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還是魏徵:哪些漢字不應「默默消亡」

2021-01-09 澎湃新聞
魏徵,還是魏徵:哪些漢字不應「默默消亡」

石立善

2015-11-23 10:12 來源:澎湃新聞

不久前,一位從事傳媒與編輯工作的學友來信詢問:「唐朝的諫臣魏徵,他的名字應該寫作簡化字的徵,還是繁體字的徵?我主張用簡化字。石老師怎麼看?」

我回答如下:這個人名應當寫作「魏徵」,不能寫作「魏徵」。「徵」與「徵」,本來是兩個字,形音義皆異,既不是繁體、簡體關係,亦非異體或正俗關係。徵,古訓行也,伐也,又訓取。徵,古訓召也,明也,證也,成也,求也,又為五音之一。不僅意義不同,而且徵字的古音是知母蒸韻字,徵則是照母清韻字,讀音也不相同。

據兩《唐書》記載,魏徵字玄成。古人的名與字,意義相輔,他表字玄成,名無疑就是「徵」。「徵」字從壬,從微省,是一個會意字。徵有成的意思,乃古代訓詁,如《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東漢包鹹注云:「徵,成也。」《儀禮·士昏禮》「納徵」、《禮記·禮運》「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鄭玄皆注云:「徵,成也。」《淮南子·氾論》「故聖人見化以觀其徵」,高誘注亦云:「徵,成。」魏徵的名與字,一定是出自古訓。據《說文解字》,「徵」字本義為召,為何引申為成呢?段玉裁注云:「有證驗,斯有感召。有感召,而事以成。」魏徵的名字含義如此豐富,若輕率地用「徵」字取代「徵」,則無從推知名與字的關聯及內涵。同理,孔子母親的名字顏徵在,也絕不可以簡化為「顏徵在」。

「徵」,也是古人的姓氏,如三國時代的吳國徵崇,「徵崇」當然不能簡化為「徵崇」。再者,「徵」還是古地名(今陝西蒲城縣),《春秋左傳》與《楚辭》中的「北徵」、《漢書》中的「徵縣」,作為地名的「徵」字同樣也不能簡化為「徵」。

現代漢語的各類字典與辭典,唯獨將古樂五音之一的「徵」(zhǐ)的繁體寫法保留,卻將其他意義上的「徵」一律都簡化為「徵」,一個文字的簡化處理卻持兩種原則,令人費解。實際上,用「徵」替代「徵」並非是繁簡轉換或正俗回改,而是一種合併異化,即將兩個音義皆不相同的獨立文字,用其中一個字包括與取代,那麼另外一個文字就不得不默默消亡了。例如「蕭」、「肖」本來是兩個字,現代漢語表示「蕭索」、「蕭然」的意思時還是用「蕭」字,但姓氏的「蕭」卻被「肖」字取而代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這類被合併異化的「簡化字」還有很多,如「雲」與「雲」合併為雲,「後」與「後」合併為後,「幾」與「幾」合併為幾,「葉」與「葉」合併為葉,「鬥」與「鬥」合併為鬥,「醜」與「醜」合併為醜,「僕」與「僕」合併為僕,「隻」與「只」合併為只,「麵」與「面」合併為面,「迴」與「回」合併為回,「範」與「範」合併為範,「薑」與「姜」合併為姜,「穀」與「谷」合併為谷,「餘」與「餘」合併為餘,「繫」、「係」、「系」合併為系,等等。這些漢字本來形音義不同,詞性不同,以一字合併替代多字的機械式「簡化」處理,顯然深深地傷害了文字豐富的意蘊,已經造成了語言使用與表述上的混亂,極不可取。

漢字是有生命的,一個個漢字承載了古代中國文明並使這種文明得以延續至今。漢字的簡化有其長處,自然也有短處,通行了幾十年的簡化字有不少後遺症,這需要我們清醒地認識與診治,尤其是一些不合理的簡化字需要重新審視與回改。假如我們將「徵」字這類漢字按照國家公布的《簡化字總表》和《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不加任何思考,一律機械地轉換為所謂的簡化字,就等於粗暴地消解了一個文字和它的文化含義,使文字變成了冷冰冰的符號。這是漢字簡化的最大弊端,也是漢字與漢語的不幸。

(作者系上海師範大學教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魏徵,魏徵,唐史,漢字

相關推薦

評論(122)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有哪些名人屬鼠?杜甫魏徵朱棣都是鼠年出生
    那麼,中國古代有哪些名人是鼠年出生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首先向我們走來的是唐朝名臣魏徵。魏徵生於580年,屬鼠。照說,鼠年出生的人,應該比較聰明、機智,而且有那麼一絲狡詐的意味。但是魏徵不是這樣,按照大多數人的觀點,他不但不聰明,而且很傻——因為他老是和領導作對。
  • 消亡:1573!(二十四)
    在堂屋事先擺好的香案前,眾人依次點燃香燭,拜拜,轉身跳出堂屋,口唱祈禱歌,走向屋後巫師事先劃定的空地,朝北拜九拜,把香插在地上,然後頭也不回地疾步回家,許久不再開門。若死者是老人,第二天從早到晚,眾人還要到喪家歌舞天,作為喪家對襄邦者的答謝。僰人「番書」至今未見其面目,根據懸棺出土筷子和土漆木碗有漢字題記來看,「番書」當為漢字。
  • 魏徵詩歌欣賞:一首詩,寫盡他的半生時光!
    魏徵像,網絡圖詩歌言志歷史上的魏徵,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學家,還是一位出色的文學家,他有很多著作傳世。除了那些大部頭的著作之外,魏徵也創作了不少詩歌,他的詩歌直抒胸臆,表達了他在那個亂世之時勇於救世的思想與情懷。其中《述懷》一首稱得上是魏徵的代表作:述懷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縱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杖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請纓系南越,憑軾下東藩。鬱紆陟高岫,出沒望平原。
  • 被譽為明鏡的魏徵,敢於直言進諫,死後不久卻被李世民毀了墓碑
    而魏徵也不負皇恩,盡心盡力輔佐李世民。可以說,李世民統治期間之所以能被稱為"貞觀之治",魏徵是一個絕對核心的人物。 據史書記載,在他參與朝政的14年間,一共向李世民進諫三百餘次,算下來平均十天左右就會進諫一次,李世民讚譽魏徵是他的明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而在這三百餘次的進諫中,反駁李世民旨意和對朝堂大事的建議佔據絕大多數,無論是涉及皇帝家室還是軍政事務。如長孫皇后為李世民覓得一位才貌俱佳的民間女子鄭氏,李世民欲納入後宮作為妃嬪。
  • 凌煙閣系列:魏徵和李世民的君臣恩怨,墓碑被推倒為什麼又重建?
    在《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徵以古代帝王為鑑,指出很多君王都曾經像唐太宗那樣,雖然成功開國,可是能夠堅持做到底的並不多,由此點明了帝王基業「取之易守之難」的道理,誠懇地希望唐太宗能夠嚴格做好自我約束,做好「思知足、思知止、思謙衝」等十思,擇善而從之,才能君臣相安,天下垂手而治。
  • AV女優漢字紋身預示未來 出軌伍茲因果應報
    喬思琳-詹姆斯(喬思琳官網截圖)   北京時間4月11日,AV女優喬思琳-詹姆斯(Joslyn James)在接受《紐約每日新聞報》獨家專訪的時候顯示了身上的漢字紋身  其中脊背上的紋身是用漢字寫成的。喬思琳-詹姆斯表示那是她為老虎伍茲專門刺的。這些紋身的意思是:「忠誠、耐心、承諾。」喬思琳-詹姆斯表示她大腿之上還有另外一個漢字紋身,那預示了他們之間的未來。該紋身的意思是:背叛。  以上紋身全是通過英文轉譯而來,所以並不清楚喬思琳-詹姆斯真的紋了那些漢字。
  • 魏徵真實身份是誰,他為何能斬龍王?生死簿揭開秘密
    然而,隸屬天庭的龍王犯天條,卻沒有上誅仙臺,「明日午時三刻,該赴魏徵處聽斬」。魏徵是唐王李世民之臣,雖是上邦宰相,到底卻是人臣,如何能斬天庭神仙? 「卻說魏徵丞相在府,夜觀乾象只聞得九霄鶴唳,卻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著他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盹睡之時,夢那條龍,在剮龍臺上,被天兵將綁縛其中···龍哀苦,伏爪收鱗甘受死,臣抖精神,撩衣進步舉霜鋒,一聲刀過處,龍頭因此落虛空」。須知唐僧就因一身凡夫肉胎而舉步維艱,魏徵能接玉帝之旨意,奉命斬殺涇河龍王,這意味著,他絕對不是凡夫俗子,而另有身份。
  • 漢字差點被改為拼音,此人發明一種東西,成功阻止漢字字母化
    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特殊符號,從古至今已有5000年,更新迭代多次,也曾歷經數次重創,但每一次,都有中華兒女突破重重障礙,拯救漢字於危難之中。20世紀就湧現了兩位愛國志士,一個靠凝練優美的文筆,一個靠先進前沿的科技,一路帶領漢字勇闖至今。
  • 魏徵整天端著架子板著臉,唐太宗把一樣東西端上來,他馬上現了原形
    這道菜本來不算名貴,但因為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而載入史冊。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魏徵為人嚴肅,不苟言笑。唐太宗對身邊的侍臣說:「山羊鼻子(唐太宗給魏徵起的外號)整天板著臉,真不知道什麼東西能讓他動心?」侍臣說:「魏徵喜歡吃醋芹,每次吃完以後都高興得直喊過癮,那時就是他的真情流露。」第二天,唐太宗請大臣們吃飯,上了三盤醋芹。魏徵見了,心裡高興,一個勁兒地夾醋芹。
  • 漢字是文字發展的主流,拼音文字只是支流
    作為成熟的文字,無論甲骨文還是聖書體,圖畫因素的比重還是很大的,當然,聖書體的文字要比甲骨文中的圖畫成分多得多,這對於使用者並不方便。文字在成熟之後,逐步開始了抽象化、線條化和筆畫化。所謂的抽象化,就是古文字在的圖畫因素逐漸降低,符號因素逐漸增加的過程,比如甲骨文的馬到大篆的馬,象形的因素明顯降低了。所謂的線條化,是文字的組成從形象變成線條,比如大篆的馬到金文的馬。
  • 帶「辶」偏旁的漢字有哪些?(帶寓意)
    帶「辶」偏旁的漢字有哪些?(帶寓意) 帶「辶」偏旁的漢字有哪些?用作人名意指正氣凜然、抱負不凡、卓有成就; 遙 帶「辶」偏旁的漢字有哪些?
  • 水瓶座的包容體現在李世民不僅給了魏徵機會,且敢聽真話
    而李世民作為一個口碑很好的封建君王並非無道理,其大人大量主要體現在對魏徵的重用上,這一點我在之前的那篇文章中也是有所提及的。關於李世民的氣量與胸襟,有小夥伴留言說,李世民並非想像的那麼包容,畢竟魏徵過世後,他下令搗毀了其墳墓。關於唐太宗當初為何會這麼做?
  • 「人文清華」講壇 | 黃德寬:了不起的漢字
    我們每天都在用的漢字,你真地認識它嗎?當同齡或者更年長的古文字一個個消亡,漢字為什麼獨活到今天?從甲骨文迄今3300年的歷史,漢字經歷過多少生死劫難?今天漢字是否依然存在危機,未來如何破局?
  • 不靠譜的漢字五行界定法
    一、數理五行界定法方法:按漢字筆畫數進行數理界定,進行五行劃分:1、2為木, 3、4為火, 5、6為土,7、8為金, 9、10為水。這其實就是按照天幹五行進行屬性劃分的。個人認為,應該還有按照六十甲子納音進行漢字五行數理劃分的。個人認為,這種數理五行的劃分,首先應將(簡體)漢字轉換成繁體或者古字,再進行數理五行界定。
  • 部首而的漢字、偏旁部首為而的漢字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néng nài) | 耐性(nài xìng) | 耐久(nài jiǔ) | 4、耎(ruǎn),9畫,上下結構,部首:而5、恧(nǜ),10畫,上下結構,部首:而組詞:內恧(nèi nǜ) | 慚恧(cán nǜ) | 6、耏(ér),9畫,左右結構,部首:而7、耏(nài),9畫,左右結構,部首:而《部首而的漢字
  • 西遊記魏徵斬涇河龍王?其實是他在作梗
    在西遊記中,魏徵夢中斬涇河龍王,這是眾人熟知的故事,在《西遊記》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曲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講述一個術士袁守誠因能夠算出渭河水族的位置,讓漁翁張稍算定何時能打到魚,涇河龍王非常生氣也非常恐懼,就去長安城找袁守城的麻煩,讓他算下雨的時間點數。結果袁守城算對了。
  • 筆畫最少的漢字竟然不只有「一」!筆畫最多的又是啥?
    「〇」和「零」雖然都能表示「0」, 但是用法不一樣。「不戢不難,受福不那」(《詩經·小雅·桑扈》)的nuó; 8. 「那蹤」(移動步子)的nuò。 漢字中最常見的部首是?
  • 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嗎?是廢漢字?還是廢繁體和文言文?
    在所有提倡廢除漢字的專家和學者中,沒有人比魯迅更偏激和固執了,這從他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就可以看出來。魯迅先生在廢除漢字這個問題上是如何發聲的呢?他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魯迅先生將漢字的存亡,上升到了亡國這個高度,在今天看來,這個論點稱其為「危言聳聽」是絕對不為過的!
  • 二簡字 是漢字簡化過程中的一段彎路 差點使漢字變得「六親不認」
    小編最近一口氣連寫了數篇有關漢字改革的文章,向廣大網友普及這方面的一些知識和常識性問題,今天小編在多方查找資料,做足了功課後,再給大家講一講我們在漢字簡化過程中曾走過的一段彎路,這段彎路,差點使我們熟悉的漢字變了模樣,變得爹媽不識,變得「六親不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