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觀榮辱紛爭、死走逃亡,自濁自清自安然。」——郭德綱《過得剛好》
一提起相聲,我們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多半就是被眾多粉絲戲稱為「相聲國王」的德雲班主郭德綱了。
而我們對郭德綱的了解,基本上都是他在舞臺上跟于謙搭檔的眾多相聲節目,以及多年以來媒體對他以及德雲社相關的報導。
可就像郭德綱在他出的一本名為《過得剛好》的書中所言一樣:
「我在私底下是一個特別無趣、乏味的人……不抽菸、不喝酒,當然也不燙頭。」
這本書裡收錄了郭德綱記錄人生經歷、心路歷程的文章,原本他起名為《人在江湖》,可後來編輯建議換了一個書名《過得剛好》。
而郭德綱對於自己這些年經歷的評價也很符合這個書名:
「萬幸,我一直在做我喜歡的事情。現在的生活我很滿意,就像你們看到的書名一樣,過得剛好。」
《過得剛好》開篇,有一句侯耀文對愛徒郭德綱的評價:
「一路坎坷走來,所以他勢必嫉惡如仇。」
這句評價將郭德綱的江湖氣與文人氣詮釋得入木三分,而我們確實也能從書中收錄的眾多文章中看出這種氣息來。
作為一本半自傳體書,介紹自己的過往是必須的,這樣讓不了解你的人才能在你的過往經歷中去知道,怎樣成就出的現在的你。
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人,除了富二代、官二代、外加現在的拆二代,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即使你的家庭是小資的、中產的、書香的,一概不行,路還得自己走。
在書中,郭德綱講述了他三進北京所遭受的悽苦,沒錢便意味日子很苦,北漂的日子搬家是常態,吃泡麵還算幸福的,他只能吃掛麵糊糊就大蔥。
演出完了,夜深了沒公交了,只能走著很遠的路回去。似乎這一切受的苦在北漂族的眼裡是平常事,誰不是這樣煎熬過來的。
只是,有的人幸運地熬出了頭,比如郭德綱;有的人卻熬不下去選擇離開,或者把日子過成了流浪的生涯,熬到抑鬱或心生怨懟。
郭德綱的這一段經歷,對於漂泊異鄉的人來說,讀起來非常有親切感,誰不是一邊苦熬著,一邊給自己打氣「要堅強啊」。
郭德綱便是那個幸運兒,是相聲界的「天選之子」,是被派來拯救相聲的「救星」。
這一切,似乎冥冥中自有天意。
有人說我變了,其實我原來什麼樣現在還什麼樣,只不過原來在井裡一身泥,有人在井邊看我,覺得挺好玩。後來我上來了,洗乾淨換身衣服開車走了,井邊這人說我膨脹了。其實不是我膨脹,是他失落了。——郭德綱《過得剛好》
任何行業都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行規,首先打破它的那個人肯定是「公敵」
行行出狀元,行行都不好混。
怎麼混,按部就班還是選擇獨具特色?這裡會面臨著難以想像的巨大的挑戰。
因為你既然要打破,那麼你便是說了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特立獨行的代價便是「被孤立」和「被排擠」。
先期的郭德綱自然是免不了這樣的命運,動了某些利益集團的奶酪,自然要承受別人的痛擊和報復。
在書中,郭德綱揭露了太多本行業的內幕,讓人聽了大跌眼鏡,也驚嘆一個看上去「文人的圈子」,也居然藏著如此骯髒的交易。
郭德綱用他特有的郭氏風格,用他的話說叫「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在讀者們邊看邊笑中,又不禁讓人陷入深深的思考當中。
德雲社成功了, 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相聲完全無法體現出相聲這個行業的全貌,因為,真正熱愛相聲的人都會去茶館或是劇院聽,一個相聲說下來要講完整怎麼也要四五十分鐘,而在電視上短短的幾分鐘時間裡所呈現出的「快消」式的相聲,是根本無法體現出相聲真正的價值的。所以,初到北京的人怎麼也會去趟劇院看一場才來得過癮。
郭德綱的出現,打破了相聲界的死氣沉沉,挽救了相聲行業,但同時也為自己帶來了無數的風波與詆毀。但這一切在郭德綱眼裡根本不屑,對於他真心熱愛的相聲來說,能承受多大的讚美,就能承受多大的詆毀。一切隨心,一切隨緣。
我養了一隻蟈蟈,蟈蟈裝在葫蘆裡,叫得很開心。有人指責我,這麼狹小的空間,把它放到廣闊天地多好。但是放出去它又會被凍死,到底凍死還是關在葫蘆裡?人活一世很難,我不做事有人罵我,做這些事也有人罵我。這些都是別人的事和我無關。我一張嘴勸解不了所有人,小人也要活著,所以我釋然了。而且現在歲數也大了,也不像二十來歲三十歲出頭的時候火氣那麼旺,老去解釋,大可不必。人生在世就是讓人笑笑,偶爾也笑話笑話別人。——郭德綱《過得剛好》
相聲要怎麼說?真低俗還是假高雅?
很多同行詆毀郭德綱說,他的相聲很低俗,只為博得人一笑,可是,既然是相聲,不博人笑,難道人家跑到你場子裡來讓人哭不成。郭德綱這樣說:
「什麼叫俗,什麼叫雅?我認為,單純的高雅不足以構成世界,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才是真正的藝術」
看郭德綱的形象,說實話長得挺像「黑社會」的,怎麼看也不像是一個文化人。但看完此書,看了他寫的那些數不盡的詩句,用的那些語言,我才真正了解郭德綱,才知道他的文化底蘊有多深,不禁感嘆,這才是真正的文化人啊。
這都緣於郭德綱做人做事做藝太成功。
這本書最初的書名不叫《過得剛好》,叫《人在江湖》。記錄了他從8歲學藝,近30年的江湖坎坷路。
後來編輯建議改成了《過得剛好》和他和名字諧音。聽他為我們講述40年江湖過往,讓我們通過文字讀他的心路歷程。
《過得剛好》這本書,是郭德綱唯一親筆著述的人生回顧。讀完,你會認識到一個你未曾了解過的郭德綱,一個真正的藝人,一個活得晶瑩剔透的大智慧的人。他的為人處事,對待事業的態度和經驗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這一段在郭德綱的自傳《過得剛好》裡面有詳細的描述,這本書也是郭德綱對自己人生的記錄。從一個窮小子到身家過億,郭德綱這個相聲皇帝成功了,這本書就是他的人生經歷。
過得剛好,這是郭德綱式幽默,也是郭德綱的人生態度。我爭者人必爭,極力爭未必得。我讓者人必讓,極力讓未必失。真放肆不在飲酒放蕩,假矜持偏要慷慨激昂。萬事留一線,江湖好相見。
看看郭德綱的人生智慧,感覺自己心裡都敞亮了,很多人不配郭德綱這麼紅,因為他沒吃過這麼多苦,受過這麼多刁難,更沒看過這麼書。
如今,他將他的人生故事、40餘年的事業感悟,寫成著作——《過得剛好》。這本書目前排在某東傳記圖書銷售榜第一名,一度斷貨!
其實郭德綱也喜歡讀歷史,在他的自傳《過得剛好》這本書,除了寫著郭麒麟成長的秘密,也有郭德綱自己的讀書心得和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最讓人意外的是,對於參加綜藝節目,郭德綱曾經在《過得剛好》中寫過這麼一個有意思的片段: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在某電視臺錄製一個節目,攝影師跟我說:「我跟你說點事。」我說:「什麼事兒?」他說:「相聲要死了你承認不?」我說:「我不承認啊!」他說:「你證明給我看。」我說:「我證明不了給你看。但凡有能力,還來做綜藝節目啊?」那時候我也很納悶,怎麼辦呢?難道這門藝術真的就沒有人願意聽了嗎?
從自傳裡能夠看出,靠綜藝節目謀生是郭德綱不得以的手段,他也曾為此困惑過。
但是到了20多年後的今天,德雲社依舊要靠郭麒麟上綜藝節目來養家餬口。不得不說是造化弄人。
書中的文字記錄了郭德綱這些年的心路歷程以及對人生、相聲藝術、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行文冷靜,不煽情,不誇張,不做作,不隱瞞,不迴避。
只需78塊錢,一頓肯德基的錢,就可以體驗到這份郭式幽默和智慧了。裡面還有豐富的插圖,記錄了郭德綱的故事。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面圖片就可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