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資面試試題來源於學員回憶與真實試題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初中歷史《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詩歌導入法。
教師展示黃巢的詩《不第後賦菊》,介紹這是黃巢所寫的詩,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提問:黃巢日後確實做到了詩中所說的「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他是怎樣做到的呢?引發學生思考,進而導入新課。
學生根據史料,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五分鐘後選出代表回答:唐朝後期,統治腐朽,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態勢越來越嚴重,而且相互之間發生兼併戰爭,中央已無力控制藩鎮。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連年的災荒,無以為生,不得不發動大規模起義。
教師總結:當時的唐朝政治腐敗,藩鎮割據,階級矛盾尖銳,民不聊生,最終被逼起義。
(二)起義經過
教師播放紀錄片《中國通史》中有關黃巢起義的片段,展示黃巢起義局勢圖,提問學生:假如你們是黃巢起義紀念館的解說員,你們如何向遊客介紹黃巢起義的過程,讓遊客更好地了解黃巢起義?
學生結合地圖,自願上臺扮演解說員。教師進行評價後總結:起義軍在北方遭受挫折後,南下江南,一直到嶺南並佔領廣州,力量壯大後,揮師北伐,利用藩鎮間的矛盾,順利渡過長江、淮河,並最終佔領洛陽、長安,唐僖宗倉皇逃亡成都。黃巢在長安建立大順政權,起義軍發展到最高峰。
教師展示黃巢發布的命令,提問:黃巢起義取得輝煌的戰果,除了軍事策略,還有哪些原因?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黃巢嚴厲懲處貪官汙吏,滿足了農民的願望,一定程度上維護了農民的利益,受到了廣大農民的擁護,起義軍在進軍過程中得到不斷壯大。
教師總結:從黃巢起義,我們可以看出,得到民眾的支持是黃巢起義軍迅速發展的原因,因此可以說,得民心者得天下。
(三)唐朝滅亡
教師介紹:黃巢起義雖然佔領了長安,但很快就以失敗而告終了,起義雖然失敗,但給了唐朝統治者致命的打擊,接著提問:那麼唐朝最終是怎麼滅亡的呢?
教師播放《中國通史》有關唐朝滅亡的片段,讓學生根據視頻內容,總結概括唐朝滅亡的經過。
學生回答:黃巢起義給了唐朝沉重的打擊,朱溫原是黃巢部將,後來投靠唐軍,在鎮壓起義過程中不斷壯大,成為割據一方的藩鎮,並不斷吞併北方割據勢力,最終控制了唐朝中央政權。907年,朱溫滅亡唐朝,建立後梁,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作業:請同學們回去思考,唐朝對於古代中國最大的貢獻是什麼,下節課和同學們一起分享自己的觀點。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說一說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什麼?進行簡單的介紹。
【參考答案】
轉折點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2.運用歷史地圖進行歷史教學的優勢有哪些?
【參考答案】
(1)直觀性,能較直觀地體現出史實的縱橫關係,使學生能夠用聯繫的眼光看待歷史。
(2)形象性,能夠較為生動再現歷史發展過程,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歷史進程。
(3)概括性,能夠使知識更簡潔明了的展示出來,幫助學生記憶。
(4)系統性,由於把知識圖表化從而系統化,容易使學生形成知識網絡和歷史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