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的由來之謎
十二生肖又稱為十二屬相,是用十二種動物為名稱的紀時方法。比如2002年,也常被人稱為馬年。那麼,十二生肖的紀年法是從何時開始的呢?又是如何創立的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皇大帝為了讓人們適時耕作、起息,便想教人們學會計時。玉皇大帝準備選十二種動物作為十二生肖,每過年便遞換一種動物,十二年後再重新一-輪。消息傳出後,天下所有的動物都想成為十二生肖中的一位,都希望能讓人類記住自己,於是動物們紛紛趕往天庭,接受玉皇大帝的挑選。玉皇大帝見動物們如此踴躍,很是高興,為了儘量做到公允,玉皇大帝命動物們進行比賽,勝者即可人選。當老鼠跟巨大的大象搏鬥時,因其機敏靈活,鑽進了大象的鼻子而打敗大象,贏得了所有動物的掌聲,並被排在了選中的十二種動物的第一位。
十二生肖就這樣產生了。上面所言,只是一個生動的神話而已。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早在六千年前,我國古代人民就通過對天象的觀察而發現太陽和月亮一年要會合 十二次,每次會合的位置不同,所以古人將太陽運行一圈的軌道分為十二等分,即十二宮,以「子醜寅卯」等代表年的十二個月,周而復始,並以「甲乙丙丁」等與「子醜寅卯」等相配使用,用以紀年、紀日。這便是「天幹地支」的由來。「天幹地支」紀時的方法非常方便實用,為什麼還要用十二生肖與之配合呢?比如說「子鼠醜牛」等等,有什麼道理呢?
一些史學家認為,以十二生肖紀時的原因是因為古代人民非常崇敬動物,對大自然中或活潑、或兇悍的動物有一種圖騰情結。比如我國少數民族像蒙、維、藏族等,均有自己民族的十二獸法用以紀年。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這種圖騰情結就與天幹地支聯繫了起來,並用於紀時了。
今天,我們雖然仍在使用這種紀時方法,但還是無法確切地破譯十二生肖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