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緩緩君
首發 | 緩緩說
這兩年中日關係在回暖,這是出於現實利益的考慮。
尤其是在貿易戰的大背景下,中國需要拉攏儘可能多的合作夥伴。
而日本作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自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一碼歸一碼。
對於83年前的那場苦難,我們絕不能忘卻。
這和「仇恨教育」無關,而是對歷史的尊重和對遇難同胞的祭奠。
日本官方,至今仍在試圖扭曲真相。
在日本的靖國神社,不僅供奉著侵華戰爭中罪行累累的甲級戰犯,甚至還歪曲歷史,美化日軍的罪行。
下面這張照片就拍攝自靖國神社,他們把「南京大屠殺」稱之為「南京事件」。
他們把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針對平民的大屠殺以及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描繪成「嚴厲懲處偽裝成平民的中國軍人」。
這是在赤裸裸地扭曲歷史。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侵華日軍在這座古城進行了長達四十多天的燒殺擄掠,超過30萬同胞慘遭屠戮。
(日本侵略者有組織地活埋南京老百姓)
記得我第一次踏入「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時,被牆上的那一張張照片驚呆了。
僅僅是望一眼那些畫面,就已猶如一場噩夢,你能想像遭遇屠殺的同胞們的苦難嗎?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銘記這段歷史,並把真相一代一代傳下去。
不要讓歷史被豺狼所扭曲。
以下內容來自我的一篇舊文,每年的12月13日,我都會補充一點內容,和大家一起緬懷這段歷史。
央視發過一個視頻,叫《90後談南京大屠殺》,視頻的拍攝者找了幾位90後談論那段沉重的歷史。
視頻的完整版不到3分鐘,強烈建議你看一看(比較遺憾的是,視頻製作者可能用錯了BGM)。
「中日關係應該是由歷史和現在構成的,南京大屠殺應該是歷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一個曾給他國帶來血腥苦難的國家,如果想繼續前行,就必須認真對待和正視歷史。
2015年10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中國申報的南京大屠殺檔案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該結果引起日本的強烈不滿。
日本外務省對此表示「極為遺憾」,並通過駐華大使館向中國外交部提出抗議。
日方質疑中國提供檔案材料的真實性,他們不僅主張中國提交的照片「並非南京大屠殺的照片」,還否認遇難人數超過30萬人。
80年來,日本右翼勢力通過所謂的「精確考證」,不斷篡改死難者數字,他們提出了20萬人、10萬人、5萬人、3萬人,甚至是3000人、47人等荒唐的結論。
我們的教科書裡寫著的是30萬人以上,這個結論的來源和依據是什麼?
依據是兩次法庭的審判,即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中國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分別簡稱為「東京法庭」和「南京法庭」。
「日軍僅於佔領南京後最初的六個星期內,不算大量拋江焚毀的屍體,即屠殺了平民和俘虜二十萬人以上」。
東京法庭認定20萬人為遇難者人數的下限,
而這個「二十萬人以上」的結論尚未計入「大量拋江焚毀的屍體」。
「查屠殺最慘厲之時期,厥為12月12日至同月21日,亦即在谷壽夫部隊駐(南)京之期間內。計於中華門花神廟、寶塔橋、石觀音、下關草鞋峽等處,我被俘虜軍民遭日軍用機槍集體射殺並焚屍滅跡者,有單耀亭等十九萬人。此外零散屠殺,其屍體經慈善機關收埋者十五萬餘具。被害總數達三十萬人以上。」
考慮到戰場客觀條件和事實認定的難度,南京法庭並未將19萬和15萬這個數字簡單相加,而是用了30萬人以上這個數字,保留了一定的餘地。
東京法庭認定的20萬人並未將「拋江焚毀的屍體」計入其中,但要注意的是,判決書裡用了「大量」這個詞,如果把這部分屍體統計進去,我們可以認為,東京法庭和南京法庭認定的遇難者人數是基本吻合的。
在南京大屠殺中,實際死亡的人數很可能超過34萬人,而日本右翼所謂的10萬人、5萬人、3萬人,甚至是3000人、47人等結論,不僅歪曲了歷史事實,更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
2015年3月,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問日本,她在東京發表演說後在回答提問時指出:
德國戰後正是因為認真直面過去,才獲得鄰國的寬容和國際社會的接納。
德國也曾在二戰期間犯下滔天罪行,當時的納粹黨對猶太人實施了有計劃的屠殺行動,僅僅在波蘭的華沙地區,就有40萬猶太人慘遭殺害。
1970年12月7日,時任聯邦德國總理的維利·勃蘭特來到華沙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下。
他向紀念碑獻上花圈,肅穆垂首,然後突然雙膝下跪,並發出祈禱:「上帝饒恕我們吧,願苦難的靈魂得到安寧。」
現場所有的人都看呆了,因為這完全在國事訪問的計劃之外。
但正是因為勃蘭特的這一跪,改變了德國的形象,贏得了鄰國的尊重。
1973年。勃蘭特接受義大利著名女記者法拉奇採訪時,曾談到自己當時的感受:
「我明確區分罪過和責任。我問心無愧,而且我認為把納粹的罪過歸咎於我國人民和我們這一代人是不公平的,罪過只能由希特勒等發動二戰的戰犯去承擔。儘管我很早就離開德國(二戰期間勃蘭特流亡國外,從事反法西斯鬥爭),但對希特勒上臺搞法西斯主義,我也感到有連帶責任。出任德國總理後,我更感到自己有替納粹時代的德國認罪贖罪的社會責任。那天早晨醒來時,我有一種奇異的感覺,覺得自己不能只限於給紀念碑獻一個花圈。我本能地預感到將有意外的事情發生,儘管我不知道是什麼事情。獻完花圈後我突然感到有下跪的必要,這就是下意識吧?」
「他(勃蘭特)承擔了過去、現在和未來廣泛意義上的責任。由此產生了一個不同的德國人形象、一個不同的德國、一個自由民主和平的德國形象,它尋求與鄰國的和解。」
這也是為什麼,默克爾會在國事訪問時,敦促日本正視歷史。
一個曾給他國帶來血腥苦難的國家,如果想繼續前行,就必須認真對待和正視歷史。
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執政一周年之際,參拜靖國神社,這引起了中韓兩國的強烈不滿。
安倍一邊辯稱未打算傷害中韓民眾感情,一邊卻又這樣解釋參拜的意義:
「對於為國捐軀的英靈們,表達崇敬之意是理所當然的權利。」
而安倍所謂的「為國捐軀的英靈們」,包括了發起二戰和參與南京大屠殺的日本甲級戰犯。對於在歷史上犯下的累累罪行,日本政府不僅缺乏最基本的反思,反而對「不認帳」這件事表現得理直氣壯。
2015年1月,日本《產經新聞》報導稱,安倍在眾院預算委員會會議上,對美國歷史教科書記載南京大屠殺死了40萬人一事表示驚愕。安倍說:「我們在國際社會上表現地較為謙卑收不到什麼成效,該主張的事情就應堅持下去。」同年10月,楊潔篪(時任中國國務委員)訪日時,安倍晉三在會談時,就中方申報《南京大屠殺檔案》登錄世界記憶遺產一事表示了遺憾,遭楊潔篪當場反駁。今年10月,接替安倍的新任首相菅義偉,向靖國神社供奉祭品。菅義偉在過去近8年的時間裡,都未曾參拜過靖國神社,也沒有供奉過祭品。可一旦當上了首相,屁股還沒做熱,就一改過去的態度去供奉戰犯。這反應的是當下日本政界對歷史的態度——
不認帳,不道歉,死硬到底!當年日軍在中國犯下的罪行還不僅限於南京大屠殺,看看下面這組圖,或許會刷新你的認知。
如果說,參拜靖國神社還可以解釋為是為了迎合右翼勢力,是出於政治需要,那乘坐731編號的飛機又是怎麼回事?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上寫著拉貝說的那句話:「可以寬恕,但不可以忘卻。」
但只有那些大屠殺的親歷者才有資格去談寬恕或者原諒。
我們誰都沒有資格替那些死去的前輩談原諒,我們該做的是記住,記住這段歷史,記住我們民族曾經遭遇的苦難,並把真相傳遞下去。
緩緩君:985高校工科男,時代華語圖書籤約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觀點;有一點理性,也有一點溫度,已出版《我就喜歡這樣的你》。公眾號:緩緩說(huanhuanshuo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