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諾貝爾獎得主維格納曾說:「我們所有人,都在愛因斯坦的庇蔭之下···」作為物理學界的傳奇,愛因斯坦甚至成為20世紀科學界的代言詞。但是他對中國人的評價卻並不友好,或者說存在非常大的種族偏見。在他的日記中記載,中國人是「勤勞卻麻木,骯髒又遲鈍」的體現。
環遊亞洲
愛因斯坦的一生無需贅言,今天重要給大家介紹一段他和北大的故事。1922年愛因斯坦準備來亞洲講學,並且特意讓德國的中國大使館將這則消息轉達給國內。北大校長蔡元培得知後非常激動,率先發出邀請,希望愛因斯坦訪華演講半月。
然而愛因斯坦準備前往日本講學,蔡元培於是找到了正在德國的北大教授朱家驊,希望他能夠勸告愛因斯坦先訪問中國再去日本。對此愛因斯坦毫不避諱地提出了經濟要求,在當時愛因斯坦環遊世界路過的每個國家都為他支付了一大筆費用,用於他與妻子的開銷。
訪華風波
蔡元培得知後馬上回復,願意支付酬金,每個月可以支付1000元擔負愛因斯坦的食宿費。愛因斯坦卻對這筆酬金並不滿意,直言其他各國的款項都比貴國高,他要求將1000大洋改為1000美元。
在當時1000美金的購買量非常高,可以買3輛福特汽車,這麼多錢蔡元培實在拿不出,於是只能夠找到梁啓超等同僚,東拼西湊籌集了1000美金,以此邀請愛因斯坦訪華講學,並且雙方約定好,停留在北京大學演講2周。為了迎接愛因斯坦,蔡元培在各大報紙上刊登相關信息,《東方雜誌》還特意出版了一期的「愛因斯坦號」。
前往日本
19月22日愛因斯坦和他的妻子艾爾莎夫人抵達上海,但是只在上海停留了1天,隨後乘船離開中國前往日本。在日本待了43天,在整個日本島巡迴演講。一時間日本掀起了一陣「愛因斯坦」熱潮,無數人都來到日本聽他的演講,而中國人想要聽到愛因斯坦的講學,必須前往日本。
蔡元培願意為愛因斯坦從日本回來後,回來到北京履行約定進行講學。卻沒想到愛因斯坦途經上海,直接坐船前往耶路撒冷。蔡元培對此既失望也不解,他不明白為什麼愛因斯坦會公然失約,但是依舊發布公告:「大家不必懊喪,還是互相勉勵罷了。」
評價中國
至於愛因斯坦為什麼選擇去日本演講,卻不願意訪華講學,或許從他的日記中能夠看出端倪。1922年10月到1923年3月,愛因斯坦遊歷亞洲,並且寫下了一本日記《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遊記》,其中就有許多對中國人的偏見。
「即使那些像馬一樣辛勞工作的人,也不會讓人覺得他們意識到痛苦。一個像羊群一樣的特殊民族,更像是機器而非人類。」
就連中國的孩子們看起來都無精打採、呆頭呆腦。
如果其他種族被中國人取代,那就可惜了。對於像我們這樣的人來說,缺乏思想將是無法言說的悽涼之事。
在他眼中,中國人的評價並不高,甚至言語中透露著濃濃的歧視。雖然在當時的環境下,中國確實有著許多局限,但是這樣的評價無疑是不公允的。只是不知道,愛因斯坦在後來因為猶太人的身份受到德國迫害時,是否還會有歧視其他民族的想法。
結語
真正的強者,不會在意別人的言論,更不會因為他人的三言兩語而妄自菲薄。愛因斯坦的日記雖然讓人義憤填膺,但是中國人民無權要求別人改變對國人的看法,唯有讓自己更加強大,才能夠贏得別人真正的尊重。正如蔡元培所說,不必過多懊惱,有這個時間不如互相勉勵,做出更高的貢獻,才會引起世界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