎、商鞅都是魏國人,哪個不是幫著秦國圖謀天下的?

因此,與其說張儀贏了信陵君,不如說秦國的民心贏了魏國的民心。只是,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為何短短14年就已喪失民心、農民起義頻發呢?這中間經歷了什麼轉變,此問題就留給聰明的讀者朋友吧。

相關焦點

  • 信陵君:有志難伸的戰國公子
    網上有朋友問:魏國公子信陵君有大功於國家,為何在魏國卻有志難伸,鬱鬱寡歡?其實細究問題本身,答案就已經暗藏其間了。我們不妨拈出問題中的三個關鍵詞:公子、大功、國家,逐一分析,答案自然也就不難明了。一、公子我們先看一下《史記》是如何介紹信陵君出身的: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所謂公子,就是王公(國君)之子,天生貴族,自帶光環。先公在世時,他們是繼承君位的有力候選人;先公不在時,他們又是現任國君的潛在競爭者。他們對國君而言,哪裡是什麼骨肉兄弟,分明就是在背之芒刺!
  • 魏王寵妾為何冒著危險幫信陵君偷虎符?別想太多,她只是為了報恩
    為此,如姬鬱鬱寡歡,信陵君魏無忌經常和魏安釐王(信陵君的哥哥)下棋,自然如姬也能接觸到這位公子,一次偶然的機會,如姬向信陵君傾訴了自己的殺父之仇,信陵君二話不說讓門客取了如姬殺父仇人的頭顱獻給了如姬,如姬感激涕零。邯鄲危急,信陵君如熱鍋上的螞蟻。
  • 《大秦賦》未展現的一面,做狗王18年,末代魏王惡癖多荒唐
    魏獒能聞名天下,就與魏王假有莫大關係。魏假還是少年太子的時候,就對猛犬喜愛異常。魏假十二歲時,父親景湣王讓魏假在王城之內任選一官署擔任職務,來試探兒子的心志才具。魏假沒有絲毫猶豫,立即請求兼領「虞人」署。這虞人署,是專門掌管國君狩獵的官署,下轄一處園林,專門豢養獵犬。魏假毫不猶豫選擇虞人署,就是奔著獵犬園林去的。
  • 霸氣公子竊兵符,假傳聖旨奪10萬兵馬,令秦國推遲40年統一天下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個霸氣的公子,盜竊國君的兵符,假傳「聖旨」斬殺國家最重要的主將,奪得10萬兵馬救援他國,其最終的行為讓秦國推遲40年統一天下。為何說是40年?此人名叫魏無忌,魏國信陵君,此人仿效當前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廣攬食客,手下人才濟濟,據說當前劉邦年輕的時候十分仰慕信陵君,想投奔到其門下,可惜去得時候信陵君已經去世了。為了盜竊兵符,信陵君通過魏王的妃子如姬盜取了兵符,並來到魏國救援趙國10萬大軍的兵營中,假稱魏王的命令要取代晉鄙為統軍大將。
  • 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家之張儀-巧言令色解諸侯
    張儀「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時楚國大夫屈原的名句。如果要評選一名屈原痛恨的政客的話,那張儀肯定榜上有名,畢竟楚國的滅亡跟張儀有很大的關係,今天我們的主人公就是這位張儀。一開始,蘇秦在趙國比張儀先闖出名堂,於是就想找人幫自己,自然而然想到了張儀,於是蘇秦就計劃用激將法讓張儀去秦國。張儀果然中計,氣衝衝去了秦國,發誓要報復甦秦和張儀。後來在別人的提醒下才明白這是蘇秦的一片苦心,恍然大悟之下非常感激,就約定不與蘇秦為敵。
  • 古人所用兵符之「虎符」,信陵君用它救了趙國,它究竟長什麼樣兒
    今天我們來聊聊古代的「虎符」,在《史記·魏公子列傳》中,有一篇《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文章,講得是信陵君,但其中關鍵物品就是虎符。公元前258年,戰國末期,秦國吞併六國指日可待,戰爭頻發。公元前260年,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大破趙軍,坑殺了趙降卒40萬。
  • 穿梭時空文!他怒斥蒼天:「今日,我就要讓這八荒再無天道!」
    穿梭時空文!他怒斥蒼天:「今日,我就要讓這八荒再無天道!」現在喜歡看小說的網友越來越多了,同時每看完一部小說就鬧書荒的網友也很多,小編有試過那種鬧書荒的感覺真的很不好受,所以今天小編通過精挑細選後選出了4本穿梭時空文,看男主穿越時空會有怎樣的境遇,又會在異世掀起一股怎麼樣的浪潮!他怒斥蒼天:「什麼天命使然,今日,我就要讓這八荒再無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