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在牆面上作畫。
家
變靚
花臺上畫漫畫
主題大多為「孝敬父母」,比如「教父母上網」「帶父母參觀你的工作地」等,畫風萌、主題暖心。
居民捐贈花草
整個小區四季鮮花不重樣,保證每個月都有一種花開放。
業主自製花盆
製作81個花盆,找來小區裡會畫畫的中學生給它「穿外衣」。
南岸區長生橋鎮桃花橋社區有點不一樣。一進小區門,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裝飾、手繪的樓道牆面、自製的花盆、精緻的盆栽,花臺邊的牆面是一幅幅藝術作品……到處都能看到各種各樣的DIY創作,甚至讓人忘記了這裡原本只是個老舊小區。這些都是誰的作品?如果早兩天,你會看到一群志願者在小區裡忙碌。種花除草、粉刷牆面、自製花盆、花臺外立面作畫……他們各自使出「看家本領」,自發對老舊小區進行美化。環境逐漸好了,居民的心也凝聚在了一起。
以前髒亂的老舊小區變漂亮了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桃花橋社區江南麗景小區。走進小區,最先引人注目的是花臺上各式各樣的漫畫,主題大多為「孝敬父母」,比如「教父母上網」「帶父母參觀你的工作地」等,畫風萌、主題暖心。此外,小區的綠化也很吸引人。「以前,這裡和所有老小區一樣,除了髒、亂、舊,沒其他的。」居民黃大爺說,現在小區裡的DIY繪畫和盆栽,讓他覺得自己都跟著小區一起變年輕了。
「園丁」讓小區花開四季不重樣
這段時間,桃花橋社區移民小區業委會主任兼「金牌志願者」趙德國成了大忙人。昨日下午3點,他正忙著把幾十株花木拉回小區進行栽種,「讓整個小區四季鮮花不重樣,保證每個月都有一種花開放,這是我們的目標。」如何做到這一點?他笑著說,這都是小區居民的功勞。
原來,移民小區居住的多是從涼風村、茶園村一帶拆遷過來的花農。大家不僅精通園藝花草栽培,且很多人家至今仍保留了花木種植地,小區現栽種的花大部分來自居民的捐贈。趙德國說,為提升大家的共建意識,小區內每盆花都標註了捐贈者的姓名及花木相關信息,這不僅讓花木有了主人,還讓每位居民多了一份責任感和歸屬感。
「能工巧匠」打造花盆不求人
有了花木,自然少不了花盆。「我年輕時就會各種工藝澆築,這個不是什麼難事,最惱火的是一個人忙不過來。」趙德國說,移民小區共有27棟單元樓,按每棟3個花盆算,一共需要做81個花盆。他找來一群「閒不住」的社區居民,由他將花盆的模子做好,再手把手地教「徒弟」,一群人花了近一周時間完成了任務。「光禿禿的水泥花盆缺乏美感。我們又找來小區裡會畫畫的中學生,請他們來創作。」趙德國說,新鑄造的81個花盆都「穿」上了美麗的「外衣」,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孝老敬親」等主題,向居民傳遞著正能量。
「畫師」讓花臺有溫度有情懷
桃花橋社區江南麗景小區,小區業委會將步行街外的21個花臺進行了重新粉刷作畫。「畫的內容都是根據身邊的小故事原創的,要求必須接地氣,而且經過社區『兩委』的修改才形成最終方案。」業委會主任劉倫學說。
小區住著幾位美院的學生,他們自願做這事,業委會只出了工具費。這批花臺壁畫一出爐就獲得了居民們的點讚。79歲的牟貴芳老人說,「這一次的畫比原來那些有教育意義。」
事實上,移民小區和江南麗景小區只是桃花橋社區居民自發美化行動的一個縮影。在轄區的12個老舊小區中,湧現著大量的「熱心腸」居民,正因為有了這樣一批「自帶技能」又「閒不住」的好街坊,才讓如今的桃花橋社區美好和諧。
如今的桃花橋社區,幾乎人人都是志願者。桃花橋社區黨委書記康肇春說,「如果大家都有一份共建意識,樓面更美觀,道路更清潔,鄰裡更融洽,老舊小區也會煥發新生機。」
通訊員 逄金娜 都市傳媒記者 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