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
是在夢裡
我翻遍所有的過往
靜靜地尋找你
原來
鄉愁在這裡
這裡是耀州區照金鎮梨樹村和麻底村,是耀州最遠的村子。我且稱之耀州一方世外桃源吧!
這裡有至真至純的村莊,一代代至真至純的村民在這裡繁衍生息、守望。一棵棵大樹,在這裡的泥土裡紮根,一茬茬莊稼,在這裡的土地上收穫。遠遠近近、散散落落的土屋,親切、古樸、純粹。走進,聞到了大自然的原始氣息,真好。見鄉人,聞鄉音,又暖,又舒心,滿滿的鄉愁。
沿著蜿蜒的山路,冬日寒涼,暖情入鏡。攝影師寇老師在梨樹村、麻底村,定格風,定格樹,定格花,定格草,還定格鄉愁。
抬頭看流雲,低眉聽西風,在心裡,念風,念雲,念花,念草,還念鄉愁。
人,無論走多遠、多久,永遠朝望的是故鄉的路,永遠無法背棄的是故鄉的土。當體味蒼涼與陌生的時候,沉默記憶裡熟悉的溫存,只需要感受故鄉賦予的最熟悉的記憶即可,帶著故鄉給予的最初,跋涉前行,惦記即可。心頭,抹不去的是淡淡鄉愁……
冬無語,草木漸次枯榮,山丘間、溝畔上,片片麥田期待著白雪的錦被、召喚著春天。
寒風涼刺骨,草木凍凋零。
期待一片白,雪染四野清。
夕煙空中淡,迎接晚歸人。
室內暖融融,杆上燈照明。
環視這裡的一切,有著說不清的暖流在心底升溫,能觸到心靈最柔軟最脆弱的地方依舊是綿綿鄉愁!?
此行陌野鄉土淳,就地遊走醉行人。
深意暖情樂無憂,恰似天堂玉色雲。
據這裡的村幹部說,梨樹村、麻底村長期以來,因地處偏遠,路、訊等基礎薄弱,加之村民收入微薄而成為「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近年來,兩村搶抓脫貧攻堅政策機遇,在包扶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以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衛生整治、產業發展為抓手,抓重點,補短板,正在實現 「蛻變」……
山高路遠萬千家,幾度奔波感物華。
風散浮雲樹掛月,策扶貧戶陌開花。
方聞沃土飛春雨,又見青天吐曙霞。
最喜國安民富日,村頭共飲一壺茶。
繁忙的季節,不分你家他家,大夥一起勞動、一起收穫、一起耕耘,一如回到遠去的生產隊集體勞動的場景。休息間歇,聽一曲,多情的信天遊,嘹亮的調調,多情的曲子……響徹鄉村雲端,歡快無休。一截愜意時光,被歲月一一記錄。
一輪旭日照秋川,阡陌田園數戶煙。
休問農人收益事,只接地氣儲心間。
這裡的玉米是主產業,生長期長,玉米粒飽滿,醇香,一年一季。暮秋,豐收的玉米曬在自製的方架板上,陽光下,泛著亮黃、金黃,煞是喜人。細細品味那淡淡的醇香,讓人望之愈遠,思之愈深。
破屋壞垣,守望家園,在悄無聲息的時光裡細數流年。知是光陰今不待,節序匆匆啊!
筆墨氤氳著過往,歲月洗滌著滄桑,旖旎成詩,描摹成畫,與鄉愁恰恰在這裡相遇。剎那的相遇,那鑲嵌在草木間的溫情,和諧自然,是遊子遙想的熱土。鄉愁於遊子,既是抹不去的血脈牽連,卻又影影綽綽的有些隔閡陌生……
一筆鄉愁念感恩,相思入句不留痕。
古來鄉愁難言盡,別後痴心任夢存。
若是蒼天輕喚我,應憐騷客已丟魂。
再溫舊憶調詩味,重寫新篇敬鄉親。
這種探索裡尋得的這份鄉愁必將成為遊子心中永恆、且最有愛的記憶。
眼前呈現的是梨樹村人和麻底村人帶著快樂的靈魂行走在這裡,他們在生命的坦途中絕不讓精神毫無擔當,餘生也不再彷徨。
行走在這裡,西風自由愜意,掠過山崗拂過溝壑停在樹梢的剎那,黃了紅了落了笑了;梨樹村和麻底村的風亦是如此,暖了香了飄了涼了。
在季節深處,卸下一身沉重,就是一個凡俗的看客,迎著撲面而來的涼風,踏上那條落滿枯葉的村莊,走進鄉愁小巷……
如果說,大樹老屋是鄉愁的情懷,而那些散落在角落裡的碾盤石磙、耕地的犁鏵又何曾不是追憶?!
碾盤石磙盡蒙塵,落葉迎風憶故人。
啼鳥無情自吹唱,哪知世事幾回春?
破舊的茅草房,房頂生滿了苔蘚、枯了的雜草,青一塊灰一塊的,像老人臉上的壽斑。老屋顯得蒼老,外牆皮有多處脫落,東一塊西一塊的,如同一位缺了鈣的老人。風一吹,隨時都有坍塌的危險。看似蒼老,實則堅固,有百年山石做基根。屋內簡陋,簡陋的如同一張白紙,一如村裡人一樣,乾淨、良純、厚道。
站在村口,那白花花的日光在翹首中升騰著溫暖。那一刻,倒是讓人心神俱靜,似是,這令人嚮往的世外桃源,驀地有了沁人心魂的融融暖熙。
歲歲年年,梨樹村和麻底村,過著與世無爭的愜意生活:
凌晨迎旭日,傍晚載星光。
四季奔波苦,一生勞碌忙。
雙肩扛家任,兩手拽安康。
魚尾逐鑲面,青絲漸染霜。
精準扶貧吹東風,牛兒送到遠山村。村裡又有了牛兒的「哞哞」叫聲。曾經,在沒有機械的年代,老牛是家裡最主要的勞力。每年春耕秋種,老牛拉犁的情景:一人一牛一犁,最美中國春耕畫卷在這裡呈現。如一首歌裡唱的那樣: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繽紛的雲彩是晚霞的衣裳……多麼美好的畫面,多麼遙遠的鄉愁……
一捧黃土一把汗,兩頭耕牛半畝田。
莫道山村秋事忙,暮歸常把斜陽挽。
一些陳年舊事、鄉情鄉音、鄉趣鄉味,是村口老樹上那一端端鳥巢,在記憶裡散發著深刻的童趣... ...
老樹蒼蒼輕拂風,時來啼鳥訴情衷。
多情還是門前樹,晝夜沙沙念鄉愁。
人生況味,素淡、清澈、自然,感念的一味是—鄉愁、鄉情、鄉音。
站在滿滿鄉愁的門檻,這個時節和我們的人生很像,有時頹迷的若一樹空枝,有時悠然的像一片白雲,一邊相遇,一邊揮別,一路平行,一路擦肩。不迴避,不遮掩,任憑人文風物行於自然,止於自然。」甚好!
來梨樹村和麻底村吧,感受不一樣的鄉愁,感受世外桃源的自得。
作者
陳玉蓮,銅川市作協會員,新區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從事財會工作,工作之餘常以文字抒寫生活。
攝影
婼芸,原名寇會雲,耀州人,自由職業者,愛好攝影。
編輯:張儀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