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從會打醬油就能隨口背誦的,除了「人之初,性本善」,大概就是那一串——子鼠、醜牛、寅虎、卯兔了。
這12隻動物深深刻在中國人的基因裡,以至於我們練就了[通過屬相,倒推歲數]的心算大法。讓不少社恐,避免了直接問「你幾歲了?」的尷尬局面。
而關於生肖為什麼偏偏是這12種動物的原因,眾說紛紜:
其中,有一種說法是,時辰相配。
中國文化向來講究「天人合一」。古人在觀察月圓月缺、四季更疊等自然天文現象時,發現12這個數字,在計時和曆法上有特殊意義。
在古代,子醜寅卯等十二地支,與[天幹]相配,用來紀錄時間。我們的祖先將一天分為12個時辰。而十二生肖選取的,據說是在對應時辰比較活躍、有代表性的動物。
明朝朗瑛在《七修類稿》中寫,他認為,子時,老鼠最為活躍,於是「子」與鼠相搭配。午時,是陰氣即將產生之時,而馬是「陰」性類動物,所以才有「午馬」之說。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動物圖騰。
在傳統文化中,生肖的寓意與人們的生活方式離不開。就像,牛會耕地,對農耕文明的重要性強,就被賦予了勤勞憨厚、甘於奉獻的涵義。
而這12個生肖又被分為六組,每兩種動物的品格互為補充。例如最後一組,狗與豬。狗代表忠誠,豬代表隨和。兩者補充,更容易達到內心的平衡。
這12個或真實、或虛幻的動物,帶著古人賦予的樸實期盼,像文化烙印一樣,從我們出生時便如影隨形。
在各種藝術門類中,十二生肖元素出現的頻率很高,雕塑、繪畫、刺繡、剪紙等都有涉及。其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當年圓明園的十二獸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