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詹程開 通訊員 王芹
在杭州上城區小營街道小營巷社區,有一座全國愛國衛生運動紀念館,古香古色的小樓中,通過大量珍貴史料和全國各地徵集來的寶貴實物,展示了自1952年以來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的歷程。
館內有一面歷任衛生委員的感悟牆,記錄了一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衛生紅旗的傳承接力。
自「美麗杭州」創建暨「迎亞運」城市環境大整治、城市面貌大提升長效管理以來,小營巷社區一直把「衛生」這件事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從垃圾分類入手為美化杭城貢獻一份力。
在小營巷社區,每天都有熱心的垃圾分類操作員提供「貼心服務」,每個垃圾房都有保潔員「認領」,還要每天給垃圾房「洗澡」……
24小時不打烊的垃圾回收「總站」
上午10點,小營巷社區永寧院的垃圾操作員王大姐,坐在單元門前的一處石凳子上,石凳子上的幾塊白色的泡沫,是她自己墊上去的,坐起來會軟一些。
這個時間,過來扔垃圾的人少了,她也終於可以歇一歇。
在王大姐正對面的這個垃圾站,是小營巷社區的垃圾分類回收「總站點」,和其它幾個垃圾點實行定時定點投放不同,這個垃圾點是全天24個小時不打烊的錯時投放點,其它點位的垃圾桶被收走的時段,只要居民多走幾步,到這裡肯定有的扔。
不同顏色的八個垃圾桶,整整齊齊地排成一排,每個垃圾桶裡該扔什麼垃圾,不僅垃圾桶上標註地清清楚楚,在背後都有對應的告示牌,寫的一目了然。
白天只要經過這裡,幾乎都能看見王大姐忙碌的身影。
只要有居民來扔垃圾了,王大姐立馬就會站起身來,走到他們身邊。不少居民都很主動,會認認真真地把不同的垃圾挨個兒丟進不同顏色的垃圾桶裡,王大姐都會在一旁靜靜地看著,一旦居民有拿捏不準,不知道往哪裡投的時候,王大姐會立馬湊上去,手把手教會他們「答案」。
自從成為專職的垃圾操作員,王大姐對垃圾分類那點事兒,早已經熟門熟路。
「現在居民都挺自覺的,基本上都會自己分好,正確率也越來越高,和大家幾乎每天見面,很熟了,有時候一些居民著急趕時間,和我說一聲,我就會幫著他們分類。」王大姐說。
作為小營巷社區的垃圾分類試點,永寧院取得的效果也很明顯。
小營巷社區的環境衛生委員朱凌翔說,過去的時候,「其他垃圾」的垃圾桶總是最滿的,每天差不多有七八桶的量,「現在大家都會主動把不同的垃圾歸到不同的垃圾桶裡,『其他垃圾』的垃圾桶減量非常明顯,每天下來,也就一桶多一點的樣子。」
每個垃圾房都有保潔員「認領」
如今,在小營巷社區,垃圾回收點實行的是「承包+認領」的輔助細分模式,也就是說,由準物業公司來承包小區垃圾分類項目,物業公司保潔員個人認領垃圾房,進行垃圾分類管理和保潔。
過去,垃圾多的時候,常常會「滿」出來,甚至掉在地上,特別是到了夏天,蟲子,異味,讓不少居民多少都有些牴觸。
自從每個垃圾回收點,有專人「認領」下來後,情況就變得大不一樣了。
「保潔員每天都會對自己認領的垃圾房進行清理和衝洗,到了夏天氣溫高,保潔員每天上下午都會進行一次衝洗工作,確保垃圾房沒有臭味產生,居民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朱凌翔說。
自從小營巷社區開展「承包+認領」垃圾房責任制輔助細分模式以來,不但分類的質量提高了,生活垃圾源頭減量的效果也很明顯,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率提升達92%,日均垃圾減量達15%,低價值物回收率從8%提升至20%。
而且,通過輔助細分,所產生的可回收物由專業公司統一回收,兌換後的經費再用於垃圾房的管理,以及對垃圾分類工作的進一步宣傳上,不但節省了一定的公共開支,還培養了居民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
2020年小營巷社區還對轄區內的垃圾房也進行了精簡,在經過一番實地考察後,一些居民反映比較大的,使用起來便利性不高的垃圾房,都取消了,整個社區的垃圾房從13個,降為了6個,通過解放保潔員的人手,來提升整個社區的大環境。
「這樣一來,保潔員們就有更多的精力用來對社區的路面,樓宇進行保潔,比如,定期對樓道裡的堆積物,地下車庫的衛生進行『大掃除』,讓整個社區,隨時隨地看起來都是清爽整潔的。」朱凌翔說。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