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時楚國大夫屈原的名句。如果要評選一名屈原痛恨的政客的話,那張儀肯定榜上有名,畢竟楚國的滅亡跟張儀有很大的關係,今天我們的主人公就是這位張儀。
張儀是今山西人,當時屬於魏國。而且出身貴族,身份不一般。蘇秦和張儀可謂戰國版的瑜亮之爭。在蘇秦篇章我們說了,蘇秦是主張合縱的,就是東方六國聯合起來,大家一起對抗秦國。張儀是主張連橫的,遊說其他國家和秦國合作,雖然是師兄弟,然而雙方可謂是冤家路窄,當然這都是後話。
一開始,蘇秦在趙國比張儀先闖出名堂,於是就想找人幫自己,自然而然想到了張儀,於是蘇秦就計劃用激將法讓張儀去秦國。張儀果然中計,氣衝衝去了秦國,發誓要報復甦秦和張儀。後來在別人的提醒下才明白這是蘇秦的一片苦心,恍然大悟之下非常感激,就約定不與蘇秦為敵。
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出,魏國的位置可謂是四戰之地,又因為和秦國接壤,於是和秦國之間一直是打打停停。不久,秦王就派張儀圍攻魏國的城池,不久就攻下。這時張儀開始了他的表演,先是勸秦王把城池還給魏國,算是做個善意。主要是秦國現在處於雙線作戰,壓力有點大,而且這種城池對秦國來說,想打就打,只不過是放在快遞點寄存而已,沒有什麼損失。秦王很欣賞張儀的計劃於是同意讓張儀全權負責。張儀便把城池還給魏國,還派了一名公子前去做人質,可謂誠意滿滿。果然魏王被感動的一塌糊塗,感激之下聽從了張儀的主意,把另外的一座城池送給了秦國。
這種行為真是讓人無言以對。就好比有人進你家搶東西,最後把東西還你了,還給你留了個聯繫方式,說要交朋友。你就把家裡沒被搜到的錢財拿出來送給對方,感謝對方的誠意。這種智商,讓人無語。
秦王為了獎勵張儀的功勞,就封他為相,百官之首。估計是看中了魏國好欺負,不久之後,秦王又派張儀攻打魏國,奪下了城池,但是把百姓都送還了魏國。後來,為了秦國的利益,張儀去魏國擔任國相,說白了就是臥底,結果張儀完成的很出色,秦國又佔了不少便宜,當然又給了張儀不少封賞,張儀更加感激。
後來,各國實在是不能容忍秦國,於是便一起攻打秦國,結果實力不濟,被打的大敗,狼狽不堪。
趁著這個機會,張儀遊說魏國放棄合縱,跟著秦國混,於是魏王便讓張儀出任中間人,爭取秦魏和解。張儀趁機再次回到秦國出任國相,算是正式歸隊了。
不久,張儀和司馬錯一起攻下了巴蜀之地。從此秦國得到了天府之國,有了穩定的物資供給大後方,國力更加強盛。不久便藉口魏國毀約,再次攻打魏國,魏國無奈之下再次把膝蓋送給了秦國。
接下來便是張儀職業生涯的得意之筆。當時,東方第一大國絕對是齊國,齊國靠海,物資豐富,經濟實力發達。秦國想要攻擊齊國,但是擔心秦楚聯盟,於是便派張儀出使楚國,化解雙方聯盟。張儀果然不負使命,詐許承諾,把楚懷王耍的團團轉,雖然屈原等大臣堅決反對,但是楚懷王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於是便和齊國斷交。等到驗收的時候才發現被秦國刷了,一怒之下進攻秦國,結果損兵折將,大敗而歸。
後來,楚王告知秦王要得到張儀,並願意用土地交換,秦王雖然很高興,但是卻不好意思直接說,還是張儀順水推舟,主動提出再次回到楚國。這跟後世諸葛亮去江東弔唁周瑜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說白了,就是欺負對方智商不行。
果然,回到楚國後,張儀再次徵服了楚王,不僅沒有被殺,還被尊為上客,以屈原為首的正直之士無不痛心疾首。都說吃一塹長一智,楚王的這種行為,只能讓人對他的智商無言以對。
張儀順利從楚國脫身,還去了韓國,齊國,趙國和燕國,不是拉攏就是表示誠意,讓對方放鬆警惕,好讓秦國各個擊破。雖然各國有合縱之約在先,但是張儀還是憑藉三寸不爛之舌,順利的完成任務,將各國的聯盟一一擊破,東方六國都成了秦國待收取的財物。
身處亂世,張儀憑藉自己無與倫比的辯才,對人性的深刻洞悉,對形勢的精準把握,順利完成了秦國的外交大布局,為秦國後來的軍事行動做好了鋪墊,可謂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是不折不扣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