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的音樂時代,被很多人悲觀地認為是「音樂最壞的時代」。放眼望去,網絡歌曲、流量歌手泛濫,人們無限懷念華語樂壇昔日的繁花似錦、經典輩出。
當技術更先進了,傳媒更發達了,機遇更多元了,在這個本該更好的音樂時代,我們應如何用生命去創造音樂,又如何在音樂中展現生命?
12月22日,央視綜藝頻道出品的《一堂好課》第六期來到浙江音樂學院,由著名音樂人、作家羅大佑作為音樂課的主講人,向未來的音樂創作者、演奏者、演唱者們,分享他在五十年創作生涯中所領悟的關於音樂和生命的關係。
羅大佑勉勵年輕的學子們:「你不能希望自己兩個禮拜出來一個曠世絕作,它要千錘百鍊去做。假如大家把一輩子的時間都放在音樂裡面的時候,你就有可能成為一位好的音樂人。」
讓你感動的音樂 就叫做好的音樂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踏入音樂圈算起,羅大佑曾創作並演唱了《戀曲》《童年》《光陰的故事》《東方之珠》等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對華語樂壇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陪伴他一路成長的歌迷,見證了他從捲髮、墨鏡、皮夾克的桀驁不馴,到今天經常是黑框眼鏡加白襯衣的雲淡風輕的樣子。毫不誇張地說,羅大佑的音樂是幾代中國人的青春記憶。
羅大佑出生於醫生世家,但恰好有一個喜歡音樂的醫生爸爸,在黑膠唱片的時代,他跟著爸爸一起聽了大量的流行歌曲。他說:「一個好的音樂人,一定是好的聆聽者。」
好的音樂可以跨越時空,讓不同時代的們人心生共鳴。音樂的世界豐富多彩,有中正平和,也有壯懷激烈,有淺斟低唱,也有大江東去。在羅大佑看來,會讓你感動的音樂就叫做好的音樂,「所有的創作都是從心裏面產生出來的。人類的音樂、人類的歌曲,除了感情,它什麼都不是。」
大學時期,醫學生羅大佑花了很多時間在聽各種各樣的音樂,他在課堂上分享了自己當年聆聽音樂的方法:「假如特別喜歡某種形態的音樂,把它放著,讓它重複,在睡覺的時候聽。因為我們對音樂的知覺其實是比較屬於潛意識的東西,人在睡覺的時候眼睛沒有辦法張開,但是耳朵是打開的,音樂其實會進到你的潛意識,這是我當初的方式,因為你必須要知道自己感動的點在哪裡。」
很多人說,現在的音樂似乎失去了感動人心的能力,還是老歌更加經典,羅大佑卻認為經典的定義沒那麼簡單,「我們現在聽到的老歌,都是經過時間淘汰過濾而留下來的歌,新的歌曲還有待時間的考驗,我們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後,就知道在今天創造的哪些歌曲會變成以後的經典。」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