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文豪蘇軾的父親,少時聰明但不好好讀書,經常遊玩於山水之間。到了第一次參加鄉試,他卻不幸落第。這次失敗,讓他痛下心來檢討自己,聰明並不能當飯吃,要想成功就必須下苦功夫。他又拿出以前寫的文章細讀,不禁喟然嘆道:「吾今之學,乃猶未之學也!」他憤然將這批舊稿一把火燒個乾淨,決心取出《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從頭再讀。並發誓讀書未精通前,不寫任何文章。
蘇洵發憤讀書後立即變了一個人,他讀書的態度和決心絕非常人可比。據說有一年的端午節,他的老婆程夫人看他一直待在書房裡,連早餐也忘了,特地剝了幾隻粽子,和一碟白糖,送去書房,沒有打擾他便悄悄地走開了。等到中午時分,程夫人去收拾盤碟時,發現粽子已經吃完,糖碟原封未動,再看蘇洵的嘴邊,鬍鬚上黑白斑斑,黑的是墨,白的是糯米。原來蘇洵只顧專心讀書,把硯臺當成糖碟,蘸在粽子上吃了,結果糖沒吃著卻弄的滿嘴是墨。
讀書之餘他也經常教授蘇軾、蘇轍讀書、寫字。想想也是有這麼一位奮發圖強、學識淵博的老爹,兒子不成功都難。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他和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同時在京城參加考試,結果兩個兒子同榜應試及第,轟動京師。自己卻再次成為科場的敗將,雖說兒子們雙雙提名是天大的喜事,可作為老爹的他心裡仍有所感觸,他曾寫詩調侃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然而科場的不順並沒有影響他才華的發揮,蘇洵的文章語言犀利、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言必中時之過,對北宋社會的陰暗進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撻;但同時在剖析問題嚴重性的過程中蘇洵又會巧妙地折轉筆鋒,淡化筆勢,改變文章節奏,緩和文章語氣,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與委婉,特別是二子同登進士,也讓他這位父親頃刻間變得偉大了許多,一時間他便在兒子的光環下贏得了大量粉絲,公卿士大夫爭相傳頌他的文章,我估計他們最大的願望不是想知道蘇洵如何如何寫得一手好文章,而是他是怎樣教育出兩個好兒子。小小年紀就能登科進士,這不知是幾世才能修的好福氣。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對於蘇洵兩個兒子同登進士有的人是羨慕和佩服,可有的人卻是嫉妒加仇恨,在「既生亮,何生瑜」的憤恨中,那些落第的考生們公然向最高教育機構表示自己的不滿,在落第的刺激之下他們瞬間變得斯文掃地,猶如罵街潑婦一般對他們父子三人各種誹謗。然而越是有爭議越是起風波,三蘇卻因此更加的有名了。
一時間花團錦簇、觥箸交錯,應試的考生們,爭讀他們的文章,研究他們的文章風格。在考生的心目中精熟三蘇的文章,就能登科及第,享有富貴,足見三蘇文章受世人重視的程度。就連歐陽修也曾讚賞他的《衡論》、《權書》、《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劉向、賈誼相媲美,並多次向朝廷推薦蘇洵。
蘇洵的一生雖未中的進士,卻以文章文明天下,他文章的語言,字字珠璣,讀了使人回味無窮。他的論文見解精闢讓人讀來有如醍醐灌頂。他的兩個兒子在他的薰陶之下都在文學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蘇軾的名氣最大,成就最高。他真的是一個偉大的父親,我不由得感慨有父當如蘇老泉!