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學《易經》第五十四卦:歸妹——雷澤歸妹 兌下震上

2021-01-20 文化傳統

▶打造給力的文化經典微學習平臺,用優秀文化滋養您的生命。

文章分類:文化經典微學習

©作者:李守力    編輯:凌城、文傳君

《易經》第五十四卦

歸妹——雷澤歸妹  兌下震上

小編導讀

漸卦卦義為婚姻的嫡妻制度,出於尊重女權,故初始和過程多有艱辛,最終得以「其羽可用為儀」的六禮依次舉行。歸妹卦義為媵妾制度,嫡妻為正,媵妾為偏,故歸妹卦六爻的中四爻因不得正而反獲吉,蓋合乎媵妾之德也。

為何古人也說《周易》難懂?因為《周易》是超越時空的真理,故即使古人也很難看懂這一用合乎中古風俗的中古文字寫成的《周易》古經。以歸妹卦為例,雖然新社會實施了一夫一妻制度,但是歸妹卦卦時仍然起作用,當今它以「二奶」、「情婦」的潛流形式存在於社會,由於是潛流,便沒有禮制的約束,所以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的結局更加明顯。

文王、周公、孔子都是生活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時期,但是三聖將漸卦作為正式夫妻關係的卦,將歸妹作為偏妻、媵妾的卦,此中早已揭示了人生的真相。漸卦的上卦為巽長女,歸妹卦下卦兌少女,這就是說漸卦所以有吉祥的結局,是因為成熟賢良的長女主管家庭,它的地位是崇高的,而歸妹卦將少女置於下位,這是對人人平等的否定,人生來應該平等,為何我與我姐姐天生不平等,這種當時社會的禮制約定必然會埋下禍根。三位聖人都知道,當時限於生產力的水平,媵妾制度乃是必須,孔子不得不先讚嘆一番,但他們也覺悟到了歸妹卦「徵兇,無攸利」的最終後果。故悟道者,必是先知先覺者。

 

周易古經

歸妹:徵兇,無攸利。

彖曰: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說以動,所歸妹也。徵兇,位不當也。無攸利,柔乘剛也。

象曰:澤上有雷,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

初九:歸妹以娣,跛能履,徵吉。

象曰:歸妹以娣,以恆也;跛能履,吉相承也。

九二:眇能視,利幽人之貞。

象曰:利幽人之貞,未變常也。

六三:歸妹以須,反歸以娣。

象曰:歸妹以須,未當也。

九四:歸妹愆期,遲歸有時。

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

象曰:帝乙歸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位在其中,以貴行也。

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

象曰:上六無實,承虛筐也。

 

李守力微學通解  

54.1

歸妹:徵兇,無攸利。

【白話】

歸妹卦:徵伐有兇險,無所利益。

【解讀】

○歸妹卦,下兌上震,雷澤歸妹。《序卦傳》:「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漸卦為女歸漸進之卦,漸卦最終是上九「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吉」,此言「士昏禮」用鴻雁為禮儀,最終成婚,而歸妹則是古代婚嫁中的姪娣制度。《儀禮·士昏禮》記載:「古者嫁女,必娣姪從之,謂之媵。」《公羊傳·莊公十九年》:「媵者何?諸侯娶一國,以姪娣從,姪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這是說女子出嫁,嫁到夫家作正妻,隨嫁的有「姪和娣」(即「媵」),「姪」為出嫁女子兄長的女兒,「娣」為出嫁女子的妹妹。她們過去只能作為庶妻,年齡不夠,結婚三個月後回母國等待幾年,到十五歲,再送歸夫家。歸妹卦反映的這種姪娣制度為當時社會所認可。

歸妹卦下兌為少女,就是隨嫁的「姪和娣」(「媵」),因為年齡尚小為少女,故稱為「妹」,上震代表娶妻與媵的長男。歸妹卦屬於當時的婚姻制度,與漸卦女子在外等待男方婚前六禮的正妻制不同,歸妹之少女是陪嫁媵妾制,不待六禮而嫁,直接隨從正妻(相當於陪嫁)送至夫家,故兌卦在內,震卦在外。歸妹卦名直接取自卦象,上卦震長男是娶妻之主,下卦兌為陪嫁之妹也。此所以歸妹與漸為互覆卦(同時也是變卦)。

○歸妹卦,帛書《易》、秦簡《歸藏》、傳本《歸藏》同,唯熹平石經《周易》作「歸昧」(梁丘易)。昧,《說文》:「爽,旦明也。從日未聲。一曰闇也。」劉熙《釋名》:

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

妹,昧也,猶日始入,歷時少,尚昧也。

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

昧,幽暗也。熹平石經《周易》為梁丘賀的本子,歸妹作「歸昧」,體現了歸妹卦的媵妾卦義,歸妹卦主爻九二稱媵妾為「幽人」,正是「歸昧」之義。

歸(歸),會意字,從止,從婦省,本義為女子出嫁。《士昏禮》疏引鄭玄《目錄》說,「士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而名焉。」按規定,男子在昏時親迎新婦。以昏為名,所以稱作昏禮。昏今作婚,即本於此。昧,與昏義近。

張衡《靈憲》引《歸藏·歸妹》:

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

這裡的羿是夏后羿,姮娥(漢時避文帝劉恆諱,改為嫦娥)為后羿之妻。《歸藏·履卦》射十日的羿可能是夏后羿二百年前的先君,堯帝時期東夷有窮氏部落首領(夷、羿音同,夷從弓,羿從羽,善射、崇鳥之東夷族)。有窮氏,即有穹氏(穹,從弓),其圖騰為太陽與三足烏,原有十個兄弟部落,後被大羿統一,此大羿射九烏九日傳說之所出也,金烏負日傳說最早見於大汶口東夷文化,大羿或發明太陽曆。夏代后羿妻子嫦娥乃常羲部落首領之女(嫦娥即常羲),《山海經》「常羲生月十有二」,常羲部落圖騰為月,或發明太陰曆。

《左傳·襄公四年》魏莊子引述夏書《夏訓》:

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於原獸。棄武羅、伯困、熊髡、龍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讒子弟也。伯明後寒棄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為己相。浞行媚於內而施賂於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樹之詐慝以取其國家,外內鹹服。羿猶不悛,將歸自田,家眾殺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諸,死於窮門。……浞因羿室,生澆及豷,……。

大意:

從前夏朝剛剛衰落的時候,后羿從鉏地遷到窮石,依靠夏朝的百姓取代了夏朝政權。后羿仗著他的射箭技術,不致力於治理百姓而沉溺於原野打獵,拋棄了武羅、伯因、熊髡、尨圉等賢臣而任用寒浞。寒浞,是伯明氏的壞子弟,伯明後寒丟棄了他。后羿收養了他,信任並且使用他,作為自己的輔政大臣。寒浞對內獻媚,而在外邊廣施財物,愚弄百姓而使后羿專以打獵為樂。扶植了奸詐邪惡,用這個取得了后羿的國和家,外部和內部都順從歸服。后羿仍然沒有醒悟,準備從打獵的地方回來,他的手下人把他殺了煮熟,讓他的兒子吃,他的兒子不忍心吃,又被殺死在有窮國的城門口。……寒浞和后羿的妻妾生了澆和豷,……。

按:

寒浞遭到了後人的唾棄,而后羿、嫦娥受到後人的同情與追思,於是有了嫦娥奔月的神話,神話中說嫦娥居於廣寒月宮,廣寒宮,實則寒浞之宮也。「不死之藥」為隱喻,言嫦娥被迫為寒浞生子,后羿連同其有窮氏部落則徹底滅亡而不得再生。後人為紀念后羿與嫦娥,於是編造了美麗的神話故事。嫦娥墓位於今山東省日照市的天台山上,陪伴在后羿墓的旁邊,死後夫妻終得破鏡重圓。寒之領地,位於今山東濰坊寒亭也。

回頭看《歸藏·歸妹》:

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

《歸藏·歸妹》卦辭完全是觀象繫辭,歸妹上震下兌,震為驚恐,為動,為奔,為往,為翩翩(《周易》泰卦六四處互體震中,亦有「翩翩」);兌為西,為妹,為幽。熹平石經梁丘易作「歸昧」,正是取自《歸藏·歸妹》「逢天晦芒」。巫師有黃為嫦娥佔卜的結果是「後且大昌」,嫦娥歷經四千年,至今享有盛名。《周易》歸妹卦義為媵妾,這是取自當年嫦娥被迫為寒浞做妾的真相。

 

54.2

彖曰: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說以動,所歸妹也。徵兇,位不當也。無攸利,柔乘剛也。

【白話】

彖傳說:歸妹卦,體現了天地的宏大意義,天地間陰陽不能相交合,則萬物不能興起。嫁出少女,人類就能終而復始的繁衍生息。下兌悅而上震動,正可以嫁出少女。前進有兇險,是說中四爻不當位。無所利益,是說六三乘剛。

【解讀】

○《繫辭傳》曰:「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二至五為中爻,漸卦中四爻全得正,歸妹卦中四爻皆不當位(偏也),此所以漸卦為正妻,歸妹為媵妾也。

漸卦因為中爻得正,故《彖傳》說「進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故漸卦可作為士大夫之處士也,有治國安邦之功。

而歸妹卦中爻雖不得正,卻亦有大功,其功不在正邦,而在於協理家庭、繁衍子孫,而人口是國家的基礎。所以《彖傳》說「歸妹,天地之大義也」。《莊子》曰「《易》以道陰陽」,帛書《衷》曰「《易》之義唯陰與陽」,歸妹卦為少女出嫁於長男,合乎天地陰陽之大義,如鹹卦《彖傳》所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繫辭傳》所謂「天地姻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歸妹卦卦辭「徵兇,無攸利」,「徵兇」是因為「位不當也」,歸妹中爻二三四五皆不當位;「無攸利」,是因為「柔乘剛也」歸妹卦六五、六三皆乘於剛爻之上,六五守中而應九二,陰遇陽則氣緩和,唯六三與上六相敵,陰邪加重,故乘剛,不正則不可以「徵」,《孟子·盡心下》曰:「徵之為言正也。」(徵,《帛書》均作「正」)徵為徵伐,歸妹卦為協理家庭、繁衍子孫之卦,故其卦義不在徵伐也。所謂漸卦可言國事,歸妹可言家事也。

孔子唯恐後人見歸妹佔辭「兇」而輕視之,故於《彖傳》首言「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周易乾鑿度》則引孔子言,更加細緻地闡述了歸妹之大義:

孔子曰:「《易》本陰陽,以譬於物也。掇序帝乙、箕子、高宗著德,《易》者所以昭天道、定王業也。上術先聖,考諸近世,採美善以見王事,言帝乙、箕子、高宗明有法也。美帝乙之嫁妹,順天地之道,以立嫁娶之義,義立則妃匹正,妃匹正則王化全。」

孔子曰:「泰者,正月之卦也。陽氣始通,陰道執順,故因此以見湯之嫁妹,能順天地之道、立教戒之義也。至於歸妹,八月卦也,陽氣歸下,陰氣方盛,故復以見湯妹之嫁。以天子貴妹而能自卑,順從變節而欲承陽者(鄭玄註:下嫁以從夫故曰變節也),以執湯之戒(鄭玄註:此謂教戒之義)。是以因時變一用,見帝乙之道,所以彰湯之美,明陰陽之義也。

孔子曰:自成湯至帝乙。帝乙,湯之元孫之孫也。此帝乙即湯也。殷錄質以生日為名,順天性也,元孫之孫,外絕恩矣。同以乙日生,疏可同名。湯以乙生,嫁妹,本天地,正夫婦,夫婦正,王道興矣。故曰:《易》之帝乙為成湯,《書》之帝乙,六世王同名,不害以明功。」

「帝乙歸妹」分別出現於泰卦和歸妹卦的六五爻,這是因為按卦氣理論,泰卦為正月卦,歸妹卦為八月卦,二、八月(二月仲春、八月仲秋即中春、中秋)是陰陽二氣平衡之時,泰卦與歸妹卦的陰陽爻數目相等,故二卦皆「順天地之道,以立嫁娶之義」,「明陰陽之義」,「湯以乙生,嫁妹,本天地,正夫婦,夫婦正,王道興矣。」此亦《繫辭傳》「生生之謂易」也。(按:《乾鑿度》卦氣與孟喜卦氣同,《漢書·儒林傳》雲孟喜「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而「改師法」,故卦氣理論不一定屬於《周易》體例。實際上,按照《周易》的互體體例,泰卦的中四爻互歸妹卦,故兩卦皆有「帝乙歸妹」之辭。)

《乾鑿度》引孔子曰「湯妹之嫁,以天子貴妹而能自卑」,蓋歸妹為媵妾制度,商湯帝乙貴為天子,卻將自己的妹妹做諸侯的媵妾,一則體現了帝乙的謙卑,二則體現了「明陰陽之義」,如此「王道」必然興盛。

媵婚制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家族的婚姻關係,如果嫡妻(正妻)沒有生育,媵妾的兒子同樣可以繼承家業,承嗣宗祖,而媵妾與正妻都是來自同一家族,彼此沒有嫉妒。故《白虎通》云:「備姪娣者,為其必不相嫉妒也。一人有子,三人共之,若已生之,是為娣者,所以絕嫉妒、廣嗣續,以恆夫婦之道,故曰以恆也。嫡無子,姪娣有子亦不出,所以必有姪娣之義。」

 

54.3

象曰:澤上有雷,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

【白話】

象傳說:澤上有雷,是歸妹卦的象;君子由此領悟應永久其傳、生息嗣續,明了物之有敝壞,而為相繼之道。

【解讀】

○「君子以永終知敝」,傳統解讀為:「因明夫婦之道,宜於長久至終,又當知防止淫佚行為之敝壞此道。」此略與歸妹卦卦義不協。根據卦義,歸妹卦為協理家庭、繁衍子孫之卦,此處「永終」與《彖傳》「歸妹,人之終始也」義近,嫁出少女,人類就能終而復始的繁衍生息。程頤的釋讀十分精當:「永終,謂生息嗣續,永久其傳。知敝,謂知物之有敝壞,而為相繼之道。」今採用程子之說。

劉向曰:「雷以二月出,其卦曰豫,言萬物隨雷出地,皆逸豫也。以八月入,其卦曰歸妹,言雷復歸入地,則孕毓根荄,保藏蟄蟲,避盛陰之害。」《禮記·月令》:「仲春,雷乃發聲,仲秋,雷始收聲。」劉向以後天八卦詮釋豫卦與歸妹卦,豫卦卦主上震為二月,歸妹卦上震為雷,下兌為八月,此與《乾鑿度》所引歸妹卦八月不是一個理論,劉向的理路屬於《周易》體例。二月「雷乃發聲」,故有「雷出地奮」的豫卦之象,八月「雷始收聲」,故有「雷在地中」的復卦之象,復卦有「孕毓根荄,保藏蟄蟲」之象,此繁衍生息之道也。

 

54.4

初九:歸妹以娣,跛能履,徵吉。

象曰:歸妹以娣,以恆也;跛能履,吉相承也。

【白話】

初九:嫁出妹妹為人之媵妾,瘸腿而努力行走,前進吉祥。

象傳說:嫁出妹妹為人之妾,符合婚嫁的常道;瘸腿而行走,是說媵妾輔助嫡妻行事以獲吉。

【解讀】

○能,通「而」,卻也。履卦、歸妹卦爻辭「跛能履」、「眇能視」,《周易集解》均作「跛而履」、「眇而視」。

跛[bǒ],瘸腿。下卦兌,兌反巽,巽為股,故言跛。跛者一偏而一正,正者嫡妻也,偏者媵娣也。跛能履,喻娣以妾媵而能助正室。

○論「媵婚」娣多於姪:

雖然媵婚隨嫁的有姪和娣,但歸妹卦只言「娣」不言「姪」,如初九「歸妹以娣」,九三「反歸以娣」,六五「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詩經·大雅·韓奕》言「韓侯取妻」時,齊詩和毛詩均作「諸娣從之,祁祁如雲。」《箋》云:「媵者必姪娣從之,獨言娣者,舉其貴者。」唯魯詩作「姪娣從之,祁祁如雲。」據劉興均《「姪從媵」考》的統計,《左傳》中關於「娣從媵」的記載凡四十見,而「姪從媵」僅三見,且均在齊、魯。

○歸妹卦六爻,初、二爻言媵妾婚前的德行培養;三、四爻言隨嫡妻出嫁後,因年幼,媵妾之返歸與回歸,是婚後的等待期;五、上爻言媵妾成年以後承事期的德行落實。故初、二爻為一事,三、四爻為一事,五、上爻為一事。六爻之中,又以九二為媵妾之主爻,以六五為嫡妻之主爻也。

 

54.5

九二:眇能視,利幽人之貞。

象曰:利幽人之貞,未變常也。

【白話】

九二:弱視而努力視物,適宜幽靜之人守持正固。

象傳說:適宜幽靜之人守持正固,是說沒有改變婚嫁的恆常之道。

【解讀】

○履卦與歸妹卦取象對比:

 

《周易》卦爻辭是觀象而得,故在卦異而辭同之處,最易窺見《周易》觀象繫辭體例之妙。履卦和歸妹卦的初至四爻相同,履卦六三「眇能視,跛能履」,歸妹卦初九「跛能履」、九二「眇能視」,由此可見《周易》本卦與互卦的取象體例,「跛能履」取象體卦兌,兌為毀折,損象,兌反巽,巽為股,反象取反義,股有損故「跛」,故履卦六三、歸妹初九繫辭同為「跛能履」。履卦與歸妹卦下卦兌,二至四互離,離為目,結合體卦兌損之象,目有損故「眇」,故履卦六三、歸妹九二繫辭同為「眇能視」。

按爻象,耿南仲曰:「視欲正,視而不正,則眇者也。行欲中,行而不中,則跛者也。故歸妹初九不中則為跛,九二不正則為眇。履,六三不中又不正,故跛、眇兼焉。歸妹、履,皆兌下也。」

履卦九二「幽人貞吉」,歸妹九二「利幽人之貞」,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易卦以五二中爻為核心,五二之爻,在國為君臣,在家為夫妻。如漸卦六二「鴻漸於般,飲食衎衎」,原義為未婚夫婦和樂之貌,武帝《詔書》引「鴻漸於般」以喻天子得「賢臣」之喜樂。履卦九二與九五不應,此在野守道之士也,以幽靜守中而正固,故《象》曰「中不自亂也」(《尚書·大禹謨》雲「野無遺賢,萬邦鹹寧。」相反,野多遺賢,則潛伏亂機。此所以言「中不自亂也」);歸妹九二與六五相應,六五為嫡妻,此言媵妾與嫡妻有順承之德,嫡妻為明,媵妾為幽,九二以幽靜之德守持正固,故《象》曰「未變常也」,常,婚嫁恆常之道也。

《歸藏》履卦以羿為主題,歸妹卦以羿與嫦娥為主題。《周易》的履卦與歸妹卦同樣也有密切的關係。由此可見《周易》與《歸藏》的關係。

秦簡《歸藏》:

履曰:昔者羿射陼,比莊石上,羿果射之,曰履□◇461

□曰:昔者羿畢十日,羿果畢之。思十日並出,以◇470

《易林·履之履》:「十烏俱飛,羿射九雌;雄得獨全,雖驚不危。」元刊《易林》舊注云:「堯時十日並出,羿射其九日,九烏皆死。」

《經義考》引元·吳萊雲:「《歸藏》今雜見他書,頗類《易林》,非古易也。」此《易林》引用《歸藏》之文耳。

《歸藏·履卦》主題是后羿射十日,履卦與十月太陽曆有關,日數十,故《周易》履卦卦序是第10卦。

《周易》第10卦履卦之後是第11卦泰卦。泰卦二至五連互歸妹卦,故六五曰「帝乙歸妹」(《周易》歸妹卦六五也是「帝乙歸妹」)。六四「翩翩」、六五「帝乙歸妹」兩處爻辭當源自《歸藏·歸妹》的「翩翩歸妹」。

姮娥即《山海經·大荒西經》所記「生月十二」之常羲,嫦娥與十二月太陰曆有關。《周易》第12卦是否卦,帛書《易》作婦卦,帛書卦名與夏代《連山易》有關,此「婦」當為嫦娥。

按太陰曆,晦為陰曆二十九、三十,《說文》:「晦,月盡也。」此時日月相比鄰。朔為初一,《說文》:「朔,月一日始蘇也。」此時日月相會,日食發生在朔。晦,或是嫦娥奔月前的「逢天晦芒」。朔,從屰月。屰即逆,《說文》:「逆,迎也。從辵屰聲。關東曰逆,關西曰迎。」段玉裁《說文》註:「逆,迎也。逆迎雙聲。二字通用。如《禹貢》逆河,《今文尚書》作迎河是也。」金文「朔」字做人登月之象形,或是嫦娥奔月也。

《左傳·昭公七年》「日月之會是謂辰」,日月平均每年相會十二次,故一年十二月。凡月與日同經度不同緯度則為合朔,同經度又同緯度即為日食。日食發生的機率小,日月一般是會而不交。后羿、嫦娥時期的《連山易》(《易本命》)以乾為日、坤為月,故上乾下坤的否卦(婦卦)代表太陰曆。

《雜卦傳》屬於《歸藏》體系,《雜卦傳》的第54卦是履卦(后羿),《周易》的第54卦是歸妹卦(嫦娥),后羿對嫦娥,而陰曆年平年為354天,其巧合如此!

○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一「幽人」:

《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虞翻注曰:「《訟》時二在坎獄中,故稱幽人。之正得位,震出兌說,幽人喜笑,故貞吉也。」(虞謂《履》自《訟》來。又注《噬嗑》卦曰坎為獄。)

《周易述》曰:「幽人,幽系之人。《尸子》曰:文王幽於羑裡。(《太平御覽·人事部》一百二十七引)《荀子》曰:公侯失禮則幽。(《王霸》篇)俗謂高士為幽人,非也。」家大人(王念孫)曰:惠(惠棟)從虞(虞翻)說是也。《象傳》言「中不自亂」,則幽人非謂隱士明矣。《歸妹·象傳》曰:「利幽人之貞,未變常也。」義亦與此同。《易林·剝卦》曰:「執囚束縛,拘制於吏,幽人有喜。」是漢時說《易》者,以幽人為幽囚之人也。

引之謹案:虞謂「《訟》時二在坎獄中」,非也。《訟》象已不見,何得仍以《訟》言之?

今案:《中孚》上巽下兌,其《象傳》曰:「君子以議獄緩死。」則兌有議獄之象。兌為口舌,故議獄謂拘囚之而議其罪也。隨卦下震上兌,其上六,兌之三爻也。曰『拘系之,乃從維之』,則兌之三爻有拘系之象。(中孚)九二居兌之中,而為六三所拘系,有幽於獄中待議之象,故曰幽人。歸妹之卦亦下兌,故九二曰『利幽人之貞』。幽人者,兌象,非坎象也。」(睽卦上離下兌,《京氏易傳》說,睽曰文明上照,幽暗分矣。陸績注曰:兌處下為積陰,暗之象也。)

愚按:王引之以為「幽人」為囚獄之人,又以兌有牢獄之象,此不合《周易》本義。《周易》經傳用「幽」字凡八處:

1.履卦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2.困卦初六:臀困於株木,入於幽谷,三歲不覿。

《象》曰:「入於幽谷」,幽不明也。

3.歸妹卦九二:眇能視,利幽人之貞。

4.九四:豐其蔀,日中見鬥,遇其夷主,吉。

《象》曰:「豐其蔀」,位不當也。「日中見鬥」,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

5.《繫辭傳》: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6.《繫辭傳》: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

7.《繫辭傳》: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

8.《說卦傳》: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以上《周易》經傳中,「幽」字自帶詮釋者,如困卦初六、豐卦九四《象》皆曰「幽不明也」,《繫辭傳》「是故知幽明之故」,是幽與明意義相對。《尚書·舜典》「黜陟幽明」,《大戴禮記·曾子天圓》:「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亦是幽與明相對。《經義述聞》所引「《京氏易傳》說,睽曰文明上照,幽暗分矣」,正是幽暗與文明相對。

幽,《說文》「隱也。從山中微(么么),(么么)亦聲。」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古金文幽字皆從火從絲,與此同。隱不可見者,得火而顯。」「無有遠近幽深」、「微顯闡幽」、「幽贊於神明」,此三者皆是幽微之義。《詩·小雅》「幽幽南山」。幽、隱、陰,皆影紐,音近義通。

《禮記·檀弓》「望反諸幽,求諸鬼神之道也。」《禮記正義》:「望反諸幽,求諸鬼神之道也。鬼神處幽暗,望其從鬼神所來。北面,求諸幽之義也。鄉其所從來也。《禮》復者升屋北面。鄉本又作向,同,許亮反。」

履卦、歸妹卦九二體兌,兌為巫,巫者「幽贊於神明」,「求諸鬼神之道也」,有幽隱之義;陰卦中兌為最幼(少女),有幽微之義;兌為澤,有幽深之義;此所以兌有「幽」象。困卦九二「入於幽谷」,蓋九二體坎為隱,亦幽暗之義,此兌、坎先後天借象也,坎先天卦位在西,後天為兌。傳本《歸藏》歸妹曰:「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兌為西,故曰「西行」,兌為幽,故曰「晦芒」,震為驚恐為大昌也。

可見《周易》時期「幽」字無「囚」之義,王引之的釋讀是錯誤的。熹平石經《周易》歸妹作「歸昧」,昧,幽暗也,歸妹卦主爻九二稱媵妾為「幽人」,正是「歸昧」之義。根據《經義述聞》引用《尸子》《荀子》言,知約在戰國中期「幽」引申為「囚」,幽、囚皆幽部韻,又牢獄幽暗,故假借之。漢代「幽」之「幽暗、幽微」和「囚」義並用:《後漢·章帝章和元年詔》「光照六幽」(幽隱之義),《史記·樂書》「極幽而不隱」(深微之義),《史記·太史公自序》「幽於縲紲」(囚義),《楊惲報孫會宗書》身幽北闕(囚義)。

 

54.6

六三:歸妹以須,反歸以娣。

象曰:歸妹以須,未當也。

【白話】

六三:嫁出妹妹為人之妾,需要等到二十歲才可承事夫君,婚禮後三個月隨同返還馬匹返回到娘家。

象傳說:嫁出妹妹為人之妾,需要等到二十歲才可承事夫君,是說出嫁時年齡還沒有到時候。

【解讀】

○歸妹以須:

《釋文》「以須」:「如字,待也。鄭云:有才智之稱。荀、陸作嬬。陸云:妾也。」今帛書《易》正作「嬬」。《需·彖》曰:「需,須也。」嬬,《說文》「弱也。一曰下妻也。」下妻,妾也。

須,為二十八宿北方星宿須女(簡稱「女」),《開元佔經》:「《郗萌》曰:『歲星守須女,為後夫人有變,一曰妾為主。』《聖洽符》曰:『須女者,主娶婦嫁女也。』《甘氏》曰:『須女動則嫁娶將有嫁娶佔於須女。』」

《說文》引「賈侍中說楚人謂姊為嬃。」故先儒有釋「須」為姊者,不確。

○反歸以娣:

藍甲雲《〈歸妹〉卦媵婚制考論》(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說:

「反歸以娣」是說,婚禮後三個月,返還馬匹時,作為陪嫁的媵女即嫡妻之娣,因年齡太小,又返回到娘家,以待年長後再送回夫家。估計姪娣年齡幼小者,還未到成年,在參加完婚禮儀式之後又隨反馬之時返回娘家。

………隱公七年,「春,王三月,叔姬歸於紀」。叔姬是伯姬的妹妹,叔姬在伯姬出嫁時,年齡尚小,有可能作為媵女陪嫁過去後又隨反馬之時返回父母之國,史書無記載,只能揣測而已。到了她姐姐出嫁後五年,叔姬亦已成年,因此才嫁過去。

何氏休曰:「叔姬者,伯姬之媵也。至是乃歸者,待年父母國也。婦人八歲備數,十五從嫡,二十承事君子。媵賤書者,後為嫡,終有賢行。紀使為齊所滅,紀季以入於齊,叔姬歸之,能處隱約,全竟婦道,故重錄之。」

由何氏之語可知,伯姬出嫁時,叔姬十五歲,可以從嫡,即可以作為媵陪嫁過去。但因未到二十歲,因此待年父母之國,到了二十歲後嫁過去,所謂「二十承事君子」。

媵的地位很卑賤,為何《春秋》要記上一筆呢?因為叔姬後來成為了嫡妻,並有賢德之舉。慶幸有了這條記載,我們才可以考知媵婚的一些禮制情況。

由《春秋》的此條記載,我們就能很好地理解《歸妹》卦九四的爻辭了。

 

54.7

九四:歸妹愆期,遲歸有時。

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白話】

九四:少女回夫家超過期限了,晚些回去是為了等待那個時間。

象傳說:超過期限還沒回到夫家,心志在於要等到成年才前行。

【解讀】

○愆 [qiān] ,《說文》「過也。」六三體兌為少女,年齡尚幼,故返歸娘家。今九四已經進入上卦,上卦震為夫君,故夫君召喚媵妾回家,九四爻辭實為夫君與媵妾生動的對話,夫君說「歸妹愆期」:「已經超過期限了,快回家吧!」媵妾說「遲歸有時」:「我還沒有到二十歲呢!到了年齡我就過去。」

○九四體坎為月,二四互離為日,故曰「期」、「時」。居位不正,與初九不應,故曰「愆期」、「遲歸」。

 

54.8

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

象曰:帝乙歸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貴行也。

【白話】

六五:帝乙將他的妹妹出嫁,嫡妻的衣飾不如媵娣的衣飾漂亮;(品德如)月亮接近圓滿(而不盈),吉祥。

象傳說:帝乙將他的妹妹出嫁,衣飾不如媵娣的衣飾漂亮,是說其位在中,重在德行。

【解讀】

○袂,讀[mèi],《說文》「袖也。」此處以衣飾的局部袖子借代整個衣飾。困卦以朱紱、赤紱、金車借代上等貴族,漸卦上九以「羽」借代鴻雁,都與此類似。

○按商周婚嫁媵妾制度,媵妾是嫡妻自己的妹妹(娣)和長兄的女兒(姪,侄女),六五帝乙歸妹言娣,可見是將自己的兩個妹妹出嫁。作為嫡妻的衣飾不如小妹妹的衣飾漂亮,這是體現《乾鑿度》引孔子所說「湯妹之嫁,以天子貴妹而能自卑」之道,湯乙「嫁妹,本天地,正夫婦,夫婦正,王道興矣。」

月幾望,歸妹卦上震下兌,陰曆十四、十五黃昏之時,自兌西望東天,月幾近於望日之圓,而不至於盈滿,亦謙卑之道,故獲吉祥。

○「帝乙歸妹」考:

以上《乾鑿度》引孔子曰「《易》之帝乙為成湯。」

朱震《漢上易傳》引《子夏易傳》:「子夏曰:帝乙歸妹,湯之歸妹也。湯一曰天乙。」王應麟《困學記聞》、趙汝楳《周易輯聞》皆載《子夏易傳》此條。可知子夏是以「帝乙歸妹」為「湯之嫁妹」,以「帝乙」為成湯。

《困學紀聞》說:

「帝乙歸妹」,《子夏傳》「謂湯之歸妹也。」《京房》載湯嫁妹之辭曰:「無以天子之尊而乘諸侯,無以天子之富而驕諸侯。陰之從陽,女之順夫,本天地之義也。往事爾夫,必以禮義。」荀爽《對策》引「帝乙歸妹」,言湯以娶禮歸其妹於諸侯也。張說《鄎國公主銘》亦云:「帝唐降女,天乙歸妹。」(註:帝唐,商湯)若《左傳》筮遇《泰》之《需》曰:「微子啟,帝乙之元子也。」虞翻亦云:「紂父。」二說不同,《正義》皆略之。

《左傳·哀公九年》(公元前486 年),晉國的趙鞅(即趙簡子)欲援鄭而伐宋,陽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曰:「微子啟,帝乙之元子也。…若帝乙之元子歸妹,而有吉祿,我安得吉焉?」陽虎是以微子的父親為「帝乙」。東漢虞翻沿襲此說,《周易集解》引虞翻曰:「帝乙,紂父。」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長子,紂王的庶兄,《呂氏春秋》稱微子、微仲與紂王三人同母,但是其母在生微子和微仲時尚未成為妃,所以是庶子。

陽虎此處言「帝乙」是微子之父,是佔《易》之用,而非解《易》之用,具體是為了佔卜徵伐宋國之吉兇,因為微子是宋國的開國之君(周成王冊封),故以「帝乙」為微子之父。

從以上文獻可知,孔子、子夏以「帝乙」為成湯,後被京房、荀爽等人所承襲。孔子「帝乙為成湯」之說與《左傳》陽虎以微子之父為「帝乙」,雖皆《周易》古訓,但「帝乙為成湯」之說顯然為優。如此,顧頡剛認為「帝乙歸妹」是古書失載的商王帝乙嫁女於周文王的故事便有商榷的必要。

○《周易》經文「月幾望」與嫦娥:

《周易》言「月幾望」者有三處,第9卦小畜上九,第54卦歸妹六五,第61卦中孚六四。


第9卦小畜與第10卦履是一對卦,故兩卦可視為夫妻,既然履卦為后羿,則小畜為嫦娥,小畜上九雲「婦貞厲,月幾望」,「婦貞厲」正是后羿被寒浞殺死後嫦娥的處境,「月幾望」代表嫦娥的身份。歸妹卦的原主人公是嫦娥,言「月幾望」是自然的。第61卦中孚六四,即中孚之履也,履卦的原主人公是嫦娥夫君后羿。

 

54.9

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

象曰:上六無實,承虛筐也。

【白話】

上六:女子手捧竹筐,筐內沒有祭品,男子宰殺羊,沒有血,(夫婦祭祀之禮難成),無所利益。

象傳說:上六陰爻無實,手捧空的竹筐。

【解讀】

○上六言夫妻祭祀,鄭玄注云:「宗廟之禮,主婦奉筐米。士昏禮,婦入三月而後祭行。」上六爻辭的取象極妙:

因為是上六爻,故先從下卦到上卦取象:下兌為女,上震為竹,引申為筐,「女承筐」之象也,上六柔爻為虛,故曰「無實」。

從上卦到下卦取象:震為長子,引申為士,兌為羊,上之應爻三,三處互體離為戈兵,引申為刲[kuī] ,故曰「士刲羊」,離反坎,坎為血,反象取反義,故曰「無血」。

上六與六三相敵,故夫妻祭祀之禮難成。按宗廟之禮,祭祀應由夫君和主婦(嫡妻)舉行,所謂「主女奉筐米」,這裡卻是兌女即媵妾承筐,顯然不合禮制,所以會出現三無:「無實」、「無血,無攸利」。

五、上爻言媵妾成年以後承事期的德行落實,《周易》以不當位為兇,然而歸妹卦的主角是媵妾,歸妹卦的中四爻都不得正,反而符合媵妾在偏的地位,故中四爻皆吉,而上六得正,有奪嫡之象,無應無比,有一意孤行之象。周公當年演算歸妹卦,一定想到了媵妾婚姻存在的隱患,於是系了如此「尷尬」的爻辭,這種妻妾之爭的禍患在整個封建社會時期不斷上演,影響著歷史的演進,映射著人性的善惡。它為新社會實施的一夫一妻制度奠定了理性的基礎。而孔子在《彖傳》中先說「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此言是說媵妾制度有其歷史的合理性,後言「說以動,所歸妹也。徵兇,位不當也。無攸利,柔乘剛也」,這似乎暗示著媵妾制度最終的結局。

○帛書《繆和》篇引歸妹卦曰:

李平問先生曰:「《易》歸妹之上六曰:『女承匡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將以辤,是何明也?子曰:此言君臣上下之求者也。女者,下也。士者,上也。承者,□[也,匡]者,□之名也,刲者,上求於下也,羊者,眾也,血者,恤也,攸者,所也。夫賢君之為列立也,與實俱。群臣榮其列,樂其實。夫人盡忠於上,其於小人也,必談博知其有無,而□□□□,是以□□□行,莫不勸樂以承上求,故可長君也。貪乳(亂)之君不然,君臣虛立,皆有外志,君無賞罰以勸之。其於小人也,賦斂無根,耆欲無猒(厭),徵求無時,財盡而人力屈,不朕上求,眾有萬□而上弗恤,此所以亡其國以及其身也。夫明君之畜其臣也,不虛忠臣之事,其君也有實,上下迵實,此所以長有令名於天下也。夫忠言情愛而實弗修,此鬼神之所疑也,而兄(況)人乎?將何所利?故《易》曰:「女承匡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此之謂也。

孔子曰:夫無實而承之,無血而卦(刲)之,不亦不知乎?且夫求於無有者,此兇之所產也,善乎謂□無所利也。  

子曰:君人者有大德於[臣]而不求其報,則□□要晉宋之君是也;臣人者有大德於[人而不求其報],□□□□□□□□□□□□□□□王子比幹、五子[胥](伍子胥)□□子隼是也。君人者有大德於臣而不求其報,□道也;臣者[有大德於人]而不求其報,列道也。是故君求報於人,士饒壯而不能□□□□□□□□□□□矣。」

愚按:

帛書《繆和》引孔子言「女者,下也。士者,上也。承者……;刲者,上求於下也」,這印證了筆者對於歸妹上六取象的推斷是正確的。按照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路,夫妻關係可以引申為君臣關係,這也是帛書《繆和》的理路。孔子將下兌「女」比作臣,上震「士」比作君,將「女承筐無實」之「實」,引申為實心實意之德,將「士刲羊無血」,引申為君臣為民眾的體恤。君臣之間如果玩虛的,必將「亡其國以及其身」,君臣「上下迵實,此所以長有令名於天下也」。

帛書《繆和》篇的解讀,詳見劉大鈞先生《讀帛書〈繆和〉篇》和《再讀帛書〈繆和〉篇》。

 

【歸妹卦總結】

歸妹卦六爻,初、二爻言媵妾婚前的德行培養;三、四爻言隨嫡妻出嫁後,因年幼,媵妾之返歸與回歸,是婚後的等待期;五、上爻言媵妾成年以後承事期的德行落實。故初、二爻為一事,三、四爻為一事,五、上爻為一事。六爻之中,又以九二為媵妾之主爻,以六五為嫡妻之主爻也。

漸卦卦義為婚姻的嫡妻制度,出於尊重女權,故初始和過程多有艱辛,最終得以「其羽可用為儀」的六禮依次舉行。歸妹卦義為媵妾制度,嫡妻為正,媵妾為偏,故歸妹卦六爻的中四爻因不得正而反獲吉,蓋合乎媵妾之德也。歸妹無需六禮,故初九為歸妹之初即「徵吉」,唯有上六為歸妹之終,得正,則欲奪嫡妻之位,無應與,象一意孤行,最終與夫君祭祀卻落得「無實」、「無血,無攸利」的三無結局。

為何古人也說《周易》難懂?因為《周易》是超越時空的真理,故即使古人也很難看懂這一用合乎中古風俗的中古文字寫成的《周易》古經。以歸妹卦為例,雖然新社會實施了一夫一妻制度,但是歸妹卦卦時仍然起作用,當今它以「二奶」、「情婦」的潛流形式存在於社會,由於是潛流,便沒有禮制的約束,所以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的結局更加明顯。

文王、周公、孔子都是生活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時期,但是三聖將漸卦作為正式夫妻關係的卦,將歸妹作為偏妻、媵妾的卦,此中早已揭示了人生的真相。漸卦的上卦為巽長女,歸妹卦下卦兌少女,這就是說漸卦所以有吉祥的結局,是因為成熟賢良的長女主管家庭,它的地位是崇高的,而歸妹卦將少女置於下位,這是對人人平等的否定,人生來應該平等,為何我與我姐姐天生不平等,這種當時社會的禮制約定必然會埋下禍根。三位聖人都知道,當時限於生產力的水平,媵妾制度乃是必須,孔子不得不先讚嘆一番,但他們也覺悟到了歸妹卦「徵兇,無攸利」的最終後果。故悟道者,必是先知先覺者。

 

【歸妹卦筮例】

劉鶚遣戍新疆,次年宣統改元大赦,後餘人均如期釋放,僅劉鶚一人,差了幾天,皆不獲生還。己酉正月初一,劉起《易經》卦,是「歸妹,永終知蔽」。高子衡開玩笑說:「天祿永終,四海困窮。」劉怫然說:「哪裡,是永遠監禁終止。」當時大家都知改元當有大赦,賜還有望,相與一笑而散,想不到不幸言中。(劉蕙孫《鐵雲先生年譜長編》)

註:清宣統元年,己酉(1909)。劉鶚五十三歲。正月開始撰寫《人壽安和集》。七月初八日中風,當天逝世。遺體運回淮安,次年安葬於淮安東南曹圍。

 

【《左傳》歸妹卦筮例解讀】

《左傳·僖公十五年》:

晉侯之入也,秦穆姬屬賈君焉,且曰:「盡納群公子。」晉侯烝於賈君,又不納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晉侯許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東盡虢略,南及華山,內及解梁城,既而不與。晉飢,秦輸之粟,秦飢,晉閉之糴,故秦伯伐晉。

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車敗。」詰之,對曰:「乃大吉也,三敗必獲晉君。其卦遇《蠱》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夫狐《蠱》,必其君也。《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歲雲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實落材亡,不敗何待?」

三敗及韓。……壬戌,戰於韓原。……秦獲晉侯以歸。

………

穆姬聞晉侯將至,以大子、弘與女簡璧登臺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絰逆,且告曰:「上天降災,使我兩君匪以玉帛相見,而以興戎。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則朝以死,唯君裁之。」乃舍諸靈臺。

………

初,晉獻公筮嫁伯姬於秦,遇《歸妹》之《睽》。史蘇佔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無衁也。女承筐,亦無貺也。西鄰責言,不可償也。《歸妹》之《睽》,猶無相也。』《震》之《離》,亦《離》之《震》,為雷為火。為嬴敗姬,車說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敗於宗丘。《歸妹》《睽》孤,寇張之弧,侄其從姑,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明年其死於高梁之虛。」

及惠公在秦,曰:「先君若從史蘇之佔,吾不及此夫。」韓簡侍,曰:「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先君之敗德,乃可數乎?史蘇是佔,勿從何益?《詩》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職競由人。』」

【大意】

晉獻公生前寵幸驪姬,廢長立幼,導致驪姬之亂,太子申生被害,重耳、夷吾出走。公元前651年晉獻公死後,驪姬姊妹的兒子先後被殺,晉國出現權力真空。公元前650年(魯僖公十年)夷吾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國繼承君位,即晉惠公。秦穆姬(秦穆公的夫人,晉惠公的同父異母姐姐,公元前655年魯僖公五年,晉獻公將大女兒嫁給秦穆公,這就是秦穆姬。)把賈君(先君晉獻公夫人)囑託給他,而且說:「把公子們都接回國內。」可是晉惠公卻與母后賈君通姦,又不接納公子們回國,由此穆姬就怨恨他。晉惠公曾經答應給中大夫送禮,後來也都不給了。還答應給秦穆公黃河以西和以南的五座城,東邊到虢略鎮,南邊到華山,還有黃河之內的解梁城,後來都不兌現。(公元前647年,魯僖公十三年)晉國有饑荒,秦國給它運送粟米;次年秦國有饑荒(公元前646年,魯僖公十四年),晉國卻拒絕秦國買糧,所以(公元前645年,魯僖公十五年)秦穆公攻打晉國。

徵伐晉國前,卜徒父用筮草佔卜,吉利:「渡過黃河,毀壞侯的車子。」秦穆公仔細追問,卜徒父回答說:「這是大吉大利。晉軍連敗三次,晉國國君必然被俘獲。這一卦得到《蠱》,繇辭說:『三去除一千輛兵車,三去除之餘,獲得雄狐。』雄狐指的一定是他們的國君。《蠱》的內卦是風,外卦是山。時令到了秋天了,我們的風吹過他們山上,吹落了他們的果實,還取得他們的木材,所以能戰勝。果實落地而木材丟失,不打敗仗還等待什麼?」(見《周易詮釋》蠱卦解讀)

晉軍三次戰敗,退到韓地。……壬戌日,戰於韓原。……秦國俘虜了晉惠公。(評:這就是晉惠公信義全失的果報。)

……

秦穆姬聽說晉惠公將要來到,領著太子瑩、兒子弘和女兒簡、璧登上高臺,踩著柴草。她派遣使者捧著遭喪所著喪服前去迎接秦穆公,說:「上天降下災禍,讓我兩國國君不是用禮品相見而是興動甲兵。如果晉國國君早晨進入國都,那麼我就晚上自焚;晚上進入,那麼我就早晨自焚。請君王裁奪。」於是秦穆公把晉惠公拘留在靈臺。

……

當初,晉獻公為嫁伯姬給秦國而佔筮(註:當在出嫁之年,即公元前655年),得《歸妹》之《睽》(即《歸妹》上六)。史蘇預測說:「不吉利。卦辭說:『男人宰羊,不見血漿;女人拿筐,不見賜糧。西鄰責備,不可補償。《歸妹》變《睽》,沒人相幫。』《震》卦變成《離》卦,也就是《離》卦變成《震》卦。『又是雷,又是火,勝者姓嬴,敗者姓姬。車子脫落輪軸上的伏兔,大火燒掉軍旗,不利於出師,在宗丘打得大敗。《歸妹》嫁女,《睽》離單孤,敵人的木弓將要張舒。侄子跟著姑姑,六年之後,逃回自己所居,拋棄了他的家,明年死在高梁的廢墟。』」

等到惠公被俘於秦國,說:「先君如果聽從了史蘇的佔卜,我不會落到這個地步!」韓簡隨侍在側,說:「龜甲,是象;筮草,是數。事物產生以後就有象,有象以後才能滋長,滋長以後才有數(杜預註:言龜以象示,筮以數告,象數相因而生,然後有佔,佔所以知吉兇,不能變吉兇)。先君敗壞的道德,難道可以數得完嗎?史蘇的佔卜,即使聽從了,又有什麼好處?《詩》說:『黎民百姓受災難,災難並非降自天。當面聚歡背後恨,罪責應由主人擔。』」

【解讀】

《左傳·僖公五年》說,「執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將大女兒嫁給秦穆公,這就是秦穆姬,其中虞公和他的百裡奚做了秦穆姬的陪嫁奴僕。出嫁前,晉獻公為嫁伯姬給秦國而佔筮,得《歸妹》之《睽》,即《歸妹》上六。史官蘇說「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無衁也。女承筐,亦無貺也。西鄰責言,不可償也。《歸妹》之《睽》,猶無相也。」這個繫辭是史官蘇根據《周易》歸妹上六爻辭發揮的。衁[huāng],《說文》「血也。從血亡省。」貺[kuàng],《說文·新附》「賜也。」羊、衁、筐、貺、償、相均為陽部韻。歸妹卦上震東下兌西,秦在西,晉在東,故以兌卦為秦國,兌為口,故有「責言」。睽為乖,故「無相」。

史官蘇預測:「《震》之《離》,亦《離》之《震》,為雷為火。為嬴敗姬,車說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敗於宗丘。」

韓有先君之宗廟,故曰宗丘。此預測正是指這次公元前645年魯僖公十五年的韓原之戰,秦嬴姓,晉姬姓。

杜預註:「輹,車下縛也。丘猶邑也。震為車,離為火。上六爻在震則無應,故車脫輹;在離則失位,故火焚旗,言皆失車火之用也。車敗旗焚,故不利行師。火還害母,故敗不出國,近在宗邑。」

史官蘇說「《震》之《離》,亦《離》之《震》,為雷為火」,後天卦位震在東,先天卦位離亦在東,故震離互借。此借象屬於《周易》體例,然在《左傳》筮例常用,如《左傳·閔公二年》成季之將生也,桓公使卜楚丘之父卜之,遇《大有》之《乾》,曰:「同復於父,敬如君所。」後天卦離在南,先天卦位乾亦在南,是離與乾互借,乾為父,故曰「同復於父」。帛書《易》坤作「川」,《春秋左傳正義·宣十二年》杜預註:「坎為眾,坎為川」,《國語·晉語》有「坎,勞也,水也,眾也」,《說卦傳》「坤為眾」,後天卦位坎在北,先天卦位坤在北,故坎與坤互借(詳見:《周易詮釋·論《說卦傳》的「借象」和「逸象」》)

史官蘇又預測:「《歸妹》《睽》孤,寇張之弧,侄其從姑,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明年其死於高梁之虛。」

歸妹上六,即歸妹之睽,這裡史官蘇用了變卦睽的爻辭,既然是變卦,則是比本卦更加往後的事。變卦也是《周易》的體例,但處於輔助地位。

前643年,晉惠公讓太子圉到秦當人質,秦穆公把他女兒嬴氏(即懷嬴)嫁給他。前637年,姬圉得知父親晉惠公病重,擔心會改立其它兄弟為太子,遂拋棄懷嬴,逃回晉國。同年,父親晉惠公逝世,太子圉登上寶座,是為晉懷公。太子圉是晉惠公的兒子,秦穆姬是晉惠公的姐姐,所以太子圉與秦穆姬是「侄其從姑」,太子圉共在秦國住了六年,即「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夫謂妻為家,棄其家謂棄其妻。

公元前636年,太子圉逃走後,秦國十分生氣,就把懷嬴改嫁給了重耳,改稱文嬴,並派軍隊送重耳回晉國做了國君,這就是晉文公。懷公圉抵抗失敗後被迫逃亡高梁,被重耳派人殺死。這就是「明年其死於高梁之虛」。

從《左傳》記載看,春秋時期的史官具有高超精準的佔卜能力,史官取用不僅僅限於《周易》卦爻辭,一定還有一套用於精準預測的象數體系,《乾鑿度》或是《周易》卜筮之道的遺存。

惠公被俘於秦國,竟然認為:「先君如果聽從了史蘇的佔卜,我不會落到這個地步!」韓簡隨侍在側,說:曰:「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先君之敗德,乃可數乎?史蘇是佔,勿從何益?《詩》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職競由人。』」

杜預註:言龜以象示,筮以數告,象數相因而生,然後有佔,佔所以知吉兇,不能變吉兇。

孔穎達疏:卜之用龜灼以出兆,是龜以金、木、水、火、土之象而告人。筮之用蓍揲以為卦,是筮以陰陽蓍策之數而告人也。凡是動植飛走之物,物既生訖而後有其形象,既為形象而後滋多,滋多而後始有頭數。其意言龜以象而示人,筮以數而告人。……明禍敗既定,龜筮知之,從之不能損,不從不能益也。

晉獻公違背《周禮》的婚姻制度,私自取了驪姬姊妹,又廢長立幼,以驪姬的兒子為太子,這違背了《周禮》的政治制度,最終導致了自己的愛妾愛子皆被殺,晉國公室大亂,出現權力真空,此後秦國扶持夷吾即位,是為晉惠公,然而晉惠公卻多次背信棄義終致被俘蒙羞,幸虧有姐姐秦穆姬冒死相救,使得晉惠公迷途知返,重新振興晉國。而其後晉懷公圉為了權力拋棄妻子而亡命,皆是自作自受耳。《詩》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職競由人。」

歸妹卦上六爻,失德之爻,故有失德之兇,吉兇雖在天意,而天意是通過人心起作用。帛書《繆和》中孔子認為歸妹卦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言君臣虛實之道,實心實意獲吉,虛情假意則兇,晉國一連串的災禍正是如此啊。

提示:本課完,回復「易經+卦序」(如「易經01」)或卦名(如「乾卦」)給文化傳統,獲得該卦課程。

文化傳統是傳統文化背後一以貫之的精神鏈條,即道統

解悟經典,修身治學,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相關焦點

  • 《易經》第五十四卦 歸妹卦詳解 雷澤歸妹 震上兌下
    《象》曰:上六無實,承虛筐也。歸妹卦,(白話詳解):歸妹卦卦辭,雷澤歸妹卦的象徵意義歸妹卦,這個卦是異卦相疊。上卦為震,下卦為兌。震為動,為長男;兌為悅,為少女。以少女從長男,產生愛慕之情,有婚姻之動,有嫁女之象,故稱歸歸妹卦位於漸卦之後,《序卦》這樣解釋道:「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妹。」
  • 六十四卦第五十四卦:雷澤歸妹
    象曰:澤上有雷,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白話文解釋歸妹卦:筮遇此爻,出徵兇險。無所利。《象辭》說:歸妹之卦,下卦為兌,兌為澤;上卦為震,震為雷。可見澤上雷鳴,雷鳴水動,用以喻男女心動相愛而成眷屬。這是歸妹卦的卦象。君子觀此卦象,從而在長期的婚姻生活中,體察到婚姻的成功與失敗。
  • 周易六十四卦下經第54卦_歸妹卦(雷澤歸妹)_震上兌下
    綜卦第53卦:漸卦(風山漸)歸妹卦歸妹是震上兌下卦的卦名,代號6:4。「歸」(guī),古代稱女子出嫁。6:4卦的主卦是6卦兌卦,卦象是河澤,特性是愉快。這個卦是異卦(下兌上震)相疊。震為動、為長男;兌為悅、為少女。以少女從長男,產生愛慕之情,有婚姻之動,有嫁女之象,故稱歸妹。男婚女嫁,天地大義,人的開始和終結。上卦與漸卦為綜卦,交互為用。
  • 三曜說易:雷澤歸妹 易經第54卦
    震上兌下 雷澤歸妹 易經第五十四卦這一卦 ,就是個好卦了.
  • 白話講易經,第五十四卦,雷澤歸妹卦,如何處理親情與理性的關係
    上一講我們講解了漸卦,「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 漸進到一定的程度,就要有所歸宿,漸卦用女子待嫁做比喻,歸妹卦就是說女子出嫁,有了歸宿。所以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歸妹卦。 來看一下歸妹卦的卦象,上卦為震卦,震為雷,下卦為兌卦,兌為澤,所以兌卦的全名就叫做雷澤歸妹卦。
  • 易經 第五十四卦 歸妹卦
    歸妹卦卦象:雷澤歸妹 震上兌下組合:事情因人的情感發生變化。事情不可預見。卦辭:歸妹,徵兇,無攸利。卦意:事情因人的情感發生變化,不可預見,對事情有顧慮。如女兒到了出嫁的年齡,心裡捨不得,會擔憂女兒出嫁後的生活。
  • 易經之-下經-歸妹卦
    易經之-下經-歸妹卦(雷澤歸妹)震上兌下《歸妹》:徵兇,無攸利。初九,歸妹以娣。跛能履,徵吉。九二,眇能視,利幽人之貞。六三,歸妹以須,反歸以娣。九四,歸妹愆期,遲歸有時。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
  • 【不二】64卦基礎知識之雷澤歸妹
    第64卦卦名:歸妹全名:雷澤歸妹卦符:震上兌下卦數:4/2卦色:上黑下藍雷澤歸妹   屬金浮雲蔽日之卦,陰陽不交之象。判曰:歸妹者,大也。歸妹未吉,其道將窮。天地不交,閉塞不通。嫁娶,婚姻卦。上震長男,下兌少女,二者結合稱作歸妹。佔婚主長男配少女。「浮雲蔽日之卦,陰陽不交之象」。卦辭曰:徵兇,無所利,意思不要外出,或改舊變新,宜於保持現狀。歸魂卦,不利變化及外出。  自然卦象:雨雷交加,天上打雷,空中下雨。
  • 第五十四卦 歸妹卦| 周易六十四卦學習筆記
    歸妹卦。前進有兇禍,沒有什麼適宜的事。歸妹卦為下兌上震,亦即「雷澤歸妹」。《序卦》說:「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漸卦是講進展的,進展到一定時候,就要有個歸宿,所以接著談歸妹卦。由字面來看,歸妹是嫁出妹妹,其含義可以推廣到嫁出女子。《雜卦》說:「歸妹,女之終也。」就強調了這層意思。
  • 歸妹卦
    >歸妹卦為易經六十四卦的第五十四卦。歸妹卦這個卦是異卦相疊。上卦為震卦,下卦為兌卦。震為動,為長男;兌為悅,為少女。以少女從長男,產生愛慕之情,有婚姻之動,有嫁女之象,故稱歸妹卦位於漸卦之後,《序卦》這樣解釋道:「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妹。」漸卦是講進展的,進展到一定時候,就要有個歸宿,其含義就可以推廣到嫁出女子。《雜卦》中說道:「歸妹,女之終也。」就強調了這層意思。古人以女子出嫁為有所歸,有如回到家一般。
  • 每日學一卦---第五十四卦:歸妹
    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 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原文】 歸妹①:徵,兇。無攸往。【注釋】 ①歸妹,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震上)。上卦為震,震為動;下卦為兌,兌義為悅。
  • 雷澤歸妹——嫁女之卦
    歸妹:徵兇,無攸利。 上卦為震,長男,下卦為兌,少女,少女悅長男,舍禮而任情。 卦辭和六三、上六都圍繞著這一卦象: 少女感情衝動,主動追求長男,一心求嫁,六三為兌的主爻,處位不中不正,又是兌的最上一爻,代表著情慾的出口(集中爆發點),234爻組成離卦,六三為此離卦之中爻,離象眼睛,兌又為口舌代表說話,一位明眸善睞(星星眼)、甜言蜜語(軟語溫存)的美少女主動追求長男,無論此長男是否已婚是否有孩,結果都是「既濟」無疑(既濟為歸妹的卦中卦之一
  • 六十四卦詳解:第54卦 雷澤歸妹(歸妹卦)立家興業 下下卦
    第54卦雷澤歸妹(歸妹卦)立家興業 >下下卦象曰:求魚須當向水中,樹上求之不順情,受盡爬揭難隨意,勞而無功運平平。歸妹:徵兇,無攸利。譯文:象徵婚嫁:如果行為不正,前方會有兇險,不會有利益。彖曰: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說以動,所歸妹也。徵兇,位不當也。無攸利,柔乘剛也。象曰:澤上有雷,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
  • 易經—歸妹卦:遵守規範,主唱副隨,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
    易經——歸妹卦:遵守規範,「主」唱「副」隨合作最重在品德。即使已成的婚姻名位不當,但只要堅實純正,依然可以吉祥美滿。有名無實的合作只會死亡。所謂有名無實,亦即缺乏品德,只有虛假的外殼而沒有真正的內容,這樣的合作應當拋棄掉。
  • 《易經》:歸妹卦中的變數是什麼?
    在《易經》歸妹卦中,古人就為我們解讀了因為悅牽於私而導致的「無攸利」的結果,使人們可以知道,任何事情都必須要遵循客觀規律而行,不可失德而做出逾矩的行為,否則的話,失正失德,不但於己無利,更嫌於家國有損。
  • 雷澤歸妹_易經六十四卦詳解(54):性急吃不了熱豆腐
    >雷澤歸妹【原文】歸妹①:徵,兇。【注釋】①歸妹,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震上)。上卦為震,震為動;下卦為兌,兌義為悅。上震下兌,則喻男女動心而生愛慕之情,男女愛慕則有婚姻之動,所以卦名曰歸妹。歸,出嫁。妹,少女的總稱o【譯文】歸妹卦:筮遇此爻,出徵兇險。無所利。【原文】《彖》曰: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說以動,所歸妹也①。
  • 《歸妹》卦中有什麼天地大義?詳解《歸妹》中的象數含義
    《周易》第五十四卦,名曰《歸妹》。易傳《彖》是這樣解釋此卦的:《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說以動,所歸妹也。那麼,《周易》的作者為什麼要把這個卦排在第五十四卦?——《易本命》二、《歸妹》中的四時之象四時,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在《歸妹》的卦象中,恰好正有四時之象:上卦震,為正東方之卦,象徵著春。下卦兌,為正西方之卦,象徵著秋。上互坎,為正北方之卦,象徵著冬。下互離,為正南方之卦,象徵著夏。
  • 《易經》歸妹卦,卦象、卦辭各有什麼特別之處?
    上一講我們講解了漸卦,「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 漸進到一定的程度,就要有所歸宿,漸卦用女子待嫁做比喻,歸妹卦就是說女子出嫁,有了歸宿。所以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歸妹卦。來看一下歸妹卦的卦象,上卦為震卦,震為雷,下卦為兌卦,兌為澤,所以兌卦的全名就叫做雷澤歸妹卦。
  • 男佔妻之雷澤歸妹
    於是起卦得到雷澤歸妹(卦象如下) 解卦過程:已婚感情中取世爻為自己,臨朱雀是有口舌之爭符合實際,與應爻戌土相刑又旬空,應為對方與世爻同屬性為土,感情中世應為目前的狀況,是卦主妻子目前跟別的男人在一起與卦主互相傷害,
  • 易經六爻預測BTC走勢 6月17日 雷澤歸妹
    棍哥以易經六爻預測術為基礎,結合K線技術,通過卦象中所展示的能量強弱,預測幣種未來的價位趨勢變化,可以做到提前1~5天,預測幣種每日的漲跌情況,可精準到小時,準確度75~80%;力爭使自己在與莊家的長期對抗中成長為一顆堅韌的韭菜!同時提醒大家,所有內容只是棍哥個人的見解,還望大家自行分析,切勿無腦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