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當中寫到月亮的有太多太多。不同的詩詞當中,對於月亮意象的使用,指代不同的象徵意義。總體來說,古典詩詞當中的月亮象徵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月是美的象徵
《詩經·陳風·月出》最早以明月來喻佳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這裡的「佼人」就是美人的意思。
而在韋莊《菩薩蠻》這首著名的唐詞當中,更是以「爐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以月喻人,而且是容貌嬌豔的女子。
詩詞當中用月亮來比喻美麗的女子,不光是凡間的,還有神仙女子。宋玉的《神女賦》中「其少進也,皎若明月舒其光」,就是用明月來形容神女之美。
蘇軾的《宿望湖樓再和》寫出名句「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同樣是抒寫女子之美,月就是人們心中的美女之神。
2、月是故園、團圓的象徵
蘇東坡有雲「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古人們很早就在月亮的圓缺和人的離別團聚之間建立了密切的聯繫。月圓之日常常被人們看作是家人團聚之時,那麼明月就被披上了團圓的象徵外衣。
李煜曾《虞美人》寫下:「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就是在對月亮的吟詠當中注入了故園之思,深切地表達出了和故鄉和親人團圓的願望。
而在杜甫的筆下,「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同樣表達了對故鄉、親人團聚的盼望。
天上只有一個月亮,而人雖在異鄉,但是自己和家人是共看一輪明月,這就將人的思鄉之感與故鄉的面貌融為一體,這就是月的團圓象徵意義所在。在羈旅之人的眼中,天上遙不可及的月亮就是自己那日夜想念的家,在孤獨的夜晚,月之故園就是寄託的最好憑證。
3、月是永恆的象徵
人生短暫而月亮永恆,這也是詩詞中最富有哲理意義的思考。
張若虛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不僅使他被世人所牢記,也給人們留下了寶貴的哲學道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月在詩人眼中是永恆的,與人的生命短暫形成了帶有詩意的對照,這種對照讓人們看清了自己,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但是人生卻早已不同。
李白在《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也是如此這般的體驗。
蘇軾也有相似體驗,《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只是在感嘆時光短暫的同時,寄寓了美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天空中一輪明月,帶給這些詩人多少多情的感慨!無論是追求美,還是追求團圓,還是追求永恆,詩人們都把目光投向了空中,那一輪明月就是他們的情感之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