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西方智慧的來源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來源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來源是易經, 《易經》是一部特別經典,在我國歷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唐初四大大師之一虞世南說:「不知易不可為將帥。」這個「易」是指易經。對於想出名的人來說,這是一本使自己成為「將帥」的書,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易經》是修身養性的經典。
1、受人之辱,不動於色
佛家有句話:「受人之辱,無動於色,道成近矣。」
南懷瑾先生說,一個人能承受多少福氣的關鍵在於他能承受多少恥辱。
要咽的下冤枉,人才有很大的格式,當一個人受到輕微的冒犯時,他必須站起來與他人搏鬥,「嗔火」會燃燒他自己的興趣,一天中有很多小時,你馬上就要成功了,但還是總是失敗,因為你受不了幾句話,因此,對於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我們應該學會「不在乎」,這實際上不是膽怯,而是一種寬容和慷慨,這樣一個人,與其他人爭吵較少,默默地練習,在生活中自然受到祝福。
2、受人之恩,銘記於心
這裡可以講一個關於回報善意的簡短故事,據說在濟水南面,一名商人不慎掉入水中,然後他向周圍尋求幫助,說:我是一個有錢人,誰救了我,我會給一百兩金子,結果,一個漁民路過,將他救上岸,但商人轉臉就拒絕了他,只給了漁民十兩金,漁民自然不滿意,說:你不是說應該給我一百兩?
商人完全就是翻臉不認那個漁夫,相反,還自己在那裡算起帳來:「你是一個漁夫,你一天能賺多少錢?你還是對這個不滿意嗎「這件事只能不了了之,但是沒想到的是,過了一會兒,商人就乘船從湖上下來,船撞到礁石上沉沒了,又掉進了水裡,因此,你必須善待他人並記住他人,人生的道路會越來越好。
3、覺人之詐,不憤於言
這句話的意思是:注意別人的狡猾,不要用言語表達憤怒,因為我們遇到這類事情的次數越多,我們就越需要動腦筋,冷靜思考,不要快速說話,保持清醒,大腦的思想和口頭表達能力更高,就像晚清時期著名官員曾國藩一樣,他年輕時也不了解這個道理,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但他的老師唐鑑先生給了他一個靜字,從那時起,曾國藩遇到任何問題都要沉思一段時間,許多與他人打交道,學習和追求政治的經驗和方法也都以這種方式被考慮了。
4、施人之恩,不記於心
這與上述「受人之恩,謹記在心」是截然相反的,當一個人幫你一個忙時,你要做的就是將其保存在心中並償還,但是,如果你對他人仁慈,請不要總是為此擔心,因為在給予友善之時,我們的心都是善良的,這是自然的,並非為了回報而這樣做,俗話說得好:「施比受更幸福。」
5、察人之過,不揚於眾
俗話說,心寬一英寸,道路寬一英尺。一個善良的人即使知道別人的缺點也不會散布它,這是一種寬恕,也是一種美德,我們在工作中也這樣做,我們發現了別人的缺點,不要在任何地方直接告訴他們,這個和「小人」有什麼區別?直接告訴他並說服他改正會更好嗎?
《易經》曾被認為是關於一本算命的書,但是人們發現,這本書裡將人的修養修性,以及在人生不同階段怎麼處事都講到了極致,也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有人說: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周易》。《周易》這部特殊的經典,在我國歷史上地位非常高。儒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的五經之首,道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三玄之冠。
我經常聽到周圍的朋友抱怨說,文言文內容太過晦澀難懂,今天我給大家推薦這本《圖解易經》。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最後引入到《周易》,以圖解文的形式,全面系統地為您講授學習《周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通過結合例子給你分析問題,把晦澀難懂的問題,變成人人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知識,實在是讓我受益無窮。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